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秦之计:韩国为了抑制秦国,修筑了这个罕见的大工程

导读:战国时期,韩国一直对秦国示弱,但韩国也心有不甘,一场谋划正在韩国紧锣密鼓地进行。

韩国立国,最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到景侯徙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哀侯都于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疆土狭长,跨黄河南北,黄河南有今郑州、许昌、南阳等地,黄河北则有野王(今沁阳)、上党(今山西长治)。韩国境内有荥泽。

荥泽,形成于史前,《禹贡》所讲“荥波既潴”,说的是黄河水沿古济水溢出后聚积为荥泽,为古代中国九大泽之一。

古时的黄河河道偏北,后来黄河不断南翻,淘蚀山根,使黄土质的敖山滑塌河水之中,由黄河分出的“河南之济”沿广武山北麓东流,同时接纳了由广武山上流下来的柳泉和广武涧两股小水,流过了敖山以北和荥渎相汇。

疲秦之计:韩国为了抑制秦国,修筑了这个罕见的大工程

郑国渠现貌

二者汇合后再转向东南流入荥泽。荥泽起到了储水和调节济水的作用,同时也是行船停泊之所。荥泽的存在,影响了黄河、济水等水系,对当时的航运、邮驿、人口和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

魏国开凿鸿沟后,引黄河水入圃田泽,再从圃田泽引水东南,形成庞大的水运交通网。从地势上看,韩国的荥泽比魏国的圃田泽更适合引黄河水。

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大河,决开黄河岸引出一条足够的水流,绝不是简单的事情。

荥阳地势“绾毂水路要道”,比原阳更适合引黄河水,因此荥阳引黄口很快取代了原阳引黄口,荥泽连接黄河、济水和鸿沟,成为天下水运枢纽。

正因为如此,韩国在治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出众多治水的能工巧匠。《周礼·地官》有关于“稻人”的记载:“稻人,掌稼下地。”“稻人”专门从事低洼多水地区的引、蓄、配、灌、排水及防洪等一系列水利工程的修建和管理。

疲秦之计:韩国为了抑制秦国,修筑了这个罕见的大工程

郑国渠现貌

《管子·度地》记载,先秦已经有专设的水官,任命“习水者”为吏佐,称为“都匠水工”,负责河道堤防的巡查、整修。这类人员后来统称为“水工”。

如果韩桓惠王看见过泾河,那么这条河流一定会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心思正是萦绕着这条河流而涌动。

泾河的浊流,无疑对秦国构成巨大的祸患,他在谋划:能否以治泾为名,鼓动秦国上马一项大的水利工程,让它举全国之力,役全国之劳,经年累月修建之,从而拖住它,使它无力也无暇顾及其他,阻止它东伐的脚步。

再理想一点的话,也许它就被拖垮了、整烂了,再也不会野心勃勃、虎视眈眈地盯着东方的邻国了。

良策妙计!不错,真是一个独辟蹊径的良策妙计!

韩桓惠王的这套谋划,史称“疲秦之计”。

疲秦之计:韩国为了抑制秦国,修筑了这个罕见的大工程

郑国渠现貌

韩桓惠王是在什么时候动了这个念头、想出这条计策的,史书无载。我据情分析,应该是在他两次入秦之后。而很有可能是在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推后几年,即他参加秦昭襄王葬礼之后。

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秦昭襄王薨,在秦国南方的蜀郡,却传来一个好消息——都江堰建成。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花费五年时间在岷江上修建的一座水利工程。

秦国虽然当时还难以估价都江堰会为蜀郡带来多大效益,但这个罕见的大工程的完工,充分展示了秦国的实力——它想做的,就一定能够做到。

疲秦之计:韩国为了抑制秦国,修筑了这个罕见的大工程

郑国渠现貌

战国时秦岭以南的巴蜀两国,占有今四川大部分地区,以及云、贵、陕、鄂部分地区。巴国与蜀国为仇,打得不可开交,都向秦国求援。

秦惠文王趁机派张仪、司马错等出兵,先是灭了蜀国,杀了蜀侯,继而转攻巴国,俘虏了巴王。秦遂设置巴、蜀、汉中三郡,将四川、陕南和关中连成一片。

其后十五年间,两代蜀侯先后两次发动反秦暴乱,又都分别被司马错挫败。司马错是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先祖,三伐巴蜀后,便镇守巴蜀,巴蜀自此平静。

疲秦之计:韩国为了抑制秦国,修筑了这个罕见的大工程

当时形势

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襄王任为蜀郡太守,遂有后来的开凿都江堰之举。

李冰(约前302年—前235年),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生地不详,一说山西,一说陕西。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最初的名字已无考证。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作“堋”,都江堰就叫“湔堋”。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

后来有人称其为都安大堰,到了宋代才称都江堰。司马迁曾亲自“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考察了都江堰。

《史记·河渠书》载:“郡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都江堰工程复杂而又巧妙,李冰因势利导,兴建了渠首枢纽工程,自上而下,由百丈堤、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宝瓶口和人字堤组成。

其中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为三个关键工程,分别发挥了分流、引灌、滞洪、分沙、保安的作用。

疲秦之计:韩国为了抑制秦国,修筑了这个罕见的大工程

当今书籍记载

枢纽工程建成,又修渠建设灌区,灌地一万余顷,成为当时最大的灌区。司马迁把李冰开凿都江堰的功绩主要归结为三条:一是除沫水之害,二是可以行舟水运,三是灌溉农田。后世更是称誉其“功昭蜀道”。

韩桓惠王素知秦好大喜功,“疲秦之计”的萌生,是不是都江堰给了他灵感?

这是猜测,但不能说是毫无根据。实际情况是,韩桓惠王要在水上做文章,要实施他的计划了。

首先要物色合适人选。

此人既要懂水利,有治水的实际业绩,更要懂得韩桓惠王的意图,要能彻底贯彻执行韩桓惠王的计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此人必须具备外交才能,必须能言善辩,而且必须做到胸有城府、深藏不露,具备说客和间谍的胆识、辩才和谋略。

我们现在不知道韩桓惠王经过了何种渠道选拔这个人,并经过了哪些程序,只知道他选定了一个人。

此人是一名水工,就是后来的修筑郑国渠的郑国。

新书《天下第一渠》已全面上架,欢迎支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