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2019年競賽生清北保送&不同競賽學科的降分統計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參照以上數據,我們必須認真的思考二個問題:第一當下的學科競賽究竟應該如何給孩子做定位?披荊斬棘之後能得到多少降分優惠約?

歸納以上19年競賽生的降分優惠數據,可以直接認清當下競賽生存的大環境。

競賽政策在不斷的收緊、高校自招政策也跟著發生了一些具體的變化,不管是正在搞競賽的還是仍在猶豫觀望中的競賽萌新們。下面的內容關注競賽的家長和學生都需要認真學習。

我們先從結論說起:

1、競賽生降分的總人數沒有本質的變化,但非頂尖競賽生的降分幅度大幅減少;

2、2019年,競賽依舊是高考錄取好學校的一條捷徑;

3、自招簽約方式也在悄悄的發生改變,大學更傾向於通過自己的校考來選擇優秀的學生,即使是進入省隊取得國決成績也不是一定可以獲得簽約的,高校簽約的時間也明顯提前了。


◆ ◆ ◆

2019年競賽數據總覽

2019,競賽依舊是一條重要的通往頂尖名校的可選通路。

生物競賽除外,其它四科競賽(數理化信)取得降分的總人數並未發生明顯變化,但降分的幅度卻大幅減少,很常見10到20分的優惠。

顯而易見,10分或20分的高考加分對於大部分參與競賽的學生來說,在當下高考的大環境下,力度明顯是不夠的。

不具備頂尖實力的競賽生,就不要寄希望於通過競賽完成逆襲,參與競賽的學生絕大部分最終只能成為分母。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頂尖高校的降分優惠在目前大環境下,對考生的硬實力要求不斷提高。高校考核競賽生,不斷髮展為以多次選拔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真實水平。

之前的一年,關於競賽政策的風聲此起披伏。從應屆生在金秋營和國決中的鎩羽而歸,到條件約大幅替代以往的直降約,從清華大學工科創新挑戰營的政策調整,到全國範圍內自招政策的收緊,競賽的簽約降分機制正在悄悄的發生著變化。

這種改變是為了契合現在的競賽政策。

競賽本就不應該大規模無差別的進行。本質上還是因為絕大部分學生並不適合搞競賽。

現在的競賽政策大環境下,一方面減緩了大批學生無差別扎堆競賽的亂象,又不至於干擾了選拔頂尖競賽生的選拔需求,也不會破壞為IMO、IPhO等國際賽事選拔人才的需求。

真正適合搞競賽的,是那些對競賽有濃厚興趣、天賦和毅力的少部分學生。

以上所訴既不是強調競賽的地位一落千丈,也不是把競賽的地位抬到很高,錯誤的誇大競賽在高考招生中的作用。只不過是把一些不適合競賽的學生,通過逆向選擇,讓其知難而退,離開競賽這條路。

真正適合搞競賽的同學,還需要有懂競賽政策的家長的支持和幫助。

以下篇幅,我們將從不同角度分析今年以及以後的若干年競賽降分的各種趨勢。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 ◆ ◆

數理化:毋庸置疑的主流學科

2019年,五大競賽佔據著主流地位的無疑是數理化競賽。

信息和生物競賽在簽約機會本就不多的環境下,獲得高校降分的總人數是持續下降的。

近幾年興起的“少兒編程”的這類培訓名目,跟家長強調的是如何通過學習編程,再通過信息學競賽取得頂尖高校的錄取資格。事實上,主流競賽相比,通過信息學競賽步入頂尖高校的數量很少。

過去的一年,生物競賽成為唯一的降分人數減少的競賽學科、降60分和一本線錄取的人數大幅減少,是自招優惠約人數降幅最大的。那些在數理化競賽上沒有優勢,寄希望於通過大規模鼓勵學生搞生物競賽,來實現彎道超車的高中來說,打擊是致命的。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數據顯示,很多學生在競賽學科選擇上面延續初中的競賽經歷。參加競賽的絕大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都學習奧數、打盃賽,進入高中階段仍然慣性的選擇數學。由此,大量學生扎堆選擇數學競賽,造成數學聯賽競爭激烈。

相對而言,以物理競賽為主攻方向的學生要少一點,獲獎難度也相對低一些。與習慣性思維相反的是,物理是所有競賽學科當中獲得降分人數最多的一門學科。通過物競取得降60分或降一本線進入頂尖高校的人數並不比數學少。

除此之外,物競生在參加高校綜合評價筆試時是有優勢的。18年-19年清華領軍計劃學校筆試中,物理學科的考察難度是高於其他學科的。

主流競賽學科中,以物理競賽為主要方向,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 ◆ ◆

真正有實力搞競賽的學生還是少數

19年,競賽生的優惠幅度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特徵。

除生物競賽外,獲得大額降分(降60分/一本線)的頂尖競賽生人數並未顯著下降,但數物化主流競賽生獲得的降分以10-20分和30分的小幅優惠為主,集中在這個優惠幅度的人數在大幅增長。

在近幾年的高考大環境下,平時綜合成績穩定且優秀的學生,面對頂尖高校近700分的錄取線,降20分是起不到決定性作用的。何況在競賽學習過程中多少要耽誤課內的學習時間和質量。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綜上所訴,省一等獎(俗稱國一,物理競賽江蘇每年八十多個)降分優惠有限,即使進入省隊(2019年物理競賽江蘇13個進入省隊)幅度也不大。相較於在競賽上投入的精力、時間和金錢,付出和回報並不成正比。

真正具備頂尖實力的競賽生畢竟只是少數,適合參與競賽的也只是一小部分。總之,重點高中、競賽傳統強校的“聚集效應”優勢特別明顯,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獲得較高獎項。

例如成都七中在近幾年的競賽中成績穩定且突出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該校高一就會有50人專門組成獨立的競賽班級,有針對性的競賽培養方案,有保障的升學路徑。18年,該校競賽班就有32名同學被清北優錄。19年,該校競賽班逾30人獲得清北保送或降分錄取。

反觀國內一部分不具備競賽優勢的高中加上部分以競賽培訓為主營業務的校外輔導機構,鼓動為數不少的實力不強的學生參與競賽,一方面與當下的政策背道而馳,其結果就是競賽路上累累炮灰。

當下的競賽,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理性選擇、合理規劃之外還需要完善的選拔機制。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 ◆ ◆

競賽生的篩選在變化

歷史數據直接揭示了當下的高校簽約優惠政策發生的變化。

有家長常會問:為什麼現在的競賽集訓營裡,高三學生獲得簽約的機會這麼少?營內部評出的不同獎項又代表著什麼?拿到省一、進入省隊對高考到底又多大的幫助?

現在,在暑期的競賽營、金秋營、化學前沿營、強省強校的飛籤飛測中,頂尖高校更傾向於給低年級而非高三學生優惠約,而是挑選出具備真正潛力的高一和高二的低年級學生。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頂尖高校對競賽生的硬實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在競賽中取得好成績,更希望學生在競爭更激烈、難度更大的高校考核當中嶄露頭角。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選拔方式的這些變化意味著什麼?

假設下這樣的場景,一個手握“省隊一本約”的高二學生,他很容易定位自身水平和未來的一二年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高度,因此有目標、有預期也有動力繼續打競賽。而一個還未取得佳績和優惠約的高二學生,仍然堅持走競賽的路的話,那機會風險會非常大,還不如及時上岸。

所以我們經常說:學競賽,高一即是高三。高二是關鍵的分水嶺。

高二開學以後,除競賽強校獲得飛測簽約的競賽生外,已有獎項的學生進一步在各種競賽營中爭取簽約的機會。而獎項和簽約都沒有的學生,激流勇退是最佳選擇。畢竟,高三學生的簽約難度要大很多,沒有必要繼續冒險下去。

對頂尖競賽實力的學生來說,低年級獲得的“條件約”等於吃下了“半顆定心丸”,既讓極少數真正適合競賽的學生能夠信心滿滿的在競賽的路上走的更遠,同時又保護了頂級競賽生的選拔和國際賽事的梯隊和人才培養。

即便是那些“知難而退”或“被淘汰”的競賽生,在高二時激流勇退轉而攻綜合,之前的時間成本不過是高一的這一年時間,迴歸高考還算及時,等高三才迴歸那就晚了。

合理的競賽規劃是將風險限定在合理的範圍內的一個重要環節。

那些對競賽充滿興趣、天賦和堅持的一小部分學生才是真正適合搞競賽的群體。

透過數據分析,每年通過博雅領軍(綜評)進入清北的學生,數量上遠遠大於通過競賽成績獲得優惠約的學生。要順利通過綜評的初審,年級排名前列是個硬規定。

競賽:非頂尖學生,請謹慎選擇

◆ ◆ ◆

寫在最後:“競賽真的適合你嗎?”

選擇競賽就是選擇一種更理性也更堅忍的生活方式。

直面“你是否適合競賽”這個命題,同樣需要學生和學生家長客觀的做出最優選擇。

對競賽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是新形勢下的競賽選拔制度上的必然趨勢。

競賽一直是進入頂尖高校的一條重要的通道,但你需要理性的認識到只有少數人能通過競賽達到彼岸。眼下的競賽政策大環境,比以往更需要選擇的理性、規劃的超前、系統的培養。物競天擇,競賽路上"被淘汰"和“被退出”都是必然結果,最終勝出的一定是金子,是新競賽體質下必然會獲得成功的一小部分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