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多少年前就可以发射人造卫星,为何至今生产不出合格的鱼雷?

季大鸿


目前世界上能够独立研发鱼雷的国家目前只有9个,排名前后依次为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法国、中国、德国、瑞典、俄罗斯,掰掰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比世界上能够制造原子弹和装备航母的国家都少。印度虽然做为一个区域性大国,同样不具备自主研发鱼雷的能力。为什么鱼雷这种出现一百多年的武器研发起来就这么难呢?

下图为我国先进的“鱼-10”重型鱼雷定型之前的中船工业专家和军代表正在研究问题解决方案,“鱼-10”型鱼雷的成功研发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具备现代先进鱼雷研发生产能力的发展中国家。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指的“难”是针对现代先进的高速制导鱼雷,而不是二战时期那种直航鱼雷,。以二战时期德国最先进的潜艇用T-5A/B型鱼雷为例,该型最大射程为8750码(8000米),最大航速为22节(40.7公里/小时),推进方式为铅-酸电池电动机驱动推进,引信为TZ5磁性引信,无制导功能;水面舰艇使用的T1型鱼雷最大航程为14000米,最大航速为33节(61公里/小时),引信为须状撞击引信(即必须撞击目标才会引爆的引信),推进方式为萘烷(十氢化萘)蒸汽推进。这类鱼雷印度是能造的,客观地讲,就连朝鲜这样的落后国家也能造。

▼下图为二战时期德国海军装备的T1型鱼雷。

与现代先进鱼雷相比,上述两种鱼雷的性能可谓是弱爆了。以我国鱼-10型潜射重型鱼雷为例:最大射程46000米,最大航速66节(120公里/小时),制导方式为光纤制导+声呐成像,推进方式为HAP三组元推进剂(奥托燃料),发动机为闭环控制和无级变速的摆盘活塞发动机。相比之下可见现代鱼雷的射程和命中率已经颠覆性了老式鱼雷,这两点就是现代先进鱼雷研发的难点。现代先进鱼雷是除了我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难以研发出来的,下面我们就来分析鱼雷研制的难点。

▼下图为我国南海舰队正在为攻击核潜艇吊装“鱼-10”重型鱼雷,图片中的“鱼-XX”即鱼-10。

现代先进鱼雷的推进技术和制导技术是发展中国家难以打破的高科技壁垒

第一、推进技术方面

在老式鱼雷中推进系统的动力有两种,即电动和热动,电动适用于潜艇水下发射;热动适用于水面舰艇在水面上发射,这两种推进动力系统都各有一个致命缺点,即电动鱼雷不能用于水面和空投,因为鱼雷砸向水电时雷体内的电池组有被砸坏的风险;热动力鱼雷尾迹太明显,因为不论是使用十氢化萘燃料还是过氧化氢燃料都会向水中排出大量废气产生气泡,毫无隐蔽性可言。比如电影《猎杀U-571》中美、德双方潜艇在水中互射鱼雷时的情节就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即双方所发射的鱼雷都会产生一条由气泡组成的长长的尾迹。

▼下图为二战时期的鱼雷在航行时产生的明显航迹,毫无隐蔽性可言。

为了解决鱼雷的可靠性、隐蔽性、航速、航程、命中率等问题,美国人率先研发出以MK48-5型为代表的现代先进鱼雷,该型鱼雷采用奥托-II型燃料做为推进剂,发动机采用半闭环斜盘活塞发动机,使鱼雷首次突破航程50公里、航速60节的大关;同时为了提高命中率,首次采用线导制导模式,使鱼雷命中率从二战乃至冷战初期的15%~27%提高到现在的90%(双发情况下可确保100%),只要被潜艇上的声呐系统锁定,目标的基本没有逃脱的可能性。

▼下图为打捞出水的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战略核潜艇,它的沉没原因是鱼雷的过氧化氢燃料发生爆炸。至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装备使用过氧化氢燃料的鱼雷了,同时也促成俄罗斯拉下老脸向我国交换奥托燃料技术之事。

奥托-II型燃料是一种含丙二醉二硝酸醋、硝基二苯胺、癸二酸二的人工合成化合物,在半闭环或者闭环发动机中使用时基本不向外界排放废气,因此使用奥托-II燃料做为推进剂的鱼雷是没有尾迹的,隐蔽性极高(只有高速旋转的螺旋桨不可避免地产生少许气泡),电影《猎杀红色十月》就有这类情节体现,即美苏双方发起鱼雷战时,美方的鱼雷没有尾迹,苏联的鱼雷有尾迹。虽然大家都知道奥托-II然料的大致成分,但是具体配方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却只有美国一家掌握,英国在研发“剑鱼”重型鱼雷时所使用的奥托-II然料也是引进自美国(这里又说明了一个情况,即英国不掌握奥托-II然料配比的核心技术)。其他能够配比出奥托-II然料的国家除了我国以外,均达不到美国和英国的水平(别提俄罗斯,他们现在使用的奥托-II然料是用基洛级潜艇技术跟我国换的,在此之前他们只掌握过氧化氢技术,结果还把库尔斯克号给炸了)。

▼下图为疑似我国“鱼-10”重型鱼雷使用的奥托-II型燃料驱动的闭环控制和无级变速的摆盘活塞发动机谍照。

第二、制导技术方面

现代重型鱼雷高达90%的命中率得益于声呐成像技术的应用,如果有读者对“声呐成像技术”这一概念感到抽象,那么完全可以通过想象医院的B超来理解,B超能够透过人体造影的原理就是声呐回波。鱼雷的声呐成像装置能够在距离20~30公里左右开始对目标完成造影,然后锁定拥有这个影像特征的目标,确保命中。在声呐成像技术发明实用之前,鱼雷的声呐锁定容易被反鱼雷诱饵弹所干扰,反鱼雷诱饵弹会在水中释放一团黏糊糊的、绿油油的高反射物资,会使鱼雷的声呐误判为目标,从而达到干扰鱼雷的目的。而使用声呐成像技术以后反鱼雷诱饵弹就彻底失效了,因为那团黏糊糊的、绿油油的高反射物资不具备成像后的目标特征。

▼下图为采用声呐成像技术的探测效果演示。

<strong>我国解决现代先进鱼雷技术壁垒的办法

我国对鱼雷技术的研究历程几乎与共和国的成长是同步的,比导弹工业发展的还早。比如说鱼-1型直航鱼雷就仿制于国民党海军装备的美国鱼雷,随后一边靠仿制一边靠研究研发出鱼2、鱼-3、鱼-4等等系列鱼雷,一直到现在列装的鱼-10和正在研发的鱼-11、鱼-12。在建国初期,我国曾要求苏联老大哥传帮带,助力我们自己的鱼雷工业,但是苏联老大哥却苦口婆心地劝导:鱼雷工业是一种投入大、耗时长、见效慢、回报低的高费效比工程,与其费时费力自行研发,不如直接向友好的苏联引进更省事。

▼下图为正在为“宋”级潜艇吊装“鱼-6”重型鱼雷的我海军官兵,鱼-6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研发的重型鱼雷,采用银电池驱动电动机推进,性能远远逊色于先进的“鱼-10”。

老一辈军事工业科技工作者们是十分愿意相信苏联老大哥的诚心劝导的,但是老话说得好: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我们在引进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自行研发的努力。也许是上苍真的十分愿意眷顾那些孜孜不倦的人们,上世纪70年代中美开始进入蜜月期时,在美国人的帮助下我们合成了第一批奥托-II型燃料,虽然性能不及美国人自用的好,但是好歹我们开始了“0”的突破。然而光有燃料可不行,因为我们没有闭环发动机的技术,更没有声呐造影技术,相信这也是美国人敢于教我们合成奥托燃料的原因所在。到了90年代,我国的沿海渔民陆续从海里捞出多枚美制、日制鱼雷和声呐,通军工人员的不懈努力的逆向研究和测绘下,我们终于掌握了闭环发动机和声呐造影技术!这既是上天眷顾的结果,更是我国70年如一日对鱼雷工业投入巨大精力的结果,因此我国跨入了能自主研发和生产现代先进鱼雷国家行列,同时声呐技术水平也得到了跨越式的提高。

▼下图为正在向美国间谍船靠拢准备切割其拖曳阵列声呐的我国渔船,自90年代郁闷们发现向国家上缴从海中捞起的奇怪设备不但能得到比打鱼利润更高的奖金,而且还能得到奖状以后,打捞美、日船舰的探测设备成为一门最来钱的生意,由于打捞的渔民太多竞争太激烈,有时候只能尾随这些间谍船,待到他们释放拖曳声呐时就立即冲上去用渔网拖住并切割,带回家上缴国家后得到的奖金比出一个月的海还来钱,万般无耐之下美日只能在船上喷上“声呐无铜,捞走无用”的汉字标语。

印度无法生产现代先进鱼雷的原因

同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印度目前已经掌握太空深空探测技术和探月技术,但是始终无法打破现代先进鱼雷技术壁垒,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国家不重视;第二、没有相应工业基础。要知道我国当年可是有苏联老大哥手把手传帮带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自行发展的,然而印度却不同,他们同样意识到“百年海军”是需要投入巨大资金才能建设起来的,所以认为海军装备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就是印度连核潜艇都需要向俄罗斯租借的原因。试问,一个连战略核反击装备都依靠租赁来解决的国家又怎么会下定决心去费时费力地研发自己的鱼雷呢?

▼下图为印度向俄罗斯租赁的“阿库拉”级核潜艇。

国家不重视,自然也就不可能拥有相关领域的工业积淀了,因此印度逐渐发展到连子弹都不愿意自行研发的地步。但是在漫长的印、巴冲突中,印度开始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即通过采购和租赁根本不能满足国防需求,必须发展自己的国防工!但是国防工业并非一蹴即成的的事,生产设备和材料可以从国外引进,人才和技术却是用钱买不来的。举个例子:印军大量装备从俄罗斯引进的T-72坦克,但是自己无法生产弹药,于是自2006年开始花费20亿美元从俄罗斯引进了“芒果”钢芯尾翼稳定钢芯穿甲弹的生产线(注意,不是钨合金,而是钢芯,钨合金技术连老毛子自己都没弄明白),但是由于材料和工人技能不过关,印度自行生产的“芒果”穿甲弹在发射时弹托与弹芯居然不会分离!无奈之下又花费重金聘请俄罗斯技工前来帮助生产才得以解决这个问题。

▼下图为印度的穿甲弹生产线正在生产“芒果”钢套钢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由于工艺不过关,印度国防部只能继续向俄罗斯引进7万枚该型穿甲弹,以满足未来40天的印巴冲突中坦克部队做战需求。

至于印度的火箭技术嘛~~~大家应该知道,火箭最传统的燃料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发明煤油-氧气液态燃料,这并不是什么高科技,就连朝鲜也能研发。所以印度不论是火箭还是弹道导弹基本上全部采用液体燃料,这也是印度至今没有装备像我国的东风-26、东风-31A、东风-41等等远程陆基机动弹道导弹的原因,更是没有海上发射的“长征-11”固体燃料运载火箭的原因。

下图为印度阅兵上展示的“烈火-5”中程弹道导弹,受燃料和控制技术的双重制约,该型导弹的性能远不及我国的东风-21。

当然,印度也能够像我国那样,通过提高国家层面的重视来发展自己包括鱼雷技术在内的国防工业,但是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以他们研发一款轻型战机就需要耗时30年和研发一款主战坦克就需要耗时40年的尿性来看,即便今日就开始立足于现代先进鱼雷的研究,等到装备时可能已经是2050以后的事了,届时中美的垂直发射鱼雷早已广泛列装部队,研发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了。于是印度开始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即搞又搞不过别人,不搞自己又会被卡脖子和被敲竹杠,所以在鱼雷工业上三哥只能表示:我太难了~~~

▼下图为印度自行建造的S-20常规潜艇,该型潜艇的下水是比较尴尬的,因为没有先进重型鱼雷可以装备,S-20只能继续使用危险的俄罗斯过氧化氢鱼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印度国防部只好以12亿美元的价格向全世界招标98枚先进重型鱼雷项目,又是靠买买买买来解决,平均每一枚近1100万美元的单价,要知道我国中船工业在云南每生产一枚鱼-10的成本只不过300万人民币而已。


兵器知识谱


印度还不是真造不出来鱼雷,只不过是高难度的不行

首先,印度不是造不出来鱼雷,而是造不出来何种鱼雷,印度现在短板是重型鱼雷,也就是给印度核潜艇使用的重型鱼雷,而印度轻型鱼雷却一枝独秀,不仅仅满足了印度海空军的需求,甚至还出口到了国外:

比如在2019年8月,印度向缅甸交付了首批轻型鱼雷。这笔买卖合同是在2017年签署的,印度巴拉特公司为缅甸海军提供首批鱼雷正式交付。这款鱼雷为印度首款自研国产轻型鱼雷,是印度以意大利A-244鱼雷为基础,耗时近十年今终成大作。缅甸第一笔向印度购买鱼雷的合同高达3790万美元。

印度出口给缅甸的轻型鱼雷射程约6公里,续航时长6分钟。虽然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印度鱼雷一般,但也算是出口了,这标志着印度鱼雷终于有了国产型号。不同于印度卫星、航天事业,印度基础工业产品经常不行,比如轻型鱼雷造出来了,重型鱼雷造不出来。而全球来看,能造出来重型现代化鱼雷的国家屈指可少,不超过9个。印度可以选择的合作、购买重型鱼雷的国家也很少,同时重型鱼雷价格也十分昂贵,特别是国产化后。

这导致了印度潜艇部队长期没有重型鱼雷,包括了核潜艇。而印度国内采购重型鱼雷还出现了腐败案,导致了印度在2014年计划耗资2.68亿美元希望购买的“黑鲨”意大利鱼雷,出现了腐败事件,没有办法印度只好暂停购买意大利鱼雷,这一次印度在5年内不提了采购重型鱼雷,目前印度正在与法国谈判购买鱼雷,而没有鱼雷导致了印度生产的鲉鱼级潜艇,“歼敌者”号核潜艇都没有鱼雷使用。

以上内容仅为个人的一些简单看法和资料整合,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讨论和交流互动。如有转载,烦请表明出处!

军事天地


为什么印度至今都生产不出合格的鱼雷?因为从印度的角度出发,鱼雷的技术难关可要比人造卫星难以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航天卫星是一种浩大的工程,既然印度都已经把卫星给发射上天了,那么一枚小小的水下鱼雷应该很容易研究出来才对,其实事实并非如此。

印度之所以能够攻克航天卫星的发射技术,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全国之力发展弹道导弹,捎带脚就把运载火箭给攻克了。二是自身攻克不下来的技术难点,可以通过向国外购买获得。虽然运载火箭上面的技术你想买就有人卖,但鱼雷的技术你就是想买都买不到。

我们都知道鱼雷的主要用户多为潜艇,而潜艇的主要工作就是封锁海峡,潜伏在大洋深处攻击货轮。像是这种能够卡住它国命脉的武器技术,即便印度拿着钱也不会有人会卖,毕竟国际军火市场的人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可如果印度想要自行攻克难关研制,那就更加的困难了。首先鱼雷的推进技术,鱼雷的制导技术,这些都需要印度从头学起。可鱼雷这种武器不像弹道导弹那么重要,所以印度军方不会将大量资金投在鱼雷的研发上。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外国不会向印度出售鱼雷技术,但成品鱼雷外国还是会卖的,在凭借着造不如买的优良传统,像是这种不是最重要的武备,花钱去买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其实这也是印度军方的无奈,毕竟印度的武器研发能力有限。为了一款本身用量就不大的装备,要用掉大量资金并付出几十年的等待,最后研发的成品还不一定靠谱,对于印度军方本身,的确还是购买更划算。


九品侍卫


印度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阿里亚巴塔‘’于1975年4月19日由苏联代为发射上天;1980年7月18日,印度的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场,印度使用自制的SLV-3型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自制的人造地球卫星。这颗被命名为“光明” (RS-1)的人造地球卫星,它是印度经过十年的努力而自行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

在卫星领域,印度获得了苏联、英国、美国的技术支持:苏联的运载火箭技术、英国手把手教导卫星建造流程、美国则提供全套的发射卫星管理制度……总而言之,印度的运载火箭核心部件和核心技术离不开苏联、卫星核心部件由英美提供——它的制造卫星能力当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鱼雷,水下利器!至今为止,有能力制造它的国家是:俄罗斯、美国、中国、瑞典、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不过,能够制造导弹的国家却有几十个:自研陆基战术导弹满天飞!鱼雷却只能被授权生产代表了严谨的技术门槛和高精尖的生产工艺!





研制、生产鱼雷的鱼雷强国们,它们首先要拥有鱼雷螺旋桨叶的加工工艺:高精度数控机床从来都是国际上管制出口的商品!工业国家没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和研制基础,根本无法生产加工螺旋桨叶的数控机床——英国已经丧失了生产数控精密机床的能力,它也同时失去了研制重型鱼雷的能力!印度生产这种数控精密机床?为何它的组装鱼雷会断线呢?

其次,研制、生产鱼雷必须拥有良好的水声测试装备和专用模拟水池,建造材料、使用、测试和管理它们的标准也是鱼雷强国们重点保密的技术:印度、印尼的鱼雷只是拥有零部件组装能力,法国和德国从来不会把鱼雷的水声测试数据和生产的关键工艺告诉它们!印度建造溃坝还要十几年,如何建造度量衡、仿真度如此精准的鱼雷测试水池?没有专用水池,鱼雷的声学跟踪特性如何测定、鱼雷的声学特性如何标校、鱼雷制导系统如何在水声物理场获得模拟测试呢?

还有,鱼雷定深器的核心就是稀有金属铍,这是排名世界第二轻的金属。它被做成弹簧来进行鱼雷压力感应。强国们对它进行热处理时,若是没有进行好这一步,已经做好的弹簧就会变得松弛,或者失去原有弹性。这项鱼雷压力感应测试要耗费几十公斤铍,才最终试制成功——若是金属材质选择不好、热处理工艺不到位,在长时间水下行进的恶劣环境下,鱼雷将会“撑”不下去,这项技术当然不会转让给印度们!

世界进入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声学鱼雷分为了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两个主要分支。前者则使用了专用型号的水下计算机、它必须在高压、高温或强震环境下可靠工作,有效分析音源,它可以根据发射前录入的数据进行比对和攻击;而重型线导鱼雷需要建立一套导线数据传输系统,可以通过潜艇上的艇载声纳定位敌方单位,随后引导鱼雷发动攻击。在末端,鱼雷可以切断导线进行短距离自导、直航,或者直接在导线引导下撞击目标。


技术革命发展至此,鱼雷的研发就不再是单纯的依靠电子元件生产设计、高精度加工能力了:线导鱼雷和现代自导鱼雷需要对潜艇声纳、鱼雷导线和鱼雷雷体进行系统整合!潜艇声纳不仅要发现敌方目标,还必须有效分辨出潜艇本身的螺旋桨噪音和鱼雷的螺旋桨噪音。在引导过程中,声纳随时可能受到艇体震动、外界水温变化等影响,所以,需要专用船只、潜艇进行长期的对海洋进行探测、检测、水底环境测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研究,才能开发、储备、制订一整套海洋环境数据库,才能有效地开发出现代鱼雷——因此,能够制造重型线导鱼雷的只有:美、中、俄、法—德而已!英国再次失去了重型线导鱼雷的能力——它萎缩的海军深洋船队实在无法提供鱼雷所需的数据!印度?它家的海洋探测船队建设刚刚起步!哪来的海洋数据库呢?

另外,涉及鱼雷外壳的加工工艺、鱼雷推进剂、鱼雷制导系统、鱼雷发动机、鱼雷—导弹结合工艺(反潜导弹)……印度基本处于半空白状态:既没有国家愿意出售,也没有国家愿意合作——鱼雷研发属于战略资源,就连英国都要向美国、欧洲购买——美国宁愿提供水下战略核导弹也不愿意援助英国恢复生产鱼雷的工业能力。三哥研制鱼雷?它还是好好搞懂‘’布拉莫斯‘’的核心技术吧。


熊style


能造现代鱼雷的国家比能造航空发动机的国家还少,现代鱼雷是个系统工程,想造你首先得掌握声呐、尾流追踪,自动控制,精密陀螺仪制造,大功率AIP发动机等一系列技术,能造出鱼雷你首先就得拥有一整套的高端制造业。

如果你对这些技术还没有太直观的认识,我用比较通俗的话来给你说说,比如自动鱼雷你这玩意不用接受任何信号(导弹还需要接受火控雷达装订的火控数据),它就能跟踪敌军舰船几十公里并最终炸毁敌船,你说神不神奇。

基本上能造鱼雷的国家,在自动机器人,AI技术,造船技术,火箭技术,都是世界一流水平,注意我说的是世界一流差点都不行。


开着皮卡打坦克


能造现代鱼雷的国家比能造航空发动机的国家还少,现代鱼雷是个系统工程,想造你首先得掌握声呐、尾流追踪,自动控制,精密陀螺仪制造,大功率AIP发动机等一系列技术,能造出鱼雷你首先就得拥有一整套的高端制造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