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爆裂鼓手》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另类励志电影,剧中男主角安德鲁由最初的喜爱到最终实现梦想,走向技艺顶峰,对我们职场中人又有何现实意义,我有这些看法。@奈奈姐姐


前言:《爆裂鼓手》( Whiplash)是达米恩·查泽雷( Damien Chazelle)导演执导的作品,荣获圣丹斯电影节最高荣誉评审团奖和观众选择奖,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同志棕榈奖,并入围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三项大奖。豆瓣评分8.7,排名181位。

《爆裂鼓手》讲述了一个19岁单亲家庭的孩子安德鲁考入了有名的音乐学院,梦想成为一个顶尖鼓手。在进入学院后,被魔鬼导师弗莱彻看中,进入正规乐队,同时也开始为追求完美付出残酷代价,最终实现了真正的自我突破,达到了梦想中的鼓手境界。

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安德鲁是如何从一个仅有梦想的普通鼓手,一步步突破技能极限,掌握了顶尖鼓手的精髓。在我看来安德鲁成功的原因可以分为自己的内因和弗莱彻的外因逼迫两方面。

而在第三部分,我会来分析一下《爆裂鼓手》这部电影的现实意义,及我们要向安德鲁学习什么和需要做到些什么,才能坚持不懈地达到了最终的梦想。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01 浅析安德鲁实现梦想的内在因素:缘自内心的渴求及极度的自律是他达到目标的基石

首先,先来说说安德鲁内心的坚定;

电影一开始他就把自己偶像,一名顶尖爵士鼓手的相片放在自己练鼓的地方,以保证随时能看到,并以此为目标,每日不间断地辛苦练琴。

由于长时间练习,练到手部肌肉皮开肉绽,但为了保证练习质量,他就把手放到冰里止疼,接着练。正因为他坚定的意志和刻苦努力,才能让”魔鬼导师“弗莱彻偶然发现了他的存在,为他成为不一样的自己,实现心中的梦想奠定了第一步的基础。

其次,懂得争取及拥有不服输的个性;

电影中的安德鲁如果像普通励志电影中的主角一样,不主动争取机会,而是被动等着天降机会,那他也不会成为后面的安德鲁了。

为了进入弗莱彻的乐队,他读懂了第一次和弗莱彻见面时,老师对手速的追求,针对这一点,专注练习手速,成功入驻乐队。

为了成为乐队的核心鼓手,除了基本练习外,还苦背乐谱,在前任乐队核心鼓手丢失乐谱,背不出乐谱,无法上台的情况下,主动争取上台表演,一举获得了核心鼓手的地位。

为了保住自己核心鼓手的位置,在赶往赛场的途中,哪怕出了车祸,头部鲜血淋漓、手部受伤,他也坚持赶到赛场,参加比赛。

最后,面对自己的追求,狠得下心来取舍。

也许每一个艺术大师都会需要面对人生的取舍,安德鲁也是如此。在看到爱情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精进技艺时,安德鲁对自己异常的狠心,毅然绝然地选择了和自己的爱情说了再见,为了爵士顶尖鼓手的梦想,他选择了孤独的一个人前行。

正因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有着真正愿意为梦想不顾一切奋斗的决心,什么身体的疼痛、美好的爱情都统统抛之脑后,为他最终梦想的实现埋下了伏笔,没有这些也就不会再有后来的一切。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02、浅析安德鲁成功的外因:离不开魔鬼导师弗莱彻的教育

弗莱彻是个暴躁、喜怒无常的老师,用极端打击、漫骂刺激学生的非常规手段方法来挑战孩子的极限,培养、追求最顶尖的乐手。而安德鲁也在弗莱彻另类的教育下突破极限,成就了内心真正的想要达到的技艺顶端。

虽然对弗莱彻的教育方法是电影的一大争议,有人说弗莱彻的教育方法容易摧毁孩子,有人说这才能逼迫人突破极限,成为最好的自己。但事实却是,如果没有弗莱彻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安德鲁。

弗莱彻和安德鲁其实内心是很相像的人,为了信仰、为了艺术、为了自己深受的音乐,可以抛开所有,用尽一切方法,只为达到最终的理想彼岸,哪怕这种方法可能为世人所不能接受。

弗莱彻对培养顶尖乐手的渴望含在了他的专业知识和对队员的严苛中。乐队成员谁弹错一个音,弹错一个节奏他立马能听出。对队员的要求已经超过严苛一词的定义,他甚至不允许队员犯一丁点错,吹错一个音,否则就有可能失去核心乐手的位置,甚至是直接被赶出乐队。

“不想滚,就证明自己。”正是弗莱彻的教育思想,而正因为这样的的教育,他的乐队是学校里最好的乐队,很多学生以能进他的乐队感到光荣。

弗莱彻后面因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导致他曾经最爱的学生肖恩患抑郁症自杀,而在安德鲁的作证下,被迫离开了大学,此时的弗莱彻心里肯定是对安德鲁有恨的,他的恨却是因为安德鲁让他失去了寻找他心目中明日天才的机会。

安德鲁和弗莱彻再次见面后,弗莱彻设计安德鲁带错谱子参加一场陌生的演出,为了报复安德鲁举证害他被学校开除,然而安德鲁却在应对弗莱彻的报复中,成功突破了多年技艺的瓶颈,上升到了自己艺术的新高峰。

当两人最终相视一笑的时候,冰释前嫌,他们才是这个世界最了解彼此、最懂彼此的人。弗莱彻的逼迫最终成就了安德鲁的艺术巅峰。

对于这一段有人说弗莱彻太坏了,故意陷害安德鲁,让他万劫不复,有人说他是想借这个机会逼迫安德鲁成长,实现自己打造另一个明日之星的梦想。

无论是什么样,最终结果都是弗莱彻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明日之星,安德鲁突破了自己的局限,登上了新的艺术高峰,领悟了新的艺术境界。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03、浅析《爆烈鼓手》男主安德鲁成为出色鼓手的成长之路带给我们职场人士的现实意义与思考:追求梦想、励志人生的背后是要懂得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在《爆裂鼓手》中,主人翁安德鲁面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爵士顶尖鼓手,从来未曾怀疑或者犹豫过,只知道朝着目标一路前行,甩开路上所有的阻碍,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正因为他的坚持,加上一位颇具争议的“魔鬼导师”引导,才造就了他最终的成就。这部电影没有传统励志电影的温情鼓励风格,而是用鲜血、汗水、漫骂甚至是被构陷展示了一位“天才”要想获得成功背后需要付的残酷代价,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温柔似水的,也许背后的残酷努力才是真相。

安德鲁向我们展现了追求梦想,成功背后的残酷,职场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竞争都有着背后的残酷。

看到别人光鲜亮丽地站在业绩领奖台上,可曾想过这个人为了冲业绩,出差见客户,高烧39度躺在陌生城市的宾馆中,无人照顾,第二天依然要把自己收拾得精气神十足去见客户。

记得听过郎朗的一个采访,他的父亲对待他练习钢琴的态度就是弗莱彻这种几乎残暴的泯灭人性的高压逼迫,郎朗几度出走,甚至一度试图自残来迫使父亲放弃逼迫他练习钢琴。可以说没有郎朗爸爸的逼迫,就没有如今的天才郎朗,有人说过,世上哪有那么多天才,有时候只是疯子般的死磕罢了。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安德鲁从最初为梦想的疯狂到成为出色鼓手的过程,到底给职场中的我们什么样的现实意义与思考呢?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1、 追求职业梦想需要由内而外的渴求支撑

“没有梦想的人,和咸鱼差不多。”可能是我们很多人都听过的一句励志的话,听多了,也听腻了,没太多感觉。然后事实却就是这么简单,想成功就必须有目标,甚至把它当做一种信仰来对待。

安德鲁对于爵士顶尖鼓手的追求,弗莱彻对于天才乐手的追求,已经是他们的终生目标,融入了骨血里,甚至像一种信仰,愿意用一生去追求。

正因为有这种目标、这种由内而外的渴望,才能让他们真正做到抛弃一切杂念,奔着目标前进。

我们在职场中,总有人在念叨着不知要怎么办,觉得很迷茫。那就请问问你自己的内心,你的目标是什么,找到自己由内而外的渴望。请专一而坚定地去追求它。摇摆不定的犹豫,那你最终面对的只有失败。

成功背后没有那么安稳与舒服,想成功必先坚定内心的执着,懂得面对生活的残酷。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2、追求职业梦想需要懂得取舍

成功路上要懂得取舍。

安德鲁在面对爱情与练鼓冲突的时候,对着女朋友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想了很久,接下来会是这样的,我会一直追求我所追求的,所以在练鼓上花的时间会越来越多,能陪你的时间只会越来越少,而当我陪你的时候,满脑子全是练鼓、爵士和乐谱。

所以你迟早会讨厌我,之后你会抱怨,让我腾出更多时间来陪你,因为你会越来越没安全感,但我做不到,而且只要你一开始说少“打点鼓”,我肯定会开始烦你,再然后就只能彼此憎恶了,那就不好看了,所以说长痛不如短痛,还是现在就分手吧,因为我想变得优秀。”

说真的,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是有点气愤的,凭什么爱情和练鼓就不能兼容,这么好的姑娘说放弃就放弃。然而当看到他后面极致的练习,他的时间、他的世界只剩下了鼓,我突然理解他了,他的世界除了鼓,已经容不下其它了。

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著名收藏家、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先生说过:“我觉得一个人要把一件事做成,他必须有一段油盐不进的时候,别的事都进不来。”

马未都为了研究青花瓷的年代,半夜都开着300瓦的大灯在看,也不管老婆能不能安睡,一心就只想着这一件事情,这就是对艺术最极致的追求,眼中只有它,其它一切靠边站,安德鲁也是如此,眼里只有打鼓,爱情也只能为此让位。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世上本无什么天才,只有懂得取舍,专精一点,方可大成。

职场上也是如此,事事都会,什么都想学,那你收获的只是一枚“万精油”,离你梦想中的精英差之千里,学会取舍,精进一项,才能最终成为真正的行业顶尖。

已近90岁的日本金本兼次郎先生,从13岁入行,一生都倾注在烤鳗鱼上,已经工作70多年了,却还是坚持每日凌晨4点便起身亲自杀鳗烤鳗。

非凡的技艺让他获得了日本政府颁发的“現代の名工”头衔,相当于“人间国宝”。凭借这种职人气质和对鳗鱼极致美味的追求,他被称为“鳗鱼之神”。


专一、精进才是我们达到顶端的必经之路,没有速成、没有天才,只有坚持与勤奋。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3、追求职业梦想需要懂得抓住机会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同时也留给能抓住它的人。剧中,当弗莱彻的核心鼓手坦纳因背不了谱子无法上台,安德鲁并没出默默无声站在背后,被动等弗莱彻点他,而是直接站出来,表示自己能背住谱,可以替坦纳上场,经此一场演奏,他成为了乐队的核心鼓手。

而在现实中,1999年,在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中,钢琴演奏家安德里-瓦兹忽然身体不适,作为替补的郎朗抓住机会上场,代替上场,和芝加哥交响乐队成功合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从此一举成名。

职场中的我们,平时就要懂得修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在遇到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充满自信,抓住机会自荐,金子也需要自己来发光。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4、追求职业梦想需要刻意练习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电影氛围的渲染,虽然没具体写明安德鲁的训练时长,但从考入顶级的音乐学院到练习至皮开肉绽,直止最终的成终,10000小时对他而言只会多,不会少。

青岛港吊装大师许振超,能把吊装技术练得像绣花一样精细,丝毫不差,多次在吊装技术比赛中技压群雄,还多次打破世界港口吊装纪录。为了这“一招鲜”,他至少练了30年,苦心孤诣,练习不辍,足足有好几个一万小时。

美国游泳好手麦克.菲尔普斯,除了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

没有谁的成功是简单或者轻松的,也没有什么技能可以凭空掌握的,在精叹别人技艺的时候,我们也要看以背后的付出。

职场上也是如此,不管你选择的是什么行业、什么岗位,想要取得成功,就从开始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针对自己的目标去刻意练习,对大师们来说,10000小时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爆裂鼓手》:光鲜亮丽的成功背后,往往对待自己的异常残酷

安德鲁有足够的理由放弃打鼓,过上平淡甚至可能是常人眼中幸福的生活,但是他却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梦想,永不放弃。

在亲戚质疑他的选择时,他说:“我宁愿在34岁烂醉如泥、身无分文地死掉,让人们在饭桌上议论我,也不愿意富有、神志清醒地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是谁。”

想成功必先懂得坚持,学会永不放弃。坚持的路上会有荆棘的阻碍、偏离轨道的诱惑,而我们要学会一条道走到黑,才能迎来真正的光明。

在我看来,虽然大家对《爆裂鼓手》有不同的看法,有人看了觉得很燃、有人却觉得极尽病态,但无论哪一种说法,我却从电影中看到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着背后对自己的残酷,真正的励志并不是忽然出现一个和颜悦色的老师说两句心灵鸡汤就可以了,而是需要自己直面挑战,做好死磕的准备。

曾记得泰戈尔这样说过:“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绝唱。”

深以为然。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