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史学达人


张良剧照


首先,诛杀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出自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果若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出自《淮阴侯列传》。

在封建王朝,历代开国之君,在王朝建立之后,诛杀屠戮功臣的皇帝很多。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大汉的创建者刘邦与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尤其是朱元璋更狠心,在晚年几乎把跟随自己打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文臣武将屠戮殆尽。

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在战争前期被项羽暴打,但是,刘邦凭借自己的机智,逃过的历次的劫难。


在楚汉战争后期,刘邦为了对抗项羽,积极的拉拢其他各地诸王,许诺重益,如:英布、彭越、陈豨、张耳、臧荼,还有为自己打天下的武将,齐王韩信、燕王卢绾。这些诸王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对他们许诺重益,笼络人心,共同对抗项羽。在刘邦建立大汉朝之后,刘邦为了确保大汉刘姓天下,开始铲除异性王。这些跟随刘邦开国功臣,最后全部被刘邦诛杀殆尽。这一点验证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萧何是刘邦的得力助手,在楚汉战争期间,为刘邦提供稳定的后勤粮草保障,大汉建立之后,萧何担任大汉丞相,可是萧何也受到刘邦的猜忌,萧何为了自保,找曹参举报自己贪污,故意抹黑自己,这才打消刘邦的猜忌。

(刘邦和萧何)

正是对待功臣屠戮与猜忌,彻底让张良寒心,也让张良看出了刘邦的帝王心,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与其最终被杀,不如赚得功名后就及早抽身。

(张良辞官)

其次,刘邦的绝情。

刘邦趁项羽平定齐国之乱时期,联合诸侯联军攻占彭城,在彭城整日吃喝玩笑,在项羽反攻彭城之后,刘邦被打的丢盔弃甲,五十六万联军死伤无数,刘邦在逃跑过程中,遇到楚军追杀,为了保命,刘邦将家中老小悉数丢下,把自己一双儿女踢下马车,只为逃命。



彭城之战过后,刘邦在稳定战线之后,开始养精蓄锐,在势力壮大之后,刘邦一直没有计划营救家人,可见在刘邦心里,权力与自己性命重要性,为了自己,可以舍弃一切,设想,张良如果对刘邦没有任何价值,也会被刘邦果断的舍弃。

再次,刘邦的猜忌之心。

在韩信平定赵国、燕国之后。刘邦借机夺取的韩信的兵权,并且同时还下令韩信攻伐齐国。

最后,在小姐姐看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封建帝王的亘古不变的定律,也正是刘邦这些所作所为,让张良心寒。


小姐姐讲史


刘邦的成功离不开张良的辅佐,刘邦更是把张良当做自己的社稷之臣。两个人在一起打江山的时候,真可谓是形影不离。正是因为他们近距离接触的太久了。所以,他们彼此之间才更加的互相了解了。

大汉建立之后,刘邦成了皇帝。张良成了臣子,这就导致了他们之间关系的不对等。这种不对等一旦表现在政治方面,很有可能就是你死我活。

以张良对刘邦的了解,跟随刘邦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因为刘邦这个人,生性多疑,你可以跟着他共同患难,但是,不一定能够跟着他共同享福。

不仅仅是刘邦这样,古代的王侯将相,大致都是如此的。正是因为张良了解历史,所以,在他帮助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他就对刘邦有了芥蒂之心。

本来大汉建立,刘邦对张良封赏的时候,是想让他在齐地自择三万户,作为自己的食邑的。但是,这么厚重的一份礼物,让张良感到后怕。

要知道和刘邦是老乡,同样被刘邦视为社稷之臣的萧何,他得到的食邑仅仅只有八千户。最多的时候,也是有一万多户。

很显然张良和刘邦的关系,肯定没有萧何和刘邦的关系近的。所以,对于刘邦给他的这一份大礼,他是打死也不敢要的。

张良拒绝了刘邦,说自己的要留县的一万户人家,就可以了。正是因为张良要了留县的一万户食邑,所以,他又被称为留侯的。

刘邦对于张良的表现,他当然是很满意了。这说明张良并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迷失自我。

然后刘邦想让张良去朝中任职,继续辅佐自己,为自己服务。可是,张良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了刘邦。

那么,究竟刘邦做过什么事,让张良寒了心,誓死不辅佐刘邦的呢?

我想通过刘邦对萧何和韩信的态度,来说明这件事。先从萧何开始,大家都知道萧何是刘邦的老乡,而且是旧相识。

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就是沛县的县长,那时候萧何没少给刘邦帮忙。到了刘邦起义之后,萧何又带着整个家族投奔了刘邦。

萧何对刘邦可以说是忠心耿耿了,可是,这样的萧何刘邦还要怀疑他。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和项羽对峙在荥阳,这时候局势对于刘邦来说极其的不利。

此刻,萧何正在为刘邦管理大后方,也就是关中地区。刘邦怕萧何背叛了他,擅自当了关中王,若是真的这样,那他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他隔三差五派人去问萧何最近怎么样?

后来萧何经过谋士的提示,才知道刘邦之所以如此关心自己,是怀疑自己了,知道刘邦怀疑自己后,萧何就把自己的儿子、侄子送到刘邦的前线给刘邦打仗去了。其实就是当刘邦的前线充当人质去了。

刘邦见到萧何的这一行为,十分的高兴,再也不派人问萧何去了,这样的事情,张良可以说一直是看在眼里的。

我们在看看刘邦是如何对待韩信的?

韩信拿下齐地之后,刘邦就剩下唯一的一个敌人项羽了。这时候韩信想要给刘邦讨要一个齐王当当。

刘邦一听说韩信要当齐王,还是个假齐王。他就要抄家伙去打韩信去了,至于目前的敌人项羽,他也不管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张良提醒了刘邦。

此刻韩信是得罪不得的,因为韩信手里有三十万大军,你要是把韩信逼急了,他帮助项羽顺势把你给灭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刘邦一想,果真如此。

所以,他也就打消了打韩信的想法,给了韩信一个齐王当当。

你看刘邦这种损害一点利益,就要抄家伙打人的性格。真的是不好伺候的,刘邦对那些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臣子萧何和韩信都是如此。对他当然也是如此了,所以,正是因为这个缘由,张良决定不辅佐刘邦的,因为他做不到给刘邦处事的时候,一点都不得罪刘邦。

想要一点都不得罪刘邦,唯一的一种可能,也只有远离他了。


不才讲史


大家都知道刘邦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和张良、韩信与萧何的鼎力相助有关。而且在刘邦建立了大汉之后,还把他们三个称为了汉初三杰。

可以说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猜疑过的人,就只有张良了。张良之所以能够置身事外,逃过了刘邦的猜疑,全部是因为他早就看透了刘邦这个人。说实话刘邦是一个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福的这么一个人。

所以,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张良就谢绝了刘邦的好意,拒绝了到朝中当官。

那么刘邦到底做了哪些事,寒了张良的心的?

我想原因如下:

1、从刘邦对萧何的态度上,张良看出了,刘邦绝不是一个容易相信人的人。他若是猜疑谁,谁肯定就要倒霉了。和这样人相处太累,不如一走了之。

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和项羽在前线打仗,萧何为刘邦管理大本营,供应粮草士兵,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本来萧何管理这一摊就不容易,并且他把大本营管理的很好。

但是,刘邦却猜疑萧何,怕萧何替代自己当了关中王。若是真的到了那种地步,自己岂不是就当了冤大头。

所以,刘邦就天天派人去问萧何怎么样了,就如同去监视萧何一样。一开始萧何听到刘邦关心自己,还很开心。

但是,时日一长,他就发现不对劲了。

正好这时候萧何的一个心腹告诉他,刘邦天天派人来问候你,说明是怀疑你了,你应该要大难临头了。

萧何一听,他很着急。

所以,他问了自己心腹,如今我该怎么办?

心腹告诉他,把你家族已经成年的人,全部派到前线去帮助刘邦打仗。只要刘邦看到你派来的人,他就安心了。

于是,萧何就把自己的儿子,侄子全部赶到了战场上。

刘邦见到萧何的亲人都来前线了,他也就很放心了,再也不去派人问萧何怎么样了。因为张良一直都是跟着刘邦的,这一切事,张良全部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这时候张良难免就会多心,萧何和刘邦那可是生死之交呀,他们两个还是老乡,萧何对刘邦还有恩情。

刘邦对这样的生死之交萧何,都是报以怀疑的态度。

你说刘邦怎么可能不怀疑张良呢?即使刘邦现在不怀疑张良,也不代表以后,他不会怀疑张良。

所以,张良在功成名就,帮助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就选择了归隐山林了。

2、从刘邦对韩信的态度,也可以看出刘邦不是可共享天下的人。跟着这样的人,以后必遭大难。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军,刘邦之所以能够出汉中,逐鹿中原和项羽争霸天下,全部是因为韩信的功劳。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在刘邦和项羽对峙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开辟了北方新战线。他一路凯歌,从拿下魏国开始,占领了代国,打败了赵国,降服了燕国,攻下了齐国。

在韩信攻下齐国之后,大多半个国家的领土,都在韩信的掌控之下了。这时候韩信若是在去打仗,就是去他项羽了。

可是,韩信并不想现在去打项羽,他必须要点封赏。否则,把项羽这个最后的敌人给灭了,若是刘邦什么都不给自己,自己岂不是吃了大亏了。

所以,韩信占领齐国之后,就给刘邦讨要齐王去了。

按理说韩信功劳如此大,你给他一个齐王也不过分吧。但是,当时刘邦听说韩信要讨要齐王,他就很气愤,说不打项羽了,带兵去灭韩信。

张良一听刘邦说这话,赶紧阻止了他。并且张良告诉刘邦,这时候天下未定,韩信可不能得罪。

你想呀,若是韩信这时候带着士兵,归顺了项羽,他们两个来打你,是不是分分钟就能把你刘邦给灭了。

刘邦一项,确实是这个样子,所以,他就只好封了韩信一个齐王来当。总之,这时候的韩信,是不可能得罪的。

你看刘邦就是这样的人,他对韩信对萧何,都是如此的猜疑,如此的刻薄。张良知道自己在刘邦心里的地位,绝不比萧何和韩信高。

所以,他在刘邦当了皇帝,用不着他的时候,也就主动的离开了刘邦。因此,他也成为了古代明哲保身的典范。

不过后来,也确实证明了张良的正确性。被刘邦称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在刘邦当了皇帝之后,被吕后灭了族。

萧何还是被刘邦猜疑,最后被刘邦抓进了监狱当中。若不是有人给萧何求情,说不定他就死在了监狱当中。

所以,正是因为张良看得透了刘邦,因此,他也是汉初三杰当中,命运最好的一个。


史学达人


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时候,张良一直都有跟随着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这时候的刘邦的一举一动,可以说都在张良的注视当中。

在和刘邦相处的过程中,张良也渐渐的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刘邦。

我们不必说别的,只说刘邦是如何对待萧何的,就足以看出刘邦是什么人来。

刘邦和项羽对峙在荥阳的时候,萧何负责给刘邦供应粮草和人马。

可以说萧何一直对后勤补给的工作做的很到位,并没有犯过任何过错。

可是,这时候在前线打仗的刘邦,反倒猜疑起萧何来。他一直从前线派人去问候萧何怎么样了,最近还好不好?

每次萧何的回复都是说自己很好,不用刘邦牵挂。

但是,刘邦一直这样问,萧何也不明白刘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时候萧何的一个门客告诉萧何,其实你要大难临头。刘邦之所以这样频繁的问候你,是因为他猜疑你了。

本来在前线打仗的是刘邦,要问候也是你问候他才对,你在后方给他做补给,能有什么危险?有危险的应该是他。

刘邦这样隔三差五的派人来问候你,其实就是担心你的声望太高了,他怕时间久了,你会取他而代之,当这个关中王。

萧何现在才恍然大悟。

他问这个门客,自己要如何做,才可以摆脱刘邦的猜疑呢?

这个门客说,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能证明你的忠心就够了。

他不是担心你不忠吗?

那你直接把自己的儿子,侄子都派到战场上,刘邦那里去帮他打仗,这样他就不会猜疑你了。人质都到了他的手里了,他还能有什么顾忌呢?

萧何照做,果然刘邦见到萧何把亲人都送来,他就高兴了。而且他还说萧何是最懂他的人,只要他传达一个意思,萧何就会立刻明白。

要知道刘邦做的这些事,张良可都是看在了眼里的。他了解到如此多疑的刘邦,他怎么可能不对刘邦存在敬畏之心呢?

这说明刘邦只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要说刘邦猜疑萧何,除了这一次外,还有两次,最后一次更是把萧何给抓进了监狱里去了。要不是有人替萧何说情,说不定萧何就死在里面了。

拿张良的关系和萧何来比,肯定是不能比的了、因为萧何是刘邦的老乡,在刘邦当泗水亭长的时候,萧何一直在给刘邦擦屁股,树威望。

你看,就是如此对刘邦好的萧何,竟然都要被刘邦猜疑。更何况其他人了。

所以,在刘邦建立了大汉帝国之后,张良就选择了退隐江湖。毕竟那时候的刘邦,已经得到了天下,不需要他们出谋划策了。

万一他们触怒了刘邦,让刘邦猜疑自己了,那才是大难临头了。

为了明哲保身,张良只好回绝了刘邦让他去朝中当官的好意,选择了归隐山林。


汉史趣闻


张良在协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基本上就极少参与刘邦的事务,刘邦平定异姓王的叛乱,是陈平谋划的,张良几乎都没有参与,绝大部分时间都是托病不出、闭门谢客。

张良其实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崇尚黄老学说,潜心修道,在功成名就之后,张良并没有贪恋富贵与权力,反而是与春秋时期的范蠡一样,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要说刘邦做了什么事让张良心寒的,恐怕也只有诛灭异姓王事件了,其实张良也明白,刘邦此举是不得不为之,身在皇帝之位,必须要巩固大汉王朝的天下。

刘邦之所以分封异姓王,是为了在楚汉战争中尽可能多的增加盟友,建立统一战线,打击最强大的敌人项羽,刘邦分封异姓王大多数是被迫或无奈,有其政治目的,比如韩信问刘邦要假齐王,这事张良非常清楚,劝刘邦赶紧封给韩信。



刘邦能不封吗,不能,如果不封,这天下到底是谁的,还说不定呢?

刘邦平定天下后,张良目睹了整个刘邦剪灭异姓王的过程,但从历史上看,刘邦已经算是非常仁慈了。

燕王臧荼是第一个率先反叛刘邦的异姓诸侯王,因为燕王臧荼是项羽的旧部,直接投降刘邦的,看到刘邦在搜捕项羽残余势力,就第一个出来造反,被刘邦打败并斩杀,这能怪刘邦吗?



接着韩信被人告发谋反,刘邦用陈计之计,以巡视为名,抓了韩信,贬为淮阴侯,并没有杀他,如果刘邦真的心狠,早就杀了韩信,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刘邦没杀,只是把韩信软禁在京城,仍是淮阴侯,后来韩信真的准备造反,趁刘邦在外平定之机,吕后与萧何合谋杀死了韩信,这能怪刘邦吗?

彭越是因为刘邦平定陈豨叛乱时,向彭越要求发兵协助,但彭越没来,只让其他将领去,刘邦很生气,之后彭越又被人告发谋反,然后刘邦将彭越囚禁,经执法部门审查认定彭越罪名成立,本应该叛处死刑,刘邦赦免了彭越,将彭赵贬为庶人,迁到四川,彭越在路上遇到吕后,被吕后骗回,再次诬告彭越谋反,最终彭越被吕后害死,这能怪刘邦吗?



韩王信、陈豨、英布、卢绾等异姓王都是自已主动叛乱,而导致被杀或被废,这能怪刘邦吗?

长沙王吴芮是唯一一个刘邦时代保留下来的异姓王,人家为人低调,又没有叛乱行为,实力又弱,最终保留下来,刘邦这么狠心的话,怎么留下一个呢?

如果刘邦真做了什么事让张良寒心的话,就只是刘邦想更换太子的人选这事了。



这也是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唯一为此事复出劝谏刘邦,原本张良都不过问政事的,还是吕后请张良出面,张良出于各方面综合考虑,才答应吕后的请求出面劝谏刘邦的。

太子乃国之未来的储君,也就是将来的皇帝,是国家未来的继承人和国家的根本,不可轻易更换,否则会产生动乱,况且刘盈的太子之位又是封建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更不能轻易更换。



张良认为刘邦这事做的太过冒险,会动摇国本,因此向吕后建议请出商山四皓,不知道张良用了什么方法请出了商山四皓,然后让他们四人跟在太子刘盈身后出入宫廷,刘邦在看到自已请不来的商山四皓居然在太子的身边,因此认为太子刘盈势力已巩固,不再提换太子之事。

张良的建议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这也是张良在归隐后,唯一一次向吕后出谋划策,也可能是张良认为刘邦此事做的不对,但之后,张良再也没有为政事出过头,继续隐居,直到去世。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刘邦曾是一个小亭长,文治武功,样样不行,品行德行,更是拿不出手,但是他却打败了无论是身份还是地位都高于他的战神西楚霸王,不禁让人感到好奇。这全是因为他任人唯贤,韩信擅长领兵作战,萧何长于内政治理,张良善于出谋划策。但是人们会好奇为什们在刘邦登基称帝的时候,张良不入朝为官,选择归隐?是刘邦做了哪些事情,让他寒心了吗?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众所周知刘邦上台不久就开始诛杀异姓王,很多异姓王尽管起初没想反叛,但是终究躲不过帝王的猜疑,被一一诛杀殆尽。其实这与历史上很多开国帝王登基称帝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朱元璋比他还杀的狠,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还算是最柔和的,如果说是这寒了张良的心,我倒认为不可信。首先张良那绝对是管仲乐毅一样的人物,能富国强兵,能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他这样的道理都懂,当年韩信要假齐王的时候,他就知道日后韩信定会有诛杀的命运。

他选择不入朝为官首先我认为是明智的退让,是保命的方法。刘邦打下天下如果过功劳分成十分的话,刘邦只占一分,韩信,张良,萧何各占其三。但是他们的结果如何呢?韩信封王,为官风过无二,刘邦许诺5中不能杀,更是将他抬到了顶峰,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结果却是在黑屋子被女子拿竹子剑刺死。萧何官至宰相,权力也是大到惊人,最后却无奈的为保命劝曹参揭发他贪污受贿。而张良这样对汉朝立下赫赫功勋的人,他知道一旦他为官就一定是巅峰的存在,一定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小人的谗言会使他遭到帝王的猜疑,与其到时候身首异处,倒不如现在明智退让,已报日后平安。

再者就是他心性淡泊,信奉道家。当年他博望坡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就选择归隐,可是由于刘邦苦苦哀求,加上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他不得已才帮助刘邦打江山。其实我们在他出山帮助吕后请出商山四郜就能够发现端倪,太子事关国体,嫡长子继承制更是千百年不变的根基,而一旦被废就可能动摇大汉江山,他不希望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被刘邦葬送,所以说他真的是一心为汉。如今汉朝已经稳固,也算报答先主恩德,这个时候他向往老庄的自由洒脱,无为而治,于是功成身退,游历四方。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享年64岁,后感念其功勋被追封为文成侯,是少有的能够善终的汉初功臣。


尚武菌


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看在眼里寒了心,大汉建立后他誓死不当官的?

  大汉建立后,功勋最卓越的张良选择了一个小小的留县做为食邑,刘邦封他为留侯(万户侯),后来,张良淡出朝政中枢,专心修道,功成身退。张良是大汉功臣,在世人看来,他完全可以拿下刘邦给的大红封,但是他为什么没有,还要远离官场呢?

  是刘邦做了哪些事,让张良寒了心?其实不是刘邦做了哪些事让他寒了心,而是刘邦可能会在他身上做什么,所以,他先一步跑了,当然了,跑得不算远得让刘邦很放心。

  为什么要跑?(剧照图)

  因为他太了解刘邦了。刘邦得天下,张良功不可没,他出的计,刘邦多半都接受了,刘邦要打的仗,他基本上都参加了,夸张一点说,除了刘邦身边的女人,他张良就算是最接近刘邦的人了,刘邦为人他太清楚了。刘邦什么样的?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韩信彭越什么的,咱们就不多说了,他们的死,有一半也是自已找的,刘邦不除不快,咱们就说萧何。萧何是一颗心巴在刘邦身上的,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谋点什么,要比忠心,没人有萧何强,可是就是这么个就差把心挖给刘邦的人,在刘邦那里是什么样的呢?表面看来,刘邦把萧何吹得天下第一好,事实上萧何也的确做得很好,后勤工作顶呱呱,给刘邦强大的后背,可是呢,萧何在关中看守大本营,刘邦三番两次地,派人问萧何的情况,外人看来,这是哥俩好着呢,可是在人精张良看来,这就是刘邦不放心了。后来,萧何把自己的儿子侄子什么的,都派到刘邦身边,刘邦才大大的满意。外人一看,哦呵,这小子,真是铁了心跟刘邦啊,把自己血脉全放刘邦身边,但明眼人张良一看,妈呀,这不人质嘛。

  萧何如此,他张良就会好多少?所以,赶紧退吧,趁交情还没用完的时候。事实证明,张良的眼光何其毒,萧何啊,后来还是被整了一道,其他人呢,也多少都受到些影响,只有张良,修道了,刘邦才没整他。

  其实张良不单是看透了刘邦,也看透了君王本心。“狡免死,走狗烹。”文种怎么死的?深知史实的张良不会不明白,他张良做的事太多了,对刘邦的影响力曾经太大了,万一还不知进退地继续得瑟,那就不好收场了。

  别人怎么退,他不管,他的理由足足的。

  他反秦的目的就在于为韩,为家族报仇,现在秦灭得透透的,他完成了;

  他动动嘴皮子就能得到有食邑,赏万户,位列侯的大功,可以了;

  他身体一直不好,人间俗事不想管了,得随赤松子去遨游,修修仙了;

  在刘邦眼里,他有一个最重要的可以功成身退的理由,就是他没兵权,走了根本没大影响啊。

能看透世事并真正躲避得了的,都是真正的高人。

抛砖引玉说几句,期待朋友们的关注。


叶之秋


张良在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入都关中之后便借病请辞,闭门不出。对刘邦的大肆封赏也推辞不就,反而请封留地(今江苏沛县是刘邦和张良初遇之地),并且说自己平生愿望就是灭秦为韩国报仇,现在愿望实现了,又得“封万户,为列侯”,自己已经是非常满足了,希望可以功成身退,不再为官。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张良的生平。



张良(约前250年-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开国功臣,与韩信、萧何并称“汉初三杰”。张良出身韩国贵族,祖父历任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历任韩国两朝宰相,到了张良时韩国已经末落,后来被秦所灭。张良也因此没有了显赫的家世和建功立业的机会,所以青年时期的张良整天就卓摸两件事,灭秦和复韩,并且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巡,张良知道后就散尽家财找到一位大力士,并为他打造了一个120斤重的大铁锤。在秦始皇东巡经过阳武县古博浪沙的时候,让这个大力士拿着铁锤伏击秦始皇的车辇,只可惜铁锤砸到的车辇并不是秦始皇的,张良伏击秦始皇失败后就慌忙逃走了。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各地反秦势力也都一涌而起。看到机会的张良也聚集了百十号人,但人少势微的他很难在这乱世立足,便想去投靠景驹,在途中正好遇到了刘邦,两人相谈甚欢。张良看刘邦是位明主便投在了刘邦麾下,刘邦很欣赏张良的谋略和才干,对他很看重。

到了公元前208年,项梁、项羽叔侄俩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还为楚怀王,召集各路义军在薛城共商大事。跟随刘邦在薛城的张良连忙向项梁提议立韩王,项梁应允立韩王成为王,让张良辅佐他,张良便跟着韩王成在颖川附近徘徊。

后来楚怀王命刘邦、项羽分南北两路攻打秦都咸阳,刘邦取道颖川、南阳,在颖川与张良汇合。于是张良又奉韩王成的命令跟着刘邦入关,他向刘邦献策巧妙地拿下了南阳郡和峣关,先于项羽到达了关中,覆灭了秦国。随后还在鸿门宴上智斗项羽、范增,保全了刘邦性命。

不久,项羽自封西施霸王,并且还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分封结束之后,张良便离开刘邦去辅佐韩王成,临走还不忘帮刘邦争取汉中之地,并劝刘邦“明烧栈道”,消除项羽疑虑,保存实力。


其实一直以来,张良都是要复韩兴韩的,并不把刘邦当成自己的主公。直到分封不久之后,项羽杀了韩王成,张良复韩的愿望彻底泡汤之后,他才一心一意帮助刘邦,在下邑定下了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的策略,最后刘邦夺得天下就是靠着这三支力量。

张良为刘邦打天下献计献策,做出了重大贡献,刘邦也曾夸奖他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予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那么为西汉的建立做出如此贡献又有才能的张良,难道真的就是因为实现了灭秦的愿望就决定隐退吗?事情当然没有那么简单,要知道张良可是出身“宰相世家”,他最擅长的除了出谋划策应该还有治理国家,面对刚建立的西汉,他应该是想大展拳脚的,但聪明通透的他也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比起大展拳脚保住性命才是第一要紧的事情。而刘邦做的两件事情更是加重了他的这个想法,哪两件事呢?

第一,在公元前202年,韩信刚在亥下打败项羽,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改封原来的齐王韩信为楚王。

第二,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正式登基为帝,开始大量屠杀项羽旧部,同年七月被逼无奈的燕王臧荼起兵造反,失败后被杀。

这两件事让张良看到了刘邦急于杀功臣巩固自己的统制,明白自己应该功成身退,保全自己。所以才在刘邦分封功臣时,什么官职、权力都不要,只要了万户食邑安享富贵。但他并没有完全隐退,公元前197年,刘邦有了废掉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的想法。吕后求助于张良,张良便找来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刘盈,打消了刘邦易储的想法。这是历史记载的张良最后一次的出谋划策,从此直到公元前186年张良去逝,他都没有任何消息了。

那么张良由西汉刚建立时的半隐退到完全隐退,中间又经历了什么呢?

公元前196年, 代相陈豨叛乱,刘邦所封的八大异姓王中的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都牵连到这次叛乱中被处死,韩王信和燕王卢绾(臧荼死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也投降匈奴。张良看到这种形势,就完全归隐起来,再也不理朝政的纷争,崇信黄老之术的他安心休道,直到公元前186年去逝。


孔六十三


张良与刘邦是谋臣与君主的天作之合,以张良大智慧早看懂了世事的沧桑,又怎么会因为刘邦当皇帝后的作为而寒心呢?汉朝建立后,张良不当官,却依旧对汉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才是事实。

一、“沛公殆天授也”,张良一句话,早道明了他和刘邦的关系

张良本是韩国没落大贵族,其父祖五世当韩国的国相,他年轻时候,弟死不葬,一心只想着向秦朝报仇,恢复韩国的故国。

按照史书的记载,张良貌若美妇人,身体也不好,但却身弱心壮,大有侠气,因此才有他组织力士在博浪沙中用大铁椎狙击秦始皇的事情发生。由此,他被秦朝下令通缉,不得不逃到原楚国故地的下邳。在下邳,他遇到了黄石公,得授《太公兵法》,从此改掉了他一勇之夫的形象,成为了帝王之师。

在遇到刘邦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张良的活动主要是全力复国(韩国),虽然历史记载并不清晰,但星火辰完全有理由推断,此时的张良是联络了大批的韩、楚复国同盟的,他是有很强势力的,绝非他一人。这种复国同盟,其实在张良还在家乡时已经开始联络,因此才有他救援项羽叔父项伯的事情发生。事实上,作为秦灭六国受害最深的楚国,以及最先被秦国的灭掉的韩国,这两国旧贵族的反秦浪潮最烈。

当陈胜、吴广大泽起义后,各国的旧贵族的都冒了出来,纷纷复国,后来发展为以楚国旧贵族为首(项梁、项羽叔侄加楚怀王),其他各国割据一方。张良也在此时,辅助韩国的亡国公子复国,当了新建韩国的重臣。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主要说明一个道理,若非张良对刘邦是真心归附,佩服刘邦的为人,以他的势力、他原本的理想、甚至是世俗的追求,他完全没有必要非要和刘邦绑在一起。

张良在留地初遇刘邦,后来又配合刘邦入关,在一系列与刘邦接触的活动中,他发现只有刘邦才能真正明白和实施他所提出的策略,这便是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也”的由来。此时,他已经倾心于刘邦,然而朋友们需要明白,此时他和刘邦只是同盟同志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关系。

此时的刘邦只是楚怀王手下的大将,人家张良同样是韩王手下的大臣。

然而,人贵有自知之明,当年敢于狙击秦始皇的张良,人家就是从心底服从于刘邦了。

二、从“汉初三杰”到帝王之师,张良对汉家天下真正的贡献

因为有刘邦对汉初三杰的评价,因此有些朋友们习惯将张良和萧何、韩信放在一起来看。又因为张良与陈平都以机谋而出名,于是有良、平并称的说法。

实际上,张良从身份上说,和萧何、韩信、陈平都是有本质区别的。从最初一开始,张良在刘邦阵营中就有着比较超脱的地位,因为人家本是韩国的大贵族,是韩王的大臣。而萧何、韩信、陈平都是刘邦的属下,韩信、陈平虽曾为项羽效力过,但他们投奔刘邦时都是单人来投,毫无根基可言。韩信是得到了萧何、张良的推荐,这才被刘邦重用起来,而陈平是得到了刘邦车夫(后来的太仆)滕公夏侯婴的推荐。萧何比他们二人身份高些,曾经在沛县还是刘邦的上级官吏,但是刘邦起兵后,他和曹参等人都自愿成为了刘邦的下属,而且他们的家族势力都不算大。

也就是说,刘邦对韩信、陈平的发达是有知遇之恩的,和萧何的关系应该是紧密合作、彼此感激。

而张良呢,从刘邦初遇他开始,事实上已经把他当做盟友加老师来看待。后来,项羽废了韩王,张良才正式投入刘邦帐下。

与陈平不同,张良对刘邦的贡献并非出几个计策那么简单。张良对刘邦不但在鸿门宴上有救命之恩,而且对刘邦初封为汉王在汉中的生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刘邦初到汉中,在项羽面前消除疑忌,乃至于为刘邦求得巴蜀之地,这都是张良去做的。后来,刘邦兵下三秦、占领关中,又是张良在项羽那里游说,使得项羽一意伐齐,让刘邦在关中得以巩固。

张良为什么能让项羽俯首帖耳?关键就在于他早年在韩、楚反秦同盟中的地位,以及对项羽家族成员的救命之恩,加上他是韩王之臣,就更让他的话具有中间调和人的性质。

也就是说,汉初三杰中,让刘邦根基稳固的是萧何,让刘邦迅速扩张壮大的是韩信,但最初刘邦的生存之本,是人家张良带来的。

由此,张良是作为帝王之师而存在于汉初的,帝王之师可师而不可臣,因此张良不在汉朝任职也就很正常了。

三、求仙问道,这是张良最终的理想追求?张良最大的成就,或许是对人性的通透

与赤松子、王子乔(远古仙人)游,这似乎是张良成为留侯后,深藏功与名的理想追求。事实上呢,张良成为了两代帝王之师,他不但帮刘邦夺得了天下,还帮刘邦和吕后的儿子汉惠帝稳固住了储君之位。张良推荐商山四皓给汉惠帝的计策,可以看出他这个人对人性是极为通透的,表面上根本不涉及储君之争,只是给太子刘盈找几个老师罢了,然而,刘邦见到商山四皓后却不得不打消自己改换太子的想法。

刘邦仅仅是因为商山四皓的名望就放弃原本的打算吗?显然不是。刘邦是从这件事中,看出了太子背后的强大支持者,以及吕氏家族和丰沛老臣们的能量。一个小小的戚夫人和他的儿子,怎么能够压得住这些人!

要说张良对刘邦当皇帝后的什么作为感到失望、寒心,那是不可能的。既然张良深信道术,那他必然知道天道无情,以万物为刍狗的道理。万物生而有器用,饭碗用来吃饭、便桶用来拉屎。饭碗被供上祖先的祭台,就成了神灵的饭碗,全是崇高象征的意义。但便桶显然是不能供奉的。

于是乎,汉家天下太平后,张良选择成为神灵的饭碗,萧何继续履行他作为人的饭碗的作用,那个韩信却成为了毫无一用的老旧便桶,只能被刘邦打碎了。

倘若张良因为韩信、彭越、黥布之死,而对刘邦寒心,那他还修什么道、问什么仙?

此后四百年,汉朝灭亡之时,与张良同乡的一代王佐荀彧又冒了出来,辅佐曹孟德成就霸业,但他却坚持当了老旧便桶,于是被奸雄抛弃了。

张良最终成没成仙,各种传说太多。有一点是肯定的,后来张氏天师家族的崛起,是以帝王之师张良为先祖的。


星火辰


很多人认为刘邦取得了帝位后大杀功臣,这让张良很不满意;又或者认为刘邦当了皇帝后,只给张良了一个侯爵的爵位,让张良很寒心。因此张良在刘邦当了皇帝后,就基本隐退了,再没有帮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笔者认为刘邦做的这三件事让张良绝望了,所以他慢慢远离了大汉的权力中枢,开始了他的功成身退生活。这三件事情分别是:其一、汉承秦制;其二、削弱诸侯国;其三、派人守护秦始皇陵。刘邦在建立大汉后,正在一步一步变成另一个秦始皇,张良无法阻止,只能功成身退。

张良是韩国贵族,他一生的理想就是推翻暴秦,光复韩国。张良在韩国灭国前悄悄逃走了,他并没有跟着韩国王室一起投降秦朝,他要留有用之身,做有为之事。秦始皇巡游天下时,张良散尽家财,招募了一批死士,目的就是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这次谋刺事件以失败告终,秦始皇震怒之下,囚禁了韩国降王,并将韩国贵族全部贬为庶民。项梁起事之后,张良率一支队伍归顺项梁,目的就是借助项家的力量光复韩国。后来项羽杀了韩国国王韩成,于是张良投靠刘邦,想借助刘邦的力量击灭项羽,再次光复韩国。

刘邦建立大汉朝之后,一切制度都按秦朝的制度施政,只是在秦法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损益,使得秦法更适合当时的条件。张良对于刘邦恢复秦制是十分不满的,毕竟他追求的是推翻暴秦,要将秦政一起消灭掉。张良作为儒家的人物,他希望的政治模式是周王朝一样的诸侯分封制。刘邦尽管采用了秦政,但是在具体操作上还是郡国并行,也就是汉朝直辖地区采用郡县制,六国的偏远地方采用诸侯分封制。在张良的要求下,刘邦还是恢复了韩国,韩国的国王是韩信;后来刘邦开始消灭异姓王,韩信被以谋反为由遭诛杀,韩国并入汉朝直辖地区。

刘邦消灭了韩国后,让张良十分寒心,他认为刘邦将他的终身之志给灭了。就算韩王信有谋反之志,可以杀韩王信,但是不能灭韩国,可以保留韩国再立一个韩王啊!后来异姓诸侯被灭得差不多了,刘氏诸侯的权力也被大大限止;张良终于看出来刘邦是要恢复秦始皇的理想,他在一步一步的成为秦始皇。最后刘邦还特意下旨,按排二十户农户专门给秦始皇守陵,这更让张良绝望!乃何大汉的建国基础是沛县的秦朝官吏,张良作为一个复辟诸侯制人才,不再受刘邦信任与重用,张良只得功成身退,告老还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