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遍傳膠東,一枝獨秀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遍傳膠東,一枝獨秀

七星螳螂拳大師李佔元

螳螂拳創立以來的三百多年中,逐步由萊陽及萊海交界而膠東,由膠東而全國,並走向世界,成為中華武術的一枝奇葩,享譽中外。

螳螂拳在煙臺及膠東各縣的傳播螳螂拳廣泛傳播始於梁學香。他打破單傳陳規,開設武館大量授徒,使螳螂拳首先在萊陽、海陽、棲霞等膠東各縣迅速傳播開來。

清道光年間(1840年前後),梁學香到福山南塗於家以螳螂拳換得六合棍,螳螂拳由此傳人煙臺。清嘉慶年間,遊走江湖的魏德林定居招遠川林家,創六合螳螂並傳給林世春。從此,六合螳螂拳在招遠、黃縣、蓬萊和掖縣等地廣泛傳播。

1877年,姜化龍開始隨梁學香遊走於芝罘、福山等地傳拳,螳螂拳的傳播範圍進一步擴大。1885年,宋子德與姜化龍到煙臺各拳房教拳,螳螂拳開始在煙臺大規模傳播。

1895年,梁學香的徒弟郝宏在煙臺創立了郝家拳房,成為梅花螳螂拳在煙臺的主要一脈,梅花螳螂拳在牟平、福山、芝罘等地迅速發展。1892年前後,王永春創出七星螳螂拳,後成為膠東螳螂拳的重要流派。

1918年到1935年,崔壽山兩度赴煙臺傳授螳螂拳,徒弟100餘人,螳螂拳在煙臺武林界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從道光年間到20世紀30年代,經過數代螳螂拳師的傳播推廣,螳螂拳異軍突起,一枝獨秀,成為煙臺市的主要拳種。

新中國成立初期,太極、梅花、七星等螳螂拳支派的大師們繼續在煙臺進行傳拳活動;各支派名師先後參加國家級、省級各類武術比賽或觀摩活動,頻頻獲獎。文革時期,煙臺螳螂拳傳播活動處於沉寂狀態,各支派傳播活動零星有之。

文革後,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煙臺的螳螂拳傳播逐步活躍,萊陽的一些螳螂拳名師奔赴煙臺,致力於螳螂拳的傳播和發展。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遍傳膠東,一枝獨秀

其中,李飛林、孫德、于永波影響較大。20世紀90年代,李飛林發起成立萊陽三山螳螂拳研究中心和煙臺市國際螳螂拳研究會,擔任煙臺市武術協會副主席,發起成立煙臺王郎螳螂拳研究推廣中心、東方武館,二人授徒甚眾。于永波則在開館授徒的同時,走進學校和少年宮,向少年兒童傳播螳螂拳文化。

崔壽山外孫石民琦開設煙臺市崔壽山螳螂拳文化博物館,致力於螳螂拳文化的交流傳承。同時,煙臺的郝家梅花螳螂拳傳人和七星螳螂拳傳人也紛紛開設武館,教授徒弟。

各家螳螂拳傳人共同努力,促成了煙臺螳螂拳新的興盛局面。

螳螂拳在青島的傳播20世紀20年代後期,宋子德到青島傳拳,並居住於青島,螳螂拳開始傳人青島。1929年,王玉山受青島國術館第十練習所邀請,前去擔任教練;1940年,王玉山重返青島,在省立中學、中紡公司等處任國術教師,弟子眾多,形成了太極螳螂“青島派”。

1929年,七星螳螂拳大師李佔元自大連遷居青島,傳授七星螳螂拳。1937年,胡永福從大連回到山東開始在青島等地傳播七星螳螂拳,弟子眾多。1948年青島解放後,李佔元設拳坊傳授螳螂拳。青島也成為螳螂拳的“拳窩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太極螳螂門的王玉山、徐鳳岐,七星螳螂門的李佔元、胡永福等名師在青島傳拳十分活躍。

「螳螂拳起源考」螳螂拳遍傳膠東,一枝獨秀

文革開始後,青島螳螂拳傳播處於沉寂狀態,零星進行,薪火未斷。

文革結束後,青島螳螂拳活動迅速恢復,走向興旺階段。王玉山的四子王元乾、孫子王曉、王宏、王勇以“太極螳螂拳青島派”為旗幟,傾心螳螂拳的傳播活動。1985年,王元乾創辦了琴島武術社,大量授徒,參加或組織各類螳螂拳比賽,廣泛開展與國內外的武術交流聯誼活動,成為青島市武術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七星螳螂拳大師李佔元老當益壯,致力於螳螂拳的傳播,並參加各類武術表演,受到廣泛稱讚。1979年,太極螳螂拳大師張炳鬥參加全國首屆傳統武術大賽,榮獲螳螂拳全國第一名,之後參加多部電影電視拍攝,蜚聲海內外。1985年,張炳鬥面向全國舉辦了螳螂拳函授教學,其學員3000餘人;1992年,他創辦青島萊西市崑山武術學校,辦學成績斐然,引起了中外武術界的關注。螳螂拳成為青島市的主要武術拳種,影響巨大。

(整理:趙松枝 唐風新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