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為什麼大多喜歡以黑白兩色來表現呢?

樂活光陰


中國人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觀念是以陰陽學說作為哲學基礎的,在色彩上認為世界在本質上同黑白相片一樣是無彩的,世界無非黑白還有灰色,由此道家的老子認為五色(彩)使人盲,……這一觀念對在文化上起引領作用的極為講求修養人生的中國文人形成了深遠的影響,也必然深刻的影響到文人的繪畫藝術行為。在這一哲學觀中,陰陽是可以相生相剋互相轉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黑白的認識也是這樣,無中生有,虛中有實,黑白相間,計白當黑,互相轉化。在國畫中沒黑便沒白,黑是白生成的,白是由黑顯現的,由是在筆墨這一特殊條件下形成了一整套繪畫中關於黑白墨色的辯證關係,這一關係成為了中國畫筆墨形象構成的最根本的美學基礎。這一建立在黑白墨色基礎之上的中國畫,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自然而然的也就成為了國人在國畫藝術上的審美習慣。








用戶6953000378王希強


中國畫以中國特有的墨汁來創作。墨汁是創作中國畫的基本材料,可以說是顏色。以“黑色”創作,加之創作所用的宣紙,墨色塗抹上去產生千變萬化的浸暈效果,黑白之間,氣象萬千。

中國畫的墨汁有油煙、松煙,墨色亮度、濃度不一。

中國畫的面貌以黑白出現,不止是材料的原因,還與中國的繪畫思想有關。中國人深受道家思想影響,上善若水、天人合一的哲學觀深植於國人思想間,如黑白的太極八卦,詮釋乾坤輪迴,代表世間天地萬物。

黑既白,白既黑,有既無,無既有。白是虛無縹緲的的想象,虛也是實,並不是沒有物像。中國畫的黑白表現手法,有哲理,有思想。中國畫也叫“水墨畫”,黑白表現是中國畫氣韻的源泉。


陳會衡山水畫家


中國畫的分類 - 以畫的技巧分類 從畫的技巧上可分為粗筆(潑墨)、細(工)筆、寫生、寫意、皴法、白描、沒骨、指頭畫等。潑墨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相傳唐人王洽每於酒酣作潑墨畫。後世泛指筆勢豪放、墨如潑出的畫法為“潑墨”。

一、工筆 工筆,是中國畫中屬於工整細緻一類的畫法,與“寫意”對稱。寫意是中國畫中屬於放縱一類的畫法。要求通過簡練的筆墨,寫出物象的形神,來表達作者的意境。

二、效法 效法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以表現出石和樹皮的紋理。山石的皴法主要有披麻皴、雨點皴、捲雲皴、解索皴、牛毛皴、荷葉皴、折帶皴、括鐵皴、大小劈皴等;表現樹身表皮的,則有鱗皴、繩皴、橫皴等,都是以其各自的形狀而命名的。這些皴法乃是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質地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表現程式。隨著中國畫的不斷革新演進,此類表現技法還會繼續發展。

三、白描 白描是中國畫技法名。源於古代的“白畫”。用墨線勾描物象,不著顏色的畫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於人物和花卉畫。

四、沒骨 沒骨也是中國畫技法名。不用墨線勾勒,直接以彩色繪畫物象。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北宋徐崇嗣效學黃筌,所作花卉只用彩色畫成,名“沒骨圖”,後人稱這種畫法為“沒骨法”。另有用青、綠、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也叫“沒骨圖”,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

五、指頭畫 指頭畫簡稱“指畫”。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畫法。用指頭、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顏色在紙絹上作畫。清高其佩擅此畫法,其侄孫高秉還著有《指頭畫說》。高其佩說:“吾畫以吾手,甲骨掌背俱;手落尚無物,物成手卻無”說明他作畫運用了手的各個部分,指甲、指頭、手掌、手背。分析起來,畫小的人物花鳥以及細線等,可能用指甲,可正用,也可側用,如使用鋼筆一般畫大幅如荷葉、山石,可用潑墨法,手背手掌正反可以撫摸成畫;畫柳條流水可以小指、無名指甲肉並用點苔可用一指或數指蘸墨直下。總要立意在先,胸有成竹,然後心手相應得其自然,渾然天成,不現手畫的痕跡,方稱上乘,所以說“物成手卻無”。自此以後,作指畫的人雖不少,不過是偶然性的指墨遊戲。只有現代已故名畫家潘天壽,指畫成就最高。




看見喜歡的就繞過去


中國畫家利用“白黑”二素,恰倒好處地在描繪自然與理念之間設計畫面虛實關係。

國畫有一個特點,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無論是山水畫還是花鳥畫,想要畫出氣韻,都離不開一種技巧,那就是國畫中的“留白”。從某種意義上說,“留白”是中國畫審美之必須。

有這麼一句話叫做:言有盡而意無窮。正是因為這些留白,才使得畫面更有靈活性,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繪畫大師齊白石的代表作《墨蝦》,畫面中只有幾隻蝦,但是蝦到底是在水中呢還是在地上,又或者是在別的地方,這樣就給人無限遐想,或許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所理解的也不同。

西洋畫講究透視、維度、對稱等,在國畫中,最看重的還是氣韻,一幅畫能不能一眼就能打動你,不是說這幅畫畫的多像,而且看這幅畫的氣韻,有收有放,有虛有實,不板不死,自然靈秀,生生不息。俗話說有舍便有得,當你捨去了一些筆墨之後,形成了氣,並隨著畫中所繪,形成了一種動勢,向一定的方向在運動著。

中國畫始終都在講形式美這個主題,在我看來,形式美的主題是以“留白”的表述方式再合以筆墨技巧的精進來完成的。“留白”是無墨之用,這並不是過分抬高“留白”形式在中國畫中的位置,而是個事實存在。

其一,有目的的“留白”使畫面上的直觀主體得到襯托後的突現而一目瞭然;其二,“留白”處理會使畫面於經營中達到“氣韻生動”,形成和諧美;其三,畫家可以在“留白”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經營”與造美能力得到自由的發揮。




筆墨丹青2018


“黑白相守”是中國傳統審美的觀念。“五色令人目盲”,惟“運墨而五色具”,我國的傳統文人畫家對“水墨黑白”情有獨鍾。

黑白色彩是中國畫所展現出的特質,這種東方式的黑白色彩以墨汁和宣紙的組合加以展現,與西方強調對比的純色黑白有著本質的區別。

濃郁的墨汁依靠宣紙的滲化性能產生焦、濃、重、淡的墨色變化,包含了天地、虛實、相生相剋的生命真諦,蘊含了剛柔、靜動、水墨丹青的美學思想。

中國畫黑白色彩對比是產生中國畫獨特美學思想的源頭。


漢府文娛


中國畫喜歡以黑白兩色表現奧秘就在太極圖裡。

  中國畫是人類文化史上獨特的藝術形態。中國古代有一部很重要的書,直到現在還在影響著我們,甚至世界,就是《道德經》,老子《道德經》開篇即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如果“眾妙”也包括藝術的話,那麼這個“玄”就是一把鑰匙,讓我們從中國古典哲學這個源頭瞭解了中國畫的最初道理。

《老子•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萬物當然包括藝術。中國畫的奧秘就在太極圖中。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全部的藝術規律都是辯證的。我們生活的世界也由辯證規律組成,這個道理恰恰也是筆墨藝術規律的核心。中國的筆墨文化就發端於這個太極圖的辯證法中。 如果我們把“道”理解成“規律”二字的話,中國人的世界觀必然形成了中國的筆墨文化。

中國畫最獨特的一點就是筆墨性,筆墨,是中國人的發明和創造。一支柔毫,軟中有硬,處處見骨,綿裡藏針,頗有些太極拳的味道,這也有些像中國人的性格——柔中有剛、剛中見柔。筆墨不僅僅是材料、工具、技法,而且是一種精神狀態。毛筆能表達出平靜的理性,這個平靜理性之下又有最充分的感性,“玄之又玄”,“恍兮惚兮”,盡在筆下,點畫規律都印證著老子的話,似乎中國的哲學就是為國畫而設計的,而筆墨營造的黑白世界,恰好又最大限度的表現這中國的哲學,怪不得中國的國寶大熊貓也只喜歡黑白。

最後想說明一下,中國畫並不是大多都喜歡用黑白表現,中國畫有很多種類,也有很多表現形式,就色彩來說就分淡彩,重彩,墨彩,青綠,金碧,淺絳等等。單單隻說墨色也有五色六彩的說法,所以只能說中國畫有一部分是喜歡黑白的表現,不說現代中國畫色彩的豐富性,就說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色彩也佔了大部分,這真不是要抬槓,主要擔心讓人誤解了中國畫,也冤枉了中國畫。


紅梅工筆佛畫


並不是黑白兩色,淺一點層面來說是黑白灰。但是灰和黑也分很多種。黃君璧老先生有一本白雲堂關於國畫基礎知識的書裡面有提到過,他把黑分為三種黑,顏色的深淺變化就是國家的魅力所在。我個人從事國畫創作6年也只能淺談自己的看法,如有不對請指正。國畫的發展歷程和時下的人民生活和情操是分不開的,比如唐朝的青山綠水,色彩感很重,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五顏六色事物的喜愛,和強盛的大唐王朝是分不開的。而黑白灰卻在之後的歷史裡佔據了上風,它不光表現出了文人墨客的淡雅也反映了很重要的一點,黑白灰是所有國畫的基礎,我們所看到的很多國畫都是從黑白灰開始,鉤皴擦都是墨和水的交融,最後在賦予顏色。所以回到問題,不是喜歡用黑白灰來畫,而是國畫的本質就是黑白灰來構成主體框架,而黑白灰能通過顏色變幻、水墨比例的不同來表現清楚所有事物,我們的國畫就已經很完美了



國畫黃笑愚


從世界美術史高度看:黑白繪畫是主觀願望對客物物象高度提煉的產物,中國水墨畫顯示在世界上獨一無二,除了觀念,材料的獨特性外,其黑白繪畫特徵也體現出跨國界,跨文化的藝術共通性。



中國畫收藏


我記得色彩老師好像講過:黑白,是色彩的骨骼!

而我們古代的文人講風骨。

所以

黑白的水墨正好順應了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

黑白

足夠了

不需要什麼豐富的色彩

而且

這種致簡的東西

更高級

更高雅

更純粹!


老跨鬥


道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而中國畫,本身就是一個”由技入道”的過程。國畫藝術的頂端,詮釋了生活的本質和生命真諦。這種意識形態,與道法相通:”追求樸素自然,復歸平和”。

包羅萬象的道教太極圖,正是以簡練概括的陰陽變化,來歸納總結詮釋整個廣袤宇宙萬事萬物,內在運行發展規律的。它解釋了生命中生生不息的自然發展過程,即:”生、老、病、死”。

”人活極致,必是素與簡”。中國繪畫,到了唐宋以後,更加追求質樸的生活方式,於是水墨畫大盛,色彩更趨向簡練的歸納對比——即以墨色黑白為主色。水與墨在宣紙上相互交融,能形成極其豐富的枯濕濃淡效果。變化既極其單純概括,而又極其豐富自然。素色畫面,書卷氣息濃厚,讓人更能體會出詩情畫意。以這一樸素哲學生命觀為主導,使得中國畫,在世界畫壇上獨樹一幟,實現了:”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的超然人生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