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由于经济中心的转移,唐代之后长安再也没有成为统一王朝的首都。相继成为首都的洛阳、开封、南京、北京都在东部。但东部诸城市却缺乏长安的形胜,使得中国的军事战略也出现了变化。唐代之前军事行动主要依托于战略地理,守住城池是战争的关键因素;宋代之后,机动战的特征更加明显,守城逐渐让位给了野战和机动战。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黄巢起义遗址

黄巢的流窜作战提供了一个机动战的样本,并为后来的军事流窜作战做出了榜样。它的特征是:以运动战和流窜的方式,寻找中央帝国的薄弱点进行打击,利用机动性拖垮帝国的财政,从而造成帝国的分崩离析。唐代末年,一群思乡的士兵在庞勋的领导下,在桂林发动起义,展开了流动战,千里跃进向徐州进军。成功到达徐州后,他们守住徐州的努力却失败了。庞勋起义打开了一条可贵的战争经验:在中央政府控制力已经腐朽时,运动战比起守城战,更适合实力弱小的起义者。黄巢、李自成、中国工农红军都借鉴了这条经验而取得成功。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庞涓脸谱

唐末王仙芝前期由于坚持了机动战,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但后期却放弃了机动战,被唐王朝击败身死。与此同时,黄巢却坚持机动战的打法,他转战数万里,活动范围从山东到广东、陕西,利用运动战拖垮了唐王朝。黄巢从广州数千里跃进,直到攻克了唐朝首都长安。但此后,黄巢也陷入了运动战和守城战的悖论。运动战意味着可以通过劫掠来获得给养,而保卫战却必须在固定的地盘上来解决粮草问题。随着机动性的丧失,黄巢灭亡了。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黄巢起义遗址

即便到现在,黄巢也是中国长征距离最远的军人。那些更加出名的后来者不管如何,从距离和难度上,也都无法超越这位前辈。唐代的繁荣和社会发展把关中的地理劣势暴露得一览无余。关中在秦汉时期仍然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并拥有着地理上的战略优势,在函谷关、武关、大散关和萧关的保护下,易守难攻,是成就帝业的基地。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函谷关

然而,经过了东吴、东晋、南朝的拓殖,到了隋唐,长江下游地区已经成了新的经济引擎和粮食基地,其产量和经济活跃程度超越了关中。函谷关以东的黄河下游地区曾经是湖沼遍布的泥泞土地,随着湖沼的干涸,变得更加适合作物生长。与这两个粮仓相比,关中地区已经不再具有经济上的优势。唐代时,关中本来已经不再适合成为首都。以唐为例,首都长安发展成了一个超级国际大都市,这里充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官员,以及从中亚来的大量外国人,众多的非生产性人口需要大量的粮食来养活。在西汉,依然可以通过关中平原的生产来满足长安的粮食需求;到了唐代,狭小的关中平原即便把所有作物都贡献出来,依然无法满足长安的口粮。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古都长安

隋代时炀帝已经看到了类似的问题,他的解决之道是在更靠近全国粮仓的洛阳和扬州设立新的中心城市,并修建运河将各个行政中心连接在一起。但在修筑运河过程中,通往关中地区的河道仍然是最困难的。隋唐时期,江南的粮食需要集结在扬州,再沿着古邗沟北上进入淮河,再沿着通济渠进入黄河,从黄河进入渭河体系,或者进入与渭河平行的广通渠到达长安。最困难的河道有两段,一段是从运河进入黄河时,由于黄河水每年有荣枯,只有数月能够通船,运输粮食的船只在黄河口往往需要等待很久。另一段是进入黄河后,最艰难的是三门峡河道,这里河道中间有数座巨大的礁石山,沉船无数,充满了艰险。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黄河

重重困难导致从江南向长安运输粮食极其不易。即便运粮成功,也由于路途遥远而时间漫长,形成了巨大的统治成本。作为首善之地,首都必须更靠近经济中心,而长安已经不再适合这个角色。在安史之乱中,叛军切断运河通道造成的首都粮食恐慌还历历在目,让人们看到了关中的软肋。秦汉时,守住关中四塞,就能利用形胜而获得军事优势,但在唐代,只要切断中原通往关中的粮道,就能让关中变得羸弱不堪。唐代到宋代,正是这种趋势的强化时代。唐代之前,长安是历代皇帝心目中理所当然的首都。唐代之后,长安就再也没有成为任何一个统一王朝的首都。与此同时,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等地相继崛起,它们距离中国的粮仓更近,也更加容易完成后勤补给。不过,在军事地理上,不管是洛阳、开封还是南京、北京,与长安相比都有地理上的劣势。开封是四面平原的四战之地,易攻难守,最不适合做首都;南京、北京、洛阳虽然也有天险可守,但四面的关防却缺乏长安的完备性。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开封

随着行政中心的转移,中国的军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长安时代,最常见的军事战略,是借助地理上的战略枢纽,固守城池,将进攻方拖疲,最后依靠反攻来取得胜利。唐代之后,由于东方区域缺乏长安这样的形胜之地,战争双方越来越多地依靠机动战来取胜,城池的重要性减弱,野战和闪击战却大幅增加。这种趋势,在唐末已经得到了体现。唐末的两次底层叛乱,都带有很强的军事流窜特征。由于东部河网纵横,平地千里,缺乏有效的山脉阻隔,叛军在东部流窜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超后来的模仿者,为中国军事史上的机动作战提供了战略样本。

看历史上最漫长的长征——黄巢起义,以及对后世影响

黄巢起义插画

在唐代之前,除了西汉末年的赤眉军短暂地利用流动作战攻克了首都,大部分情况下,要想获得政权,首先必须考虑在一个战略要地扎根(通常为长安或者山西高地),再以此为基地并吞周围的平原地带,稳扎稳打获得胜利。唐朝末年的黄巢却不建立战略基地,而是在大半个中国之内流窜,依靠闪击战攻城略地,不断壮大,直到攻克了首都长安。

总结

黄巢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国内防守的脆弱性,并确立了另一种作战风格:当中央政府控制力衰退时,以快速行军为基础,不断寻找中央政府防守最薄弱的地区,攻城略地,并快速转换作战阵地,直到中央政府在军事和财政上完全无法承受而垮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