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為什麼一直被諸葛亮死死的壓制著?他犯了三個諸葛亮的忌諱


魏延為什麼一直被諸葛亮死死的壓制著?他犯了三個諸葛亮的忌諱

在中國的古代名人裡面,諸葛亮是最被高估的一個人,這個主要歸因於古代小說和民間故事的流傳,讓諸葛亮一步一步走向了神壇。大家要是平心靜氣的翻翻正史,看看諸葛亮打過幾場勝仗?就知道諸葛亮在軍事上面的能力實在是乏善可陳,他真正的長處還是在於行政管理能力,這個論斷,在陳壽的《三國志》裡面已經有公論,這裡鐵錘文史不再多說。

單說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

《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第一次見到魏延就要殺魏延。第五十三回是《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在這一回裡,黃忠與關羽交戰,因為念在舊情,兩人虛與委蛇,你讓我一槍,我讓你一刀,互相都沒有使出全力廝殺。結果黃忠的 主子韓玄站在城頭看得清楚,認為黃忠一定是心有異心,喝令手下人把黃忠推出去斬首。結果魏延異軍突起,刀下救人,救了黃忠一命,隨後發動將士們起義,腰斬韓玄。並且開門迎接劉備部隊。

可以說,魏延在關鍵時刻送給了劉備一件大禮包。既得了長沙重鎮,又獲得了黃忠,魏延這樣的大將。可是沒想到諸葛亮進了城,乾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要殺魏延。理由是什麼呢?

孔明曰:

“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玄德曰:“若斬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軍師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魏延喏喏連聲而退。

說實話,腦後反骨這種事也就是拿來糊弄人的。關鍵這個事情諸葛亮做的太不道德。自古以來殺降將都是不吉之舉,更何況在此之前,魏延就曾經幫過劉備一次大忙,劉備準備投靠襄陽劉琮的時候被對方送了一大碗閉門羹,結果是魏延砍下吊橋邀請劉備入城,只是劉備後來放了魏延鴿子而已。

如果劉備把一個連續兩次有恩於自己的大將殺掉,那劉皇叔成了什麼人了?

再說諸葛亮,自己對於攻打長沙沒有立下一寸功勞,現在儼然像一個主人一樣對別人指手畫腳,還說什麼饒你性命。沒有魏延的反水,誰取誰的性命還是兩說呢。如果僅僅以魏延殺韓玄為理由斬殺魏延,其實也是不成立的,因為整個三國演義裡面,手下人反水殺了頂頭上司,轉身投靠別人的事情可是太多了。別人做了不殺,為什麼魏延做了就要殺頭呢。這個也是說不過去的。

諸葛亮討厭魏延,根源要從諸葛亮自己身上去找原因。諸葛亮是接受傳統教育成長起來的,有著牢固的忠義傳統。當年曹操求賢若渴,許多謀臣投奔曹操,諸葛亮為啥不去?還是心中認為曹操是個不忠之臣。孫權在赤壁之戰前後也曾經讓諸葛瑾傳話給諸葛亮,希望諸葛亮能夠留在江東輔佐自己,而且已經表態,如果諸葛亮答應留在東吳,孫權自己寫親筆書信給劉備說明情況,絕對不會讓諸葛亮為難。結果諸葛亮也是婉言謝絕孫權的美意,並且說,自己知道孫權是個大英雄,而且自己如果留在東吳也可以發揮作用,但是問題是,他認為孫權不能夠盡亮之才,就是不能夠徹底的發揮諸葛亮的才幹。

這個當然是託辭。

所謂不能徹底發揮諸葛亮的才幹,是因為諸葛亮的理想不僅僅是輔佐一個有志向的地方諸侯稱王稱霸,而是要輔佐根紅苗正的王室之胄,扶正搖搖欲墜的漢朝皇室大廈。

這才是諸葛亮最終選擇劉皇叔的原因。這也證明了,諸葛亮是一個非常尊重社會傳統的人。

這也就是諸葛亮討厭魏延的第一個原因。

當時東漢有一個重要的社會傳統,被魏延打破了。那就是對故主的尊重。

東漢時期出人頭地主要還是要靠裙帶關係,門生故吏對於老領導老幹部都是很尊重的。這就是袁紹袁本初當初敢起兵反對董卓的主要優勢之一,畢竟是四世三公,門生弟子遍天下。所以打工仔改換門庭投靠新東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殺主求榮,則是一個犯社會忌諱的大事情。

正因為這個原因,張飛這個粗人和呂布每次玩命的時候都要羞辱呂布是三姓家奴。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蔡邕。董卓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壞蛋,殺死董卓天下人都鼓掌叫好。可是蔡邕卻因為當年董卓對他很好,冒死哭屍,最後自己也被殺死。按理說蔡邕這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犯了錯誤的人,可是蔡邕死後卻得到了士大夫們的尊重和同情,認為他念舊主之情。後來曹操看了袁譚的頭,放出狠話來說,如果有人敢哭袁譚者殺。結果王修還是冒死哭屍,理由就是袁譚當初對自己有恩,不去收屍是不義之舉。最後曹操不但不殺王修反而任命王修做了官。

你看,這就是當時的傳統。

再回到魏延這一邊來看。魏延殺死韓玄,和黃忠一起開門投降劉備。黃忠主動提出來要給韓玄辦葬禮,埋葬在長沙之東,以顯示不忘故主的心意。黃忠的舉動贏得了劉備集團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同樣都是在長沙投降的降將,黃忠在劉備集團裡面一直都混得不錯,可是魏延卻被他們打上了另外一個標籤。

諸葛亮討厭魏延的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兩個人在軍事策略上的明顯分歧,同時也是他們性格上的差異。

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句話把諸葛亮的秉性說的很透徹,無論是行政還是軍事,諸葛亮的特點就是細心謹慎,多算。從優點來講,就是不會犯毀滅性的錯誤,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可是從缺點上來講,那就是缺少行動魄力,容易喪失戰機。比如被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諸葛亮和魏延在北伐方針上的分歧。魏延就主動提出來奇兵取道子午谷,直取都城,被諸葛亮全面否定。諸葛亮要求穩紮穩打,結果給了魏軍從容應對的時機。

此外魏延個人的性格,也不招人待見。這個不是諸葛亮一個人不喜歡,恐怕所有的同事和領導都不喜歡。魏延自恃勞苦功高,不把其他人物放在眼裡。其他將領看見魏延繞著走,免得跟他起衝突,這就導致了魏延沒有朋友沒有盟友。而另外一個殺魏延時的重要人物楊儀,也是一個驕傲的才子,唯獨他不鳥魏延,魏延更是不爽楊儀,兩個人一坐在一起就會抬槓。抬槓到了高潮的時候魏延氣不過竟然拿刀子在楊儀面前晃盪。說實話這的確是有點過分,弄得楊儀小朋友眼淚汪汪的到諸葛亮面前求安慰。

不僅如此,魏延對諸葛亮其實也不放在眼裡。經常埋怨諸葛亮不相信自己,要不然的話早把北方拿下了。而在諸葛亮死後,大家一起準備返回首都的時候,魏延直接叫板,說不能因為死了一個人就破壞北伐的重大計劃。言下之意就算是諸葛亮死掉了,憑他魏延的本領一樣可以取得北伐的成功。

魏延就是這麼一個驕傲跋扈的軍人。當然了魏延的驕傲是有資本的,他的地位是都是憑藉一個接一個實打實的戰功奠定的。《三國志》裡面講的很清楚,

“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魏延驕傲當然有驕傲的資本。

問題在於,魏延的驕傲,讓諸葛亮對他死後,蜀漢的政治格局產生了深深的憂慮。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可以平衡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一旦諸葛亮死去,朝野上下將不再有節制魏延之人。要知道在那個時候,魏延已經成為僅次於諸葛亮的第二號人物。

第三點,可能很少有人會注意到,魏延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他是劉備制約諸葛亮的平衡手。

如果真看清楚劉備和諸葛亮關係的人一定知道,劉備自始至終對於諸葛亮都懷有深深的戒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劉備託的可不僅僅是諸葛亮,還有一個李嚴。而且讓李嚴掌握蜀國的內外軍事大權。這就證明了劉備對諸葛亮的警惕是一直到死的。同樣的,劉備明知道魏延時諸葛亮不喜歡的人,但是照樣一路提拔到了侯爵的高位,和諸葛亮享受平級的待遇,其中的平衡之道,聰明如諸葛亮者,對此豈能不清楚。

如此,只能讓諸葛亮更加討厭魏延。這種討厭在劉備活著的時候只能放到肚子裡,可是劉備一死,諸葛亮當然要想辦法對付魏延。那個李嚴後來不是就被諸葛亮給整下臺了嗎。

諸葛亮一直沒有動魏延,就是因為魏延的軍事才華的確是無可匹敵。而一旦自己死去,魏延的才華就成為了蜀國的潛在威脅,至少在諸葛亮看來是這樣的。這才有了後來諸葛亮臨死之前召開秘密會議,利用魏延和楊儀的矛盾,故意讓魏延和楊儀一起斷後,挑起魏延和楊儀的矛盾,最後假借楊儀之手斬殺魏延。

魏延為什麼一直被諸葛亮死死的壓制著?他犯了三個諸葛亮的忌諱


總結一下,諸葛亮討厭魏延,既有觀念的作祟,也有性格的不合,更有為蜀漢後期政權穩定的考慮。軍事才華卓越的魏延,因為個性問題,成為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魏延的故事,值得今天所有有才華的職場人士的警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