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额门,一个被忽略的清前重要地区

英额门,一个被忽略的清前重要地区

英额门,一个被忽略的清前重要地区

之一

--英额门地区的文化现象

清原县英额门乡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后金政权走出大山进入辽东,便将原来居住的地区视为龙兴之地,严格限制人们的进入,以防破坏冲撞这里的风水。入关后,在东北修筑柳条边,也称之为柳条边墙,加以封禁。边墙高1米,宽1米,墙上栽种3行柳树,每隔1.67米种柳树3棵,树与树之间用两根柳条横连起来,称为“布柳结绳”,编织成一道屏障,边墙外还挖有深沟,沟内注水以阻止行人。柳条边以内的地方叫“边里”,以外的地方叫“边外”。沿柳条边设有边门和边台,英额门是其中最重要的边门之一。

然而,都英额到底在什么地方,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都英额是满语,都,满语是“四”的意思。对英额的翻译有三种:一是柳树边门,二是鹿多之地,三是白花盛开(指当地的一种叫臭李子树开的花)。

抚顺有的学者认为都英额在抚顺高湾地区的小大泗水,其根据是:

一是这里有四个水泡子,都英额的“都”是四,两者吻合;

二是根据满汉大辞典对都英额的注释:都英额(抚顺之西);

三是说这里有赫舍里氏的祖坟;

四是根据额尔德尼天天混迹于马市的传说。抚顺有马市,史载额尔德尼是都英额人,那么都英额就应在抚顺之西了。

看到这一观点,当时很兴奋,可回来仔细查阅有关资料,对其观点却无法苟同。

我的观点:都英额就是现在的英额门地区。

关于“都”这一满语的解释,眼下还不能在英额门地区找到答案,暂且存疑,至于以“四”

打头的地名多了,若以此将高湾地区的大泗水作为都英额的证据,很难令人信服;

《满汉大辞典》上有确有关于“都英额抚顺之西”的注释,但作为工具书,它没有载明出处,不能作为论据,笔者以为这是辞典本身的错误;

根据大泗水有索家坟就断定是都英额同样难以成立,因为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里曾是索家的封地,而这最早也应是进军辽东以后的事情了。

至于马市,抚顺有,开原也有,开原马市的规模比抚顺大得多。

最有说服力的还是英额门到现在还有英额二字。

首先,英额门是柳条边的边门,以英额命名其门绝非凭空想像。英额门者,英额地区之门也,就如同抚顺关,抚顺之关一样。

其次,和珅祖上居二甲喇,二甲喇就是今天英额门一带的英额峪。

还有,都英额一带明朝时归开原管辖,开原地区驻有大批明朝军队,抚顺所当时是1200人,开原至少是8000人,当时的都英额应是女真和汉人混居的地方,属海西女真哈达部的实力范围,这里的女真人受汉文化影响最深。因此,额尔德尼和硕色、希福、索尼等人很早就接受了汉文化,才会精通汉语。这一带距开原马市比抚顺还近,赫舍里氏的先祖穆瑚禄都督是在开原马市为明朝服务的都督,如果额尔德尼真的每天都混迹于马市的话,也是开原马市,不可能是抚顺马市。

吉林延吉一带有英额岭,但这里距开原太远了,也不是赫舍里氏的故乡,所以,它不可能是清史中所指的都英额。

清原清前研究所的同仁们的考古工作,虽然还没有在这方面取得实质性突,但他们的发现却证明,英额门地区很早就是一个历史重镇,有的古城遗址规模之大,十分惊人。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英额门地区历史上就曾经是一个地区的活动中心。因此,笔者认为,都英额就是今天的英额门一带。当年的都英额地区绝不仅仅限于今天的英额门,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行政区域看待过去,它的范围估计要比今天大得多,可能延伸到通化。英额门镇的出现,当是在英额边门修建之后。但有一点是应当肯定的,清原的英额门是当年都英额一带的中心。

一、都英额的文化现象

1、山明水秀出才子

英额门一带出了许多重要人物,首先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康熙的第一位也是康熙最爱的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的故乡。其次是英额门一带出了清王朝许多大才子。一些历史学家考证这一历史现象时,将其总结为赫舍里氏的文化现象,认为这里是东北女真中文化最为厚重的地方。古人们习惯于将所有的现象都归之于风水,于是人们将英额门一带多才子归结为此地风水好。所有到过英额门的人都有一个感觉,这里的风光格外秀美,当沈吉线列车途经这里的时候,旅客们往往会惊叹窗外山水的清丽,英额门、水帘洞、草市,光是这些名字就会令人感到神奇。雄伟的大山出壮士,秀美的山水出才子,英额门独特的风水注定多才子,多佳人。

英额门境内的老虎顶子山是清原满族自治县最高峰,山下有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名叫转湘湖。这里森林茂密,林木参天,被人们称为风水宝地。传说明王朝说这里有龙虎之气,怕冲了龙脉,就派人破了这里的风水,于是就形成了不大不小的湖,转湘湖由此得名。

乾隆当年回乡祭祖,路过英额门,曾赋诗一首:

进英莪门

重关申画郊圻分,煌煌祖制千秋遵。围阹背指行历尽,举头喜见英莪门。

结绳列栅金城固,休养善守深意存。入关树叶尚余绿,灵占地气心通神。

筑场纳稼率已卒,连村额庆多高囷。犹道今秋才半熟,不知苗硕农情真。

我进英莪凡两度,兴京近矣怀生欣。桥山指日此敬谒,周甲思摹蔫能申。

其中两句:“入关树叶尚余绿,灵占地气心通神”。是赞美英额门占了风水宝地,佳气萦绕,可以通神。

随行侍臣之一的刘纶也写了一首诗,也提到了英额门一带充沛着佳气:“葱郁佳气揽前旆,新丰难犬将勿同。”清王朝统治者们是将柳条边内的广袤沃野,统统视为肇兴之地的。这两句的意思是,来到肇兴之地,便觉这里的风光不同凡响了,佳气葱郁,笼罩着壮观的皇帝仪仗,与刘邦为他父亲在咸阳城内造的假新丰不一样,这里是大清王朝真正的故乡。

2、都英额现象

女真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注重骑射,多马上英雄。但都英额一带却多才子,这在女真各部中非常难能可贵,也非常特殊,这是一个不同于其它地区的现象,也是非常值得研究和关注的现象,我在这里称之为都英额现象。为什么不称之为英额门现象呢?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英额门。以英额门称呼这一历史现象显然是不恰当的。

英额门出才子一事真的与风水有关吗?英额门在明朝时归属开原,开原是明朝在辽东最北的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开原设有马市,这里马市非常繁荣,文化发达,明朝在辽东共有三个最重要有城镇,一是辽东都司所在地的辽阳,二是辽东总兵府所在地的广宁,三就是镇抚建州、海西女真的开原了。开原以北,再无明朝的城镇,开原是明朝在辽东最北面的军事文化中心。明朝在这里设有三万卫,开原兵备统辖25个千户所,城内居民二千户。城堡墩台障塞驻守官军总额8482员,本城留守4889员。参加萨尔浒大战的开原明军近两万人,据此估计整个这一带的明军数量要超过两万人,因为除了参战的,还要有一部分作留守吧。大量明军的驻守,大批汉人在这定居,带来了先进的汉文化,同时这里繁荣的马市,也及时地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各种信息,开原一带的女真人受汉文化影响要比其它任何地方都深,也就自然多才子,这些女真才子们都精通汉、蒙语言。

人们常说自己的家乡人杰地灵,人杰和地灵是相辅相成的。为什么会有“穷山恶水出刁民”的俗语?穷山是不毛之山,恶水是兴风作浪之水,它带给人们的只能苦难和贫困,生活的贫困令这里的人们无法安分守己,胆大的造反当强盗,胆小的偷盗,诈骗,于是社会将这些人斥之为刁民。而所谓的地灵之处,一定是水草丰藏,充满生机,生活富庶,经济繁荣。心有余力则以从文,这里也就自然会不断地产生“人杰”。山川的秀美,推动了文化的进步与发达,这是英额门之所以出才子的根本原因。

那么,这个地区一共出了多少著名人物呢?

首先是后金开国元勋,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

其次是满文的创立者额尔德尼,被皇太极称为“一代杰出之人”。顺治帝追谥额尔德尼为“文成”

三是巴克什硕色和他的弟弟大学士希福。硕色学识渊博,但去世较早见,希福官至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大学士。

四是硕色的儿子索尼。此人是皇太极的心腹,是顺治临终指定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赫舍里皇后的爷爷。

这四位人物,除了额亦都之外,都是文臣。

这四位人物的后人,更是名人辈出,数不胜数。现在,不断有消息报道和珅是清原英额门人,英额门人也都以此为自豪。不论历史如何评价和珅,他毕竟曾经是一个权倾朝野,闻名天下的大人物。然而,比和珅更重要的人物的故乡也在英额门,却被人们忽略了。这个人物是谁呢?她就是康熙的结发妻子赫舍里氏。

清史上说的都英额到底在什么地方,史学界对此一直存在着争议。笔者认为,都英额就是现在清原的英额门一带,这个问题将在下面做专门论述。下面先让我们走进都英额的大英雄、大才子们。

英额门,一个被忽略的清前重要地区

英额门名人之一

满文的创立者----额尔德尼

额尔德尼满语为珍宝的意思。过去讲文治武功,如果说额亦都是第一个追随的努尔哈赤,为努尔哈赤立下汗马功劳的话,那么额尔德尼就是建州女真在文治方面贡献最大的人,因为他是满文的创立者。他也是都英额人,史载他通汉、蒙文字,是个大才子。他姓纳拉,当时的都英额属海西女真哈达部的实力范围,额尔德尼应当是哈达部的纳拉氏。

l 都英额女真知识份子的选择

哈达部与叶赫部为邻,与努尔哈赤的都城弗阿拉较远。可为什么硕色、希福、额尔德尼等这些饱学之士弃近投远呢?这是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当时努尔哈赤的建州和哈达、叶赫的形势就可以得出个大概了。

前面我们交待过,明朝时,女真分三大部分,一是建州女真,二是海西女真,三是东海女真。三大部中又分许多小部,海西女真中就又分成四部,即哈达部、叶赫部、乌拉部、辉发部。诸部中最先崛起的是海西四部中的哈达部,明嘉靖三十一年,一位大英难王台登上了哈达部的汗位,此人才干卓著,很快将哈达发展至强盛,他对明朝极为忠顺,明朝封他为龙虎大将军,右柱国,明朝武官分个六品级,每品有正从之分,因此,严格上讲,共12个级别,右柱是什么级别呢?从一品,可见明王朝对王台的信任和器重。这个时候的哈达部地阔千里,号令女真各部,海西、及建州女真各部听命其麾下。人们尊之为哈达万汗。王台得到了这样的高官,不免得意起来,到了晚年,史载他贪婪失众,内部多有不服者。万历十年时(1582年)王台死了。大厦崩塌,盛世不再,哈达“外迫强敌,内虞众叛”,闹起了内乱。继承哈达汗位的是王台的长子虎尔罕,这伙计是个短命鬼,即位不到8个月就病死了。虎尔罕死后,哈达部闹起了内讧。内讧是在王台的两个儿子孟格布禄和康古六两人以及虎尔罕的儿子歹商之间展开的。

哈达内部这时形成两派,一派是亲叶赫派,一派是亲明派。

孟格布禄和康古六是亲叶赫派;

歹商是亲明派。

明朝多年以来一直在扶持南关,从正统角度讲,虎尔罕死了,应该由他的儿子歹商袭位,因此明朝理所当然地支持歹商。歹商这个人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照理说,他身后有明朝作后台,应有所作为,可他“为人气弱而多疑,不能善使其左右”。

在王台活着的时候,曾为歹商定下一门婚事,女方是号称女真第一美女的东哥。东哥又名布喜娅玛拉,于1582年出生在吉林梨树县,自幼美名远播,部落巫师说她的美貌“可兴天下,可亡天下”。

歹商已经即位,便迫不及待地欲拥美女而自娱,经双方商定后,歹商决定亲自迎娶。然而叶赫已与歹商的两个叔叔,即孟格布禄和康古六设下了毒计,在中途将歹商暗杀了。辽东总兵李成梁闻之大怒,歹商乃王台的嫡孙,是法定的继承人,你叶赫说杀就杀,这不反了吗?万历十一年十二月,李成梁率大军围剿叶赫。这一仗对叶赫来说几乎是灭顶之灾,扬吉砮、清佳砮两位贝勒同时被杀,部众一千五百余人遇难,扬吉砮的之子纳林布禄、清佳砮之子布斋分别继承了贝勒之位。

打败了叶赫,李成梁扶持孟格布禄当上了哈达汗。闹腾了好大一阵子的哈达上层算是暂时平稳下来。但是,英雄不在,竖子难辅,哈达部很快走上了衰亡之路。

李成梁攻打叶赫,哈达部曾经相助,叶赫为了报仇,不断侵扰哈达。万历十六年(1588),李成梁再次率大军攻打叶赫,纳林布禄和布斋战败投降,叶赫再次受重创。

哈达万汗去世的第二年,万历十一年五月,努尔哈赤以13副遗甲起兵,发展速度迅猛。至万历十五年,便在佛阿拉建立了政权。而这时哈达已经走向了衰落,叶赫部妄图称霸女真的美梦,经李成梁两次打击后已经破灭。此消彼长,努尔哈赤的建州部这时作为一支新生力量,大有取哈达部而代之的势头。万历十六年,哈达部、叶赫部为了结交努尔哈赤,分别将两个女人嫁给了努尔哈赤,一个哈达万汗的孙女阿敏格格,一个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的妹妹孟古姐姐,即皇太极的生母。

衰落的政治集团内部必然要分化,哈达、叶赫的上层集团在向努尔哈赤投怀送抱,许多重要人物也纷纷弃暗投明。比起武将们,都英额一带的女真知识份子们对形势的把握要更准确,更前瞻,他们也相继选择了努尔哈赤。这就是这些哈达部的知识份子们弃近投远的原因。

额尔德尼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投奔努尔哈赤,有的人说,这一年他19岁,那么他就应生在万历七年(1579),他死于天命八年(1623),大约44岁。

到底谁创立了满文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额尔德尼和噶盖创立了满文,我觉得这一说法不严谨,

有失公允。应当说是努尔哈赤和额尔德尼、噶盖共同创立了满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努尔哈赤是首倡者。这就好比今天科研单位确立课题,课题的最先提出者无疑是这一课题的领军,也就当然是这个项目的创始人、负责人。

英额门,一个被忽略的清前重要地区

经达海改造后的有圈点满文

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创立的建州女真政权已经走过了十二个春秋,这时他已经基本统一了建州女真,三年前,被明朝赐封为龙虎大将军。政权的发展壮大,外事活动频繁,而这时的建州女真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说的是女真话,但公文往来大部分要用蒙古文字,与明朝往来则用汉字。而要用这砦文字,必须先要精通汉语和蒙语。这给努尔哈赤政权带来相当大的不便,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他要有自己的文字,于是他命额尔德尼和噶盖研究创立自己民族的文字。

早在努尔哈赤的470多年前,女真人曾发明过一种文字,后来,大金国灭亡,女真族分散于蒙古和明朝中,到了明朝中叶,女真文字消亡了。现在要重新创立一种文字,对额尔德尼和噶盖来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史书上是这样记载的:“额尔德尼、噶盖辞以夙习蒙古文字,未易更制。”努尔哈赤说:‘汉人说汉话,不用学习汉字都能说;蒙古人说蒙古话,不用学习蒙古字也都能说。而我们现在往来公文用蒙古文字,还要先将我国语言译为蒙古语,才能读出来;不习蒙古语,就办不到。你们为什么觉得创立我国文字这么难,而用人家的文字那么容易呢?

额尔德尼、噶盖二人问道:请问汗王,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努尔哈赤说:这不难。以蒙古字谐我国语音,联属为句,因文以见义可矣。我们称父丠为阿玛,那就将蒙古字的阿和玛拿过来,联缀起来就是我们的文字。

额尔德尼、噶盖二人茅塞顿开,他们根据努尔哈赤‘用蒙古字,谐女真音’的原则,在努尔哈赤的具体指导下,创立了满文。

所以我认为努尔哈赤在创立满文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额、噶二人,不过是具体的执行者。但创立一种文字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努尔哈赤虽然制定了总的原则,但实施起来还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额尔德尼与噶盖二人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将努尔哈赤的理想变成了现实,额、噶二人,尤其是额尔德尼功不可没。

l 后金国第一位大才子

英额门,一个被忽略的清前重要地区

额尔德尼后金建国大典中留下了身影

额尔德尼创立满文成功,努尔哈赤对其非常满意,从此信任有加,召在身边,成为最重要的一位文臣。由于他精通汉、蒙文字,

后金国与明、朝鲜、

蒙古的文书的全都

由他负责起草。他

一生中最闪亮的事

情是与阿敦主持努

尔哈赤登基称汗的

大典。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被南宋和元朝联合灭掉后,女真人便成了真正的亡国奴,有的融入汉族中,元朝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分成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地位最高;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是汉人,指原金统治区的汉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在蒙古人眼里,女真族被看作是汉人,是三等人。女真这个民族很厉害,是唯一个两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第

一次是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第二次是努尔哈赤创立的金清政权。然而,在第一次入主中原后,这个民族就陷入了分裂,时间长达五百余年。这次分裂,造成了女真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大倒退。到明朝中叶,连本民族的文字都消亡了。努尔哈赤崛起后,才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希望。经过33年的征战,除了叶赫在苟延残喘外,努尔哈赤基本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

万历44年(1616)正月被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披黄称朕,建了立后金国,开辟了女真民族历名的新纪元。

在这次开国大典上,众贝勒率众大臣齐聚于大殿前,按序排列,努尔哈赤升入大殿中,众贝勒大臣跪拜,大位大臣出例,走到努尔哈赤御座前,跪呈表章。阿敦和额尔德尼分别从八大臣手中接过表章。额尔德尼立于努尔哈赤的左侧,宣读诸贝勒大臣的劝进表章,共推努尔哈赤的为列国沾恩明皇帝,国号为金,年号为天命。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是一件天翻地覆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这一天开始,女真人经过四百年的流离失所,终于又有了自己的政权。额尔德尼因主持这次庆典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身影,这一年,额尔德尼应当是36岁。

1、文武全才

前面讲过,天命三年(1619)努尔哈赤首次征明,攻下抚顺,辽东巡抚李维翰命总兵张承胤率兵收复,额尔德尼奉命迎敌,与明军相遇。战斗中,大学士一马当先,直面明辽东总兵张大人。辽东总兵是员武将,武艺应当很高强,但却败在了一位文臣的手上,史载:额尔德尼竟阵斩张承胤,可见其勇力和武艺之非凡。张承胤是明朝在辽东的最高军事长官,是死于后金刀下的第一位总兵,他的阵殁令明朝举朝震动。对后金来说,也是个重大战果。额尔德尼因此而升为副将。有了军功,又有了军衔,额尔德尼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后金国当时没有实行俸禄制度,靠战争所获论功分配财物。文臣们所分极其可怜。现在有的学者说,满文的改进者达海死的时候“求靴无完者”,就是说连一双完整的靴子都没有,因此而赞扬他廉洁,其实这是一种误读,达海因为不是武将,战利品分得很少,生活很拮据。有的汉官文臣连匹马都没有。

2、英年遇难

努尔哈赤定都辽阳后,遇到了汉族人的顽强抵抗,他们或袭杀,或投毒,或逃亡、或起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形势极其紧张。这时的努尔哈赤已进入晚年,其政治集团内部也暗伏刀光剑影。努尔哈赤起兵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额亦都、费英东、安费扬古、何和礼、扈尔汉等五大臣在后金政权中举足轻重。等努尔哈赤的儿子们长大后,五大臣的地位渐渐被这些王子们取代。努尔哈赤建国前后,开始实行四大贝勒轮流执政的制度,这四位贝勒是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围绕汗位继承的问题展开的明争暗斗主要是在三位大贝勒之间进行的。努尔哈赤的大福晋之一的阿巴亥被人告发和大贝勒代善有奸情,努尔哈赤盛怒之下,将大妃休离,并同时宣布废掉代善的嗣子地位。努尔哈赤的又一位大福晋衮代也同时被人告发,罪名是发冒领珠宝,遭努尔哈赤休离。其亲生儿子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对其母心生怨恨,据说将衮代生生掐死,因此而背上弑母之嫌,政治声望一落千丈。而阿敏是侄子,根本不可能继承汗位,于是第四位大贝勒皇太极继承汗位的政治前景渐渐明朗起来。史载皇太极勇双全,所领正白旗兵强马壮,猛将如云,手下谋士众多。后金国第一位大才子额尔德尼与皇太极交往甚密。几位失意的贝勒和他们的手下,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皇太极得势,但皇太极为人谨慎,很难抓住把柄。于是他们将目标对准了皇太极的亲信们,额尔德尼就是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天命八年月,有人揭发额尔德尼收受朝鲜国使臣财宝,努尔哈赤借机将额尔德尼夫妇一齐处死,满族的一位杰出人物就因为些许小事而断送了性命。收人财宝,事情固然恶劣,可贬可囚,不至于死,很显然,这是努尔哈赤在平衡各种政治力量做出的决策。读者也许以为我这里随意猜测,但与额尔德尼同时倒下的还有一位重要人物,那就是和额尔德尼一齐主持后金建国庆典的阿敦。阿敦是努尔哈赤的从弟,足智多谋,勇猛实中战,深得努尔哈赤倚重,被努尔哈赤任命为两黄旗的都堂,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他被处死的原因就是因为离间努尔哈赤父子之情。额尔德尼因小事而被诛,背后隐藏着的一定是重大的政治背景,否则不可能罚之过当。

3、死后殊荣

皇太极即位后,曾经对谕文馆诸臣称赞额尔德尼为“一代杰冠军使”。就是说他在与外国交往中充分发挥其精通蒙汉语言的长处,不辱使命,屡立功勋。对他的因小罪而被诛十分惋惜。赐额尔德尼之子萨哈连为赫舍里姓,改入大学士希福族。如此表彰,一是突显了额尔德尼在皇太极心中的份量,也说明赫舍里一族地位的尊贵。

顺治十一年,顺治皇帝追谥额尔德尼为“文成”。他的儿子萨哈连官至大内銮仪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