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山水画用笔有“三忌”

从古至今,中国画的运笔方法就十分的讲究,累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如“五笔”之说。“五笔”则为“平、圆、留、重、变。”

  • 所谓“平”,是指运笔时用力平均,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轻浮,要“如锥画沙”。
  • 所谓“圆”,是指行笔转折处要圆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
  • 所谓“留”,是指运笔要含蓄,要有回顾,不疾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诞狂野,要“如屋漏痕”。
  • 所谓“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坠石”,不能像“风吹落叶”,即古人说的“笔力能扛鼎”的意思。
  • 所谓“变”,是指用笔有变化,或用中锋或用侧锋,要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不能执一。

运笔要互相呼应,“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笔线的形式概括起来无非是画线时求得粗、细、曲、直、刚、柔、轻、重的变化和对比,使之为所描绘的对象“传神写照”。


你知道吗,山水画用笔有“三忌”


山水画的线条提倡的是: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

枯而能润:上乘用笔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妙。“太湿则无笔,太枯则无墨”,所以,必须学会运用枯、润这一对矛盾,使一对矛盾统一起来。那么这种笔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呢?李可染先生说得非常清楚:“笔内含水不要太多,这样运笔则苍;行笔涩重有力,就能把水分挤出来,这样运笔则润。”

你知道吗,山水画用笔有“三忌”


刚柔相济是指笔线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刚和柔,又是用笔上的一对矛盾。不会运用这对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刚”,就是失之“柔”。著名画家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先生把刚柔这对矛盾处理得非常的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陆俨少的画中,山石的勾勒,树、苔的点擢,苍劲雄健,势挟雷霆风雨;而云、水的笔线则轻盈纯净、婀娜多姿。刚柔相济,产生极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魅力。

你知道吗,山水画用笔有“三忌”


有质有韵是指“肉骨”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与外在的和谐。质,是客观物象的形体实质。在绘画上,无论画得多好的线条,如果脱离了要表现的对象,就成为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了。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


你知道吗,山水画用笔有“三忌”


“画是无声的音乐”,是指好的画之一笔一划就像一个个动人的音符,组成了一支美妙的乐曲。有质是对描绘的客观对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备;有韵是指通过客观对象以表达主观的精神,即能传神写意。中国画要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画毕生追求的艺术境地。


你知道吗,山水画用笔有“三忌”


用笔有“三忌”,宋代韩纯全《山水纯全集》中提出:“用笔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结。”所谓“板”,是指没有腕力,用笔不灵活,画出来的笔线平扁,没有圆浑的立体感;所谓“刻”,是说笔画过于显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没有生气;所谓“结”,是指落笔僵滞,欲行不行,当散不散,笔线不流畅。用笔犯了这三个毛病,就谈不上线条的美感。另外,还有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皆是也。中国画家历来就有“书画同源”、“书法通于画法”的理论。


你知道吗,山水画用笔有“三忌”


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办法就是练习书法,篆、行、草等都练一点,才能掌握各种用笔的技巧。要克服毛病,一要增强腕力,做到“笔为我使”。二要顺应自然,不矫揉造作。三要在行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版 权 声 明

文章/源自网络,插图/院内收藏,

互联网注重资源共享,

如果您对书画艺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欢迎投稿,一经采用不但可以获得50到100元的稿费还将会登上本院各大平台。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市中艺燕京书画院”获取更多书画资讯和更可参与本院各种活动福利!

你知道吗,山水画用笔有“三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