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華為上市,能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嗎?

戀丄緦淰


類似華為地位、規模和能力的公司,如果不考慮其上市可能性,真的上市其市值受到影響的因素非常多。

華為如果上市,市值會有多少呢?答案是在1,600~25,000億美元之間。

首先考慮在哪裡上市。

在國內A股上市、在香港上市、倫交所上市和在紐交所上市,華為的市值可能會受到很大影響。

第一不能考慮紐交所。華為作為國內高科技技術製造業核心競爭力公司之一,是不可能去紐交所上市的。一旦去了,就會成為美帝的“人質”。這就是為什麼我國在美國上市公司大部分為服務業的原因。

同理,也不太可能是倫交所。

港交所經最近的風波,華為也不太可能去港交所上市。

所以如果上市,華為必然選深圳A股。

其次,考慮如何上市。

不考慮華為複雜的幾乎無解的股權結構,就簡化為整體上市和部分業務上市。

華為的3C業務(計算機、手機、家電)是有可能上市的。而華為的其它業務全部涵蓋整體上市的可能性不大。

類似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等業務未公開上市。

原因有的是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有的是暫時不宜放入上市公司,等等。

我們再大膽假設,華為整體上市。

最後,整體上市華為的市值是多少?

按華為2017財年7000多億營業額,600多億利潤,以及華為的行業發展性、行業特性,可以有幾個參考:

1、參考Apple(美股),18倍市盈率。

華為市值約1600億美元。

2、參考中興(港股),30倍市盈率。

華為市值約2800億美元。

3、參考東方通信(A股),270倍市盈率。

華為市值約25000億美元。


wcnhewn


華為上市能達到跟三星差不多的水平就算很屌了。離世界第一還差了十萬八千里。那些整天吼著華為超越蘋果的,我只能說基於無知的盲目自信太可悲。你愛國,你有這個期望是好事,但請你理智點。隨便說兩個數字你就明白了:1)華為1987年成立,截止2018年,他的所有淨利潤加一塊兒,滿打滿算,而且是拋高了算,是3900多億人民幣。而蘋果2018年一年的淨利潤是4080多億人民幣。沒錯,華為到目前為止賺的所有錢加一塊兒還不及蘋果一年賺的多。2)蘋果手上的現金已經常年保持在2500億美元左右,高的時候達到2700億以上,光是手上的現金,就能買下大半個華為(這還是華為市值往高了算的情況下,三星市值才不到2600億美元,你覺得華為上市真的能比三星高嗎?),就目前的市值看來,蘋果的現金幾乎夠買下整個三星的。3)近兩年,蘋果手機以外的業務佔比增高,現在已經超過50%,也就是說,蘋果即便是手機一臺都賣不出去,體量依然大過三星華為,甚至可能是大過三星加華為。所以,當別人告訴你蘋果跟華為不是一個體量的公司的時候,他不是在開玩笑。截止目前,華為的對手一直就只是三星,而他倆還都沒有真正成為過蘋果的對手。4)即便是說銷量,那也請你看全年的,一兩個季度的說明不了任何問題,蘋果還經常在第四季度幹掉三星呢,你聽他宣傳過自己是“世界第一”了嗎?而華為卻早已迫不及待的給自己帶上亞軍桂冠了。但截止目前,全年數據,蘋果一直都是第二,2018年並未被華為超越。2019年,就目前iPhone11系列的強勢表現,以及華為mate30系列在海外的定價基本上算是自動放棄海外市場這些跡象看來,最終數據如何還真不好說。不要那麼猴急的就給自己帶上“世界第二”的頭銜。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希望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國產貨好,那是自然的,我也希望這樣。但那得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的好,而不是靠嘴巴吹的。


和平行者732


我不懂估值,只知道那被稱之為"非常專業、非常複雜″,我甚至懷疑我下面的回答與該問問的問題是兩碼事。

回答該問之前,我看到了文匯網(官方賬號)在3小時前發表在今日頭條"推薦″頁上的文章,題為" 倪光南:鴻蒙要成功,先佔有國內市場,然後走向世界″,其中寫到在2019年8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做客135期文匯講堂,主講了《建網絡強國,中國還需哪些硬核技術?》,並接受了獨家採訪。

倪光南在受訪談話中,援引了截止到 2019年9月15日(?這個時間,在倪光南談話的時間之後)的一份全球ICT企業排名報告,在該排名的前十中,與一眾上市公司相比,未上市的華為估值為"一萬三千億美元″,位列第一,接下來的是微軟、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阿里、騰訊、三星、英特爾,一共3家中國公司、6家美國公司,倪光南將其歸結為在 ICT 領域,中國整體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發展依然嚴重受制於美國。

"一萬三千億美元″,華為被估的內在價值好大,被評估為資產和獲利能力共值這個全球第一的價。

我查了查資料,沒有查到是哪個投資管理機構做出這個估值的,《百度》上僅有2條消息在說"一萬三千億美元″,都是引自倪光南的這次受訪談話。還查到本文下符的那1張表(我估計,不是倪光南所提那份報告中的),上面寫的是"根據業界估值″,2處——是在強調,而非"交易所″。

當然,也不是根據媒體界。

不是交易所做出的估值,權威性怕是要大打折扣?不過,覺得,應該是自有"根據″,基於對華為及其他國內外大公司的瞭解、比較,所做的價值評估還肯定應該是專業一些。

我則只能依據估值界大面上的認知,依靠對華為大面上情況的瞭解,回答一下,一定是很不確切的,重在參與。

比如,華為通信設備在全球市場領先,手機在市場上的銷量已經是全球第二,而在估值機構看來,並也告知投資者了,市場領先者通常擁有更高的估值。

有人說中國科技被華為科技給"翻頁″了,這是誇大,單指5G技術才靠譜。

又如,估值機構還告誡了,大部分市場只有老大、老二、老三值得投資,而華為,通信設備加上手機至少是老三,在上市後肯定不是估值機構所說的"無足輕重″那個陣營中的。

再如,估值機構還認為,公司必須有成長計劃,能讓自身的業務超越目前的狀態,從而維持之前的估值,這個"值″,華為也有,有大家都知道的鴻蒙、AⅠ等等,應該還會有驚喜不斷地傳來,大家也都這麼說。

還如,估值機構強調公司真正的價值在於顧客、收入、成長前景,而不是公司創建時花了多少錢。華為的"成長前景″已經說過了,收入真不算多,只不過在中國位居前列,通信設備和手機顧客的量倒是挺多的,對這些大家也都知道了。

那麼,如果華為上市,能成為全球市值第一嗎?如倪光南所提到的那份報告所說的。我說不清,我的回答只能算是1份沒有什麼價值的資料。



肇俊武


感謝您的閱讀!

我們在神化華為,卻也在“捧殺”華為!你可能會覺得詫異,華為淨利潤並不高,為什麼會覺得它上市後,就是全球第一了呢?事實上,華為淨利潤永遠不會過高。對於科技類公司,淨利潤過高,意味著:研發投入少了。少了研發投入,淨利潤再高,也不過是過眼雲煙而已。

那麼,華為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嗎?假如它上市的話。我們從倪光南在2018年底的估算中,達到了4000億美元。

而根據目前華為的發展情況,這種市值實際上很不穩定,因為美國的實體名額,對於華為其實還是很有衝擊的,華為可能市值很高,也可能市值會有波動,我們就以4000億美元為估值,它也達不到世界第一的成績呢!

我們就拿目前蘋果的市值來說,華為如果按照4000億美元的話,還差2倍多的距離。

華為上市,也不會成為市值最高的公司,蘋果為什麼市值高呢?

  • 蘋果的生態性。它形成了完整的生態而且是閉環,它最厲害的不是硬件,而是系統和生態。
  • 市場的認可度。即使我們覺得蘋果越來越沒有創新,但是它的市場認可度仍然是最高的。消費者對於它的認可度,讓投資者更願意在它身上進行投資。
  • 技術和創新。蘋果的技術能力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創新可能沒有在幾部手機中被表現出來,但是我一直認為蘋果的創新還是有所保留的。而這些創新能力就是蘋果能夠被消費者和投資者認可的因素。
實際上華為也同樣如此,它也擁有著創新以及消費者的認可度,特別是在5G技術方面。但是,華為畢竟受到美國的國家的實體名單影響,而且以任正非的個性,華為上市的可能性幾乎為0,華為上市就等於將公司暴露在了資本市場,更主要的是華為採用的虛擬股份,也容不得華為進行上市。

LeoGo科技


華為作為中國大陸民營企業500強的第一名,也是世界通信行業的霸主之一,但是卻一直都未上市,很多人都在想如果華為上市的話,市值可以做到全球第一嗎?

市值的估算

目前的風投機構,在對一家企業進行估值時,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P/E法估值,即公司價值=預測市盈率×公司未來12個月利潤。

市盈率如何取值呢?最簡單的就是拿同業的對比,華為可以參照的有三星電子、中興、高通、蘋果(其實高通和蘋果不大具備參考值,因為他們的主營和華為是有出入的)。

截止2019年6月8日,三星的市盈率為11.38、中興的市盈率為25.8、高通的市盈率為33.14、蘋果的市盈率為15.3,四者的平均值為21.405.

華為2016年的淨利潤為371億元人民幣,2017年的淨利潤為475億元人民幣,2018年的淨利潤為593億人民幣,平均增長率為26.56%,以這個增長速度計算,2019年華為全年的淨利潤為:593*(1+26.56%)=750.5億元。

按照風投的估值法,華為上市的市值約為:750.5*21.405=16053.75億人民幣(摺合約2343.6億美元),這個金額顯然不可能全世界第一,與當前世界第一的亞馬遜(8881億美元,還有近3.8倍的差距),即使對比國內的企業,也輸給騰訊及阿里巴巴(主要系這兩家的利潤遠高於華為,華為的營收雖然比騰訊和阿里裡的總合還高,但是利潤卻不如兩家)。

同業對比

華為目前主要三大業務:消費者業務(手機)、運營商業務(通信設備,比如交換機等)、企業業務(通過ICT基礎設施建設,為企業提供雲計算與數據中心、企業網絡、企業無線、統一通信與協作等服務),跟華為最類似的企業應該為三星電子;高通主要做芯片及授權,蘋果則專門做消費者業務、中興的實力和規模又遠遠比不上華為。

那麼三星電子的市值是多少呢?截止2019年6月7日,三星的股價為2150美元/股,總市值為2562.9億美元,與我們計算的華為的市值2343.6億美元不相上下。

總結

華為和三星這類企業,雖然營收都很高,行業地位也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創造的利潤並不算高,企業的市值除了看成長性之外,利潤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素,京東的營收也很高,發展前景不也錯,但是市值一直不高,就是京東的利潤太低,甚至之前好幾年還都是虧損的,所以華為雖然厲害,但是就上市而言,最少目前要追上阿里和騰訊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更別說全球第一了。


鯉行者


如果華為上市,那麼它基本上不可能成為全球市值第一,但是很有可能成為國內市值第一的公司,在全球的公司裡面,還有著亞馬遜,谷歌,蘋果公司這樣頂級的競爭對手,而且它們已經上市,經歷過上市之後的各種各樣的考驗。

蘋果和華為對比

蘋果公司和華為公司比較近似,只要還是硬件和軟件方面的產品為主,所以首先把這兩個公司拿起來對比。

華為在2018年的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佔位72,營收是89311百萬美元,利潤是7020百萬美元,總資產是77583百萬美元。


下面再來看看蘋果公司的財務情況,蘋果公司在2018年世界500強中的排名是11名,以計算機和硬件為主,2018年的營收是229234百萬美元,利潤是48351百萬美元,總資產是375319百萬美元。

拿蘋果公司和華為公司對比在一起,在營收,利潤,總資產,世界500強排名等方面,華為都是無法超越蘋果公司,華為唯一超過蘋果公司的可能就是員工數量方面,華為公司有著18萬的員工,蘋果公司有著12萬員工。而營收,利潤,總資產是給上市公司估值和評判市值的重要標準,所以光是從這個方面來看,華為就不能超越蘋果公司,和蘋果公司旗鼓相當的公司還有亞馬遜,谷歌等公司。





華為不能上市

華為這家公司的股權結構比較特殊,任正非持有華為公司的約1.1%的股權,其他的股權則是全部由9.6萬員工持有,股東的數量實在太多,這樣的股權結構是不能允許華為上市,另外華為這樣優質的企業,一不缺錢,二不缺支持,上市就是等於給別人送錢,何必要上市呢?


理財日記哥


華為現有的全員持股股權結構還算是個有競爭力的模式,所以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不大可能上市的。不過竟然是假設性的問題,就假設性的說說自己的看法。


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是蘋果公司9888.87億將近1萬億美元,它2018年的營收規模是2656億美元,華為官網年報顯示的營收則為1085億美元,是蘋果的40%而已,同屬科技公司,我們簡單從營收對比上我們就很清楚的知道華為即使上市也不太可能成為市值第一。

按照收入對比簡單換算華為市值是4040億美元。

我們還可以去市場上找相同或者類似業務的華為競爭對手公司,小米,高通,思科。之所以選擇這三家,主要也是因為這三家的主要競爭者都是華為,三家的主營業務剛好都是華為公司的主營業務。

2018年年收入(按照近期美元匯率計算):

小米: 245.6億 思科: 493.3億 高通: 227.32億

共計:966.2億美元

華為:1085億美元,三家之和大致與華為2018年營收相當,相應的我們可以把三家公司市值相加得出華為的理性市值。

小米市值: 266.5575億 思科市值: 2073.4億

高通市值: 931.56億

共計: 3271.5億

這個數字距離蘋果近萬億美元的市值還有著3倍+的差距,現階段上市了也絕對不可能市值第一。


艾瑞巴蒂旺財


恐怕是不能,華為雖然是體量十分龐大的優秀科技企業,但是和世界第一市值還有一定差距。這主要來源於受眾人群基數。不難發現,營收和市值前十的企業,都是客戶群十分龐大的。比如我國高市值的幾個企業,石化、石油、阿里、騰訊等等,雖然在國外沒多大影響力,但是在國內幾乎人人都用,覆蓋率95%以上。

首先看下營收,2018年世界500強的營收第一還是沃爾瑪,其次是國家電網和中石化,這三家營收分別達到$5003億、$3489億美元、$3269億,華為去年業績也很出色,達到$893億,位列500強第72位,雖然一家草根企業發展至此已經十分不易,但這一數字比起這些頂級巨頭公司的確還是小巫見大巫。

當然營收排名並不能代表市值,比如沃爾瑪連年營收第一,但是市值只有兩千多億美元。而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基本都是科技類企業,我國目前有阿里和騰訊兩家企業位居市值十強,榜首是華為的頭號競爭對手蘋果,其次是阿里的海外頭號競爭對手亞馬遜,此外還有微軟、Facebook等等,三兩家非科技類企業是股神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全球最大石油天然氣公司埃克森美孚、全球最大金融服務機構摩根大通。

以華為目前的受眾人群以及品牌影響力,一旦上市,我認為市值有望躋身全球十強,但是直接霸榜的可能性可還是很低的。當然這也要看上市的平臺以及股市環境。假如華為在A股上市時,A股整體估值還處於歷史地位,而華為此時已經市值挺近全球十強,那麼未來在A股長牛時期,華為市值成為世界第一也是有可能的。


城市發展報告


作為我國民營企業500強之首的華為,無論是在營業收入,還是淨利潤額指標上都位居第一寶座。此外,華為更是世界500強中排名最高的中國民企。2018年全年實現6500億的營收目標,利潤突破600億。

但是,要說華為上市後會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這恐怕多少有些讓人貽笑大方哈!就算力捧華為也不能這麼赤裸裸哈,這無異於“捧殺”它。就在今年1月14日接受央視王牌記者董倩的專訪時,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明確說“現在有些國內媒體過分誇大5G的市場”。同時任正非再次表態華為將一如既往地投入研發,大力拓展技術的領先優勢,一門心思地做事是唯一的目標。



且不說全球市值第一,就拿當前國內第一市值公司阿里巴巴來說,六日前才又剛剛超越騰訊重奪國內第一,市值達到了4324億美元。而華為無論是選擇在美國上市,還是國內上市都幾乎沒有可能突破阿里巴巴的市值,當然啦如果選擇國內也許會高一些,但明顯不會達到阿里現如今的峰值。


何況華為公司多次表態,自己不會上市圈錢,這不僅僅是因為其股份制改造的難度係數極大,更主要還是華為只是一心一意做好企業的事這種態度。如果非要說,華為上市的話,我認為上市後的市值在短期內能夠達到2000億美元已經很不錯了,至於能否在今後超越阿里巴巴,那還要看華為公司能否在產品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絕不能依靠目前的5G技術就妄圖稱霸全球。

假如有一天華為上市了,而且也開發出了具有革命性的產品,擁有全球前瞻性的市場潛力,那麼華為成為國內第一市值公司也是有望的。但說實話,短期內超過全球第一市值這種話,還是儘量不要再說了。眾所周知,華為目前已經在風口浪尖上了,就連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風雲人物榜都被任正非主動推掉了,大家還是不要過分炒作這樣無稽之談的事!


東震木


華為是我國最大的民營企業,也是世界五百強中唯一沒有上市的企業,一直以來,關於華為上市市值多少的討論就沒有停過,但是任正非曾經說過,華為永遠不會上市,因為他們是為理想和目標奮鬥,如果華為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幾百億,這樣會逼他們橫向發展,他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



既然說到了如果華為上市,我們也不防來討論一番。華為是我國的一家從事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的供應商,總部位於深圳市。2017年華為收入高達6036億元,淨利潤475億元。2018年華為的營收達到了1085億美元,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從規模上看,華為已經很大了,但是它的合理市值能有多少?

目前華為的主要業務構成一是企業業務,主要是電信設備;二是消費者業務,主要是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它們合計佔了華為80%的收入。從業務類型上看,華為類似於思科(電信設備)和三星電子(消費電子)的綜合體。而目前思科的市值2100多億美元,三星電子市值有3000多億美元,以它們兩個作為參考對象,華為如果上市,它的市值應該介於兩者之間,即2000~3000億美元之間,很難會超過三星電子,要知道三星電子的收入和淨利潤都是華為的兩倍以上。



而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是微軟,其最新市值為8226億美元,蘋果和亞馬遜的市值也分別達到了8213億美元和8029億美元,與微軟差距不大。如果華為上市,它的市值不可能成為全球第一,甚至還會低於我國的阿里和騰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