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拳: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

綿拳: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

綿拳: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

李新方

這要先從武禹襄(1812~1880)早期研創綿拳的歷史背景談起。中國早在隋代(600~619)以前就發明了火藥,很快被軍事家用於戰場,據宋代的《守城錄》記載,當時已有大型火炮和手持發射的管形火器,直到清代大約一千年處於冷兵器與火器交替的時代。在這樣的戰爭條件下,武術發生了兩個方面的重要變化,一是由注重器械向注重拳術發展,二是由注重戰場武術向注重民間武術發展。而器械與拳術,戰場武術與民間武術,既有區別,又有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繫。

春秋時在越王勾踐完成復國大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越女劍術,就是一種民間武術。後來槍術上升到“百兵之王”的地位,又出現了兵槍和遊槍兩大流派,遊槍就是槍術的民間流派。然讀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拳法似無預於大戰之技,然活動手足,慣勤肢體,此為初學入門之藝也,故存於後以備一家”,很明顯,是根據戰場需要而研究拳術的,而且對拳術仍不如對器械重視,這是因為冷兵器在當時的戰場上仍處於相當重要的地位。

綿拳: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

到了清代,火器進一步發展,對軍隊的要求也由體力型轉向智力型,特別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後,列強入侵,太平天國革命,封建社會在持續兩千多年後面臨土崩瓦解,中國社會進入大動盪、大變化的歷史時期。各地的許多武林志士們,似乎都不同程度地預見了中國社會後來的一系列變化,將來需要的武術是以發展智力為主,更注重拳術,拳械無別,單兵戰術與指揮藝術無別,融技擊、養生、修道於一體,習練者平時用以防身、健身、修身,磨鍊筋骨,留以有待,到了戰場可以迅速掌握先進火器的使用本領,又可以使用拳術和冷兵器近身搏鬥,這樣一種更高級的民間武術。

這一時期,武術作為冷兵器時代軍事技術正在退出戰場的主要地位,同時又是武術發展的巔峰,故中國武術流傳至今的優秀拳種大多都產生於清代晚期。王宗嶽、武禹襄,就是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眾多武林志士中的兩位知音,他們雖不曾謀面,卻都在做同一工作,王宗嶽率先在理論研究中取得突破,寫出了中國武術史上劃時代的鉅著《太極拳論》。而武禹襄在沒有見到王宗嶽論之前創造的拳術稱為綿拳,是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據《太極拳源流之謎》一書,“曰綿拳、粘拳或黏拳,這是太極拳早期之雛形”。姚繼祖《武氏太極拳全書》也說:“太極拳在永年及永年周圍鄰縣一帶,都管它叫粘拳或綿拳。直到永年國術館成立後,才逐漸改稱太極拳”,可見早期綿拳影響之深。

綿拳: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

當然,早期的綿拳與後來的武式太極拳,不可能完全一樣,但從名稱來看,與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相比,已經明顯地發生質的變化,也許從“呂紅八下雖剛,未及綿張短打”(《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受到啟發,而向以柔為主、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方向發展,而其他被認為創於王宗嶽論傳世之前的早期太極拳,則明顯偏剛,而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太極技術含量明顯缺乏。

從武禹襄的習武經歷來看,武禹襄的綿拳並非直接繼承,而是在博釆眾家之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獨出機杼,重新創造出的兼各家之長,無各家之弊,獨有無窮之妙的新拳術。武禹襄與武澄清、武汝清兩位兄長,幼習家傳洪拳,楊祿禪亦習之,同為拳友(見《從永年走向世界一一永年太極拳史料集成》)。並共同研習永年一帶原有的其他拳種,如“二郎拳、六合拳、梅花拳、劈掛拳、春秋拳等,諸拳種交相融合,學而後化,自成一家”(《太極拳源流之謎》)。

綿拳: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

但武禹襄並不滿足已有的成就,“初聞有精是技者,雖千里必往學”(《永年縣誌·武禹襄傳》),“道光、咸豐年間,常與北京會友、萬盛等鏢局局首來往,切磋技藝,在京兼釆各拳派之長,學而化之,為後來另創一派打下基礎”(賈樸《簡注一一武派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史料之一》),而“訪武陟縣趙堡鎮陳清平”(《永年縣誌·武禹襄傳》),只是“研究月餘”(同上,另見李亦畬《太極拳小序》),有可能“拿出了王宗嶽《太極拳譜》......共同研究”(於志鈞《中國太極拳史》),故能“研究月餘,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李亦畬《太極拳小序》)。

綿拳: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

武禹襄與楊祿禪的關係是拳友,“常與比較”(同上),即經常切磋技藝。 楊祿禪的長子鳳侯早卒,次子班侯“從武禹襄學,並得傳王宗嶽拳譜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藝愈精進,在北京頗負盛名”(顧留馨《太極拳術·各拳派的代表人物》)。另據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武禹襄傳》:“祿禪次子鈺,字班侯,從禹襄讀書,祿禪嘗問班侯讀書之質稟如何,禹襄以為讀書不甚聰敏,習拳極為領悟。祿禪遂請禹襄多課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後經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薦,楊祿禪父子到北京教拳,“楊式所傳有大架小架之別者,以班侯學於禹襄者為架式緊湊之故”(同上)。

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武禹襄傳》還說:武禹襄“讀書不仕,兄弟宦遊在外,他獨居鄉里,以授讀自遣,暇則致力於太極拳。故老相傳他手臂有三百斤之力,而猶多招門客擇其力大有勇者與之相僕,以驗技巧,故其術尤為精到”。而王宗嶽《太極拳論》,這一海內孤本之所以傳到武禹襄手裡,正因為他的自身條件和所創綿拳已經接近或達到王宗嶽拳論中的理想境界。

綿拳:最接近於成熟階段的早期太極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