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我是一个小书虫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位列九大总督中第三名,仅次于东三省总督和直隶总督。它主要负责总管江南和江西两省的军民政务,省府位于南京。其中,江南省的辖地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市。

通常情况下,两江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但可以通过加衔兵部尚书高配至从一品。在清朝历史上,先后共有98任两江总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江苏巡抚,最开始叫做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江苏、上海和安徽全境。等到康熙六年时,康熙觉得江南省规模和实力过大,于是将江南拆分为江南江苏省和江南安徽省。

其中,“江苏”这个名字取自当时江苏省内最大的两个府城“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安徽则取名“安庆府”的“安”和与“徽州府”的“徽”。

此后,江苏巡抚就只负责管理江苏省的民政、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务,其官阶为从二品,但可通过加衔兵部侍郎高配至正二品。



从这层意义上说,两江总督不仅官阶要高于江苏巡抚,其管辖的地盘也要远大于江苏巡抚,所以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明显要高于江苏巡抚。

再加上清朝前期,总督多为满人担任,巡抚多为汉人担任,所以正常情况下,江苏巡抚是决计不敢去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

但是,按照清朝官制,巡抚和总督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甚至可以秘密向皇帝递交密折。

换句话说,巡抚也有权力监督和弹劾总督。在这种背景下,两江总督的权力和地位虽然高过江苏巡抚,但它却管不了江苏巡抚。

同时,在清朝前期,如果总督和巡抚之间真发生矛盾,皇帝一般会各打五十大板。所以为避免两败俱伤,总督和巡抚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便有争斗,也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或者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少会斗个你死我活。

也正因为此,在清朝前期的时候,除了康熙五十年时,江苏巡抚张伯伦弹劾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这个事情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大规模相斗的事情,并且从明面上,也都是江苏巡抚礼让两江总督,甚至一旦江苏巡抚有空缺,原则上也是先有两将总督提出备选人选上报朝廷。



但是,等到清朝中后期时,尤其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导致东南地区战事不断,而且上海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导致两江总督所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朝堂免不了要考虑对其进行限制。

当时,江苏田粮盐税,当天下之半,是朝廷的钱袋子。在两江总督已握重兵的情况下,如果再把江苏的财权给他,很容易让他借着这个乱世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等到他有了枪杆子和钱袋子,一旦有异心,谁还能制衡得了他?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就只让两江总督管江苏的军事,不涉足江苏省的任何经济民政。同时,朝廷还特意挑选一些威望和资历都非常显赫的人来担任江苏巡抚,借以制约两江总督。比如,在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之时,朝廷特意让和他齐名的李鸿章来担任江苏巡抚。

甚至而言,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发生矛盾时,朝廷还会故意偏袒江苏巡抚。也正因为朝廷对两江总督的种种制约,这才让江苏巡抚的地位,开始超过两江总督,这也导致后来两江总督时常斗不过江苏巡抚的现象。


我是赵帅锅


总督和巡抚都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大员,在明清两朝,行省制度逐渐完善,清朝全国设置有23个行省,每个省设置一位巡抚,一般只管行政大权,参与巡视军政,民政,加“侍郎衔”从二品。又在一个省,或多个省,设置一名管理这些行省的行政,军政,经济的官员,也就是总督,加“尚书衔”正二品,所以不论是职能范围还是官衔,总督都是高于巡抚的。

两江总督左宗棠

总督和巡抚的区别

清朝从雍正设立直隶总督,到光绪年间设东三省总督,清朝总共有11位总督,分别是东三省,直隶,两江,两广,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云贵,漕运,河道总督,除了最后的两个外,其他的九个总督均有管理地方的职责。总督侧重在“督”,所以总督虽然是封疆大吏,但是却属于朝廷派遣到地方上,督查管理地方的中央外派官员,这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表现。

九大总督辖区

巡抚制度到了清朝时期,已经基本完善了,巡抚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省长,偶尔监管卫戍工作,也有在特殊情况时,总督会兼任某行省的巡抚,这样就会被称为督抚。巡抚和总督一样,侧重在“巡”上,也一样是中央的外派官员,既然都是中央外派官员,所以他们都只需要直接听命皇上就行,但是就有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当某行省的巡抚和总督,都驻守在同一个城市时,总督和巡抚的权利都会被同时节制,还好大多数时候他们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李鸿章曾任职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设立

两江总督在清朝顺治年间就已经设立,最初管辖的区域是江南,江西,河南三省,后改为管辖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两江总督的总督府设置在南京城。两江总督总管三省的一切军政事务,和别的总督不一样,这是从一品官职。并且这是个绝对的肥差,因为在之后的年代,两江总督还兼管两淮盐政,负责对外通商事务,历史上很多名臣都担任过两江总督一直,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李鸿章。

两江总督管辖范围

江苏巡抚管辖的江苏行省是在康熙六年才成立的,巡抚衙门设在苏州市,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是互不冲突,只是互相节制而已。在最初,江苏行省的经济条件就有很多的优势,这里是粮食的主要产区,另外河道丰富,靠近沿海,所以税收也让江苏比其他很多行省经济条件好,但是在最开始两江总督的地位,仍然是要高于江苏巡抚的,历史上,朱国治,林则徐,李鸿章均曾担任过江苏巡抚。

江苏巡抚辖区

为什么两江总督权力处处受制,还比不过江苏巡抚

江苏巡抚的地位开始提高是到了晚清时期,随着清朝和西方国家的接触增多,开始在沿海开设通商口岸。江苏行省,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是最先得到发展的地区之一,而江苏巡抚,也随着辖区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变得更加重要。两江总督因为权力过大,中央也对他进行了一些限制,主要负责军政上的事务,在行政上的事务就很插不上手,由各省巡抚来监管。

晚清开通通商口岸

除此之外,巡抚也有权在军政上对总督进行节制,又在南京设有江宁将军一职从一品,汇报事务还排在两江总督之前,后来安徽,江西两个行省,被划出了两江总督的辖区,只是名义上归两江总督管辖,这也造成了两江总督权力的进一步下滑,不过好在之后两江总督分到了两淮盐政,五口通商等事务,不然两江总督就真成了最惨总督了。

两江总督府

所以两江总督,行政被分权,军政被分权。只是名义上官衔比江苏巡抚高,但是两人都只受皇帝的调遣,地方税收什么的又和两江总督无关,所以两江总督受到的限制非常大。但是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是一方大员,实际工作中很少会出现直接的冲突。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两江总督还真被江苏巡抚“干掉”过!

总督参倒巡抚的比较多,毕竟,总督在朝廷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巡抚也不都是软柿子。在康熙年间,“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互参案,也是督抚之争最严重的一次案件。

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场案爆发,多名“文理不通”的盐商子弟高中,学子们大闹贡院。此时的两江总督是噶礼,在他上任之初,就把原来的不听话的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全部弹劾下台了。不过,出乎噶礼意料的事,康熙调来了更不好对付的“有清廉名声”的张伯行。

此案爆发后,张伯行听说噶礼向两位监考考官索要50万,便可保他们平安。于是,张伯行便参了噶礼一本。噶礼马上反击,告张伯行诬陷。同时,还拿戴名世的文字狱(在张伯行辖区印刷的)弹劾张伯行。康熙素来听闻张伯行是清官,也知道噶礼做事太过张狂。于是,最后,噶礼被免职,而张伯行留任。

(两江总督辖区,因为直管“两江”(江西和江南),所以叫两江总督。后来,江南省分成安徽(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和江苏(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

我们来说说总督和巡抚是怎么回事。

总督和巡抚都是军政事务全部都管的。所以,在清朝,如果一个总督只管一省的话,一般都是兼任巡抚之职。也有一些省只有巡抚,没有总督(山东,山西)。如果,总督管几省军政事务,那么下辖的几省巡抚只管好本省军政事务就行,总督对其下辖的所有巡抚都有“督权”(什么事都能督管一下)。但是,巡抚并不是总督的直接下属。巡抚作为地方大员,是一省三司官员直属领导,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而朝廷对于总督和巡抚的职权,也分得不是很细,这就出问题了。朝廷对一省有诏谕时,也是先说把总督排前面,巡抚在后面。虽然,一般认为总督偏军事,巡抚偏民政。但是,总督还真是全部都可以管的。省内有事上奏,也是要总督和巡抚联名上奏。不过,这可苦了三司官员,当督抚闹矛盾时,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也是因此,总督和巡抚肯定会挣权,总督和巡抚不对付也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矛盾,一般不会让总督和巡抚同驻一个城市。

不过,全国有总督与巡抚同在一城的例子依然有四个: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驻武昌;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驻广州;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驻福州;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驻昆明。

统管江西和江南(后分为安徽和江苏)的两江总督就驻在江苏南京(江宁),而江苏巡抚却是在苏州。而且,为了缓和两个地方大员的矛盾,管理朝廷的钱袋子。朝廷在江苏省特意设置了两个布政使(一般省只有一个布政使)。这两个布政使分别协同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

江苏省的两个布政使:苏州布政使,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

勇战王聊历史


🍑从行政体系来说,两江总督为正二品,加尚书或者右都御史为从一品,巡抚为从二品,加兵部吏部侍郎及左副都御史为正二品,但总督巡抚都是中央派遣官员,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在督抚互相弹劾时,清政权一般按照争权处理,各打五十大板。

🍊总督控制区不如江苏巡抚

两江总督名义管辖三省,但实际只控制徐州南京一线,江苏省其他地方归江苏巡抚管。

对绿营军队,两江总督驻南京,实际只控制江北提督。江苏巡抚驻苏州,控制江南提督及江南水师提督。

🍅权力差距

江苏巡抚实际控制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等主要省级官员,在具体操作中侵夺了这些官员的权力,对省内的控制权远超总督。而总督毕竟对民政经济等方面不能太多插手。

同时,江西安徽巡抚一般不受总督令,两江总督也不会自找没趣。

🍏最能说明总督巡抚问题的就是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的纠纷。1851年太平军逼近武昌,湖北巡抚常大纯挤兑总督程矞采,说您不是管两省军政嘛,请领兵镇压叛乱。无奈的总督出兵后被太平军击败,儿子阵亡,被撤职留任粮台事务,向北京请假治理丧事未果,弃官出走被弹劾充军新疆,几年后得赦免。而巡抚常大纯在武昌城破后携妻、子、媳、孙女全家自杀。湖北省及当地的主要官员,比如湖北省学政、布政使、按察使、道台及知府、同知、知县等人全部死于战火。

从这里可以看出,巡抚更类似地方官,辖区管理权责更重。而总督的地方守御责任显然不如巡抚。所以巡抚丢失省城,就只能自杀,而总督丢失辖区不过只是充军流放。


四川達州


两江总督是清朝用来管理江南、安徽、江西三个省的大官,在清朝,八大总督中两江总督仅次于直隶总督,是封疆大吏的第二位。

可是,两江总督却总是拿手下的江苏巡抚没辙,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清朝的督抚设置,分权制衡是非常重要的主题。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知多少。

清代总督,一般是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者为从一品,另大学士衔者为正一品。辖一至三省。

原本清朝有八大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陕甘总督,再加上管理运河和黄河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以及清末设置的东三省总督,总共有11个总督。这些总督都死正一品或者从一品大臣。

清代的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通常来说,内地十八省每个省都有一个巡抚,再加上后来设置的台湾省、新疆省、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总共算下来有20多个巡抚。

很明显巡抚要比总督廉价太多。

但是,到了晚清,事情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其实地位差别不大。

两江总督,在清朝前期,是凌驾于江苏巡抚、江西巡抚和安徽巡抚之上的大官。可是到了清朝末期,随着江苏省经济崛起,特别是政治经济地位提升,两江总督地位越降越低了。

江苏的漕粮,占全国50%,田赋占30%,再加上两淮地区的盐税,很明显从经济上来说,江苏是最有钱的省。所以,江苏省这个巡抚,要比两江总督这个管理三个省的总督实在得多。

从俸禄上面看,江苏巡抚的俸禄达到了12000多两白银,而同时期的直隶总督才15000两。所以,江苏巡抚地位真的不必总督们差多少。

从皇帝信任来看,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一样 ,都有独立奏事的权力。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行为,江苏巡抚可以随时向总督告状。所以,两江总督要做什么事情,往往要看巡抚的意思,面子上还是要照顾一二的。

从驻地来看,江苏巡抚常驻苏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虽然江州和苏州两地合并为江苏,江州在前苏州在后,可是谁都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经济状况远比江宁好得多。所以,江苏巡抚地位不逊色于两江总督。

令人郁闷的是,晚清皇帝为了进一步限制两江总督的权力,要求安徽和江西两个省从两江总督辖地分离出去。江苏和四川一样,成了督抚同省的地方。两江总督要从江苏巡抚这里分一杯羹,谈何容易!

有人要说了,按你这么说,两江总督就啥也不是了,安徽江西管不着,江苏又不让管,两江总督肯定连江苏巡抚都比不上了!

也不尽然,因为两江总督实际上还兼任着一个“南洋大臣”的职务,这是名副其实的肥差。

按照清朝人的划分,山东以北的海岸线称为北洋,包含着山东、直隶、辽宁三省;江苏以南的海岸线称为南洋,包含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五个省(当时广东包含着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南岛)。

南洋通商大臣和北洋通商大臣一样,都是直属于总理衙门管理,不同的是南洋大臣掌管着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及潮州、琼州、淡水各通商事务及各项“洋务”,这样的权力,可能意味着商务部、建设部等部门的半壁江山都在南洋大臣手里。

所以,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各有优势,主要看执政的人是什么样的状态。

比如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时,湖北巡抚根本没脾气,谭嗣同的父亲担任湖北巡抚,对张之洞早请示晚汇报,也照样被穿小鞋。放在两江总督这个职位上来说,清廷长期让湖广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等职位兼差,更是让这个“天下第二总督”地位下降了。

清朝末代两江总督是袁世凯的结义兄弟、亲家张人骏,从宣统元年做到了宣统三年,是清朝的大忠臣,因为革命军攻克南京遭到免职。

清朝末代江苏巡抚是程德全,这个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与沙俄侵略者周旋,被火线提拔为知州,当巡抚才几年,张人骏则是当了多年两广巡抚的官场大佬。程德全斗不过张人骏,就找了立宪派领袖、商界达人张謇两人一拍即合,苏州就成了革命党地盘。

程德全在苏州象征性捅掉了衙门的几篇瓦,摇身一变成了同盟会的高官,南京临时政府中还担任了内务部长的高官。


历史知事




首先,我们看一下巡抚和总督的历史。在明朝统治时期,逐步出现了巡抚和总督。起初都是临时性的官职,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巡抚逐步成为了固定的地方官员,总督则仍是临时性的。只有蓟辽总督、三边总督比较例外,例如浙直总督这样的官职都是临时的。清朝入关以后,采用了明朝一系列的制度,但进行了改善。在清朝统治时期,总督和巡抚逐步成为了常态化的地方官员。按照清朝的规定,每个省都有巡抚,每两三个省设立一位总督,只有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管理一个省。



从表面来看,巡抚管理一个省,总督管理两三个省,总督应该是巡抚的上级,其实并不是这样。 总督是从一品,挂兵部尚书头衔。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挂都察院右都御史头衔。从品级上,总督高于巡抚。但挂职头衔都是虚的,关键时刻还需要看实权。总督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例如两江总督坐镇南京,能够管理江苏、安徽、江西三个省的绿营军。除了江宁将军以外,两江总督是东南地区最高长官。但两江总督只能管理军务,巡抚是一个省的最高长官,负责军政民财各方面工作。



布政使负责经济建设和民政,按察使负责治安和司法工作,学政负责全省的教育工作。巡抚在全省拥有很大的特权,被称为抚台或者中丞大人。与总督相比,巡抚有自己的优势。 总督虽然能管理两三个省的军务,但无法插手地方行政工作。其实巡抚也有管理一个省军务的权力,但如果在军务上与总督发生了矛盾,需要以总督的意见为准。但是在经济、民政等其他方面,总督无权干涉。否则,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很有可能联合弹劾。在战争时期,由于以战事为主,总督确实能够节制巡抚。



但是在和平发展时期,总督的权力不一定比巡抚大。例如陕甘总督,陕西巡抚对陕西省的管理控制力,远高于总督大人。在江苏省,两江总督坐镇南京,江苏巡抚坐镇苏州。在清朝中期,江苏巡抚甚至能压制两江总督。由于天下太平,两江总督没有任何办法。 湖广总督、云贵总督的情况更加尴尬,湖广总督和湖北巡抚都住在武昌,云南巡抚和云贵总督则都在昆明。由于总督和巡抚都在一个城市里,好戏就开始了。总督名义上压了巡抚一头,但巡抚的实权比总督大。两位封疆大吏经常相互明争暗斗,甚至上演了相互弹劾的故事。




在所有的总督中,只有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比较特殊,这两位总督都是只管理一个省份,因此兼管巡抚的职务。换句话说,属于总督加巡抚。因此,四川总督和直隶总督掌握所有的大权,其他省份的总督都非常羡慕。 由于督抚同城的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接影响了清朝的财政开支。到了清朝统治的末期,清朝决定进行行政改革。



那些督抚同城的省份,裁撤巡抚。例如湖广总督兼任湖北巡抚、云贵总督兼任云南巡抚,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不在一个城市,为了加强两江总督的权力,清朝把两淮地区的盐务也交给了两江总督。到了清朝统治的最后阶段,由于各地都出现了混乱的局面,清朝在各省训练新军,并且把地方财政权交给了总督们。截止这个时候,总督的权力才超过了巡抚,但是这样的情况在清朝灭亡以后戛然而止。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理论上来说总督比巡抚级别高,但实际上呢,里面的条条道道就多了。

今天宋安之不说那些历史具体细节,就说说清朝为何会出现督抚经常相斗,甚至总督被巡抚弹劾成功的情况!

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统治阶级特意而为之的,避免地方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所以有意无意制造总督和巡抚的矛盾,使其互相牵制。比如说很多时候巡抚和总督的治所都同处一城,而且两者之间的权力很多都高度重合,自然会产生很多摩擦。更关键的是朝廷的态度暧昧,如果巡抚参总督,或者总督参巡抚的话,很多时候朝廷不会维护官大一级的总督威严,而是以事实说话,刻意营造出总督和巡抚对掐的局面。

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两江总督却斗不过江苏巡抚的情况。

现在大家明白这个根本原因了吧?


宋安之


题目似乎有误导之嫌。

清朝的两江总督所辖之地是清朝的根本所在,国之命脉,因此,两江总督一职是地方督抚的第一人,所谓疆臣领袖,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不可能任由他的部下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因为后果很严重。

两江总督的辖区由安徽、江苏、江西三省组成,包括现在的安徽省、江苏省、江西省、上海市的全部辖区,还包括今天浙江省舟山市全部以及湖南、湖北、浙江三省的个别市县和乡镇。

两江的战略地位是元朝建立起来的。当时元朝定都北京,而京畿所在的燕赵地区不是粮食高产区,且物产单一,无法解决京城里皇宫、官员和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于是将建于隋朝的京杭大运河取直,甩开洛阳,由杭州直达北京。

这样,皇帝就确立了一种全新的国家治理模式,即由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经济支柱,为中央枢廷和常备军队输血。而帝国的其它地方则尽量保持自给自足,遇有战事或灾荒,由中央拨款支持,派军队或官员去镇压或赈济。所以,元、明、清三朝,两江都是国家的重中之重。

清朝更是强化了这种模式,设立了专管粮食运输的漕运总督和仓场侍郎等官职,并沿大运河建立了粮食储备和平准机制,进一步强化了两江总督的地位。

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文现象,就是两江地区对清朝的官场影响。两江的三个省中,江苏和江西省,与相邻的浙江省一起,成为中国自有科举以来最善读书的地方,每届的礼部会试和殿试,差不多一半以上的新科进士出自两江。朝廷重臣中,尤其是南书房师傅、都察院御史、翰林院翰林和言官、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以至于三殿三阁的大学士,祖籍两江的比比皆是。两江士绅对清朝的官场有着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敢忽视的影响力。

因此,有清一代,两江总督一直都是全国督抚中头号工作岗位,担任两江总督的人也无一例外不是朝廷重臣,就像于成龙、尹继善、陶澍、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人,很少有不称职的。

尤其是进入晚清,曾国藩、左宗棠、刘坤一等人担任两江总督时,一般都需要节制江南各省的文武。这个意思是,一旦江苏巡抚的职位有空缺,原则上都是由朝廷征得两江总督同意,或直接授意两江总督直接推荐人选,就是说,当国家重臣担任两江总督时,皇帝会充分尊重他的治权,很少有两下不对板的情况发生。

一般而言,两江总督如果看江苏巡抚不顺眼,很容易就可以换人,不用费太大的周折。大多数情况下,江苏巡抚一般都是两江总督的心腹爱将担任,所以没有哪个江苏巡抚闲的无聊去挑战总督的权威。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工作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而且,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直隶总督、闵浙总督、陕甘总督,都要兼巡抚的工作。

所谓兼任巡抚工作,是指总督衙门以下,也要像巡抚衙门一样,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管理全省的官员考绩、升迁、罢黜,以及民政、粮秣、赋税、协饷、赈灾、学务、诉讼等日常工作。这些工作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非常繁重,而且,责任重大。清朝实行的是纯天然责任政治制,官员位高权重,责任也重。平时起居八坐,威风凛凛,但一旦出事,杀头的都有。

而河南省作为全国唯一没有总督管辖的省份,巡抚还要兼总督的工作,即管理省内的绿营部队,节制总兵以上的武官。遇有战事,巡抚要挺身而出,作为豫省最高军事长官指挥军事。

也正因为如此,河南巡抚成了天下巡抚们心中的首善之地,那个由模范巡抚田文镜开创的天地,自有一番让各位抚台大人怦然心动的好处。

据《清朝通典》卷23记载,总督“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尤其是最后一句“修饬封疆”,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总督就是巡抚的上司。

大多数情况下,巡抚有的权力总督都有,但总督有的巡抚则没有,这主要是军权。总督所辖各省的绿营驻军都归总督管,而地位与总督一样的驻防将军则只管八旗驻军,有战事时他甚至也也要服从总督的指挥。设想一下,如果巡抚可以随便向总督叫板,那朝廷为什么还要设总督一职,干脆裁撤了用巡抚取代,还能省一大笔银子。

所以,大的原则上,总督的职责偏向军事,巡抚的职责偏向民政。但也因地因时而异,遇有战事,总督以兵部尚书的身份直接指挥巡抚。但巡抚也带兵,江苏省的抚标中军是全国各省中人数最多的几个省之一。但两江总督的兵则更多,除了督标以外,两江各省的绿营部队、长江水师、各省武官中的提督、都统、总兵,悉归两江总督节制。

此外,还有个很关键的因素,那就是对所辖各省巡抚人事任免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总督对所辖巡抚有人选推荐权和一票否决权。这其实是皇帝的一种变相的授权,没有明文规定,但按照惯例都如此办理。在皇帝心目中,一个地方的安危要远远高于吏治和其它的目标,而保一方平安主要依靠总督而不是巡抚。

两江总督实际上是与江苏巡抚分治江苏省。

乾隆二十五年,朝廷将原驻江宁的江南左布政使迁往安庆,改为安徽布政使,另设江宁布政使,直属两江总督,下辖江宁、淮安、扬州、徐州、海门、通州六府州之地。实际上是划江而治,江左之地归总督。

同时,《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现在的上海市辖区,归苏松太兵备道管辖,直属两江总督,上海等于是两江总督的直辖市。苏松太兵备道也叫上海道,或者上海海关道。

此外,两江总督兼管河务、长江的江防(操江)、两淮盐政、南洋大臣、五口通商事务等。

所以当时的江苏巡抚并不像其它省的巡抚一样权力可以覆盖到全省,尤其是,学务是其它省巡抚的要务,而江苏则全被总督所夺,甚至不能染指一二。能管全省的是江苏臬司,江苏的司法权还是完整的。

清朝的督抚同为封疆,都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工作,尤其是康熙皇帝发明密折制度以后,督抚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写了什么,皇帝如果不说,谁也不知道。

尤其是,督抚都有都察院的例加衔,分别例加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而御史的督察权是没有限制的,只要他本人不怕乱子大,别说是上司,参太后都在他的权限范围之内。所以,清朝的地方督抚的确有互相攻讦的事。

但督抚由于位置太重要,一旦互参,后果很严重,皇帝也很少和稀泥,都会有个结果。一般来说,皇帝会偏向总督,很少例外。而且,两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会调离原来的职务。就结果而言,大多数情况都会两败俱伤,很少有一方全身而退的。所以,作为发起的那一方,在发起时必须权衡利弊,考虑清楚再下手。

题主说的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事,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有清一代,江苏巡抚找两江总督的麻烦,闹得朝堂不得安宁的,只有一次,那就是康熙五十年的江南科场案。但结果是两败俱伤,江苏巡抚一方吃了大亏,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试了。

康熙五十年三月(1711年四月),江苏巡抚张伯行向康熙皇帝奏报,江南乡试发榜后,数百名学子抬着财神塑像进入学宫,抗议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造成考试不公。张伯行据此参劾两江总督噶礼。

噶礼姓董鄂氏,是正红旗满洲人,他的四世祖是开国功臣何和礼,他的母亲与曹寅的母亲一起给康熙皇帝当过乳母。因此,康熙皇帝对他十分亲厚,像自己的亲兄弟,给他的待遇,也与曹寅一样。

噶礼本来是循祖上军功例,加国子监荫生,后随康熙皇帝征准噶尔起家,当过山西巡抚,与他的另一个后任毓贤一样,是个酷吏,而且,他还是一个贪官。他在山西巡抚任上就曾被御史参劾,说他贪婪无状,酷吏害民。但康熙皇帝回护他,还让他升了两江总督。

噶礼仗着皇帝的宠爱,十分狂傲。康熙皇帝的回护加重了他的自负,他甫一到江宁,立即以克扣钱粮为由弹劾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汉,康熙皇帝准如他请,罢了这三人的官。

但噶礼不算完,继续参劾苏松太道贾朴、苏州知府陈鹏年、松江知府朱廷志、江宁常镇通海道徐廷世等人。康熙皇帝毫不犹豫地撤了他们的差,然后命刑部尚书张鹏翮彻查,要治他们的罪。

更过分的是,噶礼还向皇帝举报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亏空严重,要求皇帝允许他抄没他们的家产抵债。康熙皇帝没有理他,但私下里将此事告诉了曹寅。曹寅和李煦此前自认为与噶礼是同一条船上的人,但那以后与噶礼势不两立。

噶礼这种一篙子打翻一船人的做法极其罕见。他刚刚到任,情况都还没摸熟,就把江苏省委和省府连窝端了,接着又将半个省的官员一网打尽,纯属不顾大局。

更何况,像江宁常镇通海道等是他的直接下属,压根就不是江苏省管干部,如果看不惯可以直接换人,没有必要捅到皇帝那里,断了人家辛苦读书的后路不说,以后自己的队伍也不好带了。

曹寅和李煦的身份与他一样,都是隶属于内务府的上三旗的包衣出身,等于是皇帝的私人,而且是皇帝派在江南的耳目,圣眷甚至比他还优隆,连曹李二位都想动,噶礼如此不讲政治,简直是丧心病狂。

噶礼是个情商很差的人,做官缺乏韬略和章法,做人也欠厚道。尤其是,他下车伊始,就把自己摆在了整个江南官场的对立面上了。

所以,当他主持的江南贡院出问题时,新任巡抚张伯行第一时间出奏,并弹劾噶礼收受五十万贿银。与此同时,江宁织造曹寅也将此事密奏康熙皇帝。

噶礼也不含糊,得知张伯行参他,第一时间反击,参张伯行七大罪。

督抚互参是很严重的问题,康熙皇帝不敢怠慢,派刑部尚书张鹏翮、漕运总督赫寿、户部尚书穆和伦办案。按照惯例,督抚互参肯定有一个要离任,因此皇帝会在附近找一个封疆大吏参与办案,待案情明了时好接替离任的那个人,漕运总督赫寿就是这样一个备胎人选。

康熙皇帝一开始还是袒护噶礼,一方面是他与噶礼的特殊关系,另一方面是出于对噶礼职务上的尊重。噶礼出事,康熙皇帝会给他充分辩解的机会。尤其是,康熙皇帝还将张鹏翮调查来的细节透露给他,让他了解办案的整个过程,而弹劾案的发起人张伯行并没有这个待遇。

开始时,张鹏翮揣摩圣意,曲意袒护噶礼,因此向康熙皇帝奏报处置意见,张伯行革职,噶礼降一级留任。对于噶礼收受贿赂一节,以查无实据为由不予追究。

但朝中的江苏籍官员对此大为不满,他们纷纷上疏抨击张鹏翮办案不公,袒护噶礼,而且,让康熙皇帝意外的是,朝野上下,汉大臣同仇敌忾,几乎全是支持张伯行的,许多满大臣也参与其中,并且揭发出噶礼参与皇八子胤祀争储。

同时,康熙皇帝在江宁织造曹寅、苏州织造李煦的密折中渐渐了解了真相,尤其是他们在密折中报告说,江苏省地方官绅群情激奋,如果再袒护噶礼,江苏有可能出事。这让康熙皇帝深感不安。

于是最后的处置结果是,噶礼革职,张伯行革职留任。康熙皇帝念旧情,明知噶礼贪腐和辜恩,却仍然放过了他。

康熙皇帝对两人的处置是基于不同理由的,把噶礼革职,是因为他贪腐和犯了众怒。把张伯行革职留任,是恼他以下犯上,给他惹事。

不过恶人自有恶人磨。

噶礼撤职回京不久,噶礼的母亲“叩閽”告御状,说噶礼伙同他的弟弟色勒奇、儿子干都等在食物里下毒,想毒死她,噶礼妻子与噶礼另一个养子干泰则纠集一伙人去拆他老娘的房子。

噶礼母亲是个重量级人物,出入大内像回家一样,她的话在康熙面前极有分量。康熙听他乳母告状,几乎是血脉偾张,恨不能立即把那几个不孝之子抓来亲自打一顿。

经刑部审讯,一切属实,这下,噶礼彻底完蛋了。刑部拟的是,噶礼凌迟,其妻绞刑,色勒奇和干泰斩首,家产籍没入官,其余家人发往宁古塔为奴。康熙皇帝念旧情,不忍他凌迟弃市,加恩令其自尽,其妻也一并自尽。前几天还不可一世的噶礼竟家破人亡了。

噶礼弑母是康熙一朝轰动朝野的逆伦大案,他的老娘估计是电视剧《都挺好》里苏大强一类的人,为了家庭琐事搞得两个儿子身败名裂,甚至凌迟和斩首,也是一朵奇葩。

噶礼和张伯行一案,是很极端的情况,不能由此得出江苏巡抚可以随便挑战两江总督那样的结论。

发生那样的事,最主要的原因是康熙皇帝用人不当。噶礼这样的人实际上是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康熙皇帝如果实在想栽培他,可以让他去当只有旗人才能当的驻防将军,地位甚至高于总督,但没有总督重要,不会误大事。但康熙皇帝昏了头,过于看重人情了,以至于噶礼德不配位,搞乱了江南官场。

爱之适足以害之,康熙皇帝这辈子最重旧情,很多时候却适得其反,就像后来的曹寅、李煦,他想关照的私人,都没有有好下场。

如果没有两江这段经历,噶礼家里也许不会酿出弑母那样的大祸。所以,时也,命也,运也。


国史馆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总督和巡抚的区别

清代的总督,官阶为正二品,一般来说,一个总督要管好几个省,相当于今天几个省的省委书记。最重要的总督是直隶总督,管理的是今天的河北一省,由于北京就在这里,所以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两江总督,管理的地盘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和上海这四个地方。而清朝可以说基本上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江南行省,可见两江总督的重要性。通常来说,能够担任两江总督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个朝廷中的大员,是典型的封疆大吏。

而巡抚相对于总督来说就小多了,巡抚只管一个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官阶从二品。

对于清朝来说,总督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管理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闽浙总督(管理今天的浙江和福建两省)、云贵总督(管理今天的云南和贵州两省)、湖广总督(管理今天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两广总督(管理今天的广东和广西两省)。

从清代的行政上来说,巡抚不归总督管理,两者都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

一般来说,巡抚不会去对抗总督

但是毕竟总督也是正二品的大员,能够当上总督的,基本上以后到了朝廷都是一品大员的节奏。对于巡抚来说,虽然对抗总督,总督也不能把他直接给撤了或是怎么着,但是毕竟是得罪了一个大员,以后就不好混了。

在清朝的官场来说,能够混到总督这个位置的,要么是能力超强有大功的哪种,如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要么就是苗正根红的满清八旗出身,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甚至跟皇帝的关系都非常好的哪种。所以如果一个巡抚要出来对抗总督的话,他也要想下自己得罪的就不是一个总督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得罪了朝中一群人的问题。

很多时候也架不住三人成虎,今天得罪了总督,可能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但也架不住朝中总督一边的人天天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那天随便找个理由就办了自己,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再说,我混到一个巡抚容易么我?纵观清朝的巡抚,基本都是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说年轻的时候寒窗苦读了多少年,万里挑一地考上了进士,然后在官场要混多少年,打点多少关系,费了多少脑汁,还要有多么好的机遇才能有今天的位置呢?再说了,今天的位置,生活的非常好,天天有人给我送钱,下面的官员也一堆,带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也是获得惬意呀,干嘛要跟总督过不去呢?

所以在整个清朝来说,巡抚对抗总督的事情是非常少的,题目所说的总督斗不过巡抚,应该是指的康熙晚年发生的辛卯江南科场案。

辛卯江南科场案

在这场案件中,是巡抚斗赢了总督,但是这里面也牵扯到了一个王朝的根本。

科举制是隋唐以来历代王朝的统治基础。其实王朝的统治者并不怕农民造反,他们怕的就是农民和知识分子联合在一起造反,这就要了命了。所以他们要不让知识分子造反,怎么办呢?就搞科举了,给知识分子一个往上的通道,虽然你考上的概率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拿江南行省的情况来说,3年一次,一次取100人左右。要知道,这100人是在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再加上海这四个地方3年下来才录取100人的,这可比今天北大清华录取的概率还要低很多了。今天来说,北大清华在这四个地方每个地方的录取人数都不止100人,而且是每年,清代科举一般是3年一次。

所以绝大多数人会考不上,考不上怎么办?就跟鸦片一样,让你继续考,考到你头发白了人也老了,或许还是考不上,但是没关系,这个时候你人已经没用了,就算去跟着造反,能有多大作用呢?

再者,朝廷也需要人才,通过科举考试的都是国家最好的人才,把这些人为朝廷所用,朝廷自然就能够江山稳固了。

所以历朝对于科举都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出现了作弊案件,那也不管是谁,查出来都是要倒大霉的。清朝允许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科举上是不允许的,毕竟朝廷也不能拿着大量的官员的名额,去给那些草包把,再说,如果真的这也能作弊,那读书人也自然会对朝廷失去信心,也就会跟着去造反了,这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

事情是发生在康熙晚年的江南科考舞弊案件,当时的两江总督是噶礼,为满洲正黄旗董鄂氏人,他的母亲当过康熙的奶娘,所以康熙对噶礼还是相当看重的。噶礼仕途也非常顺利,一路就当到了两江总督。

而噶礼却非常地贪婪,他觉得科考来钱来的快,就伙同京城来的两个考官共同制造了江南科考的舞弊案件。

当时放榜出来,考上的基本都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的居多,而很多饱读诗书的江南学子却榜上无名,顿时引起了公愤,便开始闹事。

事情传到了康熙那里,他就派户部尚书兼任了钦差大臣到江南来彻查科考舞弊案件,协助他的就是江苏巡抚张伯行。

张伯行比较公正廉明,发现了噶礼从中贪腐的一些证据,就上奏弹劾噶礼。康熙比较偏袒噶礼,毕竟也是他自己人,就觉得巡抚弹劾总督是有失体统的事情,就把事情往张伯行结党营私,诬告上级的方向处理。

很快这个事情就在江南传开了,学子们义愤填膺,愤愤不平,事情也就越闹越大了。最终查出来还是噶礼确实有贪腐的行为,而张伯行也坚定地认为此次可靠存在舞弊,并义正言辞地上书康熙。最终康熙也察觉其中噶礼确实存在贪腐行为,就免去了噶礼的总督职务,张伯行继续当巡抚,就此了事。

这就是巡抚斗赢了总督的事件。

也只能说,这是个特例,在整个有清一代,这种事情发生的情况非常少,哪怕是巡抚占尽了道理,最终也仍然是总督获胜的概率更大,毕竟总督的后台都是非常硬的,往往就是皇帝本人。

所以即便是这次的科考案件,也不能说是巡抚赢了,只能说是形式上赢了,但实际并没有赢罢了。


老威观史


说到两江总督名称的来源,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两江总督的江是因长江而来,但实际上两江总督所说的江并不是长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们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绍了,而江南省大家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设置的一个省份,由现如今的江苏和安徽构建而成,后来随着历史局势的发展,才逐渐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苏两个省份。

原本两江总督只管辖这两个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两个省份后,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却由原本的两个省份增加成了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西、江苏和安徽。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冲突

两江总督的官邸所在地位于江苏省当时两大省会之一的的江宁,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南京。

而我们提问中所说的江苏巡抚,官邸所在地则在江苏当时的另外一个省会苏州。

因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官邸都位于江苏,所以在权力重叠之下,二者就发生了不少的权力冲突。

不过像提问中所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话语我觉得是有些危言耸听的,虽然说清朝中早期时两江总督确实无法对江苏巡抚进行太多的压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两江总督对江苏巡抚仍然是保持着巨大优势的,我觉得不能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我们只能说,为什么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


至于在清朝时期品级、统辖范围远远超出了江苏巡抚一大截的两江总督为什么拿捏不住江苏巡抚,其实主要跟清朝皇帝对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分配以及定位有关。

在说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关系。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单纯论本身的官职来说,是正二品的官职,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会给两江总督授予的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衔,那么两江总督的品级将会晋升到从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设置东北总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8个总督官职,这八大总督官职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

在这些总督官职中,要论地位最高者当属掌管着天子脚下直隶省的直隶总督,而除了直隶总督之外,这些总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跟两江总督掌管地区的富庶有关。

在清朝的所有地区中,最富庶的地区就是两江总督所掌管的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

这些省份在古代属于江南地区,自唐宋大量汉人南迁之后,江南地区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渐渐的,江南地区成为了天下粮食出产的中心。

这点在以粮食为重的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看出两江总督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了。

而除了丰厚的粮食出产,江南地区还有着非常发达的商业以及盐产业,种种的税收,更加无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区的财政税收。

正是由于两江总督所统辖地区的粮食出产、财政税收占据了整个清帝国的重中之重,两江总督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两江总督所掌握的军权

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不过虽然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但是总的来说,两江总督的权力更多还是偏向于军权方面的。

在军权方面,两江总督所掌握的权力是分为两部分的,其中第一个部分就是直属于两江总督的督标,这是独属于两江总督的部队,只有两江总督能调遣。

第二部分就是对所辖地区内其他部队的调遣,如果情况紧急的话,两江总督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续直接调遣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直属的抚标、提标部队的。

如果情况更加紧急一些的话,那么两江总督还可以通过获得朝廷的授权调遣自己统辖内的其他绿营兵。

当然,无论情况再怎么紧急,两江总督都是不可能调遣得了八旗军队的。

两江总督在江苏的行政权上比不过江苏巡抚

从总体上来说,清朝中早期的两江总督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大区司令。

不过两江总督虽然能调遣巡抚和提督们的直属军队、拥有着统辖巡抚和提督们的权力 ,但是在名义上,巡抚和提督却并不是两江总督的手下。

在名义上,两江总督和巡抚、提督是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人物,他们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动得了他们,他们互相之间是产生了相互节制作用的。

如果巡抚和提督们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两江总督是无法直接处理他们的,他只能通过上报皇帝来弹劾他们,而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巡抚和提督们也可以通过上报皇帝来对总督进行制衡、弹劾。

不过因为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处理他们地位关系的时候,一般首先会偏向于两江总督,然后再偏向于巡抚,最终才是提督。

单纯论军权以及大范围的统筹权来说,江苏巡抚是根本比不过两江总督的,但是如果要对比在江苏省内的民政处理大权,两江总督就比不过江苏巡抚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让总督拥有太过于庞大的权力。

要是如果总督既拥有了庞大的军权,又拥有了庞大的民政权力,其实就跟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差不多,将会对清朝皇皇帝的权力产生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状况,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权力分配给了巡抚们。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清朝皇帝觉得两江总督的权力太过于巨大了,为了对其进行制衡,就给予了江苏巡抚庞大的权力以及和两江总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产生巨变之前,两江总督才迟迟无法完全压制住江苏巡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