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陽區雙勝鎮鼓樓埡村的“幸福密碼”

夯實基礎設施

解決孩子的上學難,老百姓用上安全的電,建成了通村水泥路;規劃建設3個體現川東北民居特色聚居點,集中安置86戶361人;完成危舊房改造45戶,實現全村安全住房率達100%。

發展骨幹產業

解決群眾困難

幫助學生解決家庭困難、完成學業;幫助五保戶爭取廉租房指標、住上新房。

一條條水泥路在村裡蜿蜒,一座座新居掩映在青山中,一片片長勢茂盛的沃柑樹上掛滿了果實……村民都說,鼓樓埡村變了,變富了、變美了!而這一切得益於有一個好的黨支部,讓這個村走上了鄉村振興發展之路。

1 完善基礎設施

恩陽區雙勝鎮鼓樓埡村是典型的貧困村,一所村小學建於60年代,早成危房,1-5年級100餘名學生都到外村學校就讀,給家長、學生帶來極大不便。

村“兩委”幹部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一定要想辦法籌措資金修建校舍!說幹就幹,村黨支部書記楊廷敬組織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商討新建教學樓方案,挨家挨戶動員籌資,積極爭取項目。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共籌集資金4萬餘元,爭取上級扶貧資金10.5萬元,用3個月時間建起了一幢一樓一底的教學樓。

解決了孩子的上學難,緊接著,村“兩委”為群眾的照明問題奔走。楊廷敬和其他幹部先後前往電力公司協調20餘次,爭取150萬元對全村農網進行了升級改造,安裝50千伏變壓器4臺。老百姓用上了安全電,都誇“村黨支部一班人又為我們做了一件好事實事”。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通過村“兩委”的努力,一條通村水泥路建成了,群眾的安全出行不但得到了解決,而且也打開了鼓樓埡村的致富門。

同時,村黨支部還組織群眾統籌利用易地扶貧搬遷、土地增減掛鉤、危舊房改造等項目,堅持“四統一四自主”,規劃建設3個體現川東北民居特色聚居點,集中安置86戶361人;按照“應改盡改”原則,完成危舊房改造45戶,實現全村安全住房率達100%。

2 發展致富產業

古樓埡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317人。一直以來,村民習慣於傳統種養,加之近年來外出務工人數逐年增加,致使全村近三分之一的土地撂荒。貧困戶要脫貧,貧困村要如期退出,沒有骨幹產業支撐可謂是紙上談兵。

為解決這一問題,村黨支部立足一村一品定位,從2015年初開始,先後組織村社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數次前往義陽、群樂、儀隴、重慶等地考察,並邀請種植專家實地考察論證,提出發展優質沃柑主導產業,套種中藥材,確定以兩個農業專業合作社為引領,黨員幹部帶頭栽植,貧困戶聯動栽植,一般群眾自願栽植的方式,先後發展優質沃柑400餘畝,套種中藥材300餘畝。

2016年以來,全村中藥材每年收入60餘萬元;去年沃柑初投產,收入12萬元。“今年,沃柑全面投產,預計採收20萬斤,按照最低價4元一斤,收入也是80萬元。”楊廷敬說,這些沃柑,全部都是村民自家栽種,合作社負責提供技術和肥料,村“兩委”負責銷售。

3 心裡裝著群眾

村黨支部一班人經常走社入戶,對每個家庭生產生活狀況瞭如指掌,哪家哪個人生了什麼病,哪家養了幾頭豬,哪家的小孩在哪讀書,他們都如數家珍。

還在讀書的朱江寧,父親因車禍去世,母親不知去向,爺爺奶奶都患有重病,生活極其困難。村黨支部先後多次將他的情況梳理上報至鎮民政所,幫助解決他家的困難,也幫助他完成學業。“是村幹部一直以來對我的照顧,對我家裡的照顧,我才能順利完成學業。我發自內心地感激他們!”朱江寧滿懷感恩。

五保戶朱永順因房屋垮塌無法居住,村黨支部多方爭取廉租房指標,幫助他住上新房。朱永順說:“感謝村上的幫助,讓我在有生之年能住進這麼漂亮的新房子。”(記者 李俊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