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1

临《礼器碑》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战国和秦汉时代,人们在粗细均匀的线条上添加各种龙凤虫鱼的装饰性图案,产生一种叫“鸟虫书”的美术字。

到东汉,人们将这种图案融化到笔画中去,一笔写就,变成了横画的蚕头雁尾和撇捺的波磔挑法,于是出现了分书,分书是装饰性很强的字体。

横画写得舒展、跌宕、有波磔;

结体略带扁形;

章法上缩小行距,让左右字靠得紧些,感觉上连成一气。


《礼器碑》的笔画清朗遒劲,波磔处重按快挑,蚕头雁尾比较夸张,粗细变化比较明显,运笔节奏非常强烈,风格与唐代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相近,可以参照着临摹学习。

2

临《西狭颂》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西狭颂》的线条厚重,临摹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圆,笔锋不要偏侧,尽量走在笔画的中间;

二是毛,笔锋顶着纸面逆行,辅毫逸出,线条就会毛糙。

3

临《石门铭》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传统书法分帖学和碑学两大类型,他们的运笔方法和点画形式有很大区别。

在运笔方法上,帖学偏重于提,碑学偏重于按;帖学强调顺畅,碑学强调逆涩。

在点画形式上,帖学偏重于线条的两端,提按顿挫,回环往复,中段则很快地一掠而过,因而显得轻灵劲挺;

《石门铭》的点画圆浑苍茫,临摹时运笔要注意两点:

一是将笔杆朝笔画运动的相反方向倾斜,让笔锋顶着纸面逆行,使辅毫散开,造成线条两边的毛糙感。

二是加强运笔时的阻拒力量,好像有东西挡着不让前行,竭力与争,手不期颤而颤,造成线条的曲折起伏。

4

临《开通褒斜道刻石》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点画没有粗细区别,基本上是一根等粗的线条,因为刻在高低不平的山崖石壁上,所以线条比较毛糙而且有起伏。

《开通褒斜道刻石》的书法特征是:点画单纯,结体开阔,章法茂密。

5

临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特征是“婉媚遒劲”。

临摹《雁塔圣教序》的点画:

一、要细挺遒劲,运笔必须有一定速度,干脆利索,起笔和收笔不能拖泥带水,中段行笔不能太慢,否则就出不了精神。

二、要有粗细变化,运笔必须强调提按,起笔、收笔和转折处都要重按,行笔要轻提。

6

临颜真卿楷书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颜真卿书法的一般特征是:点画线条起讫分明,提按顿挫强烈。 博大、章法茂密饱满,这就是颜真卿楷书的风格。

颜体线条厚重,掌握不好容易堕为粗痞;

转折换向处因笔锋回顶而出现的种种特征,理解不正确,会成为做作的描绘;

结体外拓,片面强调圆转,会失之于媚俗。

7

临颜真卿《祭侄稿》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颜真卿的行书纵横开阖,气势磅礴;

《祭侄稿》为墨迹,圆浑遒劲,流畅奔放,清晰地反映了运笔的精细之处,是初学者最好的范本。

8

临杨凝式《韭花帖》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

笔势,把原先走在空中的笔势部分地表现在纸上,成为若断若续的牵丝。

体势,楷书的结体四平八稳,到行书就要开始随着上下字的造型关系和连续方式左右摇曳起来。古人论书,以势为先,正确处理笔势与体势是写好行书的关键。

《韭花帖》的点画在起笔和收笔时强调提按顿挫。

9

临米芾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米芾的运笔受褚遂良影响,提得高,按得重,大起大落,写出来的点画沉着痛快,跌宕豪迈,节奏感极强。


米芾在结体上主张“字不作正局”、“须有体势乃佳”,要根据字形繁简和上下左右关系来结定造形。


10

临董其昌



要临摹好碑帖,诀窍在这里



董其昌草书写得委婉、清遒、酣畅,线条连绵相属,时间的流转跃然纸上。


临摹董其昌草书要注意这几个方面:

线条要清纯,就像民族乐器中的丝竹之音那么轻盈悠扬,因此书写时提按顿挫不能太明显;

结体要圆转疏朗,尽量上紧下松,这样才有“挺然秀出”、“爽朗清举”的效果;

章法上要扩大字距行距,追求散朗虚旷的意境;

用墨要清润淡雅,让人感到有一股清气存在于空明有无之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