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不在了,过节是各过各的,还是兄弟姐妹一起过?

8918


父母都不在了,过节是各过各的,还是兄弟姐妹一起过?

这真是一个有点伤感的话题呢。我想说说先生家这边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婆婆一生养育了先生和哥哥姐姐三人,先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抛家弃子,有了自己新的家庭。所以八十年代初,婆婆独自抚养三个孩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婆婆是一位坚韧、善良的母亲,据说当年很多人劝她改嫁,她都为了孩子们,苦苦坚守着这个家。她的善良,遗传给了孩子们,先生和哥哥姐姐们,一辈子没红过脸吵过架,这也是婆婆在世时,颇为自豪的事情。

许是姐弟三人从小见惯了人情冷暖,所以更加珍惜亲情,自家人相互扶持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后来,哥哥姐姐都在城里安家,工作,婆婆也随着哥哥生活在城里。婆婆在世时,逢年过节,我们都在哥哥家团聚,平时遇到家人们的生日,也会在酒店搓一顿,其乐融融。

我们结婚前一个月,婆婆因为突发急症,不幸与世长辞,这成了姐弟们心里最深的伤痛。

婆婆去世后,我们三家变得更加亲密了,周末、节假日,轮流在几家聚餐,嫂子学会了沸腾鱼,我们一起去品尝,姐姐做了菜馍,大家一起去吃,我学会了做凉皮,一大家子一起美美的吃个够!哥哥家是三胞胎侄子侄女,所以每次聚餐,家里都热热闹闹,好不幸福。

当然,遇到过年过节,尤其是婆婆的生日,清明,母亲节,端午,中秋这些特殊的日子,我们会一起开车回老宅去祭拜,给婆婆带去自己家做的婆婆在世时最喜欢吃的东西。大家在老院子里,一起回忆小时候的场景,既心酸也幸福。相信婆婆在天有灵,看到一大家子其乐融融,也会很安慰吧。

平日里,我们几家谁家有好吃的,都会想着分成三份,一家一份,有时间会一起去旅游,我跟先生回来这几年,也从来没有和嫂子,姐姐红过脸,她们都比我大不少,所以都很宠着我,有一次先生说想吃菜馍,姐姐一大早做了,六点多就送过来给我们,让我们能跟得上吃早餐。我去外地回来时,也会给大家带礼物或者纪念品……诸如此类,多不胜数……

所以,我们遇到节日,基本不会各过各的,除了情人节,哈哈。那天我对先生说快七夕了,咱们出去玩吧。先生说,七夕哥哥姐姐想回老宅看婆婆,我们就赶紧商量好了出发的时间,到时候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去。

有人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成亲戚了。这是普遍存在的吧。我很庆幸,自己成为这有爱的家庭里的一员,并以此鞭策自己,作为娘家的长女,在我的父母百年之后,一定要带着弟弟妹妹把我们的家守护好。有爱的家庭,才会真的幸福长存,福报满满,您说呢?

我是宇见美丽,遇见我,遇见一段美丽人生!

宇见美丽


我们家里公公不在了,婆婆身体实在不行送去护理院了,过去的三年,老公兄弟姐妹都在我家里过年,因为我们房子宽松一点,还有家里有阿姨帮忙。大哥大姐他们各自住,小叔一直跟我们住,所以我们家里方便,说真的要是没有阿姨帮忙 我一个人弄一桌,估计真的累的够呛,毕竟都是六十多了,只是其乐融融那种感觉好很好,大家一起吃团圆饭,给孩子们发红包,大哥大姐也会带一点礼物过来,至于预备年夜饭的酒菜,我老公和小叔两个人都会搞定。期待这样的聚会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一代一代的。

今年,我不想弄了,我很多年没有回去娘家陪我妈妈过年了,所以今年大家说好了,他们在家里的聚,我老娘毕竟已经九十开外了,所以不能够再说明年了,因为我害怕……


塍翼拒绝私信


一九六五年,父亲用省军区发给他的安家费自建一栋房子,房子前后有一个很大的院子,父亲在院子里种了好多果树,一到果实成熟的季节,我就会把同学领到家,让她们随便采摘水果吃。母亲喂了几十只鸡,我经常拎着小篮子钻进2米高的鸡舍里去捡鸡蛋,那个年代好多人经常饿肚子,我家的鸡蛋一盆一盆的,似乎永远也吃不完。


逢年过节妈妈就开始忙忙碌碌,早早就准备各式食材,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妈妈做的美味佳肴,高高兴兴热热闹闹的节日,现在巳经成了一个美好幸福的回忆。

二OO六年我们一起把老宅改建,兄妹六人又搬到一起,从此以后每逢春节来临,我们就开办家庭公共食堂,从小年前二天开始,一直到元宵节后,历时一个月时间,大家庭二十多口人,在一起欢度与众不同的新年,亲朋好友都非常赞赏羡慕我们这种开办公共食堂的做法。

小小的家族食堂,每天要准备二桌饭菜供应二十多位家人用餐,如果管理不善就存在倒闭的风险。所以我们对管理公共食堂相应出台一些规定。年前我们每家派一代表,浩浩荡荡出发去采购大量食材,现在网购也给百姓带来极大的便利,我们只要轻松的去取快递就解决大问题了。每天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饮食,大家都会提出下一餐要换什么花样,综合考虑安排好每天的菜谱。酸菜川白肉、豆角丝炖排骨、各式南方腊味,南北口味轮流上阵,让我们一个个吃的是不亦乐呼。

如何烹制出各种风味的食物,当然以自荐为主选择有较高厨艺水平的负责炒菜,大哥三哥擅长各式面点,每天的晩餐就交给他俩,大家都会主动择菜洗菜切菜,为主餐做好一切辅垫准备,每家每户派人轮流洗碗搞卫生。吃饱喝足了,我们相约去拜访父辈老人给他们拜年,看到长辈就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

过完了元宵节,公共食堂在大家依依不舍下解散了,因为全家人都不饮酒,一个月公共食堂总开销只要一万元左右。齐心合力分工协作是公共服务平台的主导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我家的公共食堂连续举办了十几年,一年比一年办的红火。

我们就是中国一个很普通的家庭,办个食堂表面上是吃喝玩乐,其实呈现的全是和谐与亲情,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们也慢慢变老,逢年过节更应该聚在一起。

几十年来我们在父母弘扬的"低调做人,艰苦朴素,绝不饮酒"良好家风薰陶下,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谢父辈为我们打下的江山,珍惜现在的兄弟姐妹手足之情,幸福地过好当下的毎一天。


崇拜成为习惯amp


这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可能不太一样。对于比较重视亲情的家庭,即使父母不在了,手足情也还在,会聚在一起过年过节,而对于亲情比较淡泊的家庭,或者距离比较远的家庭来说,可能就会各自在家度过年节。

发小的父母去世比较早,她家大哥很有家长风范,这么多年,他们都是在大哥家过年过节的。都形成了习惯,每到年节几家人齐聚他大哥家。也是热热闹闹的。大嫂很朴实,待弟弟妹妹们都很好,有老嫂比母的感觉。子孙辈也相处的不错。我妈常和我们说,如果哪天她不在了,希望我们能像她在世时一样,不要断了兄弟姐妹的情分。

也有不在一起聚会的例子。父母留下一套房产,给了最后赡养他们的唯一的女儿。其他二个兄弟嘴上什么都没说,心里不开心。大哥大嫂干脆从此不来往,断了情分。后代谁都不认识谁。原本是一大家子人,现在几乎都不太来往。

父母在,连接亲情的纽带就在。父母不在,看兄弟姐妹的情分。但是,我更欣赏的是亲情永在。


缺席的审判长


父,母都不在世,逢年过节兄弟,姐妹能相聚一堂,实属幸事。本人兄弟,姐妹七胎八人,最小么妹今年63(有一龙,鳯双胞胎)。在父,母去世的22年间我们秉承传统年年相聚三十吃年饭,大年初一给父母墓前拜年,清明上坟,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在我们这辈人的形响下,下辈及孙辈现在相處融洽,相互也经常走动,聚会。平凡的大家庭,融洽的血缘亲情,相互关照的手足之情确实让我辈受益非浅。父,母不在世,兄弟,姐妹理应经常走动为好!


逍遥人生君


很容易做啊!如果你很念兄弟姐妹亲情,可以提议每年逢年过节轮流做东聚一聚,如别人不理或不做,那你就付出吧……我父母也已过世了,母亲走也八年了!这些年春节我早早在饭店订好年夜饭,迎新年迎亲人,即定事实了!都是我来的啦!我没怨言,因为父母不在了家就不在了!过年时,我再不去把父母的儿女团聚在一起,怎么向父母交待?怎么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远飞的大雁5213


关于家庭,有这么一个形象的说法:一个家庭就像一头大蒜,父亲是蒜柱,母亲是蒜衣,孩子们则是蒜瓣。如果父母都不在了,孩子们也就一个个散落,找寻各自的命运去了。

如果父母不在了,过节的时候究竟是大家一起过,还是各过各的,这个要看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

比如,我们这边的习俗是,出嫁的女儿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只能初二回。我过年的时候只能跟先生回家,然后初二再回娘家。

现在弟弟也结婚了,和父亲母亲没有分家,我回娘家也相当于去弟弟家,即使以后父母不在了,我想这个传统也不会变。

但是我小姑那边情况就不一样。她们兄妹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小姑虽然兄妹好几个,但是感情并不多么好。

每年过节的时候,她总是象征性的去大哥家一趟,权当是回了娘家一次,但是从来不一起过节,兄妹们一起吃饭也很少,毕竟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顾孩子们还顾不过来呢,哪还有心思去找兄妹们过节?

幸福的家庭何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究竟在不在一起过节,也没个标准答案,视各自的家庭情况而定吧。





遇见张小溪


这个还是要看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以前有父母在的时候,子女因为老人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团团圆圆,老人如果不在了,感情好还能聚聚,如果感情差有矛盾以后只会渐行渐远。

我奶奶活着的时候,每年春节我们一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忙活做饭,聊这一年间各自的生活状态,很温馨。

奶奶走的第一年,我爸和几个大爷一起去给奶奶烧纸,从地里回来时大家眼眶都是红红的,不知不觉一年的时间就过去了,感觉奶奶没有离开我们很久,大家聚在一起怀念奶奶还在的时光。

以后每年这个日子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去看奶奶。



山涧那眼清泉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是幸福的人!

因晚婚晚育,很多人是独生子女的;而有兄弟姐妹,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幸福!

回答题主的问题了!

感谢上苍,我有兄弟姐妹各一个;永远记得:儿时清贫却又快乐的时光……



永远感恩,辛辛苦苦几十年养育我们——兄弟姐妹五个长大成人的父母!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人世上——永远的遗憾和伤痛……

父母的的坟头草青草黄十几年了……

每年的农历春节;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从各地回到故乡的小山村,时间充足时;有过十天的欢乐时光,时间不巧时;也曾经有过匆匆忙忙的三天,大多是尽量安排五至七天……

兄弟姐妹五个,长姐如母!当年也是为了弟妹们上学,聪慧的姐姐过早失学;帮助父母把我们养大……

姐姐也过早地在小山村成家了……父母亲年老多病时,也是姐姐一直照顾到山上……

多年后的每年春节,我们四个从天南地北回到故乡;辛苦劳累过度的也是姐姐……

每年秋后,姐姐就开始准备:红苕粉丝、干豆角、豆制品……而土猪则是从年头养到年尾的……

四家人回来了,几大桌子上都是挤得满满的;从小年夜的接祖人,到杀年猪、蒸年糕……还福的早餐天还没亮,除夕夜的团园饭到转钟……辛苦了,我们的大姐!辛苦了,我的兄弟姐妹们!



每年除夕的天将暗下来时,我们会到父母的坟墓前,送上稻草扎的长长的草把;除夕夜父母的坟上,会整夜有稻草烟围绕……天国的父母,安息吧!您们的身后烟火旺着呢……

幸福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新的一年开始了,兄弟姐妹们又要天各一方;为又一年的春节相聚而打拼……

老姐姐送弟妹们很远,很远;老姐姐老了!我们四个也不年轻了,故乡的路;父母坟前的烟火还能送多少个春节……

友友,谢谢您的提问!回忆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欢乐过后总有伤感……



恰恰因为,兄弟姐妹情深似海只今生!愿所有的兄弟姐妹——珍重!

叶楠说情论短长,友友们请评长论短!文责自负,配图侵删。


叶楠说情论短长


即使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条件允许的话在一起过节更好,人多热闹喜庆。经常走动能加深感情,亲戚越走越亲,兄弟姐妹一家有困难,都能伸出援助之手,困难就容易解决,人多力量大。

今年春节,我家和同在外地的两个姐姐家十几口人在一起聚了几天,玩得很开心。

去年我家出了点状况,急需用钱,姐姐主动拿出钱解决了燃眉之急。关键时候兄弟姐妹还是能帮上忙的。当然也有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