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的“夺门之变”为何能够成功?

凤影焰68167305


原因有两个:一,明代宗不忍杀掉哥哥英宗,给英宗留了机会。二、明代宗用错人,轻信权臣石亨,反受其害。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拿回皇位,仅1个月后,明代宗就病死,谥号被定为“戾”,葬在北京西山,成为明朝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在十三陵的明朝皇帝。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夺门之变”,是什么让亲兄弟变得如此仇恨?这要从那次征讨西蒙古说起。

公元1449年,在宦官王振的撺掇下,明英宗有些头脑发热,决定御驾亲征,去收拾不听话的瓦剌(西蒙古)。在行军过程中,由宦官王振一人把持军政大权,大臣和将领们只能被动听令,深受其辱,导致军心涣散。

西蒙古开头假装好怕怕,诱敌深入后,立即开始反攻明军,明军人心相离,一路败阵,退至今天河北怀来的土木堡。在土木堡被蒙古军围困,大明号称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50多位朝廷重臣死难,明英宗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瓦剌掳走明英宗,本来意图要挟大明朝,获得更好的谈判条件。但没料到的是,北京朝廷在于谦的主持下,火速启动紧急预案,让明英宗的弟弟即了位,也就是明代宗。这下,原本以为有了重量级谈判筹码的瓦剌,发现英宗完全没有了利用价值。

瓦剌的首领是也先,非常生气,带人就把北京给包围了。蒙古军列阵于西直门外,而英宗则安放在德胜门内外一处房子里。但是,于谦等人率领军民,众志成城,指挥有度,成功击败了蒙古军,守住了北京。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边功勋卓著的战将,要数后来夺门之变的主导者石亨。

时间很快到了第二年,瓦剌想,现在留英宗也没用了,还得给他供吃供喝,杀了他除了拉仇恨又没有实际意义,干脆使一招狠的,把英宗送回明朝。这皮球就算是踢回去了,要杀要留你们自己定。如果你们杀了英宗,这事就和我瓦剌无关了;不杀,留着当个后患养着,那更好。

这事还真让大明苦恼了一番,拿英宗怎么办?让他继续当皇帝,代宗肯定不答应。不让他当皇帝,那他算什么?苦恼了一番,最后只好奉为太上皇,安排在南宫住下。

明代宗虽然不喜欢他回来,但一方面是异母亲兄弟,于情不忍,另一方面英宗属于大难不死,已经够惨的了,再加害过去,天下怎么看代宗?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代宗内心会觉得,自己这个皇位来的不够正大光明,本来就是人家英宗的,要杀英宗还不够理直气壮。

因此,就只好采用下下策,将英宗软禁了起来,这一关就是8年。

景泰8年,明代宗得了重病,当时是石亨专权。石亨军在京师保卫战中功勋卓著,又是太子太师(虽然太子已死),权势极高,在代宗面前影响力很大。但是明代宗却看错了人。

这段时间,京师一直传闻大学士王文劝明代宗立储。这事要成了,那王文可能就是下一个位高权重之人,石亨的时代就要结束了。这对石亨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石亨决定先下手为强,联合了几个人,包括宦官曹吉祥,带上兵,连夜去南宫把明英宗请了回去。明英宗也是糊涂,跟着就走了,一路畅通来到了东华门,卫士正待使用金瓜击顶的招数,被明英宗给喝止了。之后顺利的来到了奉天殿,坐上宝座。



其实,英宗这么做,完全没必要。明代宗无后,驾崩之后一了百了,传给谁不一样?他既可以把座位还给英宗,还可以让英宗的儿子、原来的皇孙宪宗继位。何必再找什么继承人呢,所以说要么是这个大学士王文糊涂,要么是有人信谣传谣,三人成虎。

石亨敲响了钟鼓,上朝的大臣们进来一看傻眼了,以为是在梦中,座上怎么会是英宗?这时徐有贞站出来大喊,太上皇复辟了!英宗说,你们的职位都不动!众人见此,山呼万岁,拜倒磕头。

此时还在床上养病的明代宗听到钟鼓之声,非常纳闷,以为是于谦谋反了。结果派人打听回来说,是英宗复辟了。明代宗惊讶之余,说了三个字,好,好,好,转身去睡了。

一个月后,明代宗暴崩,谥为“戾”。明英宗复辟。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遭到弃市抄家。


哇哦历史


夺门之变成功的原因如下:

一、英宗(这个英字名不符实啊!)朱祁镇夺回本该属于他一系的皇位,名正言顺。



“土木堡之变",明军惨败,朱祁镇做了俘虏,最终也失去皇位多年。凭心而论:他受了太监王振的蛊惑,战役中又听任王振老师瞎指挥,败亡被俘,他是有重大责任的,是罪有应得。弟弟朱祁钰先是在朱祁镇出征时奉旨摄政,后在朱祁镇成了瓦刺太师也先的最大肉票,押着这个人质到处要挟大明,并且兵临北京城下时,于谦等大臣为挫败也先的阴谋,毅然不顾个人安危,扶祁钰上位,又和祁钰带领文武大臣一起打败也先。可以说朱祁钰功不可没,威望也空前。最终,也先见大明已有新主,祁镇已是废物,加之大明实力仍在,自己被大明的哀兵打得屁滚尿流。为节约粮食、节约银子计,把朱祁镇归还明朝。皇权面前无兄弟,祁钰也尝到了皇权的甜头,他是不会温良恭俭让的,他很不乐意地接受了也先的这个意外收获,他封兄长做了太上皇,可重回京城的朱祁镇实际上是个囚徒,光着屁股坐花轿,被软禁在南宫,为加强控制,竟连给朱祁镇遮阴的大树也被砍掉,他的一言一行被朱祁钰监控。但朱祁镇作为曾经的皇帝,按正统观念夺门只不过是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的。

二、朱祁钰破坏了游戏规则,自己病重,强行换上的新太子亲儿子朱见济又提早送命,舆情认为朱祁钰百年后应还皇位给原太子、朱祁镇儿子朱见深。



按照朱祁钰和太后、文武大臣的口头契约,朱祁钰上位,皇太子仍是侄子朱见深。但朱祁钰上位后,把太子换成亲子朱见济,朱祁钰这一动作很不容易,堂堂的皇帝要立个太子,竟要向六个内阁成员行贿!内阁勉强给了朱祁钰面子,但没几年,祁钰亲子又死了,古人迷信,租信这是天意,御史钟同、郎中章纶的所作所为代表了当时大臣们的心声:他俩竟直接秉笔上奏,钟同云:父有天下,固当传之于子,太子薨逝,遂知天命有在。章纶不但要求复立,还要朱祁钰逢年过节去向朱祁镇请安,奏折中有云:上皇君临天下十四年,是天下之父也;陛下亲受册封,是上皇之臣也。两人被抓,被揍了八十杖!钟同去见了阎王,章纶被打残,但大臣们只是被暂时打压了下去。到朱祁钰病得奄奄一息时,景泰八年正月十四,大多数大臣们又力主复立朱见深。虽被朱祁钰以“我正染病,十七日早朝复议"为由拖住,可见人心。正月十六日,晨。于谦、胡濙、王直经仔细商议,决定推举朱见深复立为太子,请连中三元的状元商辂起草奏折。准备正月十七朝议时提出。但正月十六日,石亨、徐有贞等保着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

三、这次行动得到太后的同意,要扶上位的皇帝本就是皇帝,披了两件合法外衣。

这次政变,得到太后同意,如三国时司马懿父子带三千死士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何况夺位的还是曾经的皇上,连篡位也算不上!

四、于谦等人置身事外,没有作为,给阴谋家徐有贞等可乘之机。

于谦是民族英雄无疑,能扶大明江山于即倒,善于谋国不假。但他襟怀坦荡,不善于谋身也不假。他一切都以国事为重,不带任何私心。他一点没想一旦朱祁镇等还乡团夺位,自己面临的可能是血光之灾。

于谦如有一点私心,平时多一个心眼。凭他的北京保卫战前敌总指挥的威望,兵部尚书、少保的官职权利,登高一呼,消灭千把人的还乡团是分分钟的事。

四、徐有贞、石亨等人文武搭当,他们是亡命之徒,自以为苦大仇深,老皇帝朱祁镇也历经苦难,他们放手一搏,终于成事。



徐有贞在也先将要兵临北京城下时,建议迁都。徐有贞力主迁都,并没有太多的私心,兵部代尚书于谦在朝堂大喊一声:建议南迁者,杀头治罪。一心专营、自以为满腹经纶的徐有贞被长期打入冷宫,后来更换姓名,才重回朝堂。

于谦对国家的忠诚此心日月可鉴,但不是每个人都像他一样襟怀坦荡、人品高尚,尽管于谦也曾向祁钰推荐徐珵(有贞),但祁钰一听到徐珵之名就说:此人品行太差,不能重用。无论徐珵工作多少勤奋,但大臣们都冷落他,徐珵后来改名徐有贞才官运好转,认为朱祁钰、于谦挡住了他升迁之路。他拥戴太上皇复位,是想捞更高的官位。

石亨作为土木堡之变的幸存将领,在北京保卫战中受于谦重用,立下大功,封了侯。他出于礼尚往来,保举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官。于谦太正直,太讲原则,谦让了也就算了,竟对朱祁钰说:石亨身为大将,却保举私人,应予惩戒!于谦正直得有点执拗,他和于谦结了仇,又顾忌于谦的老板朱祁钰,终于也加入倒朱祁钰的还乡团行列。

太上皇朱祁镇好不容易回国了,成了朱祁钰的光鲜囚徒,朱祁钰对哥哥竭尽折磨、提防之能事,祁镇被囚南宫,连避阴的大树也砍掉,和他稍微亲近一点的太监也被整治。自己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也被好弟弟削去,前程一片黯淡。一旦旁系藩王进京即位,祁镇处境会更加艰难。他,必然想放手一搏!

五、祁镇打仗不行,与人沟通的情商远胜祁钰、于谦,待人真诚,一言以蔽之:群众基础好。

祁镇当了也先的俘虏,仍有袁彬为他暖脚,在袁彬中了风寒时,祁镇以身压其背,汗浃而愈。祁镇还从也先手下救过忠诚他的袁彬的命。祁镇与也先斗智斗勇,借明朝守将之手除掉大汉奸喜宁。他在南宫的韬光养晦,大明大臣们吃力不讨好地千方百计从也先手中要回祁镇,祁钰当政时,大臣们仍心向祁镇一系。朱祁镇在拉关系、拢络人上还是有些本事的。徐有贞、石亨等还乡团为他玩命,不惜搭上整个家族命名,可见囚徒朱祁镇还是很有个人魅力的,这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苍茫大地顾炜斌



夺门之变,几乎是兵不血刃,明英宗就夺回皇位,似乎是太容易了,细看倒也合呼情理。

首先,明英宗朱祈玉因土木堡之变被瓦刺人俘虏,大明朝庭太子年幼,君龙无首,只好把朱祈玉请出来监国。因处于非常之机,为了防止也先拿明英宗作要挟,于谦等人请求太后出面,让朱祈镇即皇帝位,统领群臣,抵抗瓦刺重兵,保卫京师。面对大明当时这烂摊子,开始朱祈镇并不想当皇帝,但为了大明江山,经太后,于谦等大臣三方协商,朱祈镇当皇上,但太子朱见济的地位不能更改,相当于朱祈镇之后,皇位由朱见济继承。然而,经过于谦等众臣浴血奋战,打退了也先,使局势稳定下来。此时朱见深私心就重了,废了朱见济太子之位,立自己儿子朱见郕为太子。瓦刺把明英宗送回来之后,自己岂肯让出皇位,只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实质上软禁宫中。说实话,明英宗因自己失误被俘,能回来就己经不错了,实在不好意思要回皇位,起初并没有复辟之心,能够苟且安生就行了。然而明代宗却并不放心,让明英宗几乎与世人隔绝,明英宗也为自己一家安危担扰。所以,在石享,汪直等人的阴谋下,发生了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轻易成功,难道真的是代宗于谦等人失察和局势失控吗?非也!以当时代宗和于谦的势力,只需稍微发力也不可能成功。主要是代宗此时己身患重病,太子亦早亡,己心灰意冷,因沒有善待英宗,感觉有愧,就故意让英宗从新当上皇帝。于谦,是忠于大明江山,不管皇家的事,夺来夺去不是外人,都是姓朱的,是朱家兄弟的家务事,不跟着掺和,也免得血洗成河,遭罪的还是百姓。至于自己安危,只要行得瑞,做得正,即使是死也无所谓,后以也没阻止,再说中间还有个太后,所一以夺门之变才轻易成功,人家根本就没打算拼。


车工00


明英宗朱祁镇“夺门之变”之所以成功,有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何为“夺门之变”?



“土木堡之变”与“夺门之变”

说到“夺门之变”就不得不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作为明王朝名正言顺的皇帝,他又为何要“夺门复辟”?根源就在“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前后,瓦剌太师也先多次率领蒙古军队南下劫掠,明王朝边民苦不堪言。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宠宦王振的撺掇下带着二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企图与蒙古人决一雌雄、彻底解决边患。可明军还没和蒙古人接上火就接到密报:瓦剌已经做好准备、只等明英宗入彀。明英宗和王振根本就不是带兵打仗的料,接下来战略、战术失误频出,非但没有寻找战机、主动出击,反而选择了回师撤退。结果,二十万明军居然让蒙古人追着屁股打,撤退至土木堡附近时,明军又遭瓦剌军袭击,损失过半!土木堡一役,明英宗也成了蒙古人的俘虏……也先见明王朝皇帝被俘喜出望外,立即吧啦起了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着如何用这位俘虏皇帝换取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与此同时,明王朝的文武臣工们也在各自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为了彻底断绝瓦剌的要挟企图,孙太后最终接纳了于谦等人的建议,立时任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太上皇回京、被囚南宫

明王朝此举一出,明英宗瞬时失去了原本的“奇货”价值,成了也先手中“烫手的山芋”!非但换不了自己想要的利益,还得花大价钱养着明英宗,这笔买卖怎么算也是不划算!也先也不傻,在权衡利弊之后,瓦剌居然主动将明英宗礼送回了北京城!景泰帝朱祁钰这下慌了,皇帝老哥回来了,自己算什么?皇帝?“皇太弟”?亦或还是郕王?除了皇帝,景泰帝显然哪一个也不想选!最终,景泰帝选择了冷处理,不冷不热地接回了明英宗,仍然尊这位同父异母的长兄为太上皇,丝毫不提逊位还政之事。与此同时,景泰帝将太上皇明英宗安置在了南宫。名为安置,实际上就是幽禁!景泰帝甚至让人将南宫大门封死、周围树木砍光,断绝明英宗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在一切搞定之后,景泰帝又打起了易储的主意。在孙太后干预下,景泰帝即位之初认可了明英宗皇太子、即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的皇储地位。在地位稳固之后,景泰帝显然不愿意了,他想传位给自己的亲儿子!为了易储,景泰帝甚至不惜干起了行贿大臣的勾当,最终把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推上了储位。可这位皇子根本无福消受,不久便夭折了……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入膏肓。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出于自身利益考量,趁景泰帝病重,硬生生撞开了南宫大门,放出了被幽禁的明英宗,一场复辟政变就这样发生了,明英宗重登皇位,史称“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为何能够成功?

明英宗被幽禁南宫近八年、与世隔绝,为何却能轻而易举复辟夺位呢?个人认为,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景泰帝病入膏肓

“夺门之变”发生时,有一个最大的前提,那就是景泰帝病重、无法理政,平叛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恰恰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看到了发动政变的机会!如果景泰帝身体康健,很可能“夺门之变”就不会发生了。



新太子夭折,景泰帝绝嗣

景泰帝费尽心机废掉了侄子朱见深,把自己的亲儿子朱见济推上了储位。只可惜,朱见济根本无福消受,不久便夭折了,而这位朱见济是景泰帝唯一的亲儿子!在朱见济死后,根据《皇明祖训》确立的皇位传承原则,继承皇位的依然是被废的皇太子朱见深,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换言之,即便没有“夺门之变”,除非景泰帝再生出一个儿子来,否则新皇帝只能是明英宗的亲儿子!以景泰帝彼时的身体状况,难度颇大。这就是为什么明英宗复辟后无人反对,甚至连于谦等人都选择保持沉默的原因所在。为什么?一旦明英宗被杀、景泰帝再缓不过来,明宪宗即位之后,平定“夺门之变”的功臣瞬间便成了诛杀皇帝亲生父亲之人,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不言而喻!



明英宗名正言顺

“夺门之变”虽然是一场赤裸裸的政变,但是明英宗却不同于历朝历代发动夺位政变的篡位者、野心家,他原本就是明王朝合法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反倒是景泰帝却没有那么名正言顺。这就注定了明英宗复辟不会遭到太多非议,更加不会引发“正统性之争”,因为他本就是皇帝。只要不损害到大部分人的切身利益,根本没有谁会激烈反对。



景泰帝的妇人之仁

平心而论,景泰帝在位八年,早期或许有逼不得已,在地位稳固之后,让明英宗“暴毙”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但是,景泰帝并没有。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景泰帝充满妇人之仁的这一举动都给自己埋下了祸根。如果明英宗不在了,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拿谁当幌子都是赤裸裸的谋逆,不是吗?



石亨、徐有贞、曹吉祥分属三大集团

细心者想必都会发现,发动“夺门之变”的这三人,石亨是军、徐有贞是政、曹吉祥是宦,他们代表了明王朝的三股政治势力,虽然这三人并没有完全控制三大集团,但是党羽依然不少。军政宦合流,这是明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明王朝原本玩的就是军、政、宦相互牵制,搞得就是权力平衡。这三股势力合流了,重病之中的景泰帝也回天乏术,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孙太后的支持

众所周知,“土木堡之变”后景泰帝之所以能够顺利即位,孙太后的态度举足轻重。正史记载她是明英宗的生母,野史传闻明英宗是她与明宣宗合伙抱养的明宣宗与宫女所生之子。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孙太后与明英宗的关系显然比与景泰帝亲近得多。让景泰帝即位是出于公心,不得已而为之。明英宗复辟了,孙太后自然不可能再支持景泰帝!景泰帝当皇帝,平白无故多出来另一位皇太后吴氏,孙太后本就非常不爽,为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皇太后身份,孙太后也必须支持明英宗复辟!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夺门之变又称南宫之变。是明朝一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所引发的复辟政变。说起这场政变就不能不提明朝景泰帝朱祁钰在位的这8年,也正是明英宗朱祁镇被软禁在南宫的8年。那么,这场政变为什么会发生?朱祁镇又怎么能够顺利复辟呢?我来分析一下,请大家来指正。

首先,朱祁钰未彻底清除朱祁镇余党而建立清一色的亲信班底。

景泰帝朱祁钰即位后,没有全面更换原英宗时期的阁臣班底,特别是日后肇乱的石亨、曹吉祥,都是英宗的原班人马。守卫皇宫的禁卫军以及太监队伍,都留有大量英宗时期的人员。景泰帝未建立忠于自己的内阁班子为日后的夺门之变留有巨大隐患。这也是夺门之变能够成功的主因。

第二,朱祁钰软禁朱祁镇,未有任何谦让的意思,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放回之后,景泰帝朱祁钰对哥哥朱祁镇的态度有失帝王应有的大度。朱祁钰自登上帝位之后,个人野心极具膨胀,对英宗朱祁镇怀有敌对、排斥之意,不但对英宗没有应有的尊重,还把英宗软禁在南宫。这样做有失兄弟情义。

朱祁镇被软禁后,并没有复辟之意,只要朱祁钰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镇就决不会争帝位,这也是朱祁镇的政治底线。景泰帝朱祁钰治理国家很有谋略和头脑,但对于明英宗的处理上过于心胸狭隘,软禁朱祁镇一事使其大失人心。

第三,朱祁钰废掉太子朱见深,彻底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朱祁钰在取得政治上的一些成就后,开始私心作祟,想彻底抹灭英宗一切痕迹,随即不顾群臣反对,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位置,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朱祁钰的做法彻底激化了兄弟之间的矛盾。

朱祁钰的自私自利的做法也激发了原英宗时期旧臣的不满,为日后的夺门之变发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朱祁钰的做法也彻底触及了朱祁镇的底线,朱祁镇开始秘密接触原支持自己的旧部,酝酿复辟政变。这一切也是朱祁钰一而再,再而三激成的政变。

第四,朱祁钰苛责过度,致使石亨、曹吉祥改弦更张。

朱祁钰自从太子朱见济死后,性情大变,经常滥杀宫女、太监。对文武大臣也是过度滥打、滥杀。石亨、曹吉祥因过失被景帝责罚,后因主动承担责任才勉强过关。景帝常因一点小事就苛责大臣的做法,逐步使群臣与他离心离德。人心尽失是夺门之变发生的政治基础,朱祁钰已经陷于四面楚歌之中。

第五,朱祁钰病重,却无后嗣,夺门之变符合明朝千秋基业的稳定。

夺门之变发生时正处于朱祁钰病重之时,此时群臣劝谏应复立朱见深为太子,仍被朱祁钰拒绝,可见朱祁钰为人私心深重,已经到了为达到一己之私而不为大明千秋基业考虑的地步。

夺门之变的发生,与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的政治野心有关,但也与大多数文武大臣为明朝基业的考虑有很大关系。朱祁钰的做法令文武百官以及后宫孙太后寒心,这也是夺门之变能够顺利成功的一大因素。

朱祁钰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明君,但他没有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没有考虑大局,他私心过重,对朱祁镇一脉过于排挤,最终激起政治变动。民心、官心尽失,落了一个不好的结局。


优秀的米老鼠96


朝史暮想:


讲夺门之变,我们就要聊聊当时朝局的几大势力。

图:朱祁镇 像


第一股势力——朱祁钰

哥哥朱祁镇土木堡之变后,被也先邦了肉票。朱祁钰从代理朝政变成了皇帝。事实上,一直作为亲王的他,并没有多少执政经验,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政治势力,做了皇帝完全是赶鸭子上架的。


第二股势力——

王振的宦官集团余孽

土木之变后,王振一党受到清洗。但这种清洗并不是全方位的。事实上,以当时王振的权倾朝野,几乎很难筛查出每个所谓的王振余党。除了几个明面上比较跳的,大部分都选择静默。


第三股势力——文官集团

这是和皇权对立的一股势力。在朱祁镇时期,就因为王振几次和皇权硬刚。严格来说,土木堡之变的起因,发展和惨败,文官集团斗负有巨大的政治责任。

在朱祁钰上台后,他们依然选择和朱祁钰对刚。


第四股势力——中间派

这是一股比较复杂的势力。实力不是最强的,却是最中肯做事的一派。以于谦等人为首。当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后,中间派作为调和派系,顺利掌权。


第五股势力——朱祁镇

即使从也先那回来,即使被软禁在南宫,朱祁镇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从金刀案中可见这股影响力非同一般。

图:朱祁钰 剧照


好,我们来说夺门之变。


本质上,这是一次谁当皇帝的交易。朱祁钰最大的失败在于,重用了中间派,而忽视了宦官集团的影响力,并且没有给予文官集团足够的重视。


在朱祁钰的儿子被封为太子后,朱祁钰一度通过老婆的外戚集团控制着朝局。其中就是老岳父,几个小舅子,都安插进了锦衣卫和军队系统。


但是在儿子死后,外戚集团也随之土崩瓦解而朱祁钰长期在后宫和娼女厮混,没有再生出儿子。皇位的继承出现了问题。而一旁的亲哥哥在虎视眈眈。


于是,当石亨,徐有贞等人,因为迁怒于谦而开始迁怒朱祁钰;曹吉祥

作为王振旧人开始在朝中为朱祁镇串联;负责朱祁钰和皇城安保的锦衣卫因为于谦女婿的胡乱整顿人心惶惶的时候,事情逐渐开始出现了一个契机。


即,朱祁钰完全被孤立了,于谦等中间派天真地想通过拥立朱祁镇儿子朱见深为太子来稳定时局,而宦官集团和朱祁镇已经开始蠢蠢欲动。在石亨,徐有贞等人的挑动下,文官集团和朱祁镇谈成了价码,锦衣卫那边几个头头也为了躲开反腐审查,决定追随朱祁镇。

<strong>

还有一个原因,朱祁镇的生母,老太后还在世。而朱祁钰只是庶出。石亨,曹吉祥拥有军权。

<strong>

不知道朝史暮想有没有讲明白,夺门之变,是几大派系的一次合作成果,石亨,曹吉祥,徐有贞,带着士兵,砸开南宫院墙,迎接出朱祁镇,顺利进入禁宫,通过宫内太监和把守各道大门的锦衣卫配合,朱祁镇一行顺利进入大殿。之后,早已达成协议的文官集团来演了一场戏,表示用户朱祁镇复辟。


此时,朱祁钰在后宫奄奄一息。而于谦等人,马上就被清算,斩首。而以李贤为首的文官集团,在天顺年间,开始真正掌握大权。

图:明代官员


这就是夺门之变的全部。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朝史暮想


首先封建王朝是家天下,因为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沦为太上皇,他弟弟成王被于谦等人拥立为帝,由于景泰的儿子朱见济夭折,皇位继承人就落在了英宗儿子,朱见深身上,由于景泰病重,石享,徐有贞等大臣为了自身利益,乘景泰帝病重之机,带兵到南宫迎回英宗复位,以此换取拥立之功。最后英宗成功复位,英宗复位第一件事就杀了民族英雄于谦。


凡人高


夺门之变发生在明朝景泰年间,是有石亨等大将发起重新拥立前任皇帝朱祁镇,废除现任皇帝朱祁钰的兵变。


可能乍一听有点绕口,皇帝怎么会分为现任前任呢,那就要从事情的开头说起了。当时明朝皇帝朱祁镇听信谗言御驾亲征瓦剌,遭遇土木堡之变被擒,其弟朱祁钰临危接盘,成为新一任大明皇帝。但之后朱祁镇被释放回国,朱祁钰软禁了他。于是就发生了夺门之变。那夺门之变为什么会成功呢。

其一,夺门之变发生时,朱祁钰已重病在身,奄奄一息,根本无力抵挡兵变。

其二,朱祁钰在位期间,由于被权利欲望所困,软禁虐待朱祁镇,并废掉原太子朱见深,引起朝臣不满。

其三,朱祁镇对人真诚,深得人心,就算他在被瓦剌关押期间,都能感化看守他的人,心甘情愿为其效力,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所以,在朱祁钰病重期间,朝廷大臣一举拥立朱祁镇重登皇位,基本没有遭到抵抗,顺利夺位成功。


颓废中带点颓废


历史大多数时候都会按相应的逻辑而运行,但作为后世的我们,总会对一些历史事件“哭笑不得”,我认为“夺门之变”绝对要算其中一件!!!

当年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一役”把整个大明的脸和他的祖宗们留下的基业毁于一旦,这样一个人非但没死,而且还“二进宫”当了皇帝,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那么为什么“夺门之变”可以成功呢?

  1. 明代宗朱祁钰犹豫反复,心慈手软。虽说朱祁钰当年在大家的推荐下当上了皇帝,但是到他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放回来之后,他明显喜欢上了当皇帝的感觉,所以把哥哥尊为了“太上皇”。既然已经决定要霸占这个皇位,却心慈手软的留下朱祁镇活的逍遥自在。既然他已经决定不让自己的侄子当太子,就应该斩草除根,制定一个继承人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些隐患存在,才促使了“夺门之变”成功的土壤。

  2. 迟迟没有确定继承人,一帮“跳梁小丑”的成功逐利表演。朱祁钰对自己侄子的太子之位立而又废,自己却没有子嗣,所以在自己病重之后,为自己利益着想的小人们肯定要为自己谋出路了,特别是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些小人为了建立“拥立”的不世之功,就单纯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了“夺门之变”。
  3. 于谦是一代名臣,为人太过正直。于谦当年在危亡之际,力排众议促使朱祁钰当上了皇帝,并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了大功,然而这个一心一意为了大明王朝辅佐明代宗朱祁钰的名臣,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已经出现,一个跳梁小丑终于完成了朱祁镇的“复仇”。虽说他掌握着兵权,但却死于忠诚和正直。

“夺门之变”之后,朱祁钰迅速死亡,朱祁镇“复位”以后,清洗了一大批在大明危难之际拯救天下的功臣包括于谦,而任用在“夺门之变”中拥立自己的奴才们,导致刚刚有所喘息的王朝又开始消耗,这样的人还能屡次当皇帝,历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是xiaoZ弹史,翻看滚滚烟尘,知晓横趣点点。欢迎【关注】我,一起寻找历史中的真我!


xiaoZ弹史


说到夺门,真的是一个非常的传奇事件,自古只有这一份,想一下,太上皇复辟成功耶,更不可思议的是之后还能过的有滋有味只有明朝了。如果发生在今天,我相信这要比什么明星门,什么李现呀小甜甜呀这些轰动多了。任何事物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细思之后不难发现,夺门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名正言顺。当然也不排除其他的客观原因,他一生都在因为名正言顺这四个字受益,哪怕可能代宗才能不输于他甚至超过,稍微出现点变故英宗也能再次登极!我们来分析一下英宗的生平就知道答案了。


英宗为宣宗嫡长,即位名正言顺

明朝从朱元璋时代起,子孙就施行了非常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除了朱老四独一份(造反起家的),其余无不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大统。就连朱标死了还要占着嫡长,儿子朱允炆上位。除了朱元璋对他的喜爱,宗法绝对也占了主要原因。何况已经写进典章了,《皇明祖训》规定:

嫡长子继承皇位,庶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代代为亲王,庶子、嫡次子代代降爵。

对不起,即使生到皇家,投胎还是那么重要!这就是即位的名正言顺,哪怕他爷爷仁宗皇帝经历了十多年的争储风波,最后即位还是有惊无险,和他父亲 两个人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哪怕他子孙光宗做了二十年太子,期间甚至爆发了国本之争,一朝即位还是可以马上安抚辽东。英宗也正是因为宣宗长子,成功即位。

身份是够了,也得自己争取呀,就比如他自己的性格。

自身的性格,造成了使得被俘虏之后安然无恙

因为性格,待人宽厚,土木堡之后被瓦剌俘虏后成了也先弟弟的朋友,成功打入敌人内部呀,当年明月说的很清楚:朱祁镇不一定是个好皇帝,但一定是个好人。何况朝中于谦另立代宗,使得英宗于伯颜而言,失去了利用价值。最后得以回归故国。

最后我们再次回到名正言顺上面来。

还是因为名正言顺,儿子朱见深在自己被俘虏后得以被立为太子

景泰元年,朱祁钰登基为代宗,立朱见深为太子,可想他心里多么憋屈。其实也想立自己儿子,只不过非是不想,而是不能,无法名正言顺。这就为英宗又多了一层保护,自己做过皇帝,儿子做过太子,当代宗独子死后,夺门不扶持他们父子扶持谁?而扶持谁还不是英宗的皇位?当年明月也分析的很到位呀,就算不夺门,皇位也是他们的,立藩王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宣宗子孙在世,能立其他藩王,当名正言顺是作秀嘛?

最后就是野心家的走秀了。

时间来到景泰八年,代宗病危,野心家怂恿英宗夺门

之后就名正言顺了,谁也不可能阻拦,就连于谦也不行。他们是堂堂正正的宣宗子孙,只不过多走了 一道夺门的程序而已,让这些跟着夺门的野心家一段时间内得以上位而已,其他夺门还是不夺门根本没有区别。

所以综合以上来看,夺门成功很奇怪,根本就是一本万利,无风险投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