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1 、才大志高,卻抑鬱失意

在初唐的詩歌江湖裡,恃才傲物之詩人不在少數。從王績到初唐四傑,又到文章四友,又到陳子昂,哪一個詩人可曾於他人面前謙虛過?他們個性張揚,異彩紛呈,初唐詩壇因為他們的存在無不大放光茫。

而在諸多才華蓋世的詩人之中,如果要挑出一個狂得無邊,傲視千古,讓人哭笑不得的人或許非杜審言不可了。

杜審言,字必簡。古語云:凡屬文,能精審語言,文章必然簡要,故名審言而字必簡。

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杜審言因為家裡排行第五,江湖又稱杜老五。出生是無法選擇的,但才華是可以選擇的,在初唐的江湖裡如果他說他排行第二,誰又敢說自己第一?是的,文章四友之中,數杜審言的詩歌才華最為出眾。初唐時期,五律詩發展得如火如荼。如果說王績、王勃及楊炯等人奠定了五律的基礎,那麼杜審言就是五律的完成者之一,且被稱為“初唐五言律第一”。就這點,杜甫也是毫不遜讓地說道:“吾祖詩冠古。”歷史不是偶然的。杜審言成就了“初唐五言律第一人”的江湖稱號,而到了盛唐朝,杜甫又以一首《登高》成就了七言律的巔峰,從此無人超越。由此可見杜甫之律詩功夫,原來是出自於其祖父杜審言之家傳。於是杜甫又無不自豪地說,律詩是“甫之家傳”。

有這樣的一個祖父,杜甫怎麼能不引以為傲呢?

然而歷史又是充滿宿命感的。杜甫窮其一生,渴望兼濟天下,卻處處碰壁,被人推扯,最後只得落魄於江湖之中。須不知, 此中坎坷曲折的人生經歷,在杜審言一生之中,又何曾少過半撇?

那時,二十一歲的杜審言初出仕道,僅被州縣闢為僚屬。

起點是低了點,但又奈何?張儀舌頭尚在,自知未來可期;杜審言才華出眾,還怕沒個未來麼?

第二年,杜審言中鄉貢進士,赴省試。但是,他沒考中。

直到二十五歲時,再度奮發,這才中進士及第。

那是咸亨元年(670)的事了,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同年,文章四友之一的蘇味道亦中進士及第。

杜審言和蘇味道猶如兩條來自不同地方的河流,於此交融然後就此拉開,朝著各自的命運方向進發。中高第後,杜審言和蘇味道分別被委任為縣尉。杜審言任汾州隰城縣尉,蘇味道為咸陽縣尉。看似平淡無奇,不料多年以後,猛然回首,杜審言還在原地打轉,而蘇味道猶如龍捲之風搖扶直上,倆人仕道涇渭分明。

杜審言隰城縣尉秩滿後,徒蜀川縣尉。就在上任之時,初唐四傑排行第一的王勃前來給他送行。

杜審言為文章四友第一,兩個第一的人,湊成一段千古佳話,誕生了一首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少府,在唐代指縣尉。杜少府即杜縣尉杜審言。

曾經,王勃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打擊,因為一篇“鬥雞檄文”捲入宮中政治旋渦,被唐高宗逐出李賢王府,不得已,只得落魄悠遊川蜀。杜審言被徒川蜀縣尉,亦是不得志之時。回首往昔之路,想起杜審言即將入蜀,曾進入川蜀後又做過虢州參軍的王勃才不得不感嘆“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杜審言入蜀時約三十歲,時王勃二十六歲。不久,王勃離開長安前往交趾郡探望父親,回來路上不幸渡海溺水身亡。王勃工於律詩,杜審言亦工於律詩,然則王勃英年早逝,他留下的律詩江湖空白,唯等杜審言前來填補。

數十年後,杜審言終於爆發,寫出了屬於他的五律代表作,從而奠定了他的律詩江湖地位。

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杜審言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這一年 ,杜審言四十八歲,時為常州江陰縣丞。

二十幾年以來,他不是做縣尉就是當縣丞,多年輾轉各地任小官,心中自然不平。而這首《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五言律詩,一句“獨有宦遊人”即寫出了他的孤獨與落寞。儘管中間兩聯寫的是早春樂景,然而異地他鄉,孤獨天涯,落寞不得志,好友陸丞一曲古調激起他的思鄉哀情,又怎麼不惹他傷心落淚?

當年,他宦遊川蜀,王勃勸他不要兒女情長哭哭啼啼。那時青春還在,意氣尚足,如今二十年光陰一瞬,物是人非,人生看透,卻還是情不自禁要流下兩行傷心淚。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難道杜審言落魄多半生,人生就此抑鬱了結麼?

2 、恃才傲物,藐視當世


四年後,五十二歲的杜審言仕旅略有好轉,從遙遠的江陰回到了洛陽。儘管當的還是縣丞,但洛陽是神都所靠之地,且離家亦較近,再也不會犯什麼思鄉之情了。

這一年,杜審言參加銓選考試,沒料到,一見到主考官,他心中之氣就更加鬱悶不平了。

所謂文章四友是指杜審言等幾人以文章唱和為好友的四人,分別是崔融、李嶠,杜審言,蘇味道。

論年齡,李嶠最長,其次是杜審言,蘇味道,崔融;論官職,李嶠和蘇味道做的官最大,都是大唐宰相,而蘇味道還創下了兩度出相的神話。崔融的官當的不大不小,唯杜審言二十多年來都是在最低級的縣尉縣丞上挪窩,十分難堪。但是論才華,杜審言卻是四人當中最厲害的,而後面三人,甚至是年長而官又當得大的李嶠都要讓他三分。

同樣都是進士出身,一樣的起點,為什麼轉眼二十多年,就天差地別了呢?

杜審言做官不大是有原因的,最大原因就在於性格使然。

杜審言和蘇味道出仕的時候,掌握天下官使銓選的人是吏部侍郎裴行儉。裴行儉獨具慧眼識人,曾以點評初唐四傑出名。當時,初唐四傑名滿天下,眾人都認為他們會出人頭地,盡享高爵。可裴行儉卻不以為然,這樣說道:“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沈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

後來初唐四傑的命運果然被他判中,八九不離十!

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初唐四傑之後,文壇的天下是文章四友及陳子昂等人的。而在諸多人當中,裴行儉獨看中時為咸陽縣令的蘇味道。當裴行儉出征突厥時,將蘇味道調到身邊任管書記。裴行儉認為蘇味道將來一定成為銓選官吏的高官,並以女嫁之。多年以後,蘇味道在大唐官場可謂順風順水,一路做到大唐宰相,武則天稱帝時,他因事被牽連一度貶斥,可不久又將他調回中央任天官侍郎,掌銓選。

武則天上臺後,換了許多官職之名,搞得後人莫名其妙,不知天官為何物。事實上,天官即吏部,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大唐上下的官員挑戰,全掌於其一人之手。

果然又被裴行儉說中了。

萬歲通天二年(697),蘇味道主持官員銓選考試,而五十二歲的洛陽縣丞杜審言也參加了考試。

一考完,杜審言就雄赳赳地走出考場,逢人便神秘地說道:“味道必死!”

當時,武則天稱帝,年年誅殺高官。之前,蘇味道因事被撤掉宰相之職,貶官出場,好不容易又調回來任天官侍郎,難道又被武則天抓到什麼把柄了麼?

眾人莫不驚訝,連連追問。不料,杜審言卻悠悠地說道:“蘇味道見了我的判文以後,必定羞死!”

眾人一愣,猛然大悟。杜審言才華高於蘇味道,且又是同年進士及第,如今人家當了大考官,而杜審言僅是區區低級官僚,這叫人如何以堪?

當眾人都以為杜審言只是借蘇味道發一通牢騷,杜審言突然又高聲說道:“我的文章足以讓屈原宋玉當我的屬官,我的書法足以讓王羲之拜我為師。”

牛皮吹大了。

屈原何人也?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第一人;宋玉何人也?屈原的學生,楚辭優秀的代表人;王羲之何人也?書聖也。

主考官蘇味道因為人處世模稜兩可自保出名,被時人稱為蘇模稜。這樣一個不怎麼討人喜歡的人,杜審言說他的判文讓對方羞死也無傷大雅,可他竟連三個古人都拉出來一棍摞倒,那就有問題了。

問題就是傲!

不是一般的驕傲,而是目空一切,千古難擋!

這足以解釋杜審言將近三十年的仕途生涯為什麼一直都在各地的縣衙裡打轉了吧?初唐以來,恃才傲物者幾人可以有過好命?前面有初唐四傑,現在杜審言又以身作則證明了謇傲之人永遠不會被官場容納。

還是裴行儉說得好,讀書人要想實現遠大的抱負,當先以器局卓識為重,其後才是才華。如果一味重視恃才放縱而不講器局識見,怎麼能不被官場所忌呢?

而很快的,杜審言也以一場人生悲劇證明了驕傲真的會死人的。

3、懷才見嫉,被構陷入獄


聖曆元年(698),杜審言五十三歲。

這一年,蘇味道官運亨通,再度當上宰相。可是與此同時,杜審言卻坐事被貶吉州司戶參軍。

世道還是屬於小心謹慎之輩,而不屬於那些胸有才華的狂浪之徒。

杜審言為什麼被貶,兩唐書和《唐才子傳》均無記載,似乎成了一樁糊塗案。

史料無載,但是我們可以猜,可以通過一些蛛絲馬跡進行合理的推理和猜想。當時,杜審言的好友陳子昂在送別他辭京時,寫下一篇《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說杜審言英才煥發,獨步詩壇,名重天下,三十年來,秉持著獨特自我的不羈性格,超然物外,其絕唱之音,人皆寡和。

從陳子昂一語之間可以窺視,杜審言的確是一個是個性格怪僻,放浪不羈的高才之人。

接著陳子昂又說道:“群公愛禰衡之俊,留在京師;天子以桓譚之非,謫居外郡。”

此話信息量十足,只要破解了禰衡和桓譚的典故,即可知曉杜審言被貶官的根源所在。

遙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英才輩出。三曹七子,猶如星漢燦爛。可當那個自稱得了癲狂病的禰衡出道時,在他眼裡,三曹七子不過爾爾。不要說三曹七子,就是天下英雄,也不入他法眼。儘管他唯獨對孔融和楊修稍為友善,但稱呼起來也是極不敬重,直接將孔融稱為大兒孔文舉,將楊修稱為小兒楊德祖。

果然是得了狂症。

後來,經孔融多次向曹操推薦,禰衡終於答應前去見面。不料,見面這天,禰衡姍姍來遲就罷了,竟然提著三尺木棒,就在曹營外大罵曹操。曹操聽得一怒,對孔融說道:“這小我要殺他如同鼠雀,但是此人素有虛名,殺他汙我聲名,說我不能容人,那還了得?不如把他送給劉表得了。”

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曹操就派人將他送給了荊州的劉表,禰衡跟劉表好了一段時間,但久而久之劉表還是經受不了他的傲慢無禮,又將他送給黃祖。黃祖也跟他好了一段,可也受不了這小子的狂妄放浪,一氣之下就將他殺了,後來後悔想救,卻已經來不及了。

桓譚,東漢著名的經學家。此人博學多才,好讀《五經》,卻性格乖張,喜抨時俗,向來受人排斥。後來,經人推薦,被光武帝劉秀任命為議郎給事中。桓譚多次上疏陳事,都不被光武帝採納,非但如此,光武帝反而對這傢伙極不喜歡。

因為,桓譚喜歡經典,而光武帝喜歡讖書。

有一天,光武帝召來桓譚議事,問道:“我想以讖記決定事情,怎麼樣?”

桓譚沉默良久,才說道:“臣不讀讖記!”

光武帝問為什麼?桓譚卻一本正經地答道:“因為讖記不是經典。”

光武帝一聽,怒聲斥道:“桓譚你敢誹謗聖人,無法無天,拿下斬首。”

要知道,光武帝登基上位,靠的就是讖記。讖記讓他得了天下,現在桓譚竟然頂撞他說這不是經典,那不亞於否認光武帝是一個來路不明的傢伙麼?

難怪劉秀火大。

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桓譚見光武帝要斬他,嚇得連忙叩首認錯。但是劉秀怒氣難平,還是將他貶出長安任六安郡丞。離京後,桓譚鬱鬱不樂,病死於路上,時年七十多。

綜上所述,禰衡和桓譚都一樣的性格:個性張揚,不與流俗合群,都活得極度自我,特立獨行,不諂媚聖主還罷,竟然還當面頂撞,不得恩寵,所以下場都極為淒涼。

而陳子昂通過這兩個典故是想告訴我們,杜審言被貶出京,可能就是犯了跟禰衡及桓譚等人的錯,頂撞了武則天才被落得個如此不堪的下場。

當時,武則天為加強她的法統地位,亦像光武帝劉秀學習,搜盡天下祥瑞及讖書。凡是能夠說明他是天之神授的君主,或者是什麼救世主降生拯救百姓的,通通都得重賞,輕則賜錢,重則封官。而憑杜審言三十年來與世不合之狂傲性格,眼看這一切荒謬之事猶如容不下半點沙粒,能不奮然起身上疏陳事?

不管是什麼事,杜審言被貶出京,肯定是嚴重地刺激了武則天。

要知道,當時文章四友的李嶠、蘇味道、崔融,甚至是陳子昂等數十人都在朝中做官,個個官職不小,竟然連這個免於貶官之罪的忙都幫不上,那應該是犯了大忌。

杜審言官職是小,但文場名氣很大,所以他離京時的宴會搞得很是排場,總共來了四十五個人,文章四友當中的其他三人,陳子昂等也來了。唯有一樣工於律詩的宋之問因為臥病在床,不能前來送行,於是贈詩一首。

送杜審言

宋之問

臥病人事絕,嗟君萬里行。

河橋不相送,江樹遠含情。

別路追孫楚,維舟吊屈平。

可惜龍泉劍,流落在豐城。

宋之問對杜審言的哀傷鳴之情無不流於詩中。

此情此刻,贈別宴會之上,杜審言挾琴起舞,昂首高歌。歌曰:“哀皓首而未遇,恐青春之蹉跎。且欲攜幽蘭,結芳桂,飲石泉以節味,詠商山以卒歲。返耕餌術,吾將老焉。”

杜審言以歌明志:年歲漸老,青春不再,人生失意,唯有退而求其次,與世絕遊,于山泉之間,與幽蘭與芳杜結伴,耕田煉丹,以此終老。

歌罷,眾莫無慼慼。

天命之年遭此一劫,此去吉州,猶如當年賈誼落魄長沙,何日來歸,天知道?

誰也不曾料,貶官不過是第一難,更大的風暴還在等著杜審言。

第二年,即聖歷二年(699),杜審言如期來到了吉州赴職。

此去路遙,仍需陪伴。杜審言生子四人,長子杜閒,次子杜並。時杜並年十六,陪伴父親遠行。

初唐時期,酷吏橫行,從大唐洛陽到邊地小縣,似乎都流行整人的風氣。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任益州新都縣尉時,因為不屑與同僚為伍,結果被整入獄;後來王勃又犯同樣的錯,任虢州參軍時亦與同僚不和,被人設計入獄。杜審言性格比前兩人更加桀驁,猶如彌衡靈魂附體,他能躲過這一劫麼?

很快的,消息傳來了,杜審言與當地同僚不搭,被司馬周季重與員外司戶郭若訥等人一起設計構陷弄到監獄裡去了。

吉州距離洛陽,山遙水長,音訊相隔。時十六歲的杜並昂首北望,自知救父無望,他想了想,做了一個驚天動地的決定。

一天,周季重舉行宴會,杜並不請自來,出現在宴會之中。

當時,沒有人把這個十六歲果斷剛烈的少年放在心裡。

等到宴會酒意漸濃,杜並突然從懷裡掏出利刃直刺周季重。周季重當即中刀,轟然倒下。

而在一片混亂中,杜並亦被對方的人加害。

周季重臨死之前,十分後悔地說道:“我不知道杜審言有孝子如此,郭若訥誤我也!”

父剛子烈,古來亦然。而杜審言萬萬沒有想到,他的剛硬乖戾竟然讓次子來埋單,這真是莫大的悲哀。

經此一難,杜審言被放出獄,但是被免官了。他只有忍痛車載杜並寒屍回洛陽埋葬。

回到洛陽後,此事傳開,驚動神都。在杜並的葬禮上,杜審言的諸位高官朋友,紛紛為杜並寫傳立志,爾後,杜並亦以其年少壯烈救父之行為,被載入了《大唐新語.孝行》。

杜審言父子事蹟很快傳進了宮裡,驚動了武則天,她決定召見杜審言。

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武則天之前貶斥杜審言出京,為什麼還要召見?此中意味,讓人深思。

大唐自李世民賞識文士成立文學館收納十八學士以後,大唐皇族無論是皇帝或者皇子,無不對天下文士極其籠絡之意。武則天當然也不例外。但是,初唐四傑卻被武則天一一排斥在外主要是他們投選的皇子都是武則天必須要剷除的政治對手。爾後,文章四友中的李嶠、蘇味道、崔融都主動投歸擁護武則天,結果吃香喝辣,官爵高升。

唯有杜審言,桀驁不順,天馬行空,衝撞武則天,才釀成如此淒涼下場。然而經歷此次貶官出城,痛失愛子,他似乎準備妥協了。

雙方見面,彼此都非常客氣。武則天對杜審言個性及才華頗為驚異,杜審言亦對武則天能容人之量頗感意外。

既然都和解了,武則天準備重新啟用杜審言,加封新職。她問杜審言:“卿歡喜否?”

杜審言如得了糖的孩子,高興得當即蹈舞謝恩。

武則天又命之作《歡喜詩》,拜他為著作佐郎。就此,杜審言正式歸附武則天,被劃為武則天文士圈子成員之一。

這一年,杜審言五十七歲,面對險惡宦海,老頑童終究皮不起來了。

4 、再次遭貶,傲然謝世


神龍元年(705),武則天八十二歲,病情加重。

此時,大唐皇城內有人趁武則天生命垂危不能理政之際,準備發動一場宮變。以宰臣張柬之為首效忠於太子李顯的文官,聯合羽林兵迎太子進入玄武門,並迅速誅殺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及張昌宗兄弟,然後逼迫武則天讓位於太子李顯,史稱“神龍政變”。

武則天倒臺,其之前籠絡培植的文士集團都被張柬之納入打擊範圍,於是文章四友之李嶠,蘇味道、崔融、杜審言,還有宋之問和沈佺期等人,全部被貶斥出京。

杜審言被流配峰州。

峰州,秦屬象郡,漢屬交趾郡,位於如今的越南河內西北,距離長安七千七百一十里。

多半生都在跟武則天抬訌,好不容易妥協,才過三年就被牽連清洗,這何嘗不是諷刺?

隻身南下時,杜審言經過湘江,無不感慨悲哀。

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漢文帝之時,賈誼才高見妒被排斥出京,流落長沙。於湘江邊上,賈誼想起了屈原,一樣的懷才不遇一樣的落魄不堪。而如今,杜審言獨立湘江,又怎麼不想起失志的屈原和賈誼?

湘江已載不動千古高士之憂愁,面對悠悠江水,杜審言悲吟低唱,一首《渡湘江》橫絕而出:“遲日園林悲昔遊,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審言:一身才氣成就五律冠名,造化捉弄無不令人唏噓

春日遲遲,園林風光正好,正是出遊好時光。然而今日南竄,想起當初,猶如夢幻,無不悲涼。春日與花鳥,盛景載邊愁,我這個京國之人南竄而下,遠望湘江北去,所謂故國之愁,命運之哀,唯有獨憐。

所謂絕佳之句,都是詩人於困頓之中孕育嘔吐出來的沾滿著鮮血的珍珠。《渡湘江》一詩既出,又成為杜審言詩歌生涯中的一頂皇冠。

明朝著名學者兼文藝評論家胡應麟於《詩藪.內編》裡這樣說道:“初、盛間五言古,陳子昂為冠;七言短古、五言絕,王勃為冠;長歌,駱賓王為冠;五言律,杜審言為冠;七言律,沈佺期為冠;排律,宋之問為冠……初唐五言律,“獨有宦遊人”第一。

如果說,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取得了五言律第一名,那麼他的七絕呢?

胡應麟在《詩藪•內編》這樣說道:“(初唐七絕)初變梁、陳,音律未諧,韻度尚乏。惟杜審言《渡湘江》、《贈蘇綰》二首,結皆作對,而工緻天然,風味可掬。”

胡應麟沒有給杜審言的七絕排名,但可看出,初唐七絕,無人超出杜審言。

而明末清初的學者唐汝詢在《彙編唐詩十集》毫不吝嗇地說道:“(《渡湘江》),初唐七絕之冠。”

杜審言一生仕途坎坷,換來的卻是詩家之絕唱,此中悲酸,誰能體味?

杜審言等文章四友被貶出京後,扶持唐中宗李顯上位有功的張柬之乘勝出擊,準備將武則天集團中最富有政治鬥爭經驗的武三思清除出局。奈何張柬之功夫不如人,竟然被武三思倒打窮追,張柬之等人先是被貶嶺外,後又被武三思派人追殺。至此,大唐政局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曾因張易之及張昌宗兄弟牽連的文章四友等人被大赦,再次被詔回。

杜審言遇赦北歸時,是神龍三年的春天。

峰州三年,他無時不思歸故鄉京國。於是先吟“故鄉逾萬里,客思倍從來。”然後又詠“心是傷歸望,春歸異往年。”

年年春日,年年思歸,終於迎來了一個霧氣消散,寒去暖來的真正春天。

北歸後,杜審言被授於國子監主簿,從七品下。

劫後餘生,貌似驚喜,其實悲哀。京城上下,物是人非,文章四友年紀最小的崔融,卻已得病去世。

三年後,杜審言加修文館直學士。此時,六十四歲的杜審言身患重病,已如風中殘燭,搖搖欲滅。

活了一大把年紀,經受不少世事,然而人生彌留之際,杜審言似乎並沒有矯正他的剛傲耿直的性格。時宋之問等人前來探病時,問他臨走前還有什麼可說的,杜審言聽之,嘆然說道:“我此生深受造化小兒折騰,還有什麼可說的?但是我活著的時候,長期把你們壓在底下,如今我要走了,遺憾的是沒有人可代替我了。”

關於杜審言的這段故事,野史正史皆見,有人認為是後人編造的,有人認為此話很符合他性格未必不真。

斯人已去,真假已不重要。初唐詩壇江湖,我來過,五律七絕,兩項第一。我無憾於這江湖,生時驕傲,死時傲驕,僅此,還不夠麼?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