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下雨天如何处理对虾养殖池塘水?

籣蔲


养对虾也是一门学问,下雨天尤其是考验咱们养殖户的能力的关键时刻。接下来,珊珊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下雨天养殖对虾的一些常识!下雨天可造成:①PH下降;②弧菌增加;②以及可能的藻类倒藻死亡从而有藻毒素;③以及造成水浑浊,还有雨水带来的污染物质;④还有盐度被稀释的变化等;⑤因为藻类光合作用少,虽然雨水带来溶氧,但整体上比晴天更缺氧;⑤水体分层;⑥亚盐和氨氮相对升高。所以,针对下雨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如下:

1、关于增氧机:① 晴天突然下阳光大雨,表层水突然降温,密度变大,引起上下层水体剧烈对流,下层水的有机污染物大量消耗了上层水的溶解氧而得不到补充,往往容易造成鱼虾严重缺氧,此时应该开增氧机处理;② 遇到连续下雨,中到大雨,连续的下的过程中,可以不必开增氧机,雨水本身带来溶氧比较多,比开增氧机多,雨水本身温度低,比重大,会有上下层对流;③ 连续的小雨,毛毛雨,则藻类光合作用变弱,下雨带入的溶氧少,上下层对流不强,此时应该开增氧机,尽量开;

2、大雨造成盐度变化,雨量大量,靠近咸水源(如海边)地方,可以边换水边排水处理,其他地方可以补充海盐,或类似的海盐精华浓缩盐产品;小雨不必处理;

3、除非PH变化下降太多,否则一般不需要用石灰调节,只有当PH下降太多,降到7.2以下了,才开始用石灰水调节,最好在岸上把石灰用水泡开成饮和石灰水,每天泼洒20公斤石灰水(注意不是生石灰粉),进行缓慢调节,如果直接泼洒石灰粉,则每亩每次2公斤左右(或小苏打粉2公斤/亩),沿塘边一米范围内泼洒。

4、调水:雨后用益加益水产em生物菌液每亩2公斤左右,全池均匀泼洒。为了抑制弧菌和分解有机悬浮颗粒物(包括分解倒藻死藻)。每隔三天再喷洒一次,少量多次的逐步调节,视水质情况合理掌握水产菌液用量。

5、下雨可能造成的底层氨氮亚盐上升,可以采用反硝化细菌单菌(市场上购买)+ 过氧化钙(或过碳酸钠粒粒氧)300-500克/亩来改善;慢慢降低亚盐和氨氮。

6、在有因为雨水造成的藻类减少的情况下,一遇到晴天有阳光时,马上泼洒水产氨基酸营养液(或者是菜粕或豆粕粉一起发酵的发酵液)10公斤/亩,来肥水操作,哪怕只是几小时的阳光。



山东珊珊


下雨天,是对南美白对虾养殖者的一个考验。好多养殖场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还不是很了解,这无疑增大了养殖风险。

雨天的影响普遍存在

首先南美白对虾养殖,除了工厂化养殖受天气影响很小外,其它养殖模式都会受到雨天的影响。

其次,雨天可分为暴雨(台风雨)和连续阴雨两大类。无论是哪种类型,都会引起养殖水体中藻类、菌类、水质、底部环境等发生变化,进而可能影响到白对虾的健康、生长等。



下雨天可能造成的影响

1、pH下降:

雨后池塘养殖水体的pH值往往会降低,其原因主要是:

由于工农业的污染的存在和增加,往往会出现酸雨,造成养殖水体pH值降低;

暴雨后,地下淡水水位升高,酸性的地下水渗入池塘,造成虾塘pH剧烈降低。

养殖水体的pH值剧烈变化,会引起对虾应激。如,pH值下降,对虾携氧能力也下降,造成对虾体内亚缺氧,影响动物健康与生长,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会易感疾病,或生长受阻。

2、弧菌增加:

我们必须知道,弧菌其实是“条件致病菌”。也就是说,弧菌是养殖水体中的一种常在菌,无论你采取什么措施,在开放的池塘中,要“完全清除”弧菌,是不可能的。但弧菌是在一定条件下,弧菌数量得以快速、大量繁殖,在养殖水体中达到一定的浓度以上,才可以致病。 例如,

养殖水体温度剧烈变化,会出现利于弧菌等条件致病菌的繁殖;

倒藻,藻类分泌的弧菌等致病菌抑制物减少或消失;

养殖水体内菌相失衡,有益菌数量剧减,弧菌等致病菌竞争性抑制菌减少,......等等。

以上条件出现,都会诱导弧菌等条件致病菌快速、大量繁殖,达到致病浓度。 暴雨或连续阴雨天,都会引起养殖水体中的藻相、菌相、水质、底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造成有利于弧菌等形成菌群优势的条件,进而引发疾病。



3、突然倒藻:

阴雨连绵,容易引起养殖水体内藻类变化,如甲藻类增加,形成不利于白对虾的水体环境;

台风暴雨,不良气候因素,容易引起藻类大量死亡(倒藻),导致池水变清。倒藻所带来的藻毒素中毒、养殖水体中缺氧、清水塘环境等等,都会造成不利于白对虾生长的环境,甚至引起浮头、偷死等。

例如,雨后容易发生的倒藻,引起底部青苔滋生。由于青苔光合作用较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限制了其它浮游藻类的生长,使得养殖水体“瘦”而不易“肥”。池塘养殖水体清澈见底,不利于虾的栖息。

雨天本身就光合作用弱,养殖水体内容易缺氧。倒藻的发生,使光合作用更少,虽然雨水会带来一些溶氧,但养殖水体整体上比晴天更缺氧。



4、盐度变化:

暴雨或连续大雨,会引起养殖水体的盐度变化,特别是大量周边淡水的流入,使池塘内养殖水体的盐度被稀释的变化更快。 在有一定盐度的池塘中,如果盐度变化很大,则对南美白对虾的水环境渗透压造成剧烈变化,白对虾的应激会非常大。特别容易引起应激性脱壳和脱壳不遂,大量偷死。

5、塘水浑浊:

雨水带来的污染物质造成水浑浊;养殖水体内各种生物、化学物质等的构成变化,引起水浑浊;雨水冲刷引起的池底有机质泛起,造成水浑浊。



6、水质剧变: 下雨可能造成的底层氨氮、亚硝酸盐上升; 雨天养殖水体中相对缺氧,氧化作用减弱,无氧状态下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增加; 雨水的注入,引起养殖水体pH值的降低,水质在短时间内恶化。 一般雨水温度比塘水低,夏季时两者的温差更大。雨水比重较低,降雨时,与池水混合,致使表层池水温度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都会减弱。

7、水体分层: 晴天突然下大雨、暴雨,表层水突然降温,密度变大,引起上下层水体剧烈对流。下层水的有机污染物大量消耗了该层水的溶解氧而得不到补充,往往容易造成鱼虾严重缺氧; 遇到连续下雨,中到大雨,连续的下雨过程中,雨水本身带来溶氧比较多,雨水本身温度低,比重大,会有上下层对流; 连续的小雨,毛毛雨,则藻类光合作用变弱,下雨带入的溶氧少,上下层对流不强。 大雨或阴雨连绵会造成这么多的养殖环境变化,会对养虾产生很大的危害。

因此,做好雨前预防和雨后及时处理工作,对提高养虾的成功率极为关键。



雨天影响的后果

雨后对虾出现各种异常现象,是由于阴雨天、雷阵雨或暴雨后,池塘内养殖水体的水质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水中溶解氧含量和pH降低,是导致虾产生应激反应、诱发虾病的主要因素。 因此,雨后池塘的水质如果不进行及时地调整,白对虾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轻者缺氧浮头发生病害,重者出现大量死虾。例如

1、水分层与暗浮头、虾跳:暴雨期间或台风前夕,多数天气闷热无风,降雨后若无强力搅动水体,容易造成水体盐度、温度及氧气分层。往往出现底层氧气不足,会出现对虾暗浮头,常见对虾潜游在池水的中上层一有惊动就出现虾跳现象,甚至出现无氧偷死、应激性脱壳缺氧死亡等。

2、底部氧化还原弱、泛塘:对虾养殖到中、后期,生物总量快速增大,积累在塘底的残饵和粪便有机物多。如果水温突变,会引起水体发生对流,导致塘底的腐殖质翻动,进而带动塘底的有害物质充斥水体中,造成池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忽然升高。甚至超标,发生急、慢性中毒,导致对虾体质衰弱、活力不好或者出现偷死等现象。

3、红体病易发:连续阴雨天,容易引起养殖水体的弧菌或其他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对虾感染细菌、虾病发生。雨后对虾常出现红须,体色微红,严重时游泳足也变红,出现应激性肠炎、肝脏萎缩或糜烂、厌食,甚至发生死亡现象。脱壳不遂而出现的病虾甲壳软或硬壳、体色棕红或鲜红,在水中顺水流方向缓慢游动,若捕捞离水后很快死亡。



4、黄黑鳃病多发:雨后,由于水体出现温差,造成泛底,加上藻类大量死亡,导致虾池水中有机颗粒较多。这些悬浮颗粒容易粘附、堵塞在对虾的鳃部,加上溶解氧、pH值的下降,造成虾鰓功能性损伤(肿鰓)。此外,还有细菌、寄生虫等附着。所以,雨后对虾经常出现黄鳃或黑鳃,引起对虾呼吸困难,机体中毒、体质差而出现脱壳不遂,偷死不断。

雨天影响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雨天影响就是一种应激反应。对不良刺激产生的反应大小,是养殖过程中的水质稳定性、虾体健康程度决定的。

良好的水质、健康的虾体,可以较好的抵御突如其来的暴雨、台风雨、连绵阴雨。这是养殖者一贯注重保持良好的养殖水体藻相、菌相和生物化学指标,水质稳定、良好。在这种水体中生长的白对虾体质好,抗病力、抗逆性强。一句话,基础比别人好。

所以,还是那句老话“预防重于治疗”。比如定期泼洒有益菌,建立良好的有益菌优势的菌相,快速消纳水体内过多的有机质;培植稳定的优良藻相,维持水质稳定。等等,都会有效稳定水质,降低不良外界刺激所造成的虾应激反应过大。



雨天前后的一般性措施

1、注意天气变化。每天注意天气预报,特别要注重天气趋势预报。尽管有时天气趋势预报不是那么准确,但会对我们的养殖生产管理有指导性意义。提前安排相应的预防措施。天气不变坏,是你的运气;天气变坏,则有备无患了。

2、老生常谈,预防重于治疗;常规处理优于应激处理。建立良好的水质保持程序,定期改底、培藻、补菌;保持健康的对虾体质,及时调整日粮、调整肝肠,使白对虾的体质健康,抗逆性、抗病力较强。如果养殖的虾总处于健康临界状态、或亚健康状态,则一般的应激,都会造成很大的反应,甚至导致疾病或死亡。

3、建议的正常程序,“定期改底 + 有益菌补充”模式。养殖前期,生物改底 + 化学改底;中后期化学改底。补菌方法为:定期使用 + 特殊阶段使用的模式,注意选择高效有益菌。一般采用泼塘、拌料相结合的方法。稳水、调整肝肠相互配合。



4、雨前预防:大雨、暴雨前,塘内泼洒抗应激的电解质产品,泼洒有益菌。

5、雨中加强:如果是连续阴雨天,应在阴雨间隙,哪怕的短暂的几个小时,也要及时泼洒抗应激电解质产品、有益菌等。阴雨天持续时间长,注意开增氧机,晚上使用长效氧。

6、雨后处理:雨后藻类减少,立即改底,解毒,补电解质,肥水,补菌。如水质不佳,可停料,采用高效生物菌发酵物(如用麸皮发酵)沿料线泼洒,调整对虾肝肠,增强对虾的抗应激能力。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


阴雨天气对养虾产生的危害,做好雨前预防和雨后及时处理工作对提高养虾的成功率极为关键。

一、阴雨天易发病原因

1、水温变化

一般雨水温度比虾池水低,夏季时两者的温差更甚。雨水比重较低,降雨时,与池水混合,致使表层池水温度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减弱。

2、水体缺氧

一来雨水的冲刷,使池底粪便、残饵等有机质泛起,引起水体的化学耗氧量增加;再则阴雨天气里,天气闷、低压,造成空气中溶入表层水体中的氧减少;三则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也弱,产氧少,引起水中的溶解氧不足;最后降雨导致咸淡水分层,阻碍底层水和上层水的氧交换,底层水体缺氧。

3、水色变清

阴雨连绵藻类大量死亡(倒藻),导致池水变清,引起底栖青苔滋生。青苔光合作用较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限制了浮游藻类的生长。而且池水清澈见底,不利于虾的栖息。藻类的大量死亡,不但直接污染虾塘,而且使虾塘长出青苔,对虾极其危险。

4、水质恶化

由于雨水的冲刷引起的池底有机质泛起,水体缺氧,水温降低而引起的生化作用减弱,致使水体化学耗氧量(COD)增加,水体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多,再加上雨水的注入,引起pH的降低,水质在短时间内恶化。

5、应激反应

降雨引起的水温、pH等环境因子的突变,易引起虾的应激反应,造成虾死亡;另外,降水引起水体盐度的降低,加上其它环境因子的变化,极易引起对虾非正常蜕壳。

二、下雨引起对虾应激的原因

1、渗透压的变化

养殖南美白对虾放苗后,逐渐降低池塘水体的盐度,有助于养殖的成功。但是在雨季,特别是雷阵雨、暴雨,常常出现对虾养殖池塘、近海的海水盐度急速下降。

在无风、无增氧的状态,雨水比池塘水比重轻,停留在水体的表层、瞬间会使表层水盐度突然大幅度降低,尤其四周有大量淡水流入虾池,更是使池水盐度发生骤降。而白对虾虽然对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但对盐度剧变还是有一定的适应范围的。

由于盐度急速下降,会损伤对虾的渗透压功能,一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对虾的盐度剧变应激反应。如果不及时采用应对措施处理,可能会使对虾发病,或者造成对虾生长不良等严重的恶果。

2、pH的变化

雨后虾池水体pH往往会降低,其原因是:正常的雨水pH值通常是7.0左右;而现在由于工农业的污染,往往又会降酸雨,其pH更低,造成水体ph就降的更低;

暴雨后地下淡水水位升高,酸性的地下水渗入虾池,造成虾塘pH大幅度降低,会引起对虾应激,而ph下降使对虾携氧能力也下降,造成对虾体内亚缺氧,影响养殖效益。

3、水温的变化

由于降雨、无阳光会使虾池水温剧降,尤其中午降雨的温度,雨水温度远远低于虾池水体的水温。若无外来动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温往往较低,会出现虾池的水体温度分层现象。

水温骤降对虾难以适应或引起应激脱壳,或会引起对虾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出现空胃,空肠以及肝脏萎缩等现象。对虾免疫功能降低后,抗病力差,易发生各种疾病。

4、溶解氧的变化

对虾要良好生长,养殖池水的溶解氧要大于3mg/L以上。长时间的下雨使阳光减弱,会导致虾池浮游植物生长缓慢,或者光合作用减弱,甚至由于环境剧变使许多藻类死亡(倒藻),消耗水中氧气,造成水中溶解氧减少。

而且暴雨后若无增氧机增氧、搅动,雨水在表层,出现虾池溶解氧分层,上下水层溶解氧无法交换,往往造成底层亚缺氧,产生对虾暗浮头现象,严重时底层缺氧,引起虾死亡。

5、藻类减少和致病菌增加

雨季尤其是长时间阴雨天或暴雨,长时间光照强度不足,以及上述的种种原因,会造成单细胞藻类一是大量死亡,使虾池雨后出现水的颜色突然变清,或者浑浊透明度加大,都是单细胞藻类死亡的缘故。

藻相变更,2-3个小时之间藻相就完全不同,由原来良好的水色变成红浊水等不良水色。原因是水中有害藻类迅速繁殖。由于藻类大量死亡,不但破坏虾池水体藻相的平衡,而且分泌藻毒素,对对虾健康有害,出现慢性中毒。

同时也使藻类分泌的抑制细菌生长的类抗生素物质急剧下降,有利弧菌病原菌的繁殖,藻类死亡后环境恶变会使致病细菌繁殖加快造成致病菌超标,使对虾发生病害,对虾感染弧菌诱发红体等疾病的发生。

6、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增高

由于水体上下层温差大,水中单细胞藻类少,溶解氧降低,水中的有机物无法进行有氧分解,使水体中氮元素在硝化过程中受阻,而进行厌氧分解导致亚硝酸盐、氨态氮等有毒物质猛增超标,导致中毒而引起对虾疾病发生。

三、雨后对虾出现常见问题

雨后对虾出现各种异常现象是由于阴雨天、雷阵雨或暴雨后,虾池水质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水中溶解氧含量和pH降低,是导致虾产生应激反应、诱发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雨后虾池的水质如果未能及时得到调整,池中对虾就会出现诸多问题,轻者缺氧浮头发生病害,重者出现大量死虾。下面是雨后常见的几个问题:

1、水分层与暗浮头、虾跳

暴雨期间或台风前夕,多数天气闷热无风,降雨后若无强力搅动水体,容易造成水体盐度、温度及氧气分层。往往出现底层氧气不足,会出现对虾暗浮头,常见对虾潜游在池水的中上层一有惊动就出现虾跳现象,甚至出现无氧死角导致脱壳缺氧死亡。

2、泛池与耗底

对虾养殖到中、后期生物总量较大,积累在池底的残饵和粪便有机物多,如果水温突变,会引起水体发生对流,导致池底的腐殖质翻动,进而带动池底的有害物质充斥水体中,造成池水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忽然升高超标,发生急慢性中毒导致对虾体质衰弱活力不好或者出现偷死等现象。

3、红体病

长期的阴雨天,容易引起养殖水体的弧菌或其他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对虾感染细菌、虾病发生。雨后对虾常出现红须,体色微红,严重时游泳足也变红,出现应激性肠炎、肝脏萎缩或糜烂、厌食,甚至发生死亡现象。脱壳不遂而出现的病虾甲壳软或硬壳、体色棕红或鲜红,在水中顺水流方向缓慢游动,若捕捞离水后很快死亡。

4、黄黑鳃病

雨后由于水体出现温差造成泛底加上藻类大量死亡导致虾池水中有机颗粒较多,容易粘附堵塞在对虾的鳃部,加上溶解氧、ph的下降造成虾鰓功能性损伤(肿鰓),此外还有细菌、聚缩虫等附着,所以雨后对虾经常出现黄鳃或黑鳃,引起对虾呼吸困难体内中毒体质差而出现脱壳不遂陆续死亡。

四、防治对策

雨前预防措施

做好雨前预防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阴雨天气对对虾的危害,这就要求广大养殖户要经常关注天气预报,提前掌握天气变化,及时做好防范工作。

1、平时注意保持藻相的稳定,定时使用“硅藻壮”、“红螺壮”“肥源”,适当提高养殖水体藻类密度,维持一定的肥度。这样可缓冲因长期阴雨引起的池塘水质剧变。

2、雨前保持一定的水位,池中水量越小,雨水对池水的影响越大。尽量减少雨水与池水的交换,雨前将上层闸板提起,使闸板顶部与池水水面持平,让雨水及时排出。及时疏通排洪沟,以防池外雨水入池。

3、在饲料中添加“复合免疫多糖”+“安进巨能钙”,以增强对虾体质。施用“稳定型VC”、“酶益添”、“解毒应激灵”等抗应激药物,增强对虾的抗应激能力。

4、阴雨天气来临前施用“铂福水健”、“聚能菌素”、“安进菌霸”等以调节水质;施用“解毒底改”、“安进巨能氧”、“铂福底健”底改,减轻鱼虾池底质的恶化程度,通过化学方法提高池水溶氧量。

雨中、雨后处理措施

雨中、雨后处理措施雨后要及时做好处理,否则对虾容易出现大量死亡。雨后的处理工作中,解毒和调水尤为重要。

1、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加勤巡塘与观察,对异常情况及时记录、分析,对水质的变化、个别对虾的死亡等都要认真观察,寻其原因,及时处理。及时掌握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pH、藻相变化以及对虾病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及早采取措施。

2、有条件的要全天候开动增氧机,增氧同时还能搅动水体消除水体分层的作用。常备增氧产品,必要时施“安进巨能氧”、“氧生源”增氧,出现浮头时,其施用量可增加到正常用量的2~3倍;且需通过人工划船搅动水体,消除分层。

3、施用“超能水净”、“亚硝特攻”等净化水质,控制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若池水pH太低,可使用“硬水速补”,起到稳定养殖水体的pH,减弱环境因子突变引起对虾应激反应的作用。适当的使用“铂立康泡腾碘”、“铂福水健”等进行水体消毒,使用前可适量施用“安进巨能氧”,这不仅可以及时杀灭水中细菌病毒,还能有效维护水色。

4、控料或停料,以避免污染和浪费。在饲料中拌“复合免疫多糖”或“稳定型VC”、“酶益添”等免疫增强剂,增强对虾体质,提高对虾抗应激和疾病能力。

5、出现“倒藻”时,要及时处理。首先打开增氧机,再用“安进巨能氧”增氧、“解毒底改”、“底源康”等解毒改底,然后使用“高活性芽孢杆菌或“硅藻壮”、“安进菌霸”和“肥源”等进行肥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