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记忆,不会因为久远而泯灭。

在我的记忆中,农村的泥水活儿都累。和大泥,抹墙,盖房子,脱坯样样都是累人的活。虽然,这些活儿,永远成为了过去,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离去,这些记忆也会永远消失。

我在写的时候,也问自己,为什么写下这些苦涩且又心酸的记忆。思索后的答案里只有一个字,心!是一颗不敢忘本忘恩的心!!

一一题记

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脱坯》

过去,农村最累的活儿之一,该是脱坯了。土坯主要用于盖房子,垒院墙,盘火炕。春季雨水少,风多,脱坯这活儿,适合在这时候干。

脱坯活,看用途、用量。炕坯用量少,一般自家干,男人掌模子,女人端泥,活就干了。炕坯分底坯、面坯。底坯就是普通盖房坯就行,炕面坯里要加两根荆条或是木棍之类的硬头货,我们这叫放"筋头",是为了增加面坯的韧性和抗压能力。面坯用量不大,一铺炕过不了百十块,脱这种坯活要实在,平整光滑,结实耐用,并且还不能可包吃面,多脱几块,准备冬天里,爱调皮捣蛋的孩子们蹬踩塌了炕,还得找人家借去。有备才无患。

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盖大房,坯用量大,一家人很难完成,都要请人来帮忙。虽说哪家子盖房脱坯,村里的老少爷们都会去塔把手。但是,活太累,还是多请些人好。主家往往几天前安一遍,开工头天请一遍。人缘好的人家,请十人,能来二三十口子帮忙的。人多,活好干,主家也乐。

脱坯的土,要用粘性大点的土,家家户户都到大队指定的废弃地取土,用量少的要靠肩挑车推,把土取回来。盖房子用坯多,一般都是就地取土,把坯脱好凉干,再把土坯拉回来。

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盖房子的坯分两种,砖碱以上用的五十公分的大坯,其余是三七的坯。用的料泥,讲究点的人家,大坯参进去的麦秸多些,增加坯的韧性,减少盖房子上坯时的破损量。脱房坯的泥,是在头一天就的浸好泥窝,第二天一早,主家在浸好的泥里加入大量麦秸,穿上雨鞋或是光脚,开始踩泥,一番踩踏后,再用三齿倒一遍,平锨翻一遍,泥活不匀,到不熟,活就不好干,也影响土坯的质量。所以,掌模子的师傅一来,瞧一眼,就知道泥和的行不行,十有八九还得再捣一遍泥。

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泥和好后,开始脱坯。打帮衬的人多,会分好几个头,来干活的人,铁锨、模子都是自带,自家的工具用着顺手。主家早先平整好的场地,是根据坯量准备的,都是从泥窝远端开始,一个模子工,跟一个端泥的人。利落的模子师傅,脱百十个坯也不会直腰,端泥的人也得跑开趟子,端着一大锨泥来来回回飞奔。掌模子的是师傅,一双大手掌控着模子的泥量,把握着每个坯的质量,随时大声呼喊着,泥太硬或是太软了,麦秸还得多掺点。硬了的泥拉不动模子,软了的泥到出来的坯成不了型,麦秸少了影响坯的韧性。模子放进泥,两拳压四角,右手抹向左,左手抹向右,带平模面,提起模子,一块棱角分明的坯就成型了,随着模子的起落,一块块整齐的新坯,在阳光下整齐划一的排列开来。端泥的叫小工子,没有掌模工的技术含量高,可来回到泥,也很累,按我们当地人话说,只有硬可小伙子才干得了的活。

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脱坯的活累,主家准备午饭。在当时只要准备纯粮的饼子或是窝头,就吃乐了前来帮忙的哥们爷们,一手抓俩饼子,一手捏起一块老咸菜,吃的哪个香哟。凉在地面上的粗瓷大碗的凉白开,咕噔噔一喝,填饱了肚子,午饭完事,抽袋老旱烟,稍微一歇,接着干活。真是朴实的民风,憨厚的乡邻啊!

脱好的坯,一般是在三俩天后,估计土坯能撮住个,就把坯一个个立起来,立坯时劲要均匀,轻起慢立,坯的一头与另一坯相搭,新立起来的坯成之字去点的连写状态,盖房子的坯量大,整片立好的新坯也很壮观。等坯干透后,坯就可以上码了,坯码也是有讲究的,底部码些次等坯做垛底,再平放一排坯,这排坯尽量用少许土找平,然后,一排排码上去的坯,错落有序,坯与坯之间留适当间隙,方便透风。坯垛子的顶部要码成三角型,最后放上适量的土。是为了防一些小雨淋坏了坯。

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土坯,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庄稼人的智慧结晶。那个时代人的生存,衣食住行中的"住”字,是土坯发挥了巨大作用。

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必然的,土坯,已经被历史所抛弃,但那一代人活着的毅力和他们追求完美和幸福的信念长存!!

注;文中的土语音对字不对。

散文;乡村记忆《泥水活儿》之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