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临死前为何指定秦昭襄王嬴稷为继承人?

冠霄之冲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死后,“立异母弟,是为昭襄王。昭襄母楚人,姓琇氏,号宣太后。武王死时,昭襄王为质於燕,燕人送归,得立”。从上述记载看不出来,年轻的秦武王有指定弟弟嬴稷为继承人的迹象。事实上,秦昭襄王嬴稷能够登上秦王宝座,更多是在秦武王去世后秦国内外部权力斗争博弈的结果。

崇尚武力的秦武王是秦惠文王嬴驷的嫡子,20岁继承秦国王位,在位三年时间,平定巴蜀之地的叛乱,多次发动对关东六国的战争,夺取韩国重镇宜阳,设置三川郡,并率军进入东周都城洛阳,因争强好胜,举鼎时因腰带断裂被大鼎压断大腿而死。由于秦武王去世非常突然,来不及指定继承人,再加上其没有子嗣,秦国当务之急就是确定新的秦王人选。围绕秦王人选问题,秦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与斗争。

从秦国国内来看,普遍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新任秦国要从惠文王的儿子从产生。关于拥立人选问题,秦国内部分为两派,一派以秦惠文王王后和武王王后为首,主张拥立惠文王的庶长子公子壮为秦王;另一派以芈八子和异父弟弟魏冉、同胞弟弟芈戎为首,主张拥立芈八子的儿子公子芾为秦王,而以樗里疾和甘茂为首的朝廷重臣则没有明显表态,只是静观其变。而此时的芈八子的另一个儿子赢稷并不在国内,二是被派往燕国为人质,人微言轻,鞭长莫及,在争夺国君的斗争明显处于下风,在正常情况下,赢稷登上秦王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由于当时的秦国已经是第一强国,看到秦国王位空虚,关东诸国也想趁机介入秦国内政,扶持对本国有利的人选上台。其中,燕国和赵国表现异常积极。由于公子稷长期在燕国为质,燕国对其接触比较多,有意帮助赢稷回国争夺王位,但是,燕国地处偏僻,势力较弱,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此时的赵国正值赵武灵王执政时期,经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赵国的国力大增,具备武力威胁干预秦国内政的客观条件。赵王也看到介入秦国国君人选之争的机会,就派遣赵固到燕国迎接公子稷,试图扶持亲赵的秦王上台,并致书秦国,主张以公子稷为秦王,不然赵国将借机伐秦。看到赵国有武力干预秦国内政的可能,内部正在争论不休的两派人民顿时安静下来,芈八子一派率先表态同意赢稷成为秦王,毕竟赢稷也是芈八子的儿子,立公子芾和公子稷对芈八子来说没有什么区别。秦惠文王王后和公子壮虽然不甘心,也考虑到多数意见,被迫同意赵国的提议,赢稷最终回到秦国成为秦王,是为秦昭襄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於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


沧海拾遗录


秦武王当了三年的秦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死时年龄23岁。秦武王之所以指定嬴稷为继承人,原因有三:其一、秦武王没有儿子;其二、秦武王的弟弟们只有嬴稷是文武双全,其他的跟他一样是好战份子;其三、嬴稷的母亲芈王妃是一位政治强人,政治权谋能力不在秦惠文王之下。秦武王自知命不久矣,故特下诏书指定嬴稷为秦王,这是他为秦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秦武王从小好兵,曾跟白起一起追随司马错平定巴蜀二国,在军中秦武王嬴荡是一位难得的勇士。当了国君后,嬴荡认为秦军兵锋无敌,对于连横斗六国之事不感兴趣,认为秦军可以一鼓而下攻灭周王室,进而完成秦国成为天下共主的伟业。于是嬴荡安排左丞相甘茂率兵五万攻打韩国铁山宜阳,不久又增兵五万伐韩,占领韩国宜阳后,秦武王就率文武百官直入周王城洛阳。到了王城后,秦武王才发现灭周无实利,徒惹天下非议,他才明白为何父亲不灭周,三晋也不灭周。

来了王城,也不能空手而归,秦武王安排勇士举雍州鼎,以示秦军威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三人都没有举起雍州鼎,大伤秦国颜面!秦武王本人也是大力士中的大力士,他亲自举鼎,他到是举起来了,不过皮带崩断了,鼎掉下来砸断了他的小腿。秦武王深知命不久矣,弟弟嬴壮跟他一样好战,必会举兵灭周,引天下列国攻秦;弟弟嬴稷有爷爷秦孝公的沉稳,他又文武双全,父亲秦惠文王常夸奖这个弟弟睿智深沉。最终秦武王留下遗命,传位弟弟嬴稷。

秦国国内分为两派,一派是魏国后宫势力,以秦惠文后、秦武王后为首,两人都是魏国宗女,她们想拥立公子壮为国君。另一派是楚国后宫势力,以芈八子、魏冉为首,他们拥立公子芾为国君。此时赵武灵王赵雍将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嬴稷送回秦国当国君,公子嬴稷、公子芾都是芈八子的儿子。迫于赵武灵王的压力,最终嬴稷当了国君, 芈八子实际主政。

公子壮自称季君,在惠文后的支持下发动叛乱,芈八子在弟弟魏冉的支持下平定了季君之乱,诛杀惠文后一党,谴武王后归魏。为了防止赵武灵王胁迫秦国,秦国大小政务都是芈八子宣太后在处理,四十年后嬴稷才得以亲政。


大秦铁鹰剑士


秦武王,嬴荡。秦惠文王的嫡长子,其母为魏国宗室女子,秦魏联姻而嫁到秦国。秦武王身高体壮,孔武好战。在政治上,设置丞相,驱逐张仪,结盟魏国,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平定蜀乱。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筑堤修桥。


秦武王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锋锐的君主,重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即位不久,就意欲攻打韩国。


可能天意,秦武王四年(前307年),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大鼎脱手,砸断胫骨,气绝而亡,时年23岁。秦武王死时并没有子嗣,死的也比较急,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不是电视剧里指定嬴稷为继承人),此时的秦国,陷入了暂时的混乱局面。以秦惠后为首的政治势利支持公子嬴壮继承秦国国君;以后来的宣太后为首的政治势利支持以公子嬴稷为秦国国君。在后来的纷争中,宣太后得到了自已同母异父的弟弟,在秦国掌握军权的弟弟魏冉的支持。嬴稷的继位跟得到了当时的霸州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支持,赵武灵王把在燕国做人质的秦公子嬴稷互送回秦国继任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继位后,母亲宣太后执政,迅速剪除了秦惠后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开创了秦国的新时代。


在秦昭襄王继位的过程中,赵武灵王的干预是不能忽视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后,经历秦孝公、秦惠文王已经由一个弱小的秦国变的逐渐强大起来。秦武王的突然死亡又让秦国的政治变的不稳定起来。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迅速强大起来。此时的赵武灵王正在与中山国作战,得到秦国内乱的消息后决定停止对中山国的战争,护送在燕国为人质的秦国质子嬴稷为秦国,并得到了燕国和秦国严君樗里子的支持,嬴稷继位秦国结束了秦国3年的内乱,赵国也成有秦国最有力的同盟。

更多见解敬请留言,期待您的关注和转发。


叶子写实


秦武王是秦惠文王(就是车裂商鞅的那个秦王)的儿子,20岁即位为秦王,只当了3年秦王,就因为举鼎而死,死时年仅23岁,既没有指定接班人,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秦昭襄王赢稷并不是秦武王指定的继承人。

秦武王是意外身亡的,他的死也算是秦国的一大幸事,秦武王在位虽短短三年,却做了不少事:平定巴蜀叛乱、攻占宜阳、新置三川郡,秦武王崇尚武力,喜好争强好胜,重用大力士为大将,秦武王这种用人原则,实在让人难以恭维,打仗不是比力气大小,大力士力大,就能打赢仗?



秦武王身为一国之君,居然以身举鼎,导致壮年身死。一个国家的国君,没事总喜欢跑去和大力士比比力气大小,角斗一下,那么他的治国水平,着实让在担心。

秦武王的举动与赵武灵王非常类似,都是武力惊人,政治能力低下,如果秦武王一味的争强好胜下去,秦国虽国力强大,也经不起连年争战,实力也没有强大到能够独自消灭六国,到最后必然穷兵黩武、国力衰弱,民生凋零。

所以说秦武王的死对秦国来说,实在是一大幸事。秦武王一死,秦国国君之位就空缺,秦武王死的时候只有23岁,多么美好的年纪,而且当天被鼎砸了脚,晚上就去世了,还是在东周的太庙,不在秦国,一切继承人都没有安排,就去世了,消息一传到秦国,马上就带来了国君之位相争。



秦国对于新任国君的即位,主要分成两派政治势力,一派以秦武王的母亲惠王后及秦武王的妃子武王妃为首,主张立秦惠文王的庶长子赢壮为国君,另一派以秦惠文王的妃子芈八子(后来的宣太后)及她的弟弟魏冉为首,先是主张立芈八子在朝中的儿子公子芾,而两位丞相樗里疾和甘茂主要持中立观点,静观事态发展,维持秦国朝政正常运转。

这一切的争论由于赵武灵王这个外部势力的加入,而显得大局已定,赵武灵王出于自身因素的考虑,选择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赢稷为国君,并以武力相威胁秦国,由于公子赢稷也是芈八子的儿子,芈八子和魏冉立即接受赵武灵王的要求,形势对惠文王后及武王妃明显不利,在秦国内部一系列的协调妥协之下,惠文王后及武王妃迫不得已接受了赢稷为秦国国君的要求。



那么起决定原因的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拥立赢稷为秦国国君呢?

1、越武灵王此时刚刚胡服骑射,并且准备对中山国动武,不想再与秦国发生冲突,送还秦国公子赢稷为秦王,条件之一就是让赢稷保证秦赵之盟;

2、拥立之功。赵武灵王派人将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赢稷送回秦国即位为秦王,赢稷之所以成为人质,必然是在秦国不受秦王的欢迎,赵武灵王将赢稷推上王位,赢稷必然感激,对将来赵国的国家利益会有好处。



无论秦国是否接收赵武灵王的建议,赵国都会取得好处:

一、如果秦国不接收,赵国可以攻打秦国,此时的赵国在赵国灵王的领导下是强大的,而秦国没有国君,赵若攻秦,秦不好办,以秦的国家利益来看,答应是大概率事件。

二、如果秦国接收,那么赵武灵王有拥立之功,秦赵两国也会结盟,赵国就能安心对付中山国,一石二鸟。

在赵武灵王的坚决干涉下,秦国两派势力作出妥协,共同拥立公子赢稷为秦国国君,随后宣太后和魏冉就掌握了秦国国政,秦国之后又发生了公子壮的叛乱,所有涉案大臣、诸侯、公子全部在叛乱中被杀,惠文王后及武妃王后的势力彻底淡出秦国政治舞台。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秦惠文王死后,秦国王室内乱。尘埃落定之后,嬴荡坐上秦王宝座。骑上秦孝公,秦惠文王传下来的快马,想一骑绝尘地去周王室问鼎,想知道国器究尽有多重。


还别说,他费了好大的力把这事干成了。这件事非同小可,在众诸侯中引起骚乱。这明摆着偷窥重器,欲取共主的野心昭然若揭。

当时的六国诸侯,对西方的秦是这么个态度,连秦孝公也说"诸侯卑我",看不起秦国。诸侯很有实力。赵,魏,齐,楚这时与秦平起平坐,连燕国也要秦国派王室公子作人质,方才可以谈外交。赵武灵王吞并中山国之前,己完成军备换代,是战国头号雄主,腰杆特别粗,他雄心勃勃,到处扩大赵国的影响。

秦武王崇尚武力,欲以力气征服天下,强化身体素质。他选择武力强的人作教练训练士兵,他自己也以举重闻名诸侯,秦国面貌为之一新。但是由于他举鼎不慎,砸断大腿,久伤不治,意外死亡,加上王后与他没有子嗣,致使王室各派都浮出(王位之争)水面奋力争夺,血流纷争达两年之久,消耗了秦国的实力不说,更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外交危机。让秦国内外交困,举步维艰。


当时的秦宫内部有两大派势力: 一派以惠文后为代表,支持公子壮(正统派); 一派以芈月为代表,支持公子芾(伺机派); 国际干涉以赵武灵王为代表(有燕国力挺)支持公子稷。显然,赵武灵王自以为强大,有理由干涉秦国,燕国是由于嬴稷在本国作人质,质子回国为秦王,今后在外交上有主动权。他们与穰候魏冉里应外合,强力支持嬴稷归国为王。这是赵国和燕国在秦国嗣君问题上硬插了一杠子的原因。

燕赵力主当时正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嬴稷为秦王。 秦国和赵国历来是敌对方,秦国此时不够强大,可能会接受赵国的要求。战国时期,谁霸道谁出头作主,加上各国宗族间的通婚使得各种利害关系相互渗透得十分厉害复杂。

秦国因为王位之争,就给了赵国的机会,赵国出兵榆次,虎视关中,直逼秦境,加之秦国内部有魏冉一派力挺公子稷。在这种形势压迫下。魏冉及其兄弟为了利益和地位,就向羋月靠拢。羋月毕竟与惠文后有矛盾,也就不希望公子壮上位后,惠文后得势。这羋月就和魏冉联手,找一个另外的王子来当傀儡。这样远在燕国的嬴稷就是个上好人选,因为嬴稷不知秦国王室的关系复杂,容易控制;这王位是轮不到他的,但有人伸出橄榄枝,扶你上位,事成后不能不有所表示吧;再次赵燕两国也有此意扶持。这桩质子归国继位实在是一举三得。穰侯和羋月把惠文后、公子壮及其他公子,几乎屠杀殆尽! 强硬地空位虚待嬴稷回国。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嬴稷就当上秦王,是为秦昭王。

秦昭王干了二十几年傀儡秦王。致使"六国只闻有穰侯宣太后,不闻有秦王"这种奇葩局面。穰侯宣太后专权独断,嬴稷确实做了傀儡。这符合当初立他为秦王人的心愿和目的。至到范睢入秦挑破这层关系后,秦昭王才走出困境,掌了秦国大权。驱逐穰侯,安阳君,泾阳君,打发宣太后回后宫不必出门。

这就说明,秦武王临死前,有没有遗言让嬴稷继位,都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的誓死争夺。谁更有实力,谁就捷足先登,扶持傀儡,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种局面下,嬴稷活猫碰上死耗子,被魏冉,宣太后,赵武灵王及燕国里应外合地推向王位。与秦武王给没给遗嘱一毛钱关系都沒有。


劉一千五


为这个题干,我特地查了史书,结果表明,秦武王并没有遗诏指定赢稷为继承人!大概受电视剧影响,传出这么个说法。

正史记载的赢稷继位,以及芈月、赢稷、赢荡、秦惠王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电视剧截然不同,有点颠覆三观。

先说说赢稷如何继位的。

秦武王举重意外死亡,他没有子嗣,也没有留下继位遗诏,由此造成了王位之争。这场最终造成王室血流成河的争斗历时两年,极大地伤害了秦国的实力,一度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当时的斗争分成三派势力:

  • 一派以惠文后为代表,支持公子壮;

  • 一派以芈月为代表,支持公子芾;

  • 一派以赵武灵王、魏冉为代表,支持公子稷;

与电视剧描述的不一样,芈月支持的并不是儿子嬴稷,而是另一个儿子公子芾。很奇怪的是,赵国和燕国在秦国嗣君问题上硬插了一杠子,他们力挺当时正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

按理来说,秦国和赵国互为敌对方,秦国不大可能接受赵国的要挟。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力量相互渗透得比较厉害,王室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秦国因为王位之争,内部早就兵戎相见,赵国乘机发兵榆次,直逼秦境,加之秦国内部有魏冉一派力挺公子稷。在这种形势压迫下,嬴稷归国,强行登基继位。

所以,昭襄王嬴稷继位并非秦武王指定,而是在赵国威逼下,在魏冉一派支持下,强夺了王位!这场王位之争,包括惠文后、公子壮及其他诸公子,几乎被屠杀殆尽!

再辨析一下历史上芈月、嬴稷、嬴荡及惠文王之间的关系

电视剧以芈月为正面形象,刻画了芈月母子的贤能,以及经历的种种磨难。同时把惠文后及嬴荡母子描绘成心狠手辣、道德不堪的反面人物。尤其是关于惠文王对待这两对母子的态度上,似乎以芈月母子为心尖尖,但本欲改立嬴稷为太子,却被嬴荡“弑父夺位”了。历史真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差距太大。

  • 一、嬴稷真的很受惠文王宠爱,并准备被立为太子吗?

史书上虽然没有直接说明惠文王对嬴稷的态度,但从嬴稷自幼被送到燕国做人质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嬴稷受宠纯属扯淡。

不但惠文王对这个儿子没多少感情,就连他母亲芈月,恐怕对他也谈不上有多爱,所以她力挺的是身边的儿子公子芾。不是说芈月有多冷漠,想想看,自幼就分离,常年不在一起的母子俩,感情怎么可能有多深?

实际上,惠文王驾崩之时,嬴稷根本就不在秦国,哪来的父王宠爱?

  • 二、秦武王嬴荡真的那么不堪吗?

秦武王在位时间太短,只有四年就死于“举重运动”。死得太难看,但这不能说明秦武王就是一位荒唐君主。实际上秦武王是一位非常有开拓精神的有为之君,在他短暂的帝王生涯中,他连越制楚,平定巴蜀,伐宜阳,定三川,打通了秦国问鼎中原的门户。这对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最重要的一个条件。

正史中没有任何关于秦武王和嬴稷的龃龉,我估计这兄弟俩一辈子都没见过几次面,不存在多深的感情,也不存在利益冲突。

当然,秦武王弑君,更是黑白颠倒的事。

  • 三、魏冉为什么不跟芈月一条心,不支持公子芾?

没有直接的史料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估计魏冉也是迫于赵国的压力,不得已转而支持嬴稷。包括芈月在内,被迫放弃最心爱的儿子公子芾,好在公子稷也是自己的儿子,还是可以接受的。

综上所述,嬴稷能够登基意外成分很大:嬴荡作死给他创造了可能性;秦国内部分歧给他争取了时间;魏冉支持成为他的内援;赵国干预成为重要砝码!


寻根拜祖


这恐怕是一些影视剧上的说法,虽然秦昭襄王是赢稷一代明君,但是当时他年纪还很小,别人是看不出来他有多大能力的。所以秦武王压根就没有指定过继承人,也没有指定过嬴稷为继承人。


说起秦惠文王后的那段历史,在电视剧芈月传中有很详细的描述,不过芈月传毕竟是影视剧,他描述的东西和正史中有很大的别。

首先,嬴稷即位是赵武灵王的支持,另外在秦国国内有魏冉支持,芈月反而没有支持他。

在秦武王嬴荡意外死的时候,当时他当国君时间还不久,没有儿子,没有指定继承人,所以秦国的王位出现了血腥的争夺,那段时间历时两年。各方都有不同的支持者,其中赢稷是在赵武灵王的支持下,强行登上王位的。而赢稷自己的母亲芈月并没有支持他,而是支持在身边的另外一个儿子。秦惠文王王后支持公子壮,只不过后来失败了,都被杀了。

其次,芈月传里说人际赢稷就非常聪明,深受惠文王的喜爱,也不符合史实。

赢稷小时候聪明也许是有的,但是说他多么多么受惠文王的喜爱,并且一直想传位给他,恐怕是不对的。因为当时嬴稷作为人质在燕国,假如惠文王真的喜欢这个儿子的话,想要立他为太子的话,怎么可能把他打发到燕国去呢。即是他的母亲芈月和他的感情也不深,毕竟常年不在身边,肯定不如在身边的儿子感情深。否则的话也不会在争夺王位的时候,支持另外那个儿子了。

还有,秦武王嬴荡即使真的指定继承人,也是指定与自己关系好的弟弟。

当时秦武王赢荡意外的举鼎而死,如果他当时要指定继承人的话,肯定也是指定在国内自己比较熟悉的,和自己关系比较不错的弟弟。而当时嬴稷一直在燕国当人质,和自己的哥哥嬴荡,见面的时间都不多,估计也不会有太深的感情。说不定秦武王赢荡,平时都记不起来自己还有这么个弟弟,因为他的弟弟是比较多的。所以即使秦武王真的指定继承人,也不可能指定远在燕国的嬴稷。

在上面分析中可以看出,所谓秦武王嬴荡在临终前指定秦昭襄王赢稷为继承人的说法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关系实在一般般。并且赢稷的母亲芈月也没有支持他,而是支持另外一个儿子,秦昭襄王嬴稷能够继位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武灵王的支持。


平安读历史


“秦武王临死前指定公子稷为继承人”纯属文学虚构。史学的魅力在于根据有限史料的自身逻辑诠释历史现象,而文学的价值在于通过想象填补史料的空白。某种程度上,影视作品总是在史学研究前面散布流言蜚语。

现有史料不仅难于证明公子稷是秦武王的指定继承人,反而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先来看秦国的立君制度,这就不能不提到秦国带有鲜明氏族酋长特怔的“庶长制”。秦国实行的“庶长制”与“秦君制”并行的二元政治结构,是秦国稳定运行的强力保证

秦国的君主只能由嫡出担任,庶出的公子没有争的权力,但可以出任庶长,担负战争、施政的重要职责。秦国的庶长们相当于长老院,代表着秦国公族的意志。我们知道,秦君没有长寿基因,一般五十左右寿终正寝(唯独昭襄王嬴稷是个例外,19而立,执政56年。见《秦始皇本纪》),但秦国依然稳定崛起。献公之前甚至数易其君,比如:庶长鼂与大臣逼怀公自杀,立其孙灵公;灵公卒不立灵公太子献公,而立灵公季父简公;庶长改于出公二年迎献公于西,杀出公母子沉于渊旁。在秦武王非正常死亡,且未有子嗣的情况下,庶长们的意见就是决定性的了。

当然,卫鞅变法后,庶长可由宾客担任,比如卫鞅、犀首、魏章都出任过庶长,但更多是爵位。由于秦国公族勇武善战,名将辈出,比如司马错、樗里疾、公子桑等战功卓著,相当于方面军司令的庶长们无可替代。


丹阳之战后,秦惠王庶弟樗里疾已晋为严君,武王时代已贵为右丞相,爵、位已至最尊。“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樗里子传》),说明什么?而且武王四年八月卒后,昭王立,樗里子、甘茂又围魏之河东皮氏,意图将秦境东扩至汾水以北,这又说明什么?

秦迎立公子稷是得到以樗里子为首的庶长们支持的。事实上,“季君之乱”发生于昭王二年而非武王死年就很能说明这点。

秦武王即位一直奉行“去魏”的政治路线,这是公子壮、公子庸等依靠惠文后、武王后这班魏国势力,不可能上位成功的根本原因

甘茂耗时两年,攻取宜阳,斩首六万,趁韩上党空虚扩大战果渡河北取距平阳七十里的武遂,意在合围魏之皮氏。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既为震慑山东,也为武王入周探路。但武王“绝膑而死”,绝膑是什么概念?《宋本玉篇》“膑”一曰膝盖骨,二曰髌骨(即腓肠骨,腿肚子前面骨头);《集解》徐广曰“一作脉”,实则一个意思,即:小腿动脉断了!在当时医疗条件下,动脉大出血也就数小时的寿命。武王痛不可耐,会留下遗嘱吗?

但执事庶长们一定会贯彻武王的“去魏”路线,这是毫无疑问的。“(武王元年)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秦本纪》),就是鲜明的政策。秦惠王二年“王冠”的次年,“魏夫人来”,疑即惠文后;昭王二年魏表“秦武后来归”,都属魏人无疑(上引皆《六国年表》)。当然,去除秦国亲魏势力,旨在对魏展开攻夺战,这并不妨碍攻取宜阳时“约魏以伐韩”。

秦昭王诛季君之乱后,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惠文后不得良死,逐武王后出归魏,都说明他们实则一党,甚至不排除与魏勾结。他们的谋划在秦国是不可能成功的。

事实上,秦昭王三年即开始亲楚攻魏,于四年攻取蒲阪、晋阳、封陵,将魏河东地大部收入囊中,是坚决执行了武王东扩计划的。

芈八子早作布局,也可以说公子稷国内亲信集团人才济济,实力非同小可,回国抢班夺权可谓顺理成章、势在必得


公子稷有庞大的亲信集团,有个好老妈,更有个文武全才、执掌兵权的老舅魏冉,还有一个舅舅芈戎也非等闲之辈。按秦例,芈八子也就普通内侍,上面还有良人、美人、惠文后,但生了公子稷、公子悝、公子显哥仨。“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镇咸阳”(《穰侯传》)。


大家可能忘了另一个大人物——向寿!“向寿者,宣太后外族也,而与昭王少相长,故任用”(《甘茂传》)。早在武王三年,向寿即辅行甘茂“约魏以伐韩”,订立“息壤之盟”,也是攻取宜阳的大功臣。武王四年,宜阳拔,“秦使向寿平宜阳,而使樗里子、甘茂伐魏皮氏”(《甘茂传》)。昭王元年,向寿与公孙奭恨甘茂归韩武遂,谗之,使甘茂惧诛而“辍伐魏蒲阪”、顾不了妻儿,亡命奔齐,其能量不可小觑!

甚至公子稷亲信集团背后的楚国,对秦国执行侵夺韩、魏的战略也是有益无害的,秦国的公族和庶长们不可能不加以权衡。

不宜夸大赵武灵王的作用,那时“胡服骑射”才动议,实力远不及秦、齐,汾北赵国的中都、中阳、蔺早被秦惠文吞了,也一直是秦国手下败将

但赵武灵王绝非“活雷锋”,为了承袭赢氏之祀,派代相赵固迎送公子稷归秦即位,只是巴结秦国,以图西线安宁、专力对付横亘国土中央的中山国而已 。



结话:顺天应命,历史选择了好运的昭襄王。昭襄王也未负秦国,是他奠定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旷世架构,以至他的曾孙嬴政水到渠成。不过他的56年,老娘、老舅、老弟们奉献了36年,他们还造就了 “大秦绞肉机”白起


嘉会天下


秦武王嬴荡这个人真的是很搞笑的,身为一国之君,居然举鼎被砸死了。可以说在历史上再也找不出第二个这样的国君了。秦武王为什么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嬴稷,也就是秦昭襄王呢?,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了,也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在位56年,死的时候75岁,可以说这个年纪在当时绝对是高寿中的高寿了。

那么为什么秦武王嬴荡会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呢?秦武王一死,可以说当时在秦国国内是非常混乱的,当时可以继承王位的人是在是太多了,秦武王的父亲就是秦惠王,儿子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说秦武王嬴荡,秦昭襄王嬴稷,还有泾阳君嬴芾,还有公子壮等等。

其实一开始嬴稷并不在继承王位的人选之中,秦武王死的时候也并没有指定嬴稷就是继承人,当时嬴稷还在赵国当人质呢。而他的母亲就是芈八子宣太后,一开始也没有支持他,而是支持他的弟弟嬴芾,嬴稷是芈八子的长子,嬴芾是次子。但是嬴稷不在国内,所以宣太后一开始是支持嬴芾继承王位的,当时还有惠文后是支持公子壮,而且还得到了秦惠王的兄弟樗里疾的支持。可以说这个时候嬴稷完全没有得到王位的实力。

但是奈何这个时候赵国出手了,当时嬴稷在赵国做人质,我们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别国他质子送回国内当国君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些质子从小生活在他国肯定也是受了这些国家的影响的,所以这些国家也是想这些质子回到国内当上王之后能够为自己的国家带来好处,当时就是在赵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赵武灵王的护送下,把嬴稷送到了秦国。可以说没有赵国的话,秦昭襄王根本是没有机会当上秦国国君的,当时赵武灵王是指定要嬴稷来继承王位的。当时秦国国内比较乱,而且这个时候秦国也并不想和赵国为敌,所以迫于赵武灵王的压力,而且嬴稷也是宣太后的长子,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所以就这样嬴稷继位了。

可以说大秦最后能够一统天下就是在秦昭襄王时代奠定了基础。秦昭襄王时代有白起,伐楚,弱魏,赵,为秦国夺取了大量的土地,长平一战更是直接扫平了秦国东出的道路。如果邯郸之战能够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可能在秦昭襄王时代秦国就能一统天下了。但是奈何邯郸之战失败,秦国元气大伤。秦昭襄王也是最终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只能交给嬴政来完成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这个问题是错的。秦武王意外扛鼎而死,死得太突然,并不曾指定谁来当继承人。由于秦武王没有儿子,继任者肯定要从秦武王的几个兄弟中挑选一人,但问题是谁有资格呢?

第一,最有实力争夺王位的是公子壮与公子稷

权力面前,各方势力粉墨登场,秦武王的诸多兄弟都要争夺王位,其中最有实力的公子有两人,一个是公子壮,一个是公子稷。

公子壮的优势是很明显的。首先,他是武王的亲弟弟,是秦惠王的嫡子,从血统上说,他最有资格成为秦王;其次,公子壮得到了惠文后与武王后的支持,惠王后就是秦惠王的王后,是公子壮的生母;武王后就是秦武王的王后。

然而公子壮却遭遇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此人便是公子稷。公子稷是秦惠王的庶子,当时他并没有在秦国,而是入质燕国。表面上看,公子稷的优势不如公子壮,可是他母亲芈八子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女人。

第二,芈八子庞大的关系网

芈八子是楚国人,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人,嫁给秦惠王后成为王妃,深得惠王宠幸。芈八子也很有心计,依靠秦王的宠幸,她把自己的亲戚大量安插在秦国高层,构建了庞大的关系网。

芈八子有两个弟弟,一个叫魏冉,是她的同母异父弟弟;另一个叫芈戎,是她的同父异母弟弟。魏冉被封为穰侯,芈戎被封为华阳君。魏冉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他在秦惠王时就担任重要官职,参与处理国家大事。秦国另一名重要大臣向寿,也是她的外族亲戚。更重要的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芈八子争取到一个重要人物的支持,这个人便是秦国名将,绰号“智囊”的樗里疾。

第三,秦昭王上台,秦国内战

在芈八子与魏冉的密谋下,从燕国秘密迎合公子稷,拥立为秦王,是为秦国著名的一代雄君秦昭王。与此同时,不甘示弱的惠文后、武王后也拥立公子壮为王,由于他后来败亡,史家不称他为“秦王”,而称“季君”。秦国内乱由是爆发。

果断而有魄力的宣太后(即芈八子)将自己的弟弟魏冉提拔为将军,守卫首都咸阳,这种先发制人的战略使她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同时,为了得到军方的支持,宣太后仍然留用名将樗里疾为宰相,樗里疾的立场是两大阵营胜败的一大关键。经过三年的血战,在魏冉的铁腕下,昭王的军队彻底打垮了季君的军队。中国的历史,成则王败则寇,秦国的这场内乱被称为“季君之乱”,由于失败,季君成为乱臣贼子。

宣太后在镇压敌人上毫不留情,她指示魏冉尽诛公子壮(即季君)、惠文后、昭王异母兄弟以及追随季君的大臣。在她的政敌中,只有一个人免于一死,就是秦武王的王后,她被逐回自己的娘家魏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