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慈禧阻拦,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袭日本计划”也许就成功了

在中国近代史上,晚清经历的那些事情对于我们国人而言是永远不能忘记的,是一段耻辱的历史,要知道我们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那可是世界上的大国,是世界的经济政治中心,但是这个位置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已经被其他国家踩在了脚底下,一无所有,就因为清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迅速下降,周围国家都想来侵犯这个土地肥沃的国家,尤其是倭国,之前还曾向我们虚心求学,在我国内忧外患的时候也趁机来一下。

若不是慈禧阻拦,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袭日本计划”也许就成功了

的失败也代表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的地位在世界上急剧下滑,开始赔款割地,不过这个时候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爱国人士,比如今天说的这位四川籍的大官,曾在甲午战争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去袭击日本国土的方案,要是可以的话就直接和日本打开了,也能挽救一把清朝,但是这个计划被慈禧给拒绝了,最后反而扭转不了局面了,只能是任人宰割。

若不是慈禧阻拦,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袭日本计划”也许就成功了

这人也是四川历史上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宋育仁,他是重庆维新运动的倡导者,而且曾创办了《渝报》,在巴蜀这个地方宣传维新运动,他是四川富顺人,在光绪十二年的时候进士及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又改成了检讨。就在1894年的时候,他因为一次机会偶然获得可以去英法意比这四个国家去做公使,考察西方的政治,经济等,想用维新变法来实现民主共和,就是这次的出国让他很明白了清朝和其他国家的差距,也知道了日本的野心多大。

若不是慈禧阻拦,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袭日本计划”也许就成功了

大家都清楚甲午战争意味着什么,在外面日本迅速崛起了,而中国失去了大国的位置,对于亚洲而言和事业而言都是格局的大变化,北洋军队的失败让洋务运动这么长时间努力白费,还被迫签下更让其他国家想要瓜分中国,为日后中国危机埋下祸根。

若不是慈禧阻拦,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袭日本计划”也许就成功了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宋育仁刚好在伦敦,他知道中国的现状很着急赶紧上书,并说: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他觉得日本土地面积小,自然资源缺乏也很多,所以物质比较匮乏,只要清政府一直抵抗,日本自然会自动退回去,等到他弹尽粮绝在追击,但是慈禧太后却不管这些,她脑子里只有自己的六十大寿如何举办的隆重才好,甚至用买军舰的银两来举办。

若不是慈禧阻拦,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袭日本计划”也许就成功了

就在日本史料上也证明了,的确在甲午战争当中日军物资匮乏了,所以当时他们的财力根本没办法打持久战,人民负担也很重,当地爆发了农民运动,要是当时中国在坚持一下,也许就真的会不一样的结局,而且当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因为内忧和清政府提出要和谈,前提是必须让李鸿章来看,而这个时候晚清也早就疲惫不堪,加上黄海海战让宋育仁难受,要继续这样下去,清军绝对败退。

若不是慈禧阻拦,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袭日本计划”也许就成功了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直接去日本的国土去打仗,而且还专门密谋了一系列计划,购买了英国和阿根廷以及智利国家的五艘军舰还有十艘鱼雷快艇,还专门招纳了澳大利亚的水兵两千多人,从菲律宾北上直接去打日本的东京和长崎,也许大家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要按当时来说真的很有可能,当时他为了让这个计划万无一失,还专门和英国银行借了三百万的英镑,来买兵船,三个月后一切完工,手里也有了很强的海军。

若不是慈禧阻拦,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袭日本计划”也许就成功了

但是这个计划被龚照瑗给知道了,于是告诉了清廷,可是清廷早就想议和了,李鸿章这些人都很反对宋育仁的想法,慈禧更是无心在战,所以就以宋育仁私自购买船舰和招兵,把他从英国召回来,让他更生气的是,没过几天清政府就签下了,而这个计划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他的忠心报国也只能覆灭了。

后来清政府降了他的官职,他晚年也开始隐居了起来,从此不问朝中之事,在1931年去世,享年74岁,不过我们也要知道若非慈禧等人当时拦住,也许这个计划就真的实行了,先不说能否扳回一局,最起码可以让日本人有所害怕,起到震慑的作用,而现在他的精神也继续影响着一代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