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伟:借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10月23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第一副理事长、《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顾问、《金融政策信息》顾问潘光伟出席2019中国金融论坛,并围绕论坛的主题之一“金融科技创新助力银行业转型发展”现场发表了三点精彩看法。


潘光伟:借助金融科技,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金融创新与技术进步相辅相成,金融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强有力的工具

潘光伟首先谈了他对金融科技的理解。他认为,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不仅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也是信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其增长曲线的每一次跃升都伴随着科技的升级迭代,这正如金融稳定理事会对金融科技所定义的“由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并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应用技术、业务流程或创新产品,进而对金融服务供给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也是相辅相成的。虽然新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但其扩散、转化和运用仍需要金融提供资本动能和市场基础。金融像是一台时空机器,其跨时空无限无界无感配置资源的能力能够加速技术革命的爆发。

随着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银行业经历了初期的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再到如今迈入服务无所不在、创新无所不包、应用无所不能的智能化银行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bank1.0的电子银行时代,主要由ATM等提供银行服务。到了1995-2007年,进入了网络银行Bank2.0的时代,可以在网上进行一些银行的转账、汇款、财富管理。2007-2015年,即bank3.0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进入了移动银行时代,提供智慧银行的服务。2016年以后,即进入所谓bank4.0时代,银行的服务可以无时无处提供任何用户需要的服务,anytime、anywhere、any service,银行都能提供服务。

银行业金融科技进程呈现“四化”趋势

潘光伟表示,中国银行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借助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信贷、获客、风险管理、智能投顾和财富管理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银行业金融科技的进程呈现以下“四化”的趋势。

第一,服务智能化。越来越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服务的理念,从传统“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通过金融科技赋能推动对前中后台进行数字化再造,创新运营模式,全面提升客户体验,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二,业务场景化。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零售业务是重头戏,随着消费市场繁荣以及模式变革,一些银行利用小步迭代特点的数字化产品开发模式,将银行服务深度嵌入到生产、消费、民生、政务、互联网企业、新农村建设等多维度、高频次的交易场景中,客户体验不断增强,银行服务无处不在,优质快捷的金融服务触手可及。

第三,渠道一体化。一方面,实现内部渠道一体化。物理网点加速向智能化网点转型,并逐步与线上平台整合,形成协同效应。我国银行业2010年离柜率是47%,到2018年底,离柜率已经达到了88%。IBM的一项研究发现,一次普通的银行交易,如果在银行柜台做,平均成本是4美元,通过手机银行则只有0.08美元,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

另一方面,实现跨界批量化获客和交叉销售的外部渠道一体化。随着商业形态和用户习惯发生变化,部分银行从“单兵作战”到协作共进,向开放平台转型。利用API、SDK等技术将数据、服务等标准化、组件化后,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共享,使得银行服务与产品能够即插即用(Plug and Play)。

第四,融合深度化。目前银行与金融科技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银行通过收购、投资、战略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布局和借力金融科技创新。麦肯锡对全球100家领先银行的调研结果显示,52%的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有合作关系,37%的银行采用风投或私募的形式布局金融科技。建行、招商、平安、光大等10家银行则以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形式保证自身掌握金融科技核心技术话语权。有的如建信科技已向全社会输出技术和金融服务。

加快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五点建议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遭遇四大挑战,一是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银行仍存在战略不清晰、思维文化相对固化和组织机制不够适应等问题。二是在数据治理、业财融合、合规科技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三是对金融科技潜在的风险重视不够。四是既懂银行业务,又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对此,潘光伟就加快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五点建议。

第一,按照“战略先行,文化跟进,组织保障”的整体思路做好顶层设计。银行业要按照《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要求,一是在战略上将数字化转型上升到全行战略层面,在经营模式、管理流程、盈利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度适配,提出转型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千行千面”数字化转型新模式。

二是逐步构建激励兼容、尽职免责的文化。创新是金融科技与生俱来的基因,需要建立激励兼容、试错容错、崇尚合作的创新文化氛围,注重发挥好考核指挥棒效应,把技术创新和价值创造作为考核激励指标。

三是向敏捷型组织架构转型。科技发展具有快速迭代、信息流横向跨部门传递、增值处理的特点,需要打破条线割裂、等级森严、决策链条过长的层级式组织架构,构建扁平化的敏捷型组织,从而支撑分析决策、资源配置、产品研发交付、用户需求响应等效率的提升。例如,根据麦肯锡对国外实施敏捷型组织模式的领先银行调查发现,其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Tax and Amortization)增长了5%-10%,员工服务意识、客户服务体验改善效果明显。

第二,充分契合政策导向,利用金融科技探索银行服务新模式。银行业可以利用金融科技更好地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在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在普惠金融方面,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快速响应长尾客户短、小、频、急的金融需求,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分析进行低成本的用户精准触达;在传统的征信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借助数据科学、行为分析等手段对日常交易数据流、信息流进行分析,可有效提升信贷决策的速度,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降低风险损失。比如建设银行的小微快贷,平安银行中小企业征信的数据贷,微众银行的微粒贷等都实现了秒批秒贷。

在供应链金融方面,针对核心企业信用无法覆盖的小微、民营企业,可以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打造供应链金融,获取核心企业上下游、交易对手及生态圈的客户。利用区块链可追溯、可留存,不可篡改的特点,解决链上各方的信任问题;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交叉验证,解决银行跟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贸易真实性难核验的问题,助力解决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第三,依靠金融科技赋能提效,加快财会管理智慧化转型。稳健的财务保障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麦肯锡咨询研究统计,40%的财务工作可以充分实现快速、高效、无误差的自动化操作,且智能化、标准化和场景化能力和范围还在持续提升,可视化数据、决策支持和价值挖掘等“黑科技”功能也日臻成熟。结合中银协财会专业委员会专家的相关研究,建议加快财会管理智慧化的四个转型,一是促进财会管理向电子化、自动化、互联智能和大数据的“理念转型”;二是按照“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加强风险防控”三者并重的原则优化业务制度的“流程转型”;三是按照“业务自动处理、流程机器控制、系统连通融合、信息智能应用”的要求,逐渐打造一流财会智能应用平台、财务共享中心以及公允价值体系建设的“手段转型”;四是借助金融科技优化集成前台营销、中台核算、后台考核激励,探索业务、财务、税务一体化,努力提升管理会计可视化水平和核算精准度的“重心转型”。

第四,树立合规意识,筑牢风险防火墙,找准技术创新和风险管理的平衡点。巴塞尔委员会认为,虽然金融科技具有显著优势,但创新不能以牺牲安全性、稳健性和消费者利益为代价。银行应该考虑对金融科技带来的新兴渠道和服务与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控制标准和保护措施是否相符,扎紧风险管理的“篱笆”,实现创新和风险防范并重。特别是在严监管趋势下,监管的标准越来越高,要求越来越严,如何堵塞漏洞,避免损失,是银行业务可持续的必要条件。守住合规底线,增加合规科技应用,既能够有效应对监管要求,也可以帮助并促进机构遵守规范、降低风险、自我监管、完成报表和实时监控,灵活适应不断调整的监管规则要求。

第五,加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为银行业数字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银行需要前瞻性布局适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人才队伍,通过多渠道进行外部引入和内部培养复合型人才。潘光伟表示,中国银行业协会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作为发挥“服务”职能的重要抓手,

联合建行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共同发起成立“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在前期研究成果上,在9月份发起并试点推出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师(CFT)认证课程培训示范项目,以培养实际问题系统解决能力为核心,采用“1+X” mini-MBA项目精英培养模式,以现代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和规律为逻辑框架,坚持国际经验+本土实践、专业理论+案例教学的双加原则,内容和案例选题代表着现阶段中国银行业金融科技理论和应用领域的先进水平,旨在为行业打造“培、考、战、评”四位一体的金融科技人才认证体系。

潘光伟最后强调,“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银行业要主动拥抱金融科技,勇立数字化时代的潮头,构建有情怀、有温度的银行,用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推动解决社会痛点难点问题,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金融的新需求,助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