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因模仿单田芳红极一时!拜入相声名门,怎奈艺术生涯高开低走

他因模仿单田芳红极一时!拜入相声名门,怎奈艺术生涯高开低走

老话常说“一招鲜吃遍天”,这话放在旧社会的相声界百试百灵。解放前的相声艺人只要你能有一项把杆的绝活,养家糊口就不成问题。什么才算绝活呢? 举个例子,过去北京有个说相声的老艺人汤金澄,外号“汤瞎子”。他和张寿臣同为焦德海门下弟子,此人除了会说相声,还尤为擅长口技表演。不仅如此,他还创造性的将口技巧妙融入到相声里,给表演加了包袱,这就得算“一招鲜”。

他因模仿单田芳红极一时!拜入相声名门,怎奈艺术生涯高开低走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给相声艺人的表演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一招鲜”是很难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十多年前,曾有一位活跃在央视舞台的青年相声演员,他不仅会说相声,还能兼任主持。在相声最低迷的时期,他的表演依然能家喻户晓。或许是个人职业发展意愿的改变,或许是在相声上难有更高层次的提升,他逐渐远离观众的视线,并被观众慢慢淡忘。这位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相声演员邹德江。

他因模仿单田芳红极一时!拜入相声名门,怎奈艺术生涯高开低走

在相声门里,邹德江师承师胜杰先生,是师先生收的第二个徒弟。大师哥就是黄铁良的女婿刘彤。由于是入门拜师早,因此邹德江也从恩师那儿得到不少柳活的真传。但真正被全国观众所熟知的还是他当年在《曲苑杂谈》上的惟妙惟肖的仿学。现如今仍有不少相声演员在表演中仿学评书名家单田芳。殊不知,邹德江才是模仿单先生的鼻祖。

他因模仿单田芳红极一时!拜入相声名门,怎奈艺术生涯高开低走

出生于哈尔滨的邹德江自幼喜好评书,单田芳是他最仰慕的评书名家之一。还在上学的年纪,就经常泡在书馆听书,不光听他还试着给同学说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三十岁上下的邹德江在《曲苑杂坛》的舞台上首次尝试在表演中模仿单田芳,紧紧抓住了单先生略带沙哑的声线特质,说书的口风、语气也与原版如出一辙。万没想到,仅是节目中的一个小包袱就能让他一夜之间名声大噪。此后,他又尝试在段子中融入对巩汉林、赵本山、潘长江、刘欢、关牧村等人的模仿,均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高度认可。

他因模仿单田芳红极一时!拜入相声名门,怎奈艺术生涯高开低走

作为相声演员,仅仅靠仿学很难取得长足进步,邹德江也深知这点。因此在拜师后,他开始跟随恩师深入学习歌柳和戏柳。师先生的柳活有口皆碑,无需过多溢美之词。而邹德江本身嗓音条件也较为出色,虽然没学到师先生使柳活的精髓,但至少也做到了“像不像,三分样”。而且他的学唱里包袱设计的更突出,在表演过程中起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民歌、美声、样板戏都曾融入到他的相声里。不过,即便如此也没能改变其日后相声艺术走下坡路的现实。

他因模仿单田芳红极一时!拜入相声名门,怎奈艺术生涯高开低走

走红之后的邹德江,反而拿得出手的相声作品越来越少。除了偶尔在各类晚会舞台上与同行搭档说个群口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主持和影视剧中。而后来他参演的这些“春晚相声”大多反响平平,完全没发挥出其表演特长。客观来讲,邹德江相貌并不出众,但脸上是有买卖的,是个说相声的好材料。

他因模仿单田芳红极一时!拜入相声名门,怎奈艺术生涯高开低走

然而,相声演员仅靠在段子中模仿名人显然是不够的,说学逗唱短一门都会影响个人整体艺术水平。当年,电视这一新兴媒体造就了一批相声演员,也由此衍生出所谓“电视相声”这一新名词,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因电视走红的相声演员也随着“电视相声”一同退出历史舞台 。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