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提倡节俭,如今却流行炫富?

我小时候,目睹长辈们过日子,勤俭节约,成习惯了。

我外婆做红烧鳝鱼,把鳝鱼头尾一起入锅煮,端上桌来看时,我看着鳝鱼昂头看我,会觉得害怕,她却无所谓,“都是花钱买的,当然要吃掉!”

菜市场讨价还价,没事剥白菜帮子掰得人家小贩气急败坏,买韭菜得饶一头蒜,买青菜得饶点葱姜,都是如此。我有位长辈逛超市,看菜都明码标价,一摇头不买了,“都不能还价,冷冰冰的!”

小时候,大家多少都有类似的体验:看中某个玩具了,想买,直勾勾地看着,又不敢说;父母看出来了,拉着就走,“这东西没啥用,快走吧——将来你长大了再说!”你如果说“那谁谁同学家就有这个的。”父母会说,“咱们家又不是他们家!”

当然,父母也会给买个储蓄罐,教育你钱都得存起来,一分一毫,精打细算。与此同时,压岁钱当然是要拿走的,“存小钱,办大事——将来还不是给你用!”

我觉得,中国人爱“存小钱办大事”这习惯,真是一代一代人言传身教出来的呢。

勤俭节约的同时,我长辈们也生怕露富——虽然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实在也无富可露。

跟人聊天,都是“没啥钱,没啥钱。”

所以如此,我叔叔跟我说过:一旦别人觉得你有钱,就会上门来借;亲戚们彼此脸皮薄,不能不借;而所谓借,就未必有还的时候;还,那也不用提利息了。

但你再藏富,家底厚薄,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哦哟,看这家的大瓦房,这个院子;哎哟,看他们家还有摩托车!”

所以我上一辈,都是藏得厉害。私下里,大家也会彼此揣测其他亲戚的家底:

“别看他每天哭穷,家里好着呢!”

所以,我的长辈们,很看不明白如今的世道。我有几位长辈,每次看到富豪嫁娶、豪车豪宅、在线炫富、定制款多少钱的大东西,就会痛心疾首。他们都能熟练地将这些钱转化成自己熟悉的东西。

“这么多钱,可以吃多少顿红烧肉啊?”

“我们老机床厂当时卖了都没这个车贵!”

之后自然是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那都丢没了,哼!

世上炫富的,有许多自然是沉不住气的暴发户。

但也有些,别有原因。

以前提过,我有位同学的父亲,甚是爱吃。

有一天开着车在路上呢,红灯停了,手指敲着方向盘,忽然想起什么,让女儿帮着拨电话:

“那个汤,可以开始热了,我还有十五分钟到家,这样客人们正好来得及吃,味道刚好。”

他女儿和他准女婿初次见他时,迟到了五分钟还是十分钟吧,全桌都等着。老岳父脸色不大好。说,“来了,就坐下吃吧。”吃到后来,面色和缓了。跟准女婿说,别介意,“有点不高兴,但不是针对你。就是这个鱼啊,端上来,凉了,就不大好吃了。”

我们都说,他是个惜物之人,很懂生活,也不铺张。苍蝇馆子也吃得很开心。

但也是这位,家里有辆我先前只在广告里见过、没在三次元世界看过的豪车——虽然他日常出门不太开那辆。

说起来时,他也很有道理:

“买这种车么,肯定是拿来炫耀的,不然谁买啊;但是开出去谈生意,就方便很多了嘛!”

对我那些有十分家财、只肯露一二分的长辈而言,这种七八分家财硬要充成十分的,自然是打肿脸充胖子,不甚可取。

但一旦说成“人家明明是买得起豪车的富翁,私下里其实很接地气,还吃苍蝇馆子呢”,感觉又不一样了?——说明人家也不是生来爱炫富嘛!

费孝通先生以前写中国农业社会,有几点我印象深刻。

——农业经济时代,大家安土重迁。喜欢熟人,彼此知根知底。平日多少会论资排辈,因为在农村里,经验≈农业智慧。

以及:

因为收入相对稳定,很难大幅度的投入再生产,所以日常极重俭省。

司马光当年和王安石闹腾时,反对王安石方的大观点就认为,(农业社会)总利益是一定的,为国取利,就会与民争利。

由此可见一斑:

传统农业社会,大家都相信钱是省出来的。

所以自古长辈以奢侈为恶,理所当然。

法国自17世纪路易十四开始,有所谓重商主义。

欧洲史上开始大规模商业性炫富,也从那时开始——之前西班牙王室也搞过,但跟商业发展没大关系。

到18世纪,孔岱亲王表达过下面这个意思:

重视商业的王室,会提倡炫富。

唯炫富能带动奢侈品、手工业与商业流通。

所以近代的奢侈炫富,可算是商业社会的产物。

以前谈过,现代奢侈品理论,很重要的两点,一是社交距离,一是价值观表达。

换言之,奢侈品本身就是为了制造差异而存在的。

商业社会的需求,许多来自于差异——所以咯,某些牌子的

手机,都得分个三六九等,为了满足不同消费需求而存在。

大概可以说:

传统农业社会的理想,是均一与平等。“不患寡而患不均”。“钱是省出来的”。

所以在农业时代过来的长辈,都觉得炫富特别招人恨。

商业社会的审美,是各自追求个性,个性差异制造审美差异,如此才能增强各种款式的生产流通。

所以炫富,多少也可以算是商业时代潮流的一环。

而那些借钱生钱的行当,更得要求炫富了——越有钱才越能聚钱嘛。

许多“一看就知道这个人很有钱”的豪车名表,就是为这个而存在的。

所以说,不是我们的时代多么糟糕,已到人心不古的程度。

只是我们过去四十多年,基本是从一个流通较少的农业/工业国,急速跨进了商业时代。四十年,简直经历了欧洲数百年的迁跃。

整体的消费习惯乃至于财富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们的父辈,许多还秉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质朴价值观,总觉得钱得积攒省,得藏富。

而现代已进入到财富流通、创造需求的时代了,所以时代鼓励大家炫耀与展示——实际上,连我们的朋友圈无意分享的某个店铺,都算是这个潮流的一环。

哪一点都有其原因,只是社会与时代的不同倾向罢了。

节俭与炫富,有可能统一吗?

有可能的。

在那些非新兴商业地区,有许多老派商务人士,按年纪,可能也就是我们的父辈吧,大多是从商偏早、经过见过的。

许多这类人,都是“众所周知很有家底,但私下里很俭省”的长辈。

众所周知的家底,是炫耀给需要知道的人知道,以方便事业发展的.

私下里的俭省,那是深知消费主义的真谛,所以只求自己舒服,不当冤大头。

这种人,我觉得,就是真活明白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