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为何打蒋门神前要把自己灌醉?真的是因为喝多了比较能打吗?


答:千万千万不要以为武松喝多了就比较能打。

还记得吗?《水浒传》第三十二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武松就因为喝多了,虎落平阳被犬欺,龙困浅滩遭虾戏,被一条小黄狗绕溪岸吠叫、挑衅,结果一头栽下溪里,头重脚轻,怎么爬出爬不起来,最后被孔明、孔亮兄弟像缚小鸡一样,缚回庄上,用大索吊起,用藤条密如风雨地抽打。

武松被打得够呛,差点命都没有了。

说到这,有人会说,武松在打蒋门神前,对施恩自称,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可以拔山。

那么,武松这话是假的?

当然是假的。

武松打架的本事是有的,但吹牛的本事也不小。

举个例子,第二十八回《武松威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武松因为杀庆杀嫂,被发配孟州,关押到了施恩父子掌管的安平寨。牢内好心的囚徒劝武松提前送些好处费给差拨,这样,等人家打起杀威棒时,可以打得轻点。

其实,这样的事,之前林冲也遇上过。

林冲也是天下一等一的英雄,听了这“杀威棒”三个字,脸色大变,赶紧掏腰包,把从柴进处得来的十两银子恭恭敬敬地奉上。

武松却非常傲慢,说我可不鸟什么杀威棒,他要打便打,我若是皱一皱眉头,就不是好汉,从先打过的都不算,从新再打起。我若叫一声,也不是好男子!

于是,大家像看死人一样,异常同情地看着他。

而他还在那儿胡吹大气,说,他要打便打毒些,不要人情棒儿,打我不快活。

不过,因为施恩要利用他帮自己夺回快活林,这顿杀威棒没有打。

后来他又演出了轰轰烈烈的“醉打蒋门神”情节,读者看得心花怒放,也就忘了他这通胡吹大气的牛皮了。

但我可是一直都记住,牢牢地记住,以为他是练了铁布衫金钟罩之类的硬气功,有金刚不坏之体。

到了第三十回《施恩三入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武松不是中了张都监的美人计吗?信了张都监的谎言,准备娶张都监的侍女玉兰为妻室。失去了戒备之心,在中秋之夜,多喝了几杯黄汤狗尿,被张都监贼喊捉贼,押至当厅。武松一开始急得赤红煞白地跟人家分辩。那知府沉下脸,下令用批头竹片暴打。

我以为,武松会运起他的铁布衫金钟罩之类的硬气功,把这顿暴打轻松化解。

但是,书里写:“那牢子狱卒,拿起批头竹片,雨点地打下来。武松情知不是话头,只得屈招做。”

看,那个口口声声称“他打杀威棒,要打便打,我若是皱一皱眉头,就不是好汉”的好男子、伟丈夫,竟然在批头竹片的抽打下,乖乖屈打成招。

真是令人泄气。

所以,武松说自己“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可以拔山”,纯属吹牛皮,绝不可信。

不过,他会醉拳,有五六分酒意时,能发挥更大潜能,那倒是事实。

景阳冈打虎是如此,快活林打蒋门神也是如此。


覃仕勇说史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武松到了快活林,是一上来对蒋门神挥拳就打吗?并不是。他来到蒋门神的店中,先是嫌酒不好,接着风言风语调戏蒋门神的小妾,最后被小妾扔到酒缸里,又把店伙计都打了。这才惹恼了蒋门神,跑过来跟武松打了一架,被武松轻松打败。

看到这一段,居士我想起了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情节。鲁达要打镇关西为金翠莲父女出气,但他也不是见到镇关西就打,而是先让镇关西切瘦肉、切肥肉、切脆骨,成功激怒了镇关西,最后才三拳K.O.

武松和鲁智深的这种行为,用一个词就可以概括:找茬。中国有一句古话:“伸手不打笑脸人。”一般人很难在平白无故的情况下,突然猛揍另一个人,能这么做的人都是心理不正常的人,比如李逵。这就像《魔兽世界》中的战士,在发招之前要积攒怒气。

现实中的冲突也是这样,在打架之前两个人都会有语言上的冲突,把愤怒的情绪积累起来,才会动手,比如:“你瞅啥?”“瞅你咋地?”“再瞅一下试!”然后才开干。不可能出现两个人走路上相互一瞪眼就动手的情况。

武松在动手之前,先喝了很多酒,把自己喝到八九分醉,其实正是为了接下来的找茬做准备。因为武松虽然武力很高,也曾杀过潘金莲、西门庆,但他是一个极其冷静的人,只会对付有仇之人。武松跟蒋门神无冤无仇,绝对不可能上来就动手。所以他等到喝醉之后,再借着醉意调戏蒋门神小妾,引动蒋门神的怒火,才好动手。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金庸武侠。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梦露居士


武松喝多了比较能打?这种忽悠人的话都有人信?大家都是现代人,都有基本的科普学习经历,还有人相信这种事情?武松对施恩这么说,是为了施恩给他酒喝,这就是个借口而已。武松嗜酒如命,他爱喝酒在梁山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正是因为嗜酒如命,所以酒后误事也不在少数。

武松刚出场时在沧州的柴进庄上避难,就是因为酒后发酒疯打死人了,由此可见武松对酒是没有啥控制力的。《水浒传》中宋江就多次劝告武松要适度的控制喝酒,但是武松对此不以为然。武松喝酒有点像张飞,不管大事小事都喝,完全没有顾全大局的想法。

醉打蒋门神时喝酒武松其实只是习惯而已,在他看来吃饭不喝酒是不可能的。出发去快活林之前施恩给武松践行,本身没打算让武松喝酒。武松不干了啊,吃饭哪能不喝酒?于是为了弄酒喝,才想出了这么个理由。当然武松还是有所控制的,没有把自己喝的烂醉如泥,连架都打不了。而且武松当时比较清醒,还故意利用身上酒气装醉,以碰瓷的方式挑细蒋门神的姘头,为打架找合适的理由。

这也是武松与其它好汉不同的地方。武松智勇双全,除了喝酒没大毛病。他做事其实是粗中有细的,从处置西门庆和潘金莲先抓证据,大战飞云浦设计对自己有利的动手方式,血溅鸳鸯楼中灭口为自己创造出逃时间,这些细节之处都有体现。武松利用喝醉的事情暴打蒋门神,既给施恩站台出气,又有了合适的理由。以后就算官府过问,武松也可以用发酒疯的理由大事化小。

武松喝酒误事其实不少,而且自己也吃了不少苦。比如在柴进庄上发酒疯,让柴进看低了武松,把他当下人对待。武松在白虎山下喝的烂醉如泥,对找上门来报复的孔明孔亮毫无反抗之力。若不是宋江刚好路过,他极有可能被孔家兄弟结果了。

酒在武松的一生中有重要作用,但对他还是害处多于好处。如果不是因为过于嗜酒,很多事情不必仗着酒兴胡乱处置,也不会被人利用,这也是武松这个角色最大的弱点。当然如果武松不嗜酒,那就不是武松了。


惊心鸟


武松醉打蒋门神,是《水浒传》里让人最津津乐道的情节之一。大块吃肉、大口喝酒是梁山好汉普遍拥有的个性标签, 那么为什么武松要喝醉了再打,难道是喝醉更能打?还是只有喝醉了才能打出醉拳?

其实,武松醉打蒋门神的原因有如下三个:

1、让“金眼彪”施恩开开眼

武松被押送到安平寨后,被蒋门神夺了活快林酒家的“金眼彪”施恩,好吃好喝的一番招待,拜了把子,把夺回快活林的计划托付给武松。两人当夜大喝一场,见武松大醉,原本计划次日的行动,施恩父子商量后决定推迟一天。

所以再吃饭时只有大块的肉,却不给大碗的酒喝。武松非常不高兴,后来询问侍候自己洗澡的两个仆人,才知道“明日正要央都头去干正事”。武松能服气吗?怕我喝醉误事?好吧!我偏偏要喝醉干大事,让你施恩看看我的能耐。

2、难度比打老虎小多了

武松怎么出名的——在景阳岗上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大虎!打虎前做了什么预习功课——在“三碗不过岗”酒家喝了十八碗酒。可以想象,如果不是喝了酒,头脑清醒的武松应该不敢冒险跟老虎过招。酒壮雄胆,仗着酒劲武松才闯上了景阳岗。

毫无疑问,打蒋门神的难度打老虎小多了。也许武松是想复制一次景阳岗的成功,或者是想重温一遍景阳岗的成功。所以,他才把序幕拉得很长,步行前往快活林,每经过一处酒家就喝上三碗,用自己最熟悉的套路,来一场醉打蒋门神的大戏。

3、兵不厌诈,麻痹对手

喝上一路酒去干架,以武松的酒量只当是喝水消暑了。在武松自立的“无三不过望”规矩下,喝了二十多碗酒。然后就东倒西歪,“虽然带着五七分酒,却装做十分醉的”,喝过“三碗不过岗”酒的武松,用醉酒来麻痹对手,三下五除二就把蒋门神收拾了。

《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给英雄好汉贴上了一个标签: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男人才是好汉,不喝酒的英雄算不上真英雄。所以武松才自称“我却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而酒后打虎的武松,也才放言:“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上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

所以,用现代酒场上的流行语“酒品即人品”来评价武松,醉打蒋门神最能表现武松的洒脱和真性情,人品那是杠杠滴硬啊。

最后要说的是,系列电影《醉拳》把醉拳这一中华功夫传播的家喻户晓,醉打蒋门神的武松也成了醉拳的开山鼻祖。其实,仔细读完《水浒传》你会发现,武松醉打蒋门神使用的是“玉环步,鸳鸯脚”,是武松的平生绝学,跟醉拳没有半点关系。

也许,民间演绎出来的醉拳,才是醉打蒋门神的乐趣所在吧。


指动济南


武松把自己灌醉才去打蒋门神的事,《水浒传》是这样写的:去的时候,武松给施恩提了要求,“每遇见一个酒店,你必须请我喝三碗酒。”当时施恩有些担心,说,这里到快活林有十二三家酒店,要这么喝下去,就醉了。武松说,你别怕,我是“一分酒一分气力”。

(武松剧照)

武松真的是喝醉酒以后,胆量才更大,打起来才更厉害吗?

显然不是的。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就是武松打虎的时候,他喝了酒,到山上去,躺在青石板上休息。当老虎来的时候,武松先是“啊呀”叫了一声。接着,老虎往他身上一扑,“武松被那一惊,酒都作冷汗出了”。这说明,武松并不因为喝了酒,就壮了胆。

接着,当老虎一扑,一掀,一剪后,武松才回过神来还击。但是他一棒却打在枯树上,把哨棒打成了两截。这说明什么?一是说明武松心里慌乱害怕;二是说明武松喝了酒,没有准星,所以没打着。

由此可见,武松喝了酒后,既不是胆子变得更大,也不是打起来才更厉害。

再说了,《水浒传》是文学作品,描写的是武松的英雄豪杰行为。却把他这种英雄豪杰行为,写成了喝了酒的原因。这可不是对武松的表扬,反而是对武松的讽刺啊。

(武松喝酒)

那么,武松在打蒋门神之前,为什么要喝酒呢?

我觉得,主要有这几方面的考虑。

一是用智。

武松不是粗人,他做事是有智慧的。要知道,蒋门神之所以能把施恩的快活林给抢去,没有点本事是办不到的。毕竟施恩号称“金眼彪”,还“使得一身好拳棒”,尚且那样被蒋门神欺负,可见蒋门神的实力。再说了,蒋门神身长“九尺多”,武松和他打,闹不好,被蒋门神反打,那脸就丢大了。

所以武松必须用智。用什么“智”呢?就是要让蒋门神轻敌。显然,自己喝得醉醺醺,“东倒西歪”的,是很容易让蒋门神轻敌的。而且武松让蒋门神轻敌,还不是只用了喝醉这一招。他在打的时候,还在继续实施。他趁蒋门神冷不防,上去就是一拳,打完后,转身就跑。蒋门神肯定以为武松只会打冷拳,所以毫不防备地跟着武松追。结果武松回身攻击他的下三路(蒋门神高,显然攻下三路最适合),一招“玉环步,鸳鸯脚”,把蒋门神踹倒。倒在地上的蒋门神,就再也没有优势,只能仍由武松老拳饱打了。

(痛打蒋门神)

二是报恩。

武松打蒋门神,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那是因为施恩天天请他喝酒吃肉,而且还说要请他吃喝半年。这就是施恩给武松的恩情。“施恩”这个名字,显然施耐庵在取名的时候,就考虑过的。施耐庵怕我们读者不明白,特地在名字上进行了设计。

我们看历史上的人物,专诸帮公子光刺杀吴王僚,专诸明知道是要命的事情,为什么还要去干?就是公子光对他好,专诸要报恩。荆轲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也是因为燕太子丹天天好酒好肉招待他,他得拿自己的性命来回报。

武松让施恩请他喝酒,而且不是在一个酒店喝,是走一路喝一路,明显的,就是一种宣传,就是表明施恩对他有恩,所以要需要回报施恩。他打蒋门神,是报恩的行为。

(武松和施恩)

三是揽责。

要知道,那蒋门神可不是一般的地痞流氓,他是张团练门下的人。蒋门神霸占快活林,实际上是张团练在背后指使。而施恩是牢里的“小管营”,是吃公家饭的。在宋代,团练使是副县级干部,而且是管军队的。你一个小牢头,竟敢和团练使对抗,那不是太岁头上动土吗?

施恩的快活林被夺去以后,一直拿不回来,不一定是他打不过蒋门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不敢和张团练对抗。

既然如此,武松在打蒋门神的时候,就要尽量少地牵涉到施恩。他之所以把自己灌得烂醉,就是想表明,这样做,是他醉酒后的行为,同时也是他报恩的行为,与施恩没关系。冤有头,债有主,要报仇冲我来,别去找施恩。

武松这样做,正是他“义薄云天”的表现。

(参考资料:《水浒传》《宋史》《史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逻辑文史姨觉得施公安排武松一路喝那么多酒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原因:一是武松就是嘴馋,就想喝点酒,你想怎么着吧,好不容易来趟孟州,还不让品尝下当地的美酒啊;二是施公想用武松的一系列行动让他和蒋门神这种无赖有一个很好的区分,并且也用诸多细节体现出了专属武松的特有“行为艺术”;三是想通过武松一系列的格斗招式想告诉大家我施耐庵也是懂武功的,或者说我施耐庵也是打过架的(或者挨过打…)。

先说下武松品酒这个点。单说酒的品级,《水浒传》中就出现了好多种,我们知道宋朝的酒都是发酵榨制出来的,《水浒传》中的榨制酒也是以各种各样的名称出现的。从酒的清浊纯度和质量优劣看,文中出现的酒有“白”、“清”、“浑”、“老”、“ 水”等区别,那么这些酒的品级除了没毒的御酒外,应该就是武松当年在景阳冈喝的“三碗不过冈”了,而白胜黄泥冈的白酒从价格来看的话品质也应该不错,最差的酒就是王伦招待晁盖他们的水酒了。从这个层面来讲,不同地界不同材料不同特殊工艺酿出的酒味道也大不相同,武松是好酒之人,酒对他来讲就是美食,自然要在这个环节上品遍当地“佳酿”。所以走一路喝一路,完全是嘴馋。

而武松喝了一路喝醉了吗?原著中可没说武二哥此时已醉,尽管电视剧中为了让武松的打戏更具艺术感,往往都让他以醉酒的状态用醉拳的方式痛打蒋门神。但原著中武松不仅没醉,连醉拳都没打。而讲到这里就引出了武松喝酒的第二个点,就是行为艺术。按照电影里一般的情节来看,武松是替施恩讨公道的,所以他大可以一进快活林看见蒋忠就打,或者直接进门先学乌鸦掀个桌子制造下动静,但是,武松并没有这么做。

武松进门先向小二要了一碗酒,这酒刚端上来武松就说酒不好,于是小二换了一碗,武松还说不好,小二认栽,这时小二上来一碗上等好酒,武松喝过之后,对这碗酒有了赞赏。其实我们知道武松就是来找茬的,就像之前鲁达让郑屠切肉,无论郑屠切多少,鲁达都不会满意,所以按照一般剧情来讲无论小二上多少酒,武松理论上应该都不满意。可在真正的好酒面前,武松这等懂酒之人也没有违心的说这酒不好,从这一层面我们也能看出在来快活林的路上武松也是喝了各种不同级别的酒,因此快活林的头两碗,并不称他意。这样一个简单的品酒描写,施公就让武松和那些诚心找茬无理取闹的P民们划开了分界线,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行为艺术。

第三点,我们从武松打蒋门神的过程中也能看出施公并非一文弱书生,武松刚进快活林时就看到了蒋忠,但他没有直接过去打他,而是装成醉汉先进了店。为什么先要玩这么一出,首先武松和蒋忠并不熟,他对蒋忠的了解只局限于施恩的描述,施恩说蒋忠自夸自己相扑很厉害,在泰岳相扑榜上牢牢的占据了三年C位,并且蒋忠把自己打了一顿,他门下又有不少弟子,是个狠角色。单凭施恩的口述,武松并不能确定自己有稳赢蒋忠的把握,所以他决定先观察一番。武松为什么要装醉,理由也很简单,他就是想让蒋忠放松警惕,让他觉得一个醉汉根本就没什么战斗力。所以当武松开始表演时先把蒋忠的小妾和几个小二扔进了酒缸里,等到引起蒋忠注意时,二人在街头开始了遭遇战。

在蒋忠眼里,武松就是个闹事的醉汉罢了,自己行走江湖这么些年应该也见过不少这样的人,可武松是假醉,在蒋忠还没做出反应时,武松先以醉汉的手势把两个拳头往蒋门神脸上虚晃一下,然后转身便走。蒋忠见这个醉鬼如此嚣张,就去捉他,结果武松先是一记飞腿踢在蒋忠肚上,蒋忠负痛跪地,再用一脚踢其额头,蒋忠轰然倒下,然后武松的拳头在蒋忠头上猛打,打的他直喊救命。

施公给武松这招起名为“鸳鸯腿”,这个鸳鸯腿的“施法”全过程颇为华丽,且在实战中也颇为实用。在蒋忠追武松时,武松先后蹬左腿踢蒋忠肚,这时跪地的蒋忠已没有了防御能力,而命中之后武松整个身体向左倾斜,这时刚刚踢中别人的左腿落地做为支撑腿,右脚又借助着往左扭腰的一个鞭腿,直奔蒋门神的额头而去。武松的招式很简单,但对付蒋门神也绰绰有余。如果没有佯醉做铺垫,武松的这个招式未必有效,因为在对方不轻敌且没被酒色掏空身体的情况下,面对一个背身准备扭腰的时候,应战者完全可以在摆腿瞬间冲到你面前,这样一来你的腿还没落地,应战者已经在你面前可以选择多种攻击方式了。

所以结合这三点,武松这酒必须得喝,自然是喝了不白喝。


所以我是武黑吗?


逻辑文史游


这里存在一个归谬法的问题,先举个例子:

比如李二狗从高考前3个月起,不吃葱花香菜,认真复习,最终考上了北大。

这时候,当李二狗给人介绍学习经验的时候,很可能会说,考试前千万不要吃葱花香菜。

武松在柴进庄上的时候就爱喝酒,而且喝酒闹事,大家都不喜欢他。要知道对柴进来说,山庄上各种人的武力下限都比较高,武松和他们比,并不是特别占便宜。否则武松早就被柴进赶出去了。


然而,打虎一战后,武松的战斗力被老虎逼出来了,彻底跻身天下顶尖高手的行列。这时候对武松来说,打虎的经验是什么呢?

首先当然是喝酒,一分酒一分力气。

其次是,其他人再厉害,能有老虎厉害吗?

于是武松膨胀了。

这个归谬法正确吗?其实并不正确。

武松血溅鸳鸯楼后来到了孔家庄,武松喝多了直接被狗追到河里了,后来被孔家庄人活捉。

从此我们就再也看不到武松酒后打架了。

这就是毛主席说的:

是错误和挫折教育了我们,让我们比较的聪明了起来。


酒骑风


武松把自己灌醉?你们觉得可能吗?诚然,武松喝了很多酒,貌似喝多了,其实不然,武松是装醉。那么,武松为什么要喝这么多酒呢?为了壮胆,酒壮英雄胆。说到底就是为了先得“势”——气势。

大家知道,酒的主要含量是酒精,酒精有抑制人的中枢神经作用,但先期会使人兴奋,后期才是抑制。这就是喝完酒的人为什么会有一段兴奋期,然后才萎糜不振开始睡觉的原因。

刚才说了武松喝酒是为了先得气势。因为酒精的作用,会使一个人兴奋。那么兴奋有什么用呢?比如两个搏击选手比赛,通常都是比较兴奋那个打的好。他打的会非常积极主动,由比把握先机。

再比如足球比赛,往往因为强队踢的兴奋度不够,输掉了比赛。

清河武二,绝对是个搏击高手。他知道身长九尺且在泰山争跤三年不败将门神的实力。遇此强敌,绝不可大意,丢了名头。所以武松才想从气势上打倒他。而能使自己兴奋的只有酒,(当时没有兴奋剂)所以,武松才喝了很多酒,醉打了将门神。当然了,武松酒绝沒喝多,是装醉。这些都是他做为一个武术高手用的策略而已!





超越1933202637212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看了个一百多赞的高赞回答,说是武松自导自演的一场大戏,还没出发就想好用醉拳打倒蒋门神,甚至出门之前穿的是一件土色的衣服,就是为了方便在地下或躺或坐,说实话,前面编得挺好,我都信了。

怎么到后面全露馅了,武松打蒋门神有在地下打滚撒泼吗?真的看得出来是醉拳吗?难道所谓的文史达人看的只是电视剧吗?翻翻水浒传原文,武松打倒蒋门神一共也就只用了一招玉环步鸳鸯脚好吧。


其实吧,哪儿有这么多为什么呢?

武松是不是喝多了比较能打不好说,有这个可能,但是这次喝酒却绝对不是为了增加战斗力好对付蒋门神,后面血溅鸳鸯楼的时候蒋门神也在场,武松不喝酒杀他不是也如杀鸡?别说一个蒋门神了,再给他加两个职业军官张都监和张团练又如何,还不是多加两拳的问题。

其实就是为了突出武松艺高人胆大,丝毫没有把蒋门神放在眼里。想告诉读者武松嗜酒如命,和鲁智深是一样类型的英雄好汉。另外,也是为了增加故事的好看性,不然施恩叫武松去帮他打架,武松乖乖的就去了,一点要求都没有,走到快活林,一拳打倒蒋门神,好看吗?


我觉得吧,这就是为了情节需要为了故事好看而增加的经典剧情,这样打完才够爽快,场面够大,才更能吸引人眼球,也更能显示出武二哥的神勇。

至于那些一大堆说武松要靠醉拳,选醉拳才能打赢蒋门神的,废话不说,请看原文吧。



凤妖


醉打蒋门神这个桥段只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武松真的很能喝。

二,武松真的很能打。


武松原本就是个“刺头”,社会人叫“好汉”。原来逃亡到柴进那儿就是因为身上背了人命,在柴进山庄也经常喝酒撒泼。

武二爷与宋江分手后,在景阳冈下酒店喝酒,一般人喝了三碗就不行了,武二爷连干十八碗,也只是微微上头,眼不花,脚不颤,飘飘摇摇上了景阳冈,睡了个饭后觉,顺手把折腾得清河县不得安宁的吊睛白额大虫给消灭了。有人说武松还是吓得出了身冷汗,要我说那是劳动的汗水。

武二爷干架不是那种自逞威风的蛮干,他没喝酒的时候干架,干的异常凶猛,异常残暴,异常的冷血。

血溅狮子楼的时候,武二爷没喝酒,西门庆是怎么个死法?被武二爷举起,掼下来,再搠上一刀,然后再把头割下来。

血溅鸳鸯楼的时候,武二爷悄悄滴进村,杀马仔,杀丫鬟,杀蒋门神,杀都监,一个活口都不留,在最后大书“杀人者武松也”。

他喝了酒反倒像平常人没喝酒一样,下手很温柔。景阳冈打老虎时,把老虎打死就算逑了,没有刀劈火烧泄愤,大家想想,平时我们把一个害人的畜生收服或者打死后,会各种折磨泄愤。网上看到好多人抓到老鼠后,针扎、滴蜡、水淹、闭气、分尸等等,满清十大酷刑要来个遍。


蒋门神算个什么东西,武二爷根本没看在眼里,又加之素昧平生。施恩想着最好把蒋门神打死,一了百了一劳永逸。但是武二爷自知是充当别人的打手,青天白日无缘无故地就去削别人,那不跟二流子无赖流氓一样,武二爷会这么自低身价?最好是既教训了人又报了恩还不降身份,于是酒就成了最好的掩饰。从牢房到快活林,一路喝酒,每家三碗,大家能喝酒的就知道,酒混着喝最容易上头,武二爷喝到最后,啥事没有,脚下踉跄,那是装的。蒋门神小瘪三不值得武二爷正眼看,装个醉陪你玩玩,你看打趴下后,约法三章,说的条理清晰,有理有利有节!

没喝酒的时候,生活就是酒,压迫和不公让他上头!

武二爷醉眼看人生时反而看的慈悲,真大丈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