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浪173622819


教师节到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咱也来谈谈民国教师工资的问题吧。

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如何呢?

有关资料介绍,当时北京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是:一般公私中学老师月薪约一百几十元 , 高初中都能教的教员,尤其是国语、英语、数学教员,月薪则在 200 元 以上。小学教师月薪约为30—70 元,小学校长约是 100 元。和底层百姓相比,中小学教员的月薪不算低。当时保姆月薪约3—6 元;厨师 8—12 元;黄包车车夫 16—20 元。和公务员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也不低,当时公务员, 一等科员月薪为 100元。

从1912年到1936年的24年间,民国的教师工资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北京和其他地方差距也不大。相对而言,河北河南和云南的中小学工资比北京要低一些。在河北石家庄,1928 年, 初小教员月薪12—15 元,高小教师月薪约 23—26 元, 小学校长月薪 40 元。在河南偃师县,1935 年以前, 县立高级小学教师月薪一般是银元 18 元,左右,中学教师月薪约为 30—40块银元。

不管怎么说,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工资,基本上在10元到100元之间,如果要说出一个中位数,大概率时20多30元。

(民国教师工资也被空调了)

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工资购买力如何呢?

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看这个问题。

1,基本消费品物价水平对比。

据杨东平在《城市季风: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新星出版社,2006 年版)中所言,在那时的北京,1 块银元折合铜元 230 大枚,而 1 斤好猪肉仅要30 大枚铜元,1 元钱可以买约7—8 斤好猪肉,现在一斤猪肉要20多元。如果以猪肉价格不变的话,当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160元人民币。20大洋的教师工资,相当于如今的3200元。我工作十年,目前每个月打卡上的工资大约是3300元,基本相同。

在北京,1 块银元可以买 45 斤大米,或两丈“ 蓝士林”布,或 30 斤食用油,或30多斤白糖,或 100 多斤食盐,还可以请一顿“涮羊肉”。这些都是民国时期常见的消费品。现在大米大约要五元一斤,食用油要10元到20一斤,这样算下来,一块大洋大约相当于500元人民币。民国教师20大洋工资就是月薪一万,月薪一万,这大概是当今全国教师群体能想到的比较满意的工薪水平了(也许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我问过很多同事,1万元就满足。)

2,房价和房租对比。

民国时期房价比较便宜。1919年,鲁迅和周作人买下八道湾 11号一座二手房。它原来是罗姓的、一处坐北朝南的大宅院,院子分为前、中、后三进,外加一个西跨院,有 30 多个房间。蔡元培参观过,他感叹地对鲁迅说,院子真大,简直可以开运动会。可这套大房子只花了鲁迅3675元。这个三进三出居住面积超过500平米的房子,放到现在每平米少了20万别想,总价保守估计在一亿元以上(贫穷的我只能算到这里了)。这样一算,鲁迅4000元相当于一亿元人民币,一块大洋就是2.5万元,教师的20元工资就是5万元人民币。

民国北京的房租,各地看治安状况不同,房租高下不同。治安最好的东交民巷、西交民巷、正阳门大街和王府井大街,平房每间月租15块大洋,其次宣武门内大街、崇文门内大街、北新桥大街、东安门大街、菜市口大街、东柳树井大街、户部街南夹道,平房每间月租7块大洋左右。目前北京治安普遍较好,但五环内的每月至少要100元一平米,租一个20平的小蜗居,一个月就是2000元。论租房,一块大洋相当于700元人民币,算起来,普通教师一个月20元工资就是14000元人民币。现在北京工资超过14000元人民币的教师不多吧。

3,其他行业工资对比。

教师工资相对其他行业怎么样?不患贫而患不均的社会环境下,必须考虑这个问题。

前文提到过,民国保姆月薪3到6元,厨师8到12元,黄包车夫16到20元。粗浅算一下,大概各行各业的工资水平,大概就是大洋乘以100就能简单换算到工资上面。

这样一算,教师工资就是两万元。

综上所述,民国时期的教师工资20元,放到现在,不同标准可以算出3000到50000不同等不同结果,比较能够说明问题的,应该是10000到两万之间。

民国法律规定了教师高工资,但并不能保障教师高生活水平。

当我把前面几个信息告诉我家那口子时,他第一感觉是,规定那么高的工资,能发的了吗?

事实上,民国教师工资能不能发到位,主要看当地经济水平和教育经费状况。

民国时期的教育模范省——山西省为例,不少教师就过着十分困顿的生活。民国初期,小学教师的月俸分为 3 等 33 级,其中正教员月俸是 8- 60 元;专科教员的月俸是 6- 40 元;助教员的月俸6- 22 元。与此同时,为了限制教师中的高收入者,教育部规定中学教师的最高薪资不得超过 200 元。(所以,那些所谓的民国大师工资动辄四五百,要么是法币,要么就是瞎说)。

一项调查显示,除太原、清源、徐沟等少数县份小学教师月俸在 20 元左右,尚属优待外,其他如石楼、大宁、山阴以及上党等多数县份,教师工资仅有 3、5 元而已。三五元,其实也相当于如今的三五千人民币,不过因为物质生产不丰富,生活水平很有限。

1936年以前,教师工资虽然少,至少大部分能发到位,袁大头的购买力也有保障。1935年开始,国民党政府开始推行法币改革,因为战争和四大家族敛财的原因,法币不断贬值,尤其是抗日战争后期,更是贬值的不成样子。即便这样,很多教师还是发不了工资。

中小学教师生存压力巨大,有些乡村小学几乎停止薪俸发放,仅发米面或者让富裕学生家庭为教师供饭。山西孝义小学教师的日记则从另一个角度记载了这一窘迫的场面:“(1944 年,农历四月)十二日,风。没有根,学校无学生,无饭又无根,十六教读此仅见,永世不在铁匠巷,教室阴,天井风,室内室外难以存,家有三斗糠,不当小孩王,如今此语果尔验。果尔验,也留连,可恨没有根,也没面。十五日,睛。摆摊尽是他人的东西,就卖下也不是自己的,咱就有书,偏没人买。

到这个份上,教师即便是自杀,也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感了。

所以,作为一名山区教师,我希望大家还是不要怀念民国了,与其怀念民国,还不如展望一下中秋节的小假期怎么过呢!


历史知事


民国时做教师的工资是很高的。

当时的月工资,一个普通警察是2块银元,县长是20块银元,而国小老师可以拿到40块银元,大学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沈从文,矛盾,田汉、钱玄同、刘半农等人,月收入都在200—300块银元之间。

三十年代上海一流的影星也达不到这个水平,周旋是当时超一流的明星,她的收入为每月200块银元(当时无片酬,和电影公司签约后从公司里领取固定薪水),蓝萍(江青)的薪水是每月60块银元。

季羡林从北大毕业,在济南教中学国文,月薪是160块银元。所以后来季羡林去德国留学都是自费的。

一块银元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100到200之间。但是,当时的1块银元可比现在100块值钱。

在1927年(民国十六年)的上海,1块银元能买150根油条,或者35碗乌鸡面,或者80瓶荷兰汽水。大户人家办丧事,最名贵的“知宾酒席”也不过2块银元一桌。

当时的高级鱼翅席每桌12块银元,加酒水消费总共不到20块银元,每人平均2块银元。

北京城内最高档的粤味“谭家菜”,40块银元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鱼翅,可供11人入席。

文人们拿这些薪水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可以参照一下当时北京城里一般人的生活水准。

根据史料记载,1920年左右北京一个四口之家,每月12块银元的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当时的物价是:新建的有轨电车,以前门天桥为中心,环城一圈,车票只要8分钱;1块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或者舒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汤三菜的西餐,包括面包、黄油、果酱、咖啡,还有一些西点小吃;2块银元可以买一袋上等的面粉;北京城内一座8—10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要20块银元左右。

在《银元时代生活史》中,作者陈存仁说自己在上海当见习医生时,每月薪资虽只8块银元,但袋中常有铿锵的银元撞击声,使他气概为之一壮,外表飘飘然,“第一个月,吃过用过,口袋中还剩下5块。”

《上海解放前后物价资料汇编》和《上海工人运动史》记载:1927年在上海,二号梗米1石14元(原文中的“石”,应为156斤),面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猪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担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块0.05元,香烟1盒0.036元,活鸡1斤0.37元,鲜蛋1个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盐1斤0.043元,细布1尺0.107元。

《银元时代生活史》也有类似记载: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担3-4个银元,老刀牌烟一包3个铜板,剃头8个铜板,绍兴酒1斤1角钱,臭豆腐干1个铜板买两块。拿了1块钱稿酬,请六七个同学去吃茶,茶资8个铜板,生煎馒头、蟹壳黄等各种小吃也才花去20多个铜板。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中写道:1929年,每块银元兑换两三百个铜板,一两个铜板可以换一只鸡蛋。

鲁迅曾一度租住在砖塔胡同61号,三间正房月租金只要8块银元。

当时北大文学院长胡适购置一辆小汽车,耗资500块银元,只相当与他一个月的工资。

1936年,顾颐刚也购置小汽车一辆,每月支付司机的薪水是20块银元。

当时国内注重人才,除了丰厚的工资,民国文人们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是今天的教授们无法比拟的:1931年,清华大学为招聘贤能,不但开出300—500块银元的高工资,还为免费提供新式住宅。

例如闻一多、俞平伯等人居住的清华新南院,是30栋新建的西式砖房,每位教授一栋,不但各有一个花木葱茏的小院,还有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厅、浴室、储藏室等大小14个房间,电话、热水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

所以在民国,像现在这种留学一去不归的情形并不多,钱钟书的《围城》里描写留学各国的学生们毕业后马上回到国内工作的情形,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

除了教书的一份薪水,文人们还有各类稿费,有的甚至超过了教书的收入。

1921年,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合作翻译了《日本现代小说》和《现代小说译丛》,共得稿费1000块银元。两人出资3500块银元在北京新街口八道湾买下一套大四合院,这仅相当于两人7个月的工资,还不算稿费之类的收入。

1923年,蔡元培为抗议北洋军阀政府,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举家远赴西欧。他接收商务印书馆的邀请,编写师范和高中所用《哲学纲要》等教科书,同时为《东方杂志》撰写论文和杂记,每月能够拿到300块银元的固定收入。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厚的物质保证,民国时期的文人们才可以毫无顾忌的追求精神自由,可以惬意的吃茶看戏看电影,可以络绎不绝的风花雪月,鲁迅才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

正如李敖所言:我们要有一个生活的物质基础.我就是想告诉大家,要有点钱来保护自己的独来独往,保护你随时可以跟老板说再见,随时不为五斗米折腰,你要有一点点钱,把这钱藏起来,保护你的自由。


教育与心理领域


1924年正处于军阀混战、社会极其动荡的时期,社会黑暗动乱,民不聊生。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这些大军阀们,别管是有文化的,还是胸无点墨的,他们都很重视教育。

比如奉系张作霖,他为了创办东北大学,甚至放出狠话:“宁可少养5万陆军,东北大学也非办不可!”大帅还制定了一条法律法规,确保每个县的教育经费至少要达到全县总经费的40%,要是敢违抗,大帅杀人可是没法律约束的。

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曹锟创办了河北大学,校长实行聘任制,他对教授们都毕恭毕敬,教授们的工资也超过手底下的师长旅长,每到发工资时,曹锟都亲自用红纸包好,他不会讲大道理,所以教育学生的话是这样子的:“这些教授都是我从南北各省聘请来的,你们要是对教授不礼貌,我就要了你们的脑袋。”

晋系阎锡山—阎老西,阎锡山率先实行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使山西省的入学率达到80%以上,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这是何其的不容易呀。阎锡山开办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专门用来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没有办学经费,阎锡山不要“枪杆子”,将国民政府授予他扩军五个混成旅的军费用来办学。

粤系军阀陈炯明在闽南护法区内,增加小学中学讲习所等50多所,以及半夜学校90余所。收复广东后,立即礼聘陈独秀来广东主持教育,厉行革新,办理各项教育事务。哪怕在最困难的时期,陈炯明依然表示粤军愿意节衣缩食,筹集5万元,用于办大学的经费。除此之外,陈炯明也在广东大力推行义务教育。

其实还有一位名叫刘文辉的军阀,名气没有他们大,但是尊师重教却是数一数二,当仁不让。在他的治下如果县政府大楼比学校好,把县长就会被就地处决。于是在当时的四川和西康一些县政府破烂不堪。而学校校舍大都宽敞明亮,刘文辉以身作则,当时刘文辉的办公地点西康省政府大楼就是当时全国最为寒酸的省政府大楼。而当时建立的一些学校到如今仍然在使用。

不得不服这些军阀们目光长远,在战火连天的岁月里,经费特别紧张的情况下依然重视教育、重视教师。所以在民国期间出现了很多的教育家,比如晏阳初、蔡元培、张伯苓、陈鹤琴。作家有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矛盾、老舍等等;画家有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国学大师胡适、季羡林;科学家有李政道、杨振宁、钱学森、童第周、李思光、竺可桢…… 总之那个时期可谓大师云集。

那么那个时候一个老师的工资到底有多少。

民国期间大学老师的工资从160-600大洋之间不等。教授是400-600大洋,和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副教授是260-400大洋。讲师是160-260大洋。

中学老师的月薪大约是在100银元,小学老师大约是40元-80元之间。有人曾搞过这方面的研究,民国的1块大洋大约等于现在的人民币200元左右。那么题主所问的中学老师每月20大洋合多少人民币,等于现在的4000多人民币。那时因为物价低,家里有一个教员,可以养活好几个人的生活不成问题,且生活水准属于中等水平吧!

现在人最发愁的不是吃喝的问题,住房的问题才是头等大事!而鲁迅1924年买下了阜成门的500平方米的四合院,花了1000大洋,可是也仅仅花了鲁迅不到两个月的工资。比比现在,你几个月的工资能买一套房子,别说500平米的。就是个两居室的小蜗居,你能买的起吗?恐怕不吃不喝几辈子才能凑够个首付吧!

在民国时期,有文化的人很少,各大军阀尊师重教,聘请老师来开办教育,也有点抢占教育资源的意思,都想为自己打下天下,坐拥天下时,为治理国家培育点人才!所以他们给出的工资待遇着实不低!


尊师重教,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真金白银的。没有又叫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道理。现在有些人说一些学渣们都当了老师了,这话说的有点过,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些非常优秀的人才,挤进教育行业的有,但是稀少,什么学校将来毕业后好就业,待遇高,什么学校就是大家抢着填报志愿的学校!当然也有个兴趣爱好问题,但是你能说不是以后好就业,并且就业前景好,待遇高,才是最大的吸引力吗?什么时候师范类院校成了最优秀梯队首选的填报志愿,什么时候教育就会雄起!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友友们踊跃留言。


心中百合静静开


“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必要纠正一下,因为1924年的教师,每个月的工资绝非二十大洋这么“精致”。通过了解,我们可以知道,1924年,是处于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是处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大伙儿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一个年代。虽然当时的社会状况很不稳定,但在那些军阀当中,无论是箩大的字不认得几个的大老粗,还是有一些文化底蕴的军阀,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教育非常重视。

民国时期老师的收入还是相当不错的。就拿高校教师来说,高校讲师的月薪是两百块大洋左右,副教授的月薪在三百大洋左右,教授在五百大洋左右。除了高校教师,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也是相当不错的:中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在一百大洋左右,小学教师的月薪在六十大洋左右。而这位朋友所说的二十大洋的月薪,应该算是中学教师中垫底的存在,很可能这样的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极低,也可能这位中学教师处于非常偏远的地区。

那么有些人就比较好奇了,民国时期中学教师的二十块大洋,到底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如果是买柴米油盐之类比较稀疏平常的东西的话,一块大洋就相当于三五十块人民币左右;但如果是买房子的话,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就相当厉害了——鲁迅花一千大洋买下五百平米的四合院,只花了仅仅一千大洋而已!也就是说,当时的中学教师用10个月的工资就能买得起一座四合院,而鲁迅先生花两个月时间就搞定了一座四合院。那么现在的教师想要买下一座四合院需要花多少钱呢?一千万都不一定够!如果按照买四合院的价格来换算一块银元等于多少人民币,相比很多人都可以轻松算出来——按照房价来换算,一块银元相当于一万块人民币!哪怕中学教师的工资只能领取到最“精致”的二十个银元,那么对方的月薪都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万。而我们现在,又有几个教师的月薪达到二十万呢?

“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东北大学也非要办好不可!”东北王张作霖其实就是一个实打实的大老粗,但是他却对教育如此重视,甚至要求每个县的教育经费必须达到全县总经费的四成,谁要是敢挪用教育经费,那是把自己的脑袋当作身外之物的节奏。

除了张作霖之外,其他的军阀头子,比如曹坤、阎老西、陈炯明、刘文辉等军阀头子,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对教师的尊重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在曹锟看来,对他请来的教授不礼貌,就很可能成为脑袋搬家的“导火索”;对于阎老西来说,用军费来办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刘文辉来说,县政府大楼要是比学校还要高档,县长绝不是被撤职这么简单……

尽管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但由于那个时候各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所以在那个时候,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文化等领域,都出现了一大批的大师:文学巨匠有鲁迅、老舍、茅盾等人,画家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人,教育家有陈鹤琴、蔡元培、晏阳初等大佬……各个领域的大师如同雨后春笋一般从华夏大地中冒出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的投入,我觉得无论投入多少都不过分,您觉得呢?


微雨润苗


1924年依然属于民国时期,虽然那个年代时局动荡,但是对于教师的待遇还是不错的,总体来讲,教师们的待遇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对于高层次的教师收入可能会达到高等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的教师待遇还是非常好的。

近来有人提出,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民国时期的教师待遇普遍较高,大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每月在200块银行左右,而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每月可以达到80-120银元。这种收入水平在当时的全社会各行业待遇中处于中等偏上的,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无论是教师的社会地位,还是教师的薪资待遇都是占据着比较大的优势。

在民国时期,在城市中的五口之间每月的基本收入也就在50块银元左右,甚至还达不到这种水平,而教师的待遇超过了一个五口之间的收入水平,可见当时的教师待遇及社会地位之高,同时也可以看出当时的教师职业发展还是不错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1920-1925年期间,1银圆可以买50斤大米、20斤猪肉、24尺棉布等,综合来讲,这个时期1银元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200元左右,也就是说如果能达到月薪20银元的话,可能没有的收入水平就能达到4000元左右,与当下的教师相比,还是可拥有更高的待遇。

在1924年的中学教师每月二十块大洋,也就说每月的月薪在4000元左右,但是按照相关记载反应,20块银元的教师月薪显然是最低水平,而且大多数教师的薪资每月在80-120银元,也就说他们大多数教师的工资待遇可以达到万元以上。


东爱雨小公


真不明白为何这个问题下的其他答案,为何明明自己不知道却还瞎编?


1924年每月20大洋到底什么水平,完全没根据的胡扯欺骗读者有意思吗?


二话不说,上干货。根据是博士论文《上海工人贫困问题研究》,论文中列举了当时上海各个阶层的收入情况。


1920-1930年的上海,中等阶级的收入在每月40元左右,包括教师,记者,公务员,技术工人等。


采访记者月薪在40-100元

小学教师月薪在20-100元

大学教师月薪在100-200元

普通商店服务员在20-60元

部分技术工人,如印刷业,丝织业工人收入在40元左右(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工业属于朝阳产业,就跟今天的IT业或者航空业一样)

人力车夫的收入在10-20元之间。

而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人收入在6-10元之间。


所以做中学教师每月只有20元收入,在1920年代的上海属于比较穷的,连小学教师都不如。只是比人力车夫每月16元要好一点,大约相当于一般工人。大概是在内地某些穷困县城吧做老师吧?





在20-30年代,中学教师属于社会中流阶层,一般收入在50元以上到100元才算正常,如1937年湖南长沙的两所中学的收入统计:大多数中学老师的收入在50-120元之间



闭家锁的红枫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我的答案绝对靠谱,因为我研究过。

我通过两个纬度来回答这个问题,黄金参照和购买力。

1.黄金参照

黄金一直是硬通币,用它作为参照还是比较客观的。

我们举一个例子,民国陆小曼,大家都知道,陆小曼与徐志摩结婚后,花钱一直大手大脚,在三年的时间内就花空了徐志摩分的家产,还欠下了不少债务,徐志摩没办法,只好打四份工来维持家庭支出。

当时,陆小曼的母亲当家管钱,给陆小曼记了一笔帐,说陆小曼一个月的开支在500大洋左右,都能买6两黄金了,也就是300克黄金。现在的金价是360一克,300克黄金需要108000元,也就是1个大洋等于216元,题主说的小学老师月工资20大洋,相当于现在的4320元人民币。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我说的是1928年的账本,可能与1924年有所偏差。

2.购买力

购买力就举房产的例子吧。

1919年,鲁迅在北京买了一所四合院,三进三出的那种的,总价是3500大洋。

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从美国留学回国,被张学良聘到东北大学当教授,创办了建筑系。那时候给梁思成的工资是300大洋,给林徽因的工资是150大洋。其中林徽因给朋友的信中写到,两个人不懂理财,也不会刻意存钱,不然一年的时候就能买一所四合院了,当然也指的三进三出的那种。两人一年赚5300大洋,除了自己花费,剩4000大洋吧,可见那时候4000大洋就足够买到四合院了,和10年前鲁迅买的时候价钱差不多。

那么我们来看下现在同等的四合院,在北京多少钱。位置不考虑了,因为民国北京城区也就是个二环,现在北京二环没有差的地段。查了下,四合院根据位置还有建筑的不同,价钱在10—30万每平之间,咱取15万一平,三进三出的院子,怎么也得500多平米,也就是7500万人民币。这个价钱应该算得比较低。那么按照购买力算,一个大洋等于18750元的购买力。

当然这是房产,可能这几年涨的厉害,有点虚高,我们再看下生活必需品的购买力。

民国时期,在北京10个大洋就能让一个六口之家吃饱穿暖,当然肯定是比较差的生活。2个大洋每月就能租一间还不错的房间,一个大洋四个人能吃一顿海鲜,三个大洋能买一头耕牛…

按照这种购买力算,一个大洋相当于五六百元的人民币是没问题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20大洋,相当于一万多点的购买力。

所以,民国一个中学老师每月20大洋,在北京能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他养一个六口之家,除了花销每月攒5元,四年之后,他就能买得起一个普通的100平的平方,还没有房贷,然后过上比较滋润的生活,幸福指数绝对比现在月薪三四万的白领高。




拂沙读书


欢迎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


老穆有话说

1924年,我的爷爷才3岁,后来爷爷告诉我,他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太奶奶,曾在省城一大户人家做过几年丫鬟,时间到了,就回来了,据说,她一个月的工资有30大洋,还是很不错的。

老穆查阅了相关资料,可知民国时期小学教师月薪大概在20—100大洋之间,而大学教师月薪在100-200大洋之间。

题主说的中学教师每月20大洋,说句实话,还是比较低的,收入不高!

据查阅,1924年,北京普通五口之家每月生活费平均在14元左右,如此看来,20大洋也只能勉强度日。

伟大文学家鲁迅先生,他1924年的稿费就有700多元,讲课费更是高达800多元。如此一比,20大洋还是比较寒酸的。

据查阅资料,1924年的1块大洋相当于2009年的100块钱,现在是2019年,10年过去了,物价也有所上涨,咱就姑且按照1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160元计算,中学教师一个月20大洋,就相当于今天的3200块钱,这样的收入,还是比较低的,估计那位中学老师是在乡镇中学任教吧!


民国时期:再穷不能穷教育,再乱也不能没教育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就立即强调要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

韩复榘在山东主政七年,山东的教育经费从未拖欠过。

军阀张作霖也曾说:“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尽管战乱不断。


【结束语】从晚清起,教师的地位及待遇就不断得到提升,尤其是到了今天,教师的地位及待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这也说明我们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你们觉得呢?


如果您觉得不错,记得关注“老穆说语文”,并点个赞哦!


老穆说语文


从古至今中国的教师地位都不高,古时候的教师,都是由那些连秀才都考不上的老童生担任,而且,那个时代没有公立学校,民间的学校都是私塾,教师就是靠学生家给的一点“束修”和兴办私塾的乡绅,富户给的节礼过日子,民国时期,教师的待遇和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是在一个正规的公办学校或是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一个教师的收入可以养活一家人,即使是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政府也很少拖欠教师的工资和学校的经费,20块大洋在当时差不多可以买一头牛,即使按照现在银元的兑换比例,也可以相当于8000块钱,国民党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在省内大力推行教育,他甚至规定县政府的房子如果比学校建的好的话,县长就地枪毙,在西康省甚至出现了政府公务员的薪水低廉而不得不到学校当兼职教师的情况。他的弟弟~著名的大地主刘文采也自己出资建立了四川省最好的私立中学。至于大学教师就更加牛逼了,鲁迅不过就是一个没有拿到文凭的大学水货讲师,月奉超过200大洋,他几年的薪水就可以在北京购买一栋三进的四合院(这样规模的四合院占地2-3亩,房屋数量21-30间),曹锟出资兴建了北洋大学(现在的河北大学),他有感于自己没有文化,所以对学校格外热心,他到学校从来都是轻车简从,到了学校就去教师休息室给教师们行礼问安,极尽谦恭,张作霖出资兴建的东北大学,是全国教师待遇最高的大学,孔祥熙兴建的山西农业专科学校,也是一所专门培养农业技术人员的免费学校,这个学校还获得了美国返还“庚子赔款”基金会的资助,每年都给一笔钱,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迁到四川,美国的资助就追到四川,解放后,这个资助中断了,中美建交后,美国人又找到山西,此时,这所农业学校已经扩充为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工业大学两所学校,美国人就说,只要找到这所学校原来的教工,资助继续有效,结果,学校找到了一个正在扫厕所的老教工,于是,美国的资助就一分为二,每个学校10万刀。可以说,在那个时期,教师的收入和地位是比公务员要高的,解放后,这种状况又发生了变化,公务员的地位,收入提高了,警察,戏子(警察,戏子的地位过去是非常低的)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而教师的地位相对提高的就比较慢了。


狼的影子319


我认识一个大学副教授,他当年是北京小学老师。他说,月薪20大洋,可以养活一家四口——夫妻二人加俩孩子。雇佣一个保姆,一个定点的拉洋车的——每天早晨固定时间送他去学校,下午下班时准时把他送回家。在北京租一所小平房。吃的,大鱼大肉不行,隔三差五可以全家吃次肉。当年的小学老师如此。他解放后成了大学的副教授,他说,你想吧,就我的工资,不用北京,就一般二线城市,能那么生活吗?显然不行。

那时没有外国留学生,没有外国的孔子学院,中国的教育经费都用在自己国家孩子身上。虽然不多,但是不用生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