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是如何通过蜡烛, 断定太监要造反的? 留意细节很重要

有这么一个群体,存在于中国古代的皇宫里,而且一存在,就是几千年,哪一个朝代都离不开他们,这就是太监了,我们熟悉的,那是李莲英,安德海这样的大太监,但是今儿我不是要说太监,而是周培公这个人物。

他的老家是湖北的,所以是湖北人,而且他可以说是康熙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儿了,做过很多地方的官儿,甚至在后来的三藩之乱,周公陪还出了很大的力。但是就这样的人,在自己还没有进入官场的时候,很是贫穷,但是有一封推荐信,这封信,还是康熙的老师伍次友写的。但是周培公却并不想借着这封信一步登天,所以他选择用自己的真才实学换取官职。

康熙与周培公的感情很深厚,有一次,晚上,周培公跟大臣们商讨,怎么对付吴三桂以及朱三太子等人,偶然发现,快燃烧完的蜡烛,居然没有捻,这时他心下一动,赶紧大喊,小心太监要做乱,而周培公为什么会这么神呢?居然可以从一个小小的蜡烛,没有捻这件小事儿,看出太监们不老实,想要作乱呢?

原因呢,很简单,就是清朝的太监是负责采购的,你说一个负责采购的,居然买回一批没有捻,也就是次品,这说明了什么,一个是自己吃回扣,另一个就是与人勾结了,要说吃回扣,那不可能是一个捻也没有,所以只能是后者了,因为没有捻,蜡烛燃烧不起来,在没有电灯的时代,燃烧不起来,就意味着没有火,没有光,整个紫荆城就会被黑暗所笼罩。

那么这种情况下,谁会得利呢?无疑是那些反贼,朱三太子等人了,所以周培公就推断出了太监里应该是有人与他们勾结了,换了燃烧的蜡烛,企图给他们制造契机,所以周培公才有了那样的喊话,要说太监也是,思想就是不行,有局限,非要拿这种没有捻的蜡烛,一下子,就让周培公识破了,也得亏他的机智,发现这件事,挽救了一场危机。

以上这件事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有提及,虽然不知真实历史上是否真的发生过,但是小编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的,这也告诫我们,要想成功,关注细节很重要。

但是周培公也很可怜,下场并不是很好,他最后落得个被贬的结局,而这只是因为自己是汉人,即使他曾经帮助康熙做了那么多有利的事情,但是真的是,有的时候,一个好的出身或许能获得更高的待遇吧。包括当下不也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吗?辛辛苦苦打拼几十年不如别人有个富爸爸。

试想一下,如果当初他用了那封推荐信,是不是会有更好的结局呢?当然,这个也是我的一个猜测,毕竟我们不可能跑到清朝问问当时的他是怎么想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尊重这剧情发展的。

而周培公在康熙四十年,也就是1701年的时候,生病去世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