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

迁客暮天钟


两江总督是清代独有的一个官职,两江总督这个职务经常出现在各类书籍或影视作品中,所以大家对其常有耳闻。许多人对两江总督的印象只停留在它是一个很大的地方官,但至于具体大到什么程度却并不了解,本文将从品级和实权两方面分析下两江总督的一些情况。

两江总督品级很高

两江总督这个职务正式出现的时间是清代康熙年间,是清代顶级的封疆大吏之一,其品级至少是正二品,最高是从一品,通常就是从一品。

清初规定总督的品级为正二品,两江总督也不例外,直到雍正时期开始规定总督可以加尚书衔或都察院御史衔。

所以从雍正时期起,清代的总督加衔是一种惯例,也就是说雍正时期起总督的品级一般都高配为从一品。

清朝后期出现的诸如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以大学士兼管两江总督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他们虽然官至正一品,但是这个正一品来自于大学士的品级而不是两江总督的品级。也就是说此时的两江总督仍然是从一品的职务,这点需要注意。

两江总督实权很大

清代实权最大的地方官就是直隶、两江、两广等9位总督,这其中又以直隶总督为最,因为直隶是京师所在地,所以地位很特殊。两江总督则是直隶总督以外最重要的地方官了,因为两江地区人文翡翠、经济发达,历来都是清朝非常重视的地区,所以两江总督实际上是天下第二地方官,其实权不言而喻。清代许多名臣都曾担任过两江总督这个职务,这其中包括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

另一方面,按照清代官制,虽然有一些一品京官的品级不在总督之下,但是这些京官里头有不少是太师少师、太傅少傅或者殿阁大学士这类虚衔或荣誉头衔,如果这些人没有兼任其他的实权职务,那么他们其实是没有多少实权的。

当然清朝的一品京官也不都是虚职,像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这样的职务还是很有实权的。但是因为清朝每个部院的实权并不一样,而两江总督又是数一数二的封疆大吏,所以这几位一品京官也不见的都比两江总督有实权。

在六部里面实权能比拟两江总督的可能只有吏部尚书,毕竟吏部掌管天下的官员任命,实权不可谓不大。本来兵部尚书应该是很有实权的,但是清朝的兵部尚书情况特殊,权力不是很大。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权力不可小觑。都察院是行使监督职权的机构,是天子的耳目,拥有纠弹百官、重案会审等大权,左都御史作为都察院的掌门人,其权力可想而知。

两江是现在的哪些地区?

清朝初期的两江地区是指江南省和江西省这两个省,两江总督因为掌管两江地区政务而得名。

后来江南省在康熙六年时被拆分为江苏和安徽两省,所以清代康熙六年后的“两江地区”实际上是指江西、江苏、安徽三省,不过两江总督这个职务名称仍然被沿用下来。

放在现在来讲,两江地区对应的就是江西、江苏、安徽以及上海市这四个地方。

从上文的分析可见,清代两江总督这个官职无论是品级还是实权几乎都是最顶级的。

<strong>


历史守望者


哈哈,两江总督是很大的官。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行政区上也包括了今天的上海市。因为最初是设有江南省,清初分开为江苏省和安徽省,所以称为两江。

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地区,与北京相对应,也称南直隶。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举考试,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直隶总督号称总督之首,因为地域在京畿。但以对朝廷财政的贡献,两江是第一。

见《清史稿》的解释:

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操江、统辖南河事务一人。顺治二年,以内阁大学士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寻改应天府为江宁,罢南直隶省府尹。四年,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驻江宁。九年,徙南昌,时号江西总督;已,复驻江宁。十八年,江南、江西分置总督。康熙元年,加江南总督操江事务。初置凤庐巡抚,驻淮安,以操江管巡抚事领之。六年省归漕督。至是始来隶。四年,复并为一。十三年,复分置。二十一年仍合。寻定名两江总督。雍正元年,以综治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道光十一年,兼两淮盐政。同治五年,加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与北洋遥峙焉。


因为两江的重要性,太平天国之前两江总督职位多由满人(旗人)担任,之后汉人渐多。著名的一些两江总督:于成龙、噶礼、史贻直、尹继善、高晋、陈辉祖、孙士毅、陶澍、林则徐(未到任改两广)、邓廷桢(未到任改云贵)、耆英、何桂清、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刘坤一、沈葆桢、彭玉麟、左宗棠、张之洞、...

从制度上,总督是正二品官,因为兼职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使,而为从一品。但其中一些极特殊的重臣,也会被授予大学士的头衔,而为正一品。


几苇渡


清朝的两江总督,通常被认为是仅次于直隶总督,坐稳疆臣第二把交椅的要员。其本官加兵部尚书衔,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是从一品的封疆大吏。

清朝的两江,即江南和江西的合称,康熙年间,原江南省被拆分为江苏和安徽省,到了现代,江苏省又分出了上海直辖市。所以两江,就是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和上海市这三省一市之地。

坐镇江宁(南京)的两江总督,理论上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个省的军政大权, 但不同于其他总督,两江官制经过一番别出心裁的设置,彼此互相牵制和制衡。要作为总督的官员个人有足够能力和威望,才真正抓得住权。

如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的驻地都在武昌,广东巡抚和两广总督的驻地都在广州,云南巡抚和云贵总督的驻地都在昆明,正所谓“督抚同城”,实际上这种和总督同城的巡抚,都是总督的直接下属。

而江苏巡抚驻地却在苏州,并不受驻江宁(南京)的两江总督管辖,直接掌控苏南各府军政大权。 所以若是皇帝更宠信的苏抚,完全可以不理会江宁的总督。而天高地远的安徽巡抚、江西巡抚更不用说,两江总督对他们的节制,也就是个名义。


甚至管理江苏、安徽两省绿营兵的江南提督,也并不驻节江宁,而在松江府,同样与其他各省提督驻节省城,受督抚节制大不相同。

所以若是皇帝宠臣担任的两江总督,本身又有能力与威望,方可以名副其实压制三省巡抚与江南提督,成为军民兼管的三省之主,如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曾国藩,否则就仅仅是个政令只行于苏北、苏中各府与江宁一城的地方民政官罢了。

清代二百余年,最有名的两江总督,莫过于曾国藩。他刚刚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封“两江总督,并以钦差大臣奉旨督办四省(苏、皖、浙、赣)军务,其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 ,有二十万湘军为辅翼,真正在苏、皖、浙、赣四省说一不二的藩镇,几类于裂土封王了。 并获得世袭罔替的一等侯爵位,并加首席大学士头衔,被称为元辅,虽然他的本官还是两江总督,却已是无可争议的当朝第一大臣,远非其他任何总督、朝官可比。

只是曾国藩年事已高,加上嫡系子孙也无帝王才,长子曾纪泽本是一介书生,即使起事成功,也不过是给自己的弟弟曾国荃,或者是李鸿章作嫁衣,才宁可自减羽翼,裁撤湘军,效忠清朝到底,以全一时令名。岂料还是终究难得满清皇室信任,被慈禧巧借天津教案,轻轻松松毁其一世英名,沦为举国皆唾骂之“汉奸”。


狐狸晨曦


两江总督是封疆大吏,统管三省一市,和六部尚书一样,其地位高于今天的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分区司令和国务院各部委的部长。不敢说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吧,至少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不像前面所说的介乎于今天的省部级和副国级之间。因为大家首先不应该忽视的是清晚期的政局,寄疆寄疆,权力外重内轻是不可忽视的现象,地方长官统管军政大权,甚至遇事可以便宜从事不听中央号令朝廷也没有办法,东南互保就是最佳的例子,朝廷有什么政策要施行,还要征求地方督抚的作用。而且其统管范围普遍都是两三省,比今天要多很多,可以说权力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两江总督的职权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肯定就比一般的督抚权重,不仅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没问题了,甚至于相当于国务院总理。

两江总督又兼五口通商大臣,不仅有军政权力,还有外交和通商的权力,仅次于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第二。但其权力游不是绝对的,两江总督统辖范围大概相当于今天的江苏、江西、安徽、上海之地,这是朝廷的财税重地,不可能由一个人专权,而且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驻跸之地并不在一个地方,很难说完全受到其节制。同时漕运总督、江宁织造、上海道台等都分享这个地方的政治、军事权力,两江总督所能发挥多大的权力不仅要看其法定的赋予,还与总督个人的实力和驾驭能力密切相关。


青年史学家


一、源起。

总督一官,源起明朝。

明英宗时期,因川陕用兵,英宗派遣兵部尚书王骥“总督前线军务”,总督一词登上历史舞台。

不过,整个明朝,“总督”都是临时差遣。即某地方有突发事件,需要朝廷派出大员专项处理,于是派某某“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总督两广军务兼理粮饷带管盐法兼巡抚广东地方”等等。

在明朝,总督没有具体品阶,职级中带“总督”者,品级还是依照原来官衔。

二、变化。

从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开始,总督逐渐成为一级官职。

乾隆中后期,全国设置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川陕总督、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等等。

三、品阶。

按照清朝制度,总督为从一品官员。

两江总督全称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

两江总督所辖范围为“江南、江西”两省(包含如今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地方广大;不但惯例这些地方的民政,并且总览一方军务,赋税(粮饷),水军操练,以及河道管理等等,可谓将两江地区行政、军政、财政一把抓。

两江总督一般还兼任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职衔,可见权力之大。

清朝两江地区是一国赋税中心,地位极重。故此两江总督在朝廷百官中地位超然。历任两江总督中出了许多名臣,诸如于成龙、张鹏翮、史贻直、尹继善、陶澍、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一等等,都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


叶之秋


两江总督的全称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管辖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驻地江宁。

两江总督的历史源流

顺治初年,以内阁大学士洪承畴总督军务,招抚江南各省。后改应天府为南京,罢南直隶省府尹,于1647年置江南、河南、江西三省总督,驻江宁;

  • 1649年,朝廷将河南并入直隶,改称江南江西总督;

  • 1661年,江南、江西分设总督;

  • 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正式合并江南和江西的总督,定名为两江总督。

  • 两江总督因综合治理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雍正元年特别加衔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

  • 1831年,兼管两淮盐政;

  • 1866年,加五口通商事务,授南洋通商大臣。

整个清代,两江总督的职权在不断加大,在“八大总督”里面始终都位列前茅。

开牙建府,起居八座,权利很大,责任也很重

两江总督为两江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不仅节制所管地方的提督、总兵以及其统领的官兵,还能节制巡抚所辖的直属军队。总督也有自己的直属军队,叫“督标”。两江总督统辖本标官兵和分防各营,兼节制抚标三、提标一、镇标五。

  • 两江都标二营:中营、左营;

  • 两江分防各营:江宁城守营、扬州营、盐捕营、奇兵营、浦口营、溧阳营、青山营、瓜州营;

与其他总督一样,两江总督担负的职责是:

“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清朝通典》”

区别在于,两江是大清财赋的根本,控制这块区域相当于握住了大清钱袋子,因此,两江总督在财政方面的地位就显得比较突出。尤其是后来还要负责五口通商,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任何时候,两江总督都是朝廷的肥缺,也是许多官员梦寐以求的职位。

两江总督的待遇

两江总督是从一品职位,头顶珊瑚,朝带镂金衔玉方板四,每具装饰一颗红宝石;朝服的补子上可以绣专属标志——鹤。

在收入方面,最能体现两江总督的“肥”,首先是每年180两的俸银;其次是每年最少2万两的养廉银;再次还有公费、役食等收入。

此外,重点是数量不菲的“孝敬银子”,这在当时已经是朝堂的公开潜规则。1881年9月,慈禧任命左宗棠为两江总督时曾当面对他说:你年事已高,不必要事事躬亲,派下面人去办就行了,两江是富庶地段,你的儿孙多,平时又不存钱,这次去多少留点钱给后人吃饭,也是为国操劳,留点余荫。

毫不夸张地说,两江总督在和平时期,是一个发家致富的职位。

建功立业的舞台

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两江大部分地区被洪秀全占领,两江总督频繁走马换将,何桂清在此位置上还被朝廷革职。此时的两江总督,对于庸人是烫手山芋,但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对于曾国藩这样的奇才,就是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两江总督任上,曾国藩攻破天京,平定了太平天国,也奠定了自己在大清的地位。

两江总督于个人而言,位高权重,荣华富贵集于一身;同时,它也是朝廷设在东南的一颗关键棋子,牵动着大清的财源以及地方权力格局;在晚晴,时刻还要与列强斡旋。


秋媚读史


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呢,这么说吧,当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后,本来是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被慈禧调回京城做了直隶总督,这在当时被看作是明升暗降的操作,经李鸿章插了一脚后又由马新贻接任,他上任不久便被刺杀,成为清朝四大疑案之一的“刺马案”。可见这个位置有多重要,而在整个大清王朝,历任者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皆是肱骨之臣。


督抚制度

清朝实行“督抚制”的地方行政制度,也就是设总督和巡抚管理省一级地方,类似于明朝设立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之外又增设军务总管如三边总督、蓟辽总督,这个地方行政制度的设立从根源上讲,就是古代地方诸侯或者节度使性质。

清朝全国划分23个省,每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主管全省的财政、民政、司法,教育等;总督则是两省或多省为一大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比巡抚大,但又与巡抚相互独立,没有隶属关系,总督与巡抚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放到今天,可以将巡抚理解为省长,总督理解为军区司令员。



“今日之封疆大吏,以地方多事,喜用精明强干之员,而不求恺悌循良之吏。”——《清史稿.毛昶熙传》

清朝乾隆之后形成定制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清末又增设东三省总督,这就是所谓的清朝九大封疆大吏。专管某具体事务的总督与此不为一谈,如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均无地方职责。这些总督的任用上多以实干家为主,坐而论道者几乎当不上这个职位,当然也不排除清中期以前的八旗宗室多担任此职,随着宗室的一代不如一代,众多汉人官员开始走向总督要职。




“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清史稿.职官志三》

清朝总督一般为正二品,通过加授兵部尚书以及督察院右都御史衔,升为从一品,如果再兼大学士衔,则为正一品。各省总督兼衔也是按照律例进行,雍正元年(1723年)还做出明文规定:“除授为尚书例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外,其余各省总督,俱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也就是说做上了总督,基本上从一品就没得跑了,而这些总督一般都是在部院正官中推选,品阶本身也就不低,故而当上总督之后还有“督宪”、“制台”等尊称。相比较而言,巡抚一般就是从二品官员,与总督还是有差距的。




两江总督

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清史稿.职官志》

明朝南直隶辖地基本包含了江苏、安徽以及上海,清顺治二年(1645年)时,就是基于这个地区设立了江南省,治所为江宁(南京)。顺治四年时又设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仍以江宁为治所,这就是两江总督的前身。康熙元年设江南总督“操江事务”,康熙六年又将江南省一分为二,设江苏省和安徽省,各增设巡抚一员,以江南总督两省,所以两江总督管理的是安徽、江苏、江西三省。而两江总督的命名是在康熙二十一年,这一年康熙下令将江西总督与江南总督合二为一,形成定制,仍“操江事务”。



这个“操江事务”简简单单四个字,却蕴含了很大的权力。这是由顺治元年所置, 驻守安庆,防护长江中下游地方兼巡抚安、徽、宁、池、太、广地方事务。康熙元年以江南总督操江事务时,是将“操江巡抚”所部的十二营改隶江南总督的,随后的变迁中,两江总督就成为这十二营的督统。从正面说,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防务的重要职位,从反面说,整个长江中下游的航道、商船、军饷皆由两江总督管理调配,就连清后期的长江水师军饷也是两江总督节制,这里的油水有多大不言而喻。




“交两江总督琦善、南河河道总督张进、副总河潘锡恩虔赴河神庙代朕敬谨祀,着琦善、张井、潘锡恩俱著交部议叙,其在工出力人员等择其尤为出力者秉公酌保。”——《清史稿》

同理,统辖南河事务也是关乎国运的要职,清朝受益于前朝对于京杭大运河的维护,使江南财富能够顺利运往京城,但黄河下游的泥沙沉积是常常致使大运河堵塞,治理河道就成为旷日持久的政务,这个政务也确实利国利民,但也确实油水够肥。治理河道只是工程,但南河事务就不是简简单单的治理河道,其中还包括漕运码头治理,往来商船查验,这其中就包括不少走私食盐和粮食的船只。另外整个河道的防洪、赈灾款项也一并监管。道光时期大力治理初见成效,道光大肆嘉奖,其中以两江总督为首,可见河道总督也是给两江总督打工。但咸丰时期,海运逐步取代漕运,这个肥差也逐渐衰落。道光十一年,清廷还以两江总督兼两淮盐政,这在当时更是为两江总督一职加餐,只是后来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致使盐运秩序被破坏,才导致停兼盐政。



同治五年(1866年),清廷令两江总督兼管五口通商事务,同治十二年,又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这里虽然丧权辱国,但对于两江总督来说,却是权力与利益共存的。通商口岸的自由贸易皆由总督管辖,面子上照顾洋人的利益,但对于朝廷,他是与洋人交往的核心人物,又是采办西洋、南洋大宗商品或者军备的重要环节。远了不说,清廷后来为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时,进口南阳木材实用十万两白银,但国库支出六十万两,剩余那五十万不知落到了谁的口袋,当时李鸿章正愁没钱买炮弹,知道此事后气的破口大骂,矛头直指三个人,一是户部尚书翁同龢、二是大太监李莲英、三就是两江总督刘坤一。



综上,按理说直隶总督是九大封疆大吏之首,但毕竟在皇帝眼皮子下边,权力是大,却也是最为掣肘。而两江总督地处江南富庶之地,又有河海之便,大权在握且天高皇帝远。这就好比清末大搞洋务的李鸿章和张之洞,李鸿章位高权重,身在北京,办个北洋水师还要受听太监和王爷左一嘴右一嘴,张之洞虽名分不及李鸿章,却天高皇帝远,即使汉阳铁厂办的一塌糊涂,一张万寿贴就能赢得慈禧的欢心。


棍哥观史


单纯谈两江总督没意思,谈谈中国地方官制吧。

首先回答题主的问题,两江总督大概相当于江西江苏安徽三个省的省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南京军区政委(虽然南京军区已经撤编),你说这个官得多大?

所以楼上说略大于省部级完全是胡扯,两江总督是总督里排第二的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领尚书衔,一般还兼着东阁/文华殿/武英殿大学士或者领三公三孤,地位应该介于政治局常委到政治局委员之间。

关键是,权力大。

总督这个官,是从明朝开始设立的,从它开始设立的时候,目的就很明确——弹压地方。

明朝正统六年,朝廷在云南用兵,兵部尚书王骥第一次以总督的名义出镇地方。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交通落后。普通地方八百里急递尚且来不及,云南这个地方山高水长,军情如火,等到层层上报完毕怕是黄花菜都凉了。所以需要就近设立一个专员来指挥军事,一开始并不是固定的职位,仗打完了,也就回来了。

可是后来局势越来越乱,地方上各种民变入侵等事务增多,渐渐地总督一职不再是因事而设,而是成为定制。总督相比于巡抚的优势是,权力大,管辖区域大,可以协调统一作战,这个思路颇有点像现在的战区制。

到了明末,局势越来越乱,连普通的总督都镇不住了,什么湖广总督四川总督,根本对付不了农民军。因为农民军的流窜地域太广,两三个省的总督也管不全,所以朝廷设立的超级总督——五省总督。明末的重臣洪承畴,卢象升都担任过这个职位。

清朝的总督也一样,本来清朝的总督权力并没有那么大,朝廷换起来也是随心所欲。可是太平天国闹起来以后,政府的正规军不管用,只能允许各地的总督巡抚们私募武装,没有钱,就允许总督们在各自的辖区收取厘金,这样地方上一下子财权军权都独立了。晚清的总督们才开始走向了政治的第一线。

在清朝末年,直隶总督兼任北洋大臣,两江/湖广总督兼任南洋大臣,已经成了定例。这时候电报铁路技术已经成熟,总督虽然在地方,却时时参与到中央政坛的第一线。这是晚清后期皇权弱化地方做大的局面的明证。


小约翰


两江总督的官很大,比一个省的巡抚大,统管江苏(含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居从一品,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

(一),两江原为江南省,明朝为南京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清时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江南多才子,每年科考有一半上榜者为两江人。所以两江是物产丰富,人才济济的好地方。


(二),清朝晚期全国共设八大总督,分別为: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等总督。总督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清政权的有力支柱,朝廷相当重视。


(三),晚清时,总督比巡抚官大,叫"制台"、"大帅"。从制度上讲总督因为兼职兵部尚书官止从一品,有的重臣也授予大学士銜为正一品。

(四),清代从康熙四年(1665年),到宣统三年(1911年),历时247年,共有两江总督98任80余人。有名的总督:于成龙、曾国藩、林则徐、李鸿章、左宗堂等有名望的大臣。




贾全贵


先说说“总督”。以清朝为例(暂不考虑明朝),“总督”是行政区域内实际上或者名义上的最高行政长官,掌管该区域内最高军政大权。

在清代,巡抚是负责一省事务,总督则是负责相邻数省事务,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四川总督只负责四川一省,而山东只有巡抚,不归属任何总督。

总督和巡抚的职能是相似的,管辖地方民政,司法以及军队,区别只是官衔不同,总督与巡抚并不互相隶属,职能上反而互相监督。

总督的自称和部院堂官是相同的,影视剧里经常能听到:本部堂(或者本院)。

比如《大明王朝1566》里胡宗宪经常被人称为“胡部堂”,他曾任“浙直总督”。

说到两江总督,要提一下清代一共设置了九大总督,包括: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以及陕甘总督。

两江总督的正式官衔是“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管辖范围包括今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

由于清朝初年江苏和安徽两省是同一个省:江南省,而这个总督管辖江南省与江西省的事务,因此被称为“两江总督”(康熙二十一年定名)。

两江总督的权力和官衔是随着历史变迁不断增长的:雍正元年时,两江总督被授予“兵部尚书兼督查院右都御史”的官衔,到了道光十一年,两江总督监管两淮盐政。

所以,照以上分析,两江总督比现在的省委书记(省部级正职)权力更高,从一品的官衔相当于正国级减,肯定是政治局委员(副国级)级别了。

清朝比较有名的两江总督有:于成龙(著名清官),尹继善,陈辉祖,陶澍(胡林翼的岳父),林则徐(未到任),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沈葆桢,彭玉麟,左宗棠,曾国荃,张之洞,樊增祥(其父亲就是与左宗棠交隙的樊燮),张勋(最后一任两江总督,辫子军统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