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金剛經》是佛學中的一部大乘經典,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經典之一,代表大乘佛教的最高指揮,讀懂《金剛經》中的九大智慧,人生從此不再有煩惱。


智慧一:心境決定處境

真正悟了道,就沒有時間觀念。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時間是相對的,真正的時間,萬年一念,一念萬年,沒有古今,沒有去來,等於一首古詩:“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智慧二:自助,才有天助

佛並不是權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這個主宰和權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

所以說一個人學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發自醒,自己覺悟,自己成佛,這才是學佛的真精神。

這一點與中國文化的精神是一樣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後天助,自助而後人助。換句話說,你自助而後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壞事,趕快到佛菩薩前面禱告,說聲對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智慧三:心如鏡,方知人生如夢

所謂如來,心如明鏡,此心打掃得乾乾淨淨,沒有主觀,沒有成見,物來則應。事情一來,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今天喜怒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過去不留,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

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他是學禪的,他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禪的境界相合。蘇東坡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一切的事情過了,象春天的夢一樣,人到了春天愛睡覺,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夢留不住,無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智慧四:清福誰都有,卻沒人享得了

紅塵裡的人生,就是功名富貴,普通叫做享洪福。清淨的福叫做清福,人生鴻福容易享,但是清福卻不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敢享清福。

真正的福報是什麼呢?清淨無為。

心中既無煩惱也無悲,無得也無失,沒有光榮也沒有侮辱,正反兩種都沒有,永遠是非常平靜的,這個是所謂上界的福報:清福。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智慧五:不圓滿,才是真實

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的人生是圓滿的,假使圓滿他就早死掉了,因為佛稱的娑婆世界,是一個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點缺陷才好。

曾國藩到晚年,也很瞭解這個道理,他自己的書房叫做求缺齋,一切太滿足了是很可怕的,希望求到一點缺陷。

因此在這個有缺陷的世界,有福報的人沒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沒有福報。書讀得好的,多半是福報差一點;命運好一點的人,多半在知識上少一點,有了這一面就少掉那一面。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智慧六:心的真相是無相

譬如電燈、電風扇,把開關一打開,這個電來了,但是看不見電,只感覺到光,感覺有風,電來了沒有?來過了,好像沒有來,它又消散了。電去了沒有?去了,好像沒有去,再發動它又來了,它是不來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所以佛經說的是形容,當我們修養到那個境界,幾乎近於清淨空相的時候,如如不動。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智慧七:不理煩惱,才能真正消除煩惱

思想哪裡來?哪裡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你為什麼去管思想?它來的時候,貿然而來,去的時候,貿然而去,所以大家打坐的時候,拼命想把妄想空了,你看,多傻啊!

我們用各種方法修持,都是拚命要弄平自己心中那個波瀾,想盡辦法要讓心裡的那個波瀾變平,變平了又怎麼樣?變平了還是水!不平呢?不平也是水。所以說,拼命地想去弄平,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對不對?是不是這個道理?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智慧八:時空是相對的

人經常說人生如夢,好像夢就是沒有,這個觀念、思想是錯誤的。夢不是沒有,夢是有,偶然的,暫時的,片面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最長的夢沒有超過五秒鐘的。人睡著做了一個夢,夢見從小長大,經過了多少事,直到最後自己死了,醒來眼淚流溼了枕頭,夢中經過幾十年光陰,實際上只有三秒鐘。

夢中的時間、空間是相對的,愛因斯坦也瞭解到時空是相對的。我們在地球上過半個月,月亮上只是一夜,這個世界上一年,太陽裡只是一晝夜。還有其它世界,我們過一百年,他們才過了一晝夜,我們人的一晝夜,卻是許多小生物的萬世萬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千百億化生不曉得過了多少時間。

所以宇宙間任何星球,時空都是相對的。

南懷瑾先生從《金剛經》悟出9大人生智慧,大夢頓醒

智慧九:真的大道一定是平實的

《金剛經》一開始,佛就擺一個榜樣給我們看,他自己穿上衣服,化緣、吃飯,吃完了,洗了泥巴腳,敷座而坐。也沒有一個學生把他位置鋪好,是他自己來安置,弄弄好,趺坐,把位置拍拍平,然後自己上去坐。

什麼叫修行?《金剛經》一開頭就全說了,規規矩矩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修行。

摘錄自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