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由於經濟中心的轉移,唐代之後長安再也沒有成為統一王朝的首都。相繼成為首都的洛陽、開封、南京、北京都在東部。但東部諸城市卻缺乏長安的形勝,使得中國的軍事戰略也出現了變化。唐代之前軍事行動主要依託於戰略地理,守住城池是戰爭的關鍵因素;宋代之後,機動戰的特徵更加明顯,守城逐漸讓位給了野戰和機動戰。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黃巢起義遺址

黃巢的流竄作戰提供了一個機動戰的樣本,併為後來的軍事流竄作戰做出了榜樣。它的特徵是:以運動戰和流竄的方式,尋找中央帝國的薄弱點進行打擊,利用機動性拖垮帝國的財政,從而造成帝國的分崩離析。唐代末年,一群思鄉的士兵在龐勳的領導下,在桂林發動起義,展開了流動戰,千里躍進向徐州進軍。成功到達徐州後,他們守住徐州的努力卻失敗了。龐勳起義打開了一條可貴的戰爭經驗:在中央政府控制力已經腐朽時,運動戰比起守城戰,更適合實力弱小的起義者。黃巢、李自成、中國工農紅軍都借鑑了這條經驗而取得成功。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龐涓臉譜

唐末王仙芝前期由於堅持了機動戰,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但後期卻放棄了機動戰,被唐王朝擊敗身死。與此同時,黃巢卻堅持機動戰的打法,他轉戰數萬裡,活動範圍從山東到廣東、陝西,利用運動戰拖垮了唐王朝。黃巢從廣州數千裡躍進,直到攻克了唐朝首都長安。但此後,黃巢也陷入了運動戰和守城戰的悖論。運動戰意味著可以通過劫掠來獲得給養,而保衛戰卻必須在固定的地盤上來解決糧草問題。隨著機動性的喪失,黃巢滅亡了。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黃巢起義遺址

即便到現在,黃巢也是中國長征距離最遠的軍人。那些更加出名的後來者不管如何,從距離和難度上,也都無法超越這位前輩。唐代的繁榮和社會發展把關中的地理劣勢暴露得一覽無餘。關中在秦漢時期仍然是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並擁有著地理上的戰略優勢,在函谷關、武關、大散關和蕭關的保護下,易守難攻,是成就帝業的基地。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函谷關

然而,經過了東吳、東晉、南朝的拓殖,到了隋唐,長江下游地區已經成了新的經濟引擎和糧食基地,其產量和經濟活躍程度超越了關中。函谷關以東的黃河下游地區曾經是湖沼遍佈的泥濘土地,隨著湖沼的乾涸,變得更加適合作物生長。與這兩個糧倉相比,關中地區已經不再具有經濟上的優勢。唐代時,關中本來已經不再適合成為首都。以唐為例,首都長安發展成了一個超級國際大都市,這裡充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官員,以及從中亞來的大量外國人,眾多的非生產性人口需要大量的糧食來養活。在西漢,依然可以通過關中平原的生產來滿足長安的糧食需求;到了唐代,狹小的關中平原即便把所有作物都貢獻出來,依然無法滿足長安的口糧。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古都長安

隋代時煬帝已經看到了類似的問題,他的解決之道是在更靠近全國糧倉的洛陽和揚州設立新的中心城市,並修建運河將各個行政中心連接在一起。但在修築運河過程中,通往關中地區的河道仍然是最困難的。隋唐時期,江南的糧食需要集結在揚州,再沿著古邗溝北上進入淮河,再沿著通濟渠進入黃河,從黃河進入渭河體系,或者進入與渭河平行的廣通渠到達長安。最困難的河道有兩段,一段是從運河進入黃河時,由於黃河水每年有榮枯,只有數月能夠通船,運輸糧食的船隻在黃河口往往需要等待很久。另一段是進入黃河後,最艱難的是三門峽河道,這裡河道中間有數座巨大的礁石山,沉船無數,充滿了艱險。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黃河

重重困難導致從江南向長安運輸糧食極其不易。即便運糧成功,也由於路途遙遠而時間漫長,形成了巨大的統治成本。作為首善之地,首都必須更靠近經濟中心,而長安已經不再適合這個角色。在安史之亂中,叛軍切斷運河通道造成的首都糧食恐慌還歷歷在目,讓人們看到了關中的軟肋。秦漢時,守住關中四塞,就能利用形勝而獲得軍事優勢,但在唐代,只要切斷中原通往關中的糧道,就能讓關中變得羸弱不堪。唐代到宋代,正是這種趨勢的強化時代。唐代之前,長安是歷代皇帝心目中理所當然的首都。唐代之後,長安就再也沒有成為任何一個統一王朝的首都。與此同時,洛陽、開封、南京、北京等地相繼崛起,它們距離中國的糧倉更近,也更加容易完成後勤補給。不過,在軍事地理上,不管是洛陽、開封還是南京、北京,與長安相比都有地理上的劣勢。開封是四面平原的四戰之地,易攻難守,最不適合做首都;南京、北京、洛陽雖然也有天險可守,但四面的關防卻缺乏長安的完備性。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開封

隨著行政中心的轉移,中國的軍事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長安時代,最常見的軍事戰略,是藉助地理上的戰略樞紐,固守城池,將進攻方拖疲,最後依靠反攻來取得勝利。唐代之後,由於東方區域缺乏長安這樣的形勝之地,戰爭雙方越來越多地依靠機動戰來取勝,城池的重要性減弱,野戰和閃擊戰卻大幅增加。這種趨勢,在唐末已經得到了體現。唐末的兩次底層叛亂,都帶有很強的軍事流竄特徵。由於東部河網縱橫,平地千里,缺乏有效的山脈阻隔,叛軍在東部流竄的廣度和深度,都遠超後來的模仿者,為中國軍事史上的機動作戰提供了戰略樣本。

看歷史上最漫長的長征——黃巢起義,以及對後世影響

黃巢起義插畫

在唐代之前,除了西漢末年的赤眉軍短暫地利用流動作戰攻克了首都,大部分情況下,要想獲得政權,首先必須考慮在一個戰略要地紮根(通常為長安或者山西高地),再以此為基地併吞周圍的平原地帶,穩紮穩打獲得勝利。唐朝末年的黃巢卻不建立戰略基地,而是在大半個中國之內流竄,依靠閃擊戰攻城略地,不斷壯大,直到攻克了首都長安。

總結

黃巢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中國國內防守的脆弱性,並確立了另一種作戰風格:當中央政府控制力衰退時,以快速行軍為基礎,不斷尋找中央政府防守最薄弱的地區,攻城略地,並快速轉換作戰陣地,直到中央政府在軍事和財政上完全無法承受而垮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