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极人臣的张廷玉是怎样跌落神坛的?

胡超


张廷玉有句很出名的座右铭“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他为官处事的哲学,倒不是沉默不作为,而是要问心无愧地做事、谨小慎微的做官,克制欲望、不争不抢,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而张廷玉也确实在这方面达到了殿堂级的水平。他历经三朝,一直勤勤恳恳做事,低调沉稳,处于权力中枢,却总能置身于政治纷争的漩涡之外。

张廷玉是在康熙朝考取功名,入侍南书房,主管刑部,走入政治中心的;可位极人臣、仕途大放异彩却是在雍正朝。

雍正终于从血腥的夺嫡斗争中坐上了那万众瞩目的位置,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宏图伟业,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张廷玉无疑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一位,他在位期间扮演的是皇帝首席秘书的角色,为雍正出谋划策,他对清朝的贡献主要在于完善了奏折制度和军机处的运作规则。

可以说,张廷玉是一位在清朝史上留下浓重笔墨的汉臣,也是有清一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能被供奉在太庙,可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有时皇帝的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以及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会以郡王之礼厚葬,这就叫配享太庙。

雍正是个很公正严苛的老板,他能让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足以证明张廷玉的功劳以及雍正对他的肯定。

一帆风顺的为官之路

张廷玉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在康熙朝身居要职,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廷玉自幼奋发读书也考取了功名,并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在晚年的时候开始重用张廷玉,当时康熙正受九子夺嫡的困扰,很多大臣都牵涉其中,因而遭到贬黜或者降级,而张廷玉却能知晓其中利害,处理好其中关系,成功地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康熙去世后,雍正更加重用张廷玉,一方面是为了广纳贤士,二是靠着张廷玉在官场上的威望,为自己巩固政权。张廷玉的仕途从此更加顺风顺水,仅仅五六年间就升任为了大学士,且雍正十分信任他,很多拿不准的事都要来咨询张廷玉再做决定。

清朝军机处建立初期,雍正以一些亲重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其中就有张廷玉,他不仅典掌军机,又兼理吏部、户部要职等等。

雍正十三年,皇帝病危,将张廷玉提为顾命大臣,并留下遗诏,等张廷玉百年之后配享于太庙。

坎坷的“配享太庙”之路

官场上言多必失,张廷玉人上了岁数也开始糊涂起来,几乎忘记了自己一生的为官哲学。

乾隆当权时期,张廷玉年迈,有了退隐之心,便想着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了,可雍正临终前说了让他配享太庙的,他又害怕自己不能获此殊荣,并且当时其他的大臣也对这件事怀有疑虑,于是就上书,希望皇帝可以写一个书面承诺来证明这件事。

乾隆看到了他的奏章就十分生气,他认为允不允诺是皇帝自己的事情,臣子没有理由来要求自己立字据,就算哪天不想让他在死后进入太庙了,他张廷玉也不能说什么。但乾隆终究把这口气咽了下来,如果他发作,正好坐实了外界流传自己不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议论,于是写了手谕,保证让他配享太庙。

但是乾隆做出了这么大的让步,张廷玉竟然没有亲自到宫门口去谢恩,只是让儿子代自己前去谢恩。本就心中有气的乾隆,觉得张廷玉这是大不敬,便借题发挥,夺去了他的爵位,但这时并没有取消他配享太庙的殊荣。

过了一年,张廷玉再次请归,乾隆命他自审是否配享太庙,皇帝以大学士九卿议,罢免了配享,免除了他的的罪过,让他告老还乡了。

八十四岁的张廷玉在老家孤独落寞的去世了,他并不知道,后来乾隆迫于面子,还是按照先帝的遗诏,给了他配享太庙的尊荣,想必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他还是很遗憾的吧!

作为清朝唯一一个可以配享太庙的汉臣,张廷玉在官场上肯定有他的处世之道。纵观他在官场的数十年,一直是勤勤恳恳,功劳肯定也是巨大的。但老年变得也有点昏聩了,虽然乾隆一度取消他配享太庙的资格,可在他死后,还是让他进了太庙,如果他泉下有知一定会很欣慰,可惜人双眼一闭就什么都不知道了,一代重臣权臣张廷玉还是抱憾而终的!


史论纵横


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间入仕,在雍正当政时期,大放异彩,在乾隆朝跌落神坛!

雍正登基之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事的主要助手,张廷玉得到了雍正帝的各种重用。在雍正帝临终的时候,还让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并且颁下遗诏他日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足以见得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和倚重!

乾隆刚登基时,张廷玉尽心辅佐乾隆,乾隆也尊敬这个老师,等到乾隆实力渐稳,大权在握,雍正留下的四个顾命大臣只剩下张廷玉一个的时候,张廷玉就成了山大王一样的存在了。张廷玉知道乾隆要借打击朋党之名整治自己,于是就谨言慎行,怕被抓到小辫子。

张廷玉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已经七十多岁了,于是就向乾隆请求辞职,回家养老,结果乾隆说,你都是配享太庙的人了,怎么可以这么早退休呢?乾隆的回答让张廷玉感到吃惊,但为了尽早脱离朝堂这是非之地,张廷玉还想为自己再争取一下,于是他说,配享太庙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张廷玉举的这个例子触摸了乾隆帝的逆鳞,刘基是朱元璋让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张廷玉拿朱元璋和刘基举例,让乾隆帝大为恼火。乾隆帝心想,张廷玉拿朱元璋刘基对比今日之事,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说我对功臣不够意思吗?乾隆皇帝不开心了,于是就更不想答应张廷玉辞职的请求了,张廷玉也看出了乾隆皇帝的不悦,只好闭嘴了。

谁知没过多久,乾隆帝原配妻子孝贤皇后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迁怒大臣,张廷玉被"罚俸一年"。对张廷玉来说,这在他仕途生涯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这让他更加胆战心惊了,张廷玉再次请求乾隆皇帝,辞官回家养老。这次乾隆皇帝同意了,然而张廷玉太过开心忘记了看乾隆脸色,他趁机向乾隆帝要保证,先皇许诺给我配享太庙的遗诏您还记得吧?会给我吧?乾隆一听,又不开心了,什么意思?你张廷玉这是不相信我啊,不过乾隆还是压下了这口气,乾隆下诏书说会遵先皇遗命,给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尊荣。

得到了这样的圣旨,按理说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谁知张廷玉再出昏招,得到这样的圣旨张廷玉自己不去谢恩,反倒让儿子代替自己去谢恩,张廷玉的这种做法又一次惹怒了乾隆皇帝。张廷玉有门生在宫里当差,就把乾隆生气的事告诉了张廷玉,结果被吓破了胆的张廷玉,天还没亮就急急忙忙的跑去皇宫请罪。宫里竟然有人给张廷玉通风报信,这让乾隆帝更正不开心,对张廷玉更加猜疑和防范起来。

乾隆帝疑心一起,张廷玉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做什么都是别有心机,而本来就年岁已高,思维迟钝的张廷玉,因为担惊害怕,战战兢兢,思虑不周,更是越来越错,越惹乾隆他就越心惊,越心惊反而自乱阵脚,更引发乾隆的猜疑。

最终乾隆帝下令削去张廷玉的伯爵,还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让其自审是否有资格配享太庙。乾隆的雷霆之怒,张廷玉也看出来了,于是张廷玉急忙痛哭流涕的说自己不配享太庙之殊荣,请求皇上收回。

张廷玉心心念念的配享太庙就这样被乾隆收回,还平白多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名声被玷污,张廷玉就这样被乾隆帝整治的跌下了神坛!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郁郁而终,死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此时的乾隆皇帝已经平息了心中的怒气,考虑到先皇遗诏,乾隆皇帝最终还是让张廷玉配享太庙,谥号“文和”。

可惜的是,早已被乾隆帝整治的跌落神坛的张廷玉已经死了,再也感觉不到了,张廷玉的晚年是在惴惴不安中度过的!






历史的味道2019


张廷玉位极人臣为何晚年坎坷

有清一代,张廷玉无疑是著名重臣之一。《清史稿》对他作了高度评价:“庶政修举,宇内乂安,遂乃受遗命,侑大烝,可谓极心膂股肱之重矣。”

张廷玉在康熙与雍正执政时期均值南书房,官至礼部、户部尚书,授大学士等。张廷玉参与机要,积极参政议政。多年来,他整治吏治,坚决摒除请托行贿之风,并严惩奸胥滑吏,被时人称为“伏虎侍郎”;建章立制,将奏折制度化,制定完善的保密制度,对清朝中后期的政治产生十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创廷寄法,制定军机处廷寄办法,提高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安定流民,建议区分匪党,安抚流民,选贤任能,收服民心,对边疆诸省安定起到积极效用;宽限赋税,奏请雍正帝宽限山东因连年灾荒所欠赋税,让千余民众得免;奏改滥禁,直言指陈刑部滥禁之弊,奏请依法定程序定例遵行,省释无辜百姓。编纂史籍,历任总裁编纂文献典籍,对完备清代典章制度,保存历史资料做出重要贡献。雍正帝在逝世前发布遗诏,以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为由,命他死后配享太庙,成为了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在乾隆刚继位之时,张廷玉以三朝枢臣地位,仍然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乾隆元年(1736),张廷玉再次奉命为皇子师,仍兼管翰林院事。二月,乾隆帝亲谒景陵,张廷玉与王大臣留京总理事务,并自此以后每逢皇帝巡幸,张廷玉总是留京总理事务。乾隆二年,张廷玉被授总理事务大臣,加拜喇布勒哈番,特命进三等伯爵,赐号勤。此时,他年逾七旬,乾隆帝给予免上朝的殊遇。乾隆十三年(1748)正月,张廷玉陈疏以老病乞休。乾隆帝专降谕旨:“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宣谕慰留。

然而,张廷玉在乾隆十四年(1750)再次辞官时,却风云突变,触怒了乾隆皇帝。这年正月,乾隆帝命他如宋代文彦博例,十日一至都堂议事,四五日一入内廷备顾问。当年冬天,张廷玉再次乞求离职养病。乾隆帝批准以原官致仕,并御制诗三章赏赐。张廷玉入谢,而此时风云突变。张廷玉见乾隆帝时,上奏说:“以前世宗宪皇帝破格给予臣厚恩,遗命臣配享太庙,去年跟从陛下祭祀时又有挽留臣告老回乡的谕旨,臣恐怕死后不能有这样高的待遇啊,而且外间也有类似的议论。”他免冠叩首,请求乾隆帝出一个凭证。听了这番话,乾隆帝很不高兴,但还是拟了手诏,申明雍正帝的成命,并赐诗以安其心。

次日,张廷玉具折谢恩,遣子张若澄入宫向乾隆帝谢恩。乾隆帝因张廷玉不亲自谢恩颇为恼火,传旨令他明白回奏。当时,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传写谕旨,旨还未下达。翌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谢恩。乾隆帝更为不快,认为这是军机处泄露消息的原故。于是,皇帝召集廷臣会议,商议剥夺张廷玉的官爵,罢去配享太庙的优待,并削去他的伯爵称号。

但事情并未了结,乾隆十五年(1750),正当皇长子永璜刚去世不久,张廷玉再次请求归乡,这下激怒了乾隆帝,用大学士九卿议,罢配享,免治罪,随后归乡。后来又因四川学政编修朱筌坐罪,皇帝命张廷玉尽缴颁赐诸物。乾隆二十年(1755),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不过,张廷玉死后,乾隆帝最终仍遵清世宗遗诏,命配享太庙。

三朝元老张廷玉劳苦功高、位极人臣,为何晚年却仕途坎坷?《清史稿》分析为:“顾以在政地久,两家子弟宾客,渐且竞权势、角门户,高宗烛几摧萌,不使成朋党之祸,非二臣之幸欤?”道出了其中缘由。

史书所说“两家”,指的是张廷玉和鄂尔泰。雍正帝一生始终宠信的朝臣有五位,是允祥、张廷玉、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其中,张廷玉与鄂尔泰堪称雍正帝在朝中的股肱之臣。张廷玉与鄂尔泰同样身居高位,备受信任,难免有些争宠之举。尤其二人性格差异很大,同室办公却面和心不和。随着鄂尔泰、张廷玉两人地位的不断上升,其身边也日益形成利益小集团。首先是因二人而发达的姻亲各自联盟,其次是二人的门生、门客互相对立,再次是朝中满汉大臣分庭抗礼。以鄂尔泰为例,其子侄辈多半为总督巡抚,可谓满门显贵,家族势力也大为膨胀。张廷玉这边情况也很类似,其家族子弟多为达官要职。如其弟张廷璐曾任礼部侍郎,从子张若溎曾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长子张若霭官至礼部尚书,次子张若澄为内阁学士等。此外,桐城张、姚两姓为当地大族并世代联姻,时称“天下缙绅,张姚二家占尽其二”。即便二人并无植党企图,但其身边总少不了趋炎附势之人,大臣们各怀揣度攀附之意,由此分出派系,彼此争权夺利。大体而言,鄂尔泰一派主要以满人督抚为主,而张廷玉的支持者多为科举出身的汉人官僚。

同时,“敲打”老臣,历来是新即位皇帝的驭臣手段,乾隆帝亦如此。鄂尔泰死后,乾隆的注意力集中到张廷玉身上。尽管张廷玉平时对于朋党嫌疑懔如临渊,但还是难逃乾隆的雷霆。乾隆十三年正月,张廷玉参加新年宴会后提出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没想到,张廷玉的请求非但遭到拒绝,而且乾隆降下长篇谕旨,将君臣间的讨论公布天下,并将这件事提到了“臣节”的高度,遭到劈头而来的政治风暴。此后,乾隆经常找茬,不断借故“敲打”张廷玉。张廷玉天天处在胆战心惊的日子里,在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再次试探提出退休,终于获得乾隆同意的谕旨。然而,即使如此,还是难逃皇帝的多次“敲打”,把张廷玉弄得灰头土脸,名誉丧尽。修炼了一辈子臣术,张廷玉最后还是一败涂地。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在家苟活了五年去世。

乾隆皇帝对张廷玉的“敲打”举动,一方面彻底打击了张廷玉的势力,使朋党不再成为危及皇权稳定的隐患因素。另一方面,无疑显示了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高无上。


五岳独尊—泰山


张廷玉是汉族大臣当中在清朝官位当得最大的。他是安徽桐城人,二十八岁中了进士,在康熙朝当到了侍郎,副部级官员。到了雍正朝当了首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宫前又挂了太保,还分管吏部和户部。人事权和财权都在张廷玉手里。

张廷玉

张廷玉和雍正的私交很好,有一次张廷玉回家省亲,雍正就用写情书的手法给张廷玉下圣旨,说你我君臣十一年了,从来没有一日远离,近你回家省亲,朕思念的紧啊。

雍正

雍正这个人,其实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难弄,难伺候,喜欢把事做绝。好对你是真好,能给你的荣誉、地位都给你,坏对你是真坏,恨不得一刀一刀剐了你,这点可以去读年羹尧的故事。

雍正在位十几年,就病得不行了,弥留之际,把张廷玉拉到身过,舍不得啊,不过你别误会,不是要拉着张廷玉陪葬,而是对张廷玉说,朕要走了,等你死了以后,把你埋在我的身边,配享太庙,这样你我到九泉之下,还可以做个伴。

配享太庙是当时为人臣的最高荣誉,清朝的后世子孙在给太庙先祖磕头的时候,也顺带给你磕一个,这荣誉还小吗。

雍正死了以后,乾隆登基,张廷玉就相当于雍正给乾隆留下的大清朝的说明书,有什么不懂的就问张廷玉。

乾隆

乾隆皇帝特能活,是中国最长寿的皇帝,张廷玉已是三朝老臣了,年纪大了,就想退休,想平安着陆。可张廷玉退休前还有一桩心事未了,那个配享太庙的事得跟乾隆皇上再提一下,别我退休了,乾隆皇帝再给忘了。

于是张廷玉找到乾隆,跟乾隆皇帝说了,乾隆皇帝呢也答应了,可张廷玉还要皇帝写一份书面的东西,这就让乾隆非常不开心。

朕是皇帝说话能不算数吗,原来你果然跟我没感情,但乾隆忍了,没有当场发作,还是写了份书面的保证给张廷玉。

按惯例张廷玉第二天要去宫里谢恩,可张廷玉没去。这下乾隆忍不了了,说你张廷玉到底按的什么心,这么大的荣誉,连声谢谢都没有,有这么做臣子的吗。

这本事朝堂的事,但并没有直接下旨给张廷玉,可张廷玉通过内线知道了这个消息,马上去给皇上谢罪。张廷玉确实是老了,如果他年轻一些,绝对不会干这种糊途事。

后果可想而知,乾隆火大了,哦,你谢恩不来,还在我身边布置内线,我发火你来了,你张廷玉原来还结党营私。把张廷玉所有的功劳、爵位都给撸了,就差下大狱了。

张廷玉就这么被赶回了老家,整天呆座家中,什么话也不说。

没多久,张廷玉的亲家犯了一件案子,乾隆皇帝派人去张廷玉家搜查,这次乾隆是动了杀心的,只要搜出一点什么,张廷玉就得脑袋落地。

可什么也没搜出来,张廷玉涉险过关,但乾隆皇帝还是责怪张廷玉用人不察,收回了张廷玉最看重的配享太庙的荣誉。

张廷玉为满清辛辛苦苦干了几十年,曾经位极人臣,可现在什么都没有,没过多久就死去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张廷玉死了以后,乾隆又把配享太庙的荣誉给了张廷玉,用以宣扬自己的功业,可九泉之下的张廷玉已经不知道了啊。


楼兰都护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夜,五十八岁的雍正皇帝在圆明园猝然离世,从“偶感违和”到“龙驭宾天”仅仅三日。根据雍正皇帝生前密立的遗诏,宝亲王弘历承继大统,而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为顾命大臣。在另一份遗诏中,雍正命张廷玉和鄂尔泰两人死后配享太庙。这对张廷玉来说,可是一份无上的殊荣。要知道,终清一朝,能够死后入祀太庙的汉臣也只有张廷玉一人。可是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却将张廷玉夺爵,并罢去了张廷玉配享太庙的优容。是什么原因使位极人臣的张廷玉走下神坛呢?



张廷玉出身于安徽桐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父亲张英曾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死后入祀贤良祠并加赠太傅。

张英是康熙六年的进士,他饱读诗书,是康熙年间的名家大儒,主持编撰了《国史馆文略》、《大清一统志》等文献。张廷玉是张英的次子,他在父亲良好的教育下,也是才华出众,在二十五岁时中举人。次年,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任会试主考官,因亲属回避,张廷玉只得放弃了这次会试。

康熙三十九年时,张英已任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廷玉在这年的会试中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

张廷玉在做翰林院检讨的时候,他负责编撰的《平定朔北方略》一书受到康熙帝的欣赏,张廷玉因此升为南书房行走。南书房成员可以说是康熙皇帝的智囊团,能够成为南书房行走,可以看出康熙帝对张廷玉是非常器重的。不久,张廷玉出任会试同考官,因在会试中表现公正廉洁,会试结束后,张廷玉又官升一级,任南书房首席行走。

在太子胤礽的废立中,张廷玉谨言慎行,深受康熙皇帝的信任。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升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张廷玉历任刑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驾崩于畅春园,皇四子胤禛承继大统,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帝上位后,张廷玉依然倍受器重,所有诏书全部由张廷玉执笔。同年底,张廷玉很快升为礼部尚书。

雍正元年,张廷玉又任职南书房,因其在主考顺天府乡试中执公中正,晋太子太保,很快又出任户部尚书。五年后晋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张廷玉是雍正的心腹重臣,他协助雍正皇帝创设了军机处,并制订了军机处的主要制度,是雍正皇帝深为倚重的重臣。所以雍正十三年,在雍正帝临终之前,张廷玉被遗命为顾大臣之一,并遗诏张廷玉死后配享太庙。

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继位之初,羽翼尚未丰满,虽然对张廷玉也非常倚重,任命他为皇子老师、总理事务大臣等要职,但张廷玉毕竟不是乾隆亲手培植的亲信。所以对于父亲雍正遗留给他的两位重臣张廷玉和鄂尔泰的朋党之争,乾隆是非常乐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制衡这两位重臣。而此时,乾隆更注重培植自己的心腹,讷亲就是乾隆亲力打造的心腹。鄂尔泰死后,年轻的讷亲就成为军机处的领班大臣,位列张廷玉之前。这让张廷玉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


聪明的张廷玉决定请求致仕,以保全身而退。但乾隆只是批准了他请辞户部和吏部职务,对他进行了慰留。

乾隆十三年初,张廷玉再次提出辞呈,仍然没有得到乾隆的批准。相反,这次乾隆还有些生气,暗示张廷玉身受朝廷重恩,只求贪图享乐。

张廷玉的运气也有些不好,这一年乾隆深爱的孝贤皇后去世,这对乾隆是一个沉痛的打击,乾隆的性格也变得怪异无常,臣工的一些祭祀皇后的微小过失也惹得他大发雷霆,甚至大开杀戒。张廷玉也因翰林院的过失被牵连停发工资半年。

深感不安的张廷玉再次上书请求退休,这次乾隆答应了他的请求。张廷玉自感在乾隆心中地位不再,请求乾隆帝给自己一个手谕,作为死后配享太庙的凭证。这令乾隆非常不快,但他还是给张廷玉下了道手谕。


第二天,张廷玉命其子张若澄面圣谢恩。张廷玉没有亲自谢恩,乾隆有些恼火,令张廷玉亲自入宫谢恩。但旨意还未下达,张廷玉已亲自入宫。这令乾隆更为恼火,这分明是朝廷有人早已给张廷玉通风报信。

一气之下的乾隆下令罢免了张廷玉的官职和伯爵爵位和死后入祀太庙的优容。

几个月后,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因母丧未报被参,张廷玉受其牵连,被抄家收回三代皇帝的赏赐。

乾隆二十年,张廷玉病逝。乾隆对这位三朝老臣又恢复了名誉,还是遵循雍正遗命,下令将张廷玉配享太庙。


岁月是一条河流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晚年因得罪乾隆未能安享晚年,但死后却得到入庙的殊荣。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在康熙年间入内阁担任学士、吏部副长官。

  雍正继位后,张廷玉颇受赏识与重用,开始在政场上大显身手。他协理翰林院文章事务,晋升为礼部尚书,成为《世宗实录》的副主编。随后,张廷玉逐渐成为皇子的老师,以及乡试主考官。后由于其文笔写作深符皇帝的心意,又担任了《明史》的主编。

  张廷玉做事聪明老练,思维谨慎周到,且文笔出众,才气尽显,因此深得雍正的宠信与提拔。国家大事上,无论军事还是政务,雍正都与之商议,参与决策,且当时国家的古书典籍也大都出自他笔下。1726年,张廷玉升为大学士,参与军务,着手改善军机制度。

  雍正去世后,张廷玉受遗诏之令其死后可进入太庙。乾隆初期,张廷玉任总理大臣掌理事务,后年近花甲,逐渐不得乾隆待见,他深明皇上有意将他换之,便主动请辞。后张廷玉请求皇上保留其入庙之位得到允许后,未亲自进朝叩谢,受到怪罪,被削伯爵之位。后由于学生去世执意归乡,使皇上大怒,取消其入庙资格。

  张廷玉怎么死的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时期,备受赏识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屡屡碰壁受到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然而作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1749年,张廷玉已身处晚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进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谁知张廷玉得到承诺后没有亲自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

  乾隆见状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执意要追查该人,并借着这个名义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间隙,发展私党,于是将之革除爵位。

  人倒众人踩,群臣见状便纷纷劝告皇上,张廷玉原是没有资格入庙的。但碍于先帝的承诺,乾隆并没有罢免他入庙的权利,而是将他免官,以工作赎罪。1755年,张廷玉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的他,乾隆却一改常态,认为他一代老臣,使其进入太庙。

  张廷玉的历史评价

  张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处理公务绝不过夜;作风上,他生性高洁清廉,绝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过人,在位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举措,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极高。  

  张廷玉上任以后,着手整治官场风气,严格摒弃行贿贪污之风,惩治了作风不良的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众好评。

  张廷玉任篡修官时,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雍正年间,几乎由张廷玉一人独揽所有撰写谕旨的工作,编写相关文书、实录以及担任明史等多本史书的主编。张廷玉的文字草拟均能顺达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屡获嘉赏。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以满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张廷玉任职掌管事务,军机处初期的职责、制度、功能等均由张廷玉设定。此时的张廷玉手揽大权,制定军机规制,每天频繁应召进宫,秉承皇旨,处理多个政务,参与国家要密的商讨。军机处作为中枢机关持续影响了清中晚期,而张廷玉所制定的军机制度开创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张廷玉还开创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袭明制,官员向皇上上书奏折程序繁琐,保密性能低,于是张廷玉改良了奏折,将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书,一直保持至清末。

  张廷玉的各种举措,关于君臣间权利分配,影响了清朝时期的官僚政治,对清代中后期影响极大。


鸭梨山大


若说起安徽桐城,那可是一个古来皆出人才钟灵毓秀的地方,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主人公就是出生于此地。这位传奇式的任务,他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做官顺风顺水,位极人臣。然而在晚年本应该尽享天伦之时却因为得罪乾隆,差点误了卿卿性命!它既是清朝一代名臣张廷玉。

张廷玉一生官运亨通,位极人臣,却为何过不了乾隆晚这道坎?

《雍正王朝》张廷玉剧照


张廷玉,1672年出生于 安徽桐城,字衡臣,号砚斋。老张家可谓世代书香门第,他父亲是康熙朝大学士张英,在朝廷也是能可万岁爷康熙说得上话的人。所以说张廷玉即可以说是书二代,也可以说是“官二代”。而且关键的是,人家老张自幼就很争气,发奋苦读,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时候中了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

所以说,张廷玉人家出身好,自己也能吃苦耐劳,十年寒窗,一朝成名天下知。在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户部、吏部的部长(当时称作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可以说,张廷玉把清朝时各个部门的部长做了一遍,然后调回中央,做了首辅大臣,军机大臣。做官如此,夫复何求?


张廷玉官做的好,学问也做得好。所以张廷玉曾经是先后任雍乾两代皇子师傅,这可不得了,两代皇帝的老师啊。而且,老张的出版多本书籍,搁现代的话,那叫高产作家。他担任《亲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以及《省方盛典》和《清圣祖实录》副总裁官;《明史》,《四朝国史》,《世宗实录》,《大清会典》的总裁官。

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朝官条奏,“取士之法,不当专用制科试士之法,不当专用制艺者”。他“力持以为不可更张,当以仍旧为善”。又有朝官奏请“均田限田”,他以“事属难行,徒滋扰累”为由,也力主不准。尽管这些事没有影响乾隆帝对他的宠幸,譬如,清朝本无文臣封公侯伯之例,却封张廷玉为伯爵,“系格外加殊恩”。然而,年逾古稀的张廷玉的固执和好激动,使他与乾隆帝之间渐生嫌隙。


然而,任何人的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张廷玉也不是上天的幸运儿。乾隆十三年,他在感谢皇上恩典之时,重提了先帝雍正允许其配享太庙之遗命。其实,老张的意思就是借此举,向皇上表明忠心,我其实是一个凡人俗子而已,不懂“老而戒得”的道理,是没有什么抱负的人,皇上您大可放心。

乾隆不知道是真没有听出来,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他不高兴了,史书记载“上意不怿”。第二天,皇帝颁布手诏赐之,但是恰恰这个时候天有大风雪,张廷玉年迈没有到场。所以张廷玉“不亲至”,而让次子张若澄代为谢恩,乾隆因此雷霆大怒。

然而,乾隆皇帝或许早对张廷玉不满了,借此机会,一并发泄自己的不满,于是“降旨切责”。当时在场的协办大学士汪由敦为张廷玉求了情,结果第二年也被免了职。第二天张廷玉只好亲自上朝谢恩,乾隆任然一副不高兴的表情。他说,你张廷玉不是身体不好吗?怎么今天就好了,还能来了呢?这分明是欺君之罪啊。


开玩笑6748


张廷玉,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之子,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清朝配享太庙唯一汉臣。其一家三代被称“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可见当时之荣耀。


那为什么堪称清朝第一汉臣,官场楷模的张廷玉,晚年却会跌落神坛呢?

张庭玉作为清廷三朝元老,为官确实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他起于康熙朝,在雍正朝到达人生巅峰,后在乾隆朝陨落,张廷玉博闻强记,思路清晰,为官清正,期间处理政务,编纂史书,为大清康乾盛世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张廷玉身为雍正爷遗诏辅佐乾隆的顾命大臣,又是乾隆的老师,本该安度晚年,顺利成为后世为官之榜样,无奈天不遂人愿,最后还是晚节不保。乾隆上位后,满臣以鄂尔泰为首,汉臣则以张廷玉为尊,两人多有不和,故满朝文武纷纷站队,世称鄂党张党。历朝历代身为皇帝最怕就是朋党二字,为何呢,皇权会受到威胁,这也为之后张廷玉被贬埋下了隐患。

其次,古代清官大多重名不重利,最终张廷玉因为配享太庙这个历代人臣可望不可及的美名多次与乾隆发生矛盾,个人认为按张廷玉为官多年的阅历经验是不可能发生这种低级错误的,这跟他多年的为官之道有悖,唯一的解释是他晚年人老昏聩,太在意这个虚名了,过犹不及。最后落得被罢官免职的地步,令人唏嘘不已。



虽然在他死后,乾隆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的荣誉,但他还是在遗憾中死去的。


颓废中带点颓废


张廷玉为清王朝日理万机呕心沥血这样了还不行,按照乾隆的观点你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样的苛刻要求,打击加上侮辱摧残,绝对够七十多岁的张廷玉经受的,郁闷恐惧恐怕一直伴随在其最后的岁月,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廷玉带着深深的遗憾溘然长逝。尽管他仍被恩准配享太庙,那毕竟是他死后的事情了,当事人本身不知晓,给后世人做眼罩子看,又有多少意义?


汝智汤顾问


张廷玉其实挺悲催的。他生前非常想要配享太庙,这也是雍正生前承诺过的,而此前汉人的官员并未享有此殊荣,张廷玉觉得自己作为第一个享有此殊荣的人,也非常想要,但是乾隆即位后对这事又犹豫再三,以至于张廷玉非常着急,做了一些比较昏聩的事,结果不仅配享太庙失去了,本人也被乾隆再三训斥。张廷玉作为三朝元老,只好自表过失,虽然在他死后,乾隆还是给了他配享太庙,不过张廷玉都死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还是得到了。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他在康熙年间入仕,虽也得到了提拔,但真正大放异彩的是,是雍正登基后,选张廷玉作为辅佐他筹划军国大政的主要助手,得到雍正帝的各种重用,在雍正帝临终的时候,还让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并且颁下遗诏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

刚开始张廷玉尽心辅佐乾隆,乾隆也尊敬这个老师,结果等到乾隆实力渐稳,而雍正帝定下的四个顾命大臣也就只剩张廷玉一个了,张廷玉就成了一个山大王的存在了。乾隆要打击朋党,张廷玉也知道。于是谨言慎行,就怕被抓到小辫子。



于是张廷玉就想急流勇退,反正自己也七十多岁了,就像乾隆要求辞职,回家养老,结果乾隆说,你都是配享太庙的人,怎么可以这么早退休呢?张廷玉虽然为乾隆的回答惊了一下,但还想为自己争取一下,于是他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但是张廷玉这个例子又举错了,刘基是朱元璋让他退休的,也是朱元璋把他毒死的,以朱元璋刘基相比今日之事,这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暗指我对功臣不够意思?

乾隆不开心了,更不想答应张廷玉辞职的请求了,张廷玉也看出乾隆的不悦,只好闭嘴了。结果,没多久孝贤皇后


去世,心情不好的乾隆迁怒大臣,张廷玉被“罚俸一年”。对于张廷玉来说,这是他的仕途生涯里从来没有过的,这也让他更加胆战心惊了,再次请求乾隆皇帝,就让我辞官养老吧?

乾隆这次答应了,然后张廷玉太过开心了忘记看脸色,于是向乾隆要保证,先皇许诺给我的配享太庙您没忘记吧?会给我吧?乾隆又不开心了,什么意思啊你,不信任我啊,不过乾隆还是压下了这口气,下了诏书说会遵命先皇遗,命给他配享太庙的尊荣。 张廷玉的糊涂劲还没有缓过来,得到了这样的圣旨,自己不去谢恩,反倒让儿子代替自己去,乾隆就更不开心了。而张廷玉的门生正好在里面当差,就告诉张廷玉了,结果着急的张廷玉,天还没亮就跑去皇宫里请罪,这让乾隆皇帝更不开心了,明显有人通风报信啊。

总之,皇帝疑心一起,张廷玉做什么都说错,做什么都是别有心机,而本就老了思维迟缓的张廷玉,因为战战兢兢,思虑不周,更是越来越错,越惹乾隆他就越心惊,反而越自乱阵脚,更让乾隆猜疑。


于是乾隆帝下令削去他的伯爵,还命以太庙配享诸臣名示张廷玉,命其自审应否配享,乾隆的雷霆之怒,张廷玉也看出来了,急忙痛哭流涕的说自己不配享太庙之殊荣,请求皇上收回。于是,张廷玉心心念念的配享太庙就没了,还多了这么多污点,可想而知张廷玉当时的心情了。

直到乾隆二十年,张廷玉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死后葬于龙眠山,此时或许乾隆皇帝已经平息了怒气,而且到底是先皇遗诏,最终还是让张廷玉命配享太庙。只是,死了的张廷玉也不知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