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初次大祀之典,給了乾隆一塊白水煮肉,此肉有這樣的一個深意

自周朝開始,中國曆朝歷代的皇位繼承大都秉承著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根據《春秋公羊傳》的表述:"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種以嫡長子優先、公開立儲為特點的制度,確實能有效地將皇子之外的人排除在繼承範圍之內,從而杜絕來自其他血緣關係的競爭。

然而,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皇子之間的競爭也是越演越烈,在至高無上的皇位面前,昔日的手足之情已然被對皇位的佔有慾死死壓制,因爭奪皇位而大義滅親的事件在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

經歷數千年的繼承與發展,直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滿清的橫空出世,才打破了長此以往的嫡長子繼承製,為單調的皇位繼承製增添了其他形式。

同以往的朝代相比,清朝皇位繼承製度所具有的特點,主要體現在皇位繼承形態的複雜性、多樣性,且隨時代發展不斷變化,曾先後出現汗位推選制、嫡長子皇位繼承製、秘密建儲制、懿旨確立嗣君為主的4種模式。

雍正初次大祀之典,給了乾隆一塊白水煮肉,此肉有這樣的一個深意

而我們今天所討論的弘曆(乾隆皇帝)繼位就屬於其中之一,至於雍正帝為何要採取"吃白水煮肉"的形式以及背後所體現的皇位繼承製,筆者將為各位細細道來。

可能在看到標題時就有讀者產生疑惑,這隨處可見的白水豬肉,它怎麼就會儀式感濃厚呢?

答案不盡其然,這種白水煮肉並非是市井小民的日常下酒菜,而是一種用於祭祀供神的豬肉。

有史書記載:古代之時,人們在祭祀先祖時,會拿一塊用清水煮熟的豬肉來拜神。祭祀結束後,便將這塊豬肉分而食之。這就是所稱的"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又叫"分胙"。南宋詩人在《家居》一詩中寫道:"卜日家祭灶,牲肥酒香清。饋漿煩郡府,分胙媿鄉鄰。"說的便是這種情況。可見,"分胙"的歷史其實由來已久,並非是滿族人的原創。

清軍入關之前,他們的祖先一直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有著屬於自己的傳統祭祖儀式。然而在與漢人長期的交往中,這種外族習俗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因此他們也養成了祭祖拜神時殺豬煮肉的習慣。

雍正初次大祀之典,給了乾隆一塊白水煮肉,此肉有這樣的一個深意

入關之後,滿族統治者也不忘故鄉的習俗帶到千里之外的紫禁城來。每到重大節日,朝廷就會在坤寧宮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其中的一個環節就是現場殺掉幾頭肥豬,放入大鐵鍋內用白水煮熟,拿來敬神。祭祀儀式結束,敬神用的豬肉並不會被長久擱置或直接扔掉,而是由在場的皇帝、王公大臣以及宮廷侍衛等一起食用,表示大家分享神靈的賜福。

清朝史學家昭槤《嘯亭續錄·貴臣之訓》:"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就是對這個儀式感濃厚的場景的記載。

​作為眾皇子之一的弘曆能分到肉確實很榮幸,應該趁熱趕緊吃下沾沾福氣。可事實上分到胙肉的幸運兒對於吃肉卻是十分抗拒的,畢竟這肉的口感確實不敢恭維。

​這胙肉是用一鍋白水煮的,且大部分是肥肉。而且,為了表示對祖先的尊重和緬懷,胙肉的烹製是不添加任何調料的,就連最常用的食鹽也位列禁品之中。因此對於吃慣了山珍海味的滿清貴族而言,吃上一口這樣油膩葷腥,難以下嚥的胙肉實屬是對腸胃的折磨,似有憶苦思甜之意。

雍正初次大祀之典,給了乾隆一塊白水煮肉,此肉有這樣的一個深意

可對乾隆皇帝而言,父皇賞賜的這份胙肉卻有特殊的含義:

據《清高宗實錄》記載:"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後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託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多年以後,已經當了皇帝的弘曆回想起這件事情,明白了父皇的心意。正是從那一刻開始,弘曆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肯定,即"承福受胙"。最終,雍正皇帝默默將弘曆確定為皇位繼承人。

當然,說僅憑一塊難以下嚥的胙肉來作為挑選皇位繼承人的方式,確實是戲說歷史,有些貶低了雍正帝的眼光,承福受胙說到底也只是一種流於形式的繼承儀式罷了,弘曆能夠繼承皇位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文章開篇我們已經提起過嫡長子繼承製的弊端。如何避免皇子相殘,怎樣立儲傳位,都是令皇帝深感傷腦筋的一件事情,即使像父輩康熙這樣英明的皇帝,也曾被皇子之間你死我活的競爭弄得心力交瘁。

雍正初次大祀之典,給了乾隆一塊白水煮肉,此肉有這樣的一個深意

雍正認為若是不提前定繼承人,很容易引發許多爭端,造成國家動盪。若是定下繼承人,繼位者早早吃下定心丸,又容易變得驕奢放縱,秘密立儲才是一個完全之策。

於是,雍正帝即位後,吸取了歷代圍繞預立太子發生的皇子、后妃之間為爭儲位明爭暗鬥、傾軋不休、骨肉相殘、造成混亂的教訓,以及自己爭奪皇位的親身經歷,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從此,內廷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秘密立儲,直到自己駕崩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才真相大白。具體方法是: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在錦匣內,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佈由誰繼位。

雍正初次大祀之典,給了乾隆一塊白水煮肉,此肉有這樣的一個深意

縱觀雍正皇帝的一生,也可謂是多子多福,然而在他還沒來得及享受十個兒子的孝心之前,大部分就已夭折。

1723年,雍正皇帝即位後,只有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在身邊,因此看似困難重重的皇位爭奪也就變成了三分之一的宿命論題。

三子弘時年少輕狂,倚仗威勢,傲慢任性,肆意妄為,很快被抹殺。

據《漢文諭旨彙編》記載: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總理事務王大臣奉 (乾隆)上諭:從前三阿哥年少無知,性情放縱、行事不謹,皇考雍正特加嚴懲以教導朕兄弟等使知儆戒……

五子弘晝呢,本身就表現得瘋瘋癲癲,隻身一人上演了皇室的悲劇。只是因為管了點不該管的小閒事,就用三尺白綾結束了另類王爺荒唐的人生,死在了自己所不願意的看到的結局之上。

相比之下,弘曆則顯得優勢十足,且不說受到父皇雍正的重視,光是爺爺康熙的特殊關照就足夠讓他擁有超越另外兩位繼承人的優勢。

雍正初次大祀之典,給了乾隆一塊白水煮肉,此肉有這樣的一個深意

據乾隆皇帝在晚年期間的本人回憶,爺爺康熙在沒有政務的時候,會和他一起背誦古書,有軍國大事的時候,就帶著他一起處理公務……不得不說乾隆的皇帝之位確實是受康熙的影響。

而真正彰顯乾隆帝人格魅力的則是《雍正遺詔》,其中也是對他順利繼承皇位的原因有著詳細的記載: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