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汉朝没有出现七国复辟?

明天坏女人


七国复辟的可能被刘邦消灭在种子状态,芽都没有发,谈什么复辟!

七国指的是战国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秦国的统治地位岌岌可危,原六国贵族蠢蠢欲动,随后纷纷复国。

然而,随着项羽西楚政权的崛起,为了便于号令诸侯,又将各诸侯势力重化分。

由于秦国是众矢之的,秦王子婴投降后被杀,原秦国关中之地被一分为三,分别由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占领,秦国彻底灭亡,自没有复国的希望。

其余五国只有魏王豹被封西魏王,臧荼被封燕王,韩成被封韩王,田都被封齐王,但是它们原势力范围都被分化,现势力缩小。赵国不在项羽的封分之列。

随着楚汉战争的发展与结束,天下势力重新划定

魏国被刘邦消灭。

西楚国灭亡。

齐国最终由刘邦长子刘肥掌管。

张耳被封为赵王。

韩王信被调往马邑,抵御匈奴。

韩信被封为楚王,都下邳之地。

燕王臧荼仍统领燕地。

到此,原七国除秦国、魏国外,其余五国以不同的形式与性质,又一次悉数登场。

刘邦称帝之后,除齐国不变,余四国又重新洗牌。

燕王臧荼谋反被灭,燕王之位先是由其卢绾继承,后改为刘邦七子刘建。

韩王信投降匈奴,后被刘邦消灭。

张耳之子张敖因罪,封国被除,赵国由刘邦三子刘如意掌管。

楚王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以谋反罪被杀。

至此,原战国七雄的阴影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刘室宗亲,也就是刘邦的儿子纷纷成为新的诸侯王。按年龄排列如下:即刘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外加唯一的异姓王——长沙王吴芮。

如此一来,汉朝彻底摆脱了原七国阴影,天下完全由刘邦把控,所谓的七国已经成为历史尘埃。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应该是出现在“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这场在西汉初期所出现的“诸侯王”叛乱事件。

当时,西汉在位的皇帝是“汉景帝”,而直接导致“七国之乱”发生的导火索,便是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晁错提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的谏言。

于是,就在汉景帝三年,即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便采纳了晁错后来所呈上的《消藩策》,先后下诏削夺了楚国、赵国等诸侯国的封地。

要知道,削夺封地也就意味着,诸侯王就只剩下了一个“空架子”,完全没有了实权,更进一步来说的话,那就是侵犯了当时各位诸侯王的既得利益。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那些被削夺封地的诸侯王当中,自然会有人忍不住站出来“搞事情”,也果不其然,在被削夺封地之后不久,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除了被剥夺了既得利益,叛乱的七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地抱团,主要源自于自刘邦以来“混乱”的“封王”政策。

我们都知道刘邦在入主关中,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为了嘉奖有功之臣便大肆封王,除了自家“刘氏皇族”依照伦理纲常进行“封王”之后,还封了很多的“异姓王”。

但是,在经历了“英布之乱”后,刘邦便收回了所有之前封过的“异姓王”的封地,并且留下了“异性绝不封王”的祖训。

所以,在刘邦去世以前,分散在各地的诸侯王基本都是“刘氏皇族”,然而,让刘邦所没有想到的是,在他死后,强势的“吕后”又占了出来,她不仅大权独揽,还大肆地封赏她的“娘家人”为诸侯王。

因此,在吕后干政的那段日子里,又出了大量的“吕姓”诸侯王,而且这种局面直到汉文帝刘恒登基称帝之后,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因为,刘恒当时是以“庶子”的身份登基称帝的,而他在称帝之后,手中并没有很大的实权,所以,也没有足够的能量立刻调整当时的“诸侯王”局势。

而也正因为刘恒是“庶子”,所以,当时由刘邦所分封的那些“诸侯王”大部分跟刘恒都不是直系血亲,而是属于不同的“分支”,因此便不会跟刘恒“一条心”。

而且,在汉文帝当政时期,也出现了很多“诸侯王”叛乱的事件,只是都没有“七国之乱”的规模大而已。

汉文帝通过平定叛乱,削弱甚至彻底铲除了一些诸侯王的势力,让权力和底盘有过新一轮的“洗牌”,即便如此,那些选择明哲保身的“诸侯王”们对刘恒而言,在政治上仍然是不够可靠的。

而等到“汉景帝”登基称帝之后,又经过了一代人,各地“诸侯王”的势力变得越来越大,大到甚至连“天子”的话都可以不听,或者军力和财富都可以跟朝廷想抗衡的程度,而这也“汉景帝”的父亲所没有能够收拾好的“烂摊子”。

当然,那些“诸侯王”在政治方面,必然也是有自己野心的,只是由于他们当时“各自为政,互相提防”,并没有实现“抱团”,所以,便呈现出了一种“相安无事”的局面。

而等到,他们当中一些的既得利益一起被剥夺的时候,为了争夺失去的利益,他们自然便能够“抱团”反叛。

杀晁错以平七国之怒,大错特错,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力挽狂澜

面对来势汹汹的“七国联军”,原本下了极大的“消藩”决心的汉景帝也慌了,于是,他便向大臣询问对策。

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并且由他来坐镇京城,要知道,御驾亲征并不是一件小事,所以,汉景帝并没有立刻采纳晁错的建议。

后来,汉景帝在召见曾经在吴国当过丞相的袁盎时,袁盎便向汉景帝献策让他杀掉“晁错”以满足七国联军所提出的“清君侧”的要求。

而没想到的是,汉景帝还真的就采纳了袁盎的建议,腰斩了晁错,然而,结果却是并没有让“七国联军”停下反叛的脚步,甚至七位诸侯王全都耻笑“汉景帝”软弱无能。

见此状况,汉景帝才知自己走了一步“错棋”,并且下定决心要“出兵平叛”,于是,便派遣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位将军以及朝廷大军,分别去抵御分散开来的“七国叛军”。

最终,朝廷大军先是击败了吴楚联军,而后又平定了齐、赵等各个诸侯国,这场历时两个多月的叛乱,终于以汉景帝刘启和朝廷的胜利而告终。

叛乱平定之时,直接领导叛乱的七位“诸侯王”皆被诛,参加叛乱的七国,除了仅保存楚国另立了新的“诸侯王”之外,其余的六个诸侯国皆被废除,诸侯国的封地也全部收归西汉朝廷所有。

说到这里,也就可以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了,参加叛乱的“七国”,仅有楚国得以保留,而且另立的新王,也就是元王子刘礼,跟之前叛乱的楚王刘戊还不是“直系血亲”,那么自然就不存在为刘戊报仇雪恨之事了。


冒牌东方朔


长空澹澹孤鸟没,

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

五陵无树起秋风。

—唐·杜牧《登乐游原》

汉朝,一个被后世两千年来的中华子孙们最广泛认同与赞许的伟大时代,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最重要的发端之一,中华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树立起了中华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心。

中华民族何其有幸,在自己的童年时代就拥有了一个极其辉煌的强盛时代,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无比坚实的基础,天佑中华,天耀中华!<strong>

为何汉朝在开国后没有出现七国复辟?

为何汉朝在开国后没有像秦朝灭亡后出现了短暂的分封诸侯现象?

首先笔者从政治制度层面做一个分析。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评论汉代政治制度时说:“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

钱穆又说过 “两汉吏治,永为后世称美”。

汉朝整体的政治制度被历代诸多帝王将相和学者精英推崇倍至,很多制度经过了完善改进,沿用至今。

汉朝“简单实用,廉洁高效”的政府作风,成为两千多年来知识分子心中“最好的士人政治时代”。

汉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最为出色的帝国之一,必定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和优势。

大家细心观察汉朝政治制度,尤其是汉初,就会发现制度化的政府,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现代政府和国家概念,也被我们的祖先简单使用着。

在汉代的中央政府里,有所谓的“三公、九卿”,这是当时政府里的最高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strong>

在当时,丞相主管行政,是最高行政长官。太尉主管军事,虽与丞相尊位相等,但却不干预其他政事。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所以说他是副丞相。

中央政府分成九大部门,称之为“九卿”,九卿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这些官员俸禄都是二千石,又称中二千石,以区别于郡太守地方行政长官。

汉代的地方政府,分郡与县两级。行政区域划分而讲,汉制是非常值得后世称道的。

汉代全国划分为一百多个郡,一个郡下辖十到二十个县。汉代地方行政区域划分与近代相比较小。汉代郡长官叫太守,地位和中央政府的九卿平等。

汉代每郡每年都有向中央上呈计簿,计簿就是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地方的行政成绩。在九十月间呈报中央,这叫上计。

中央还会下派特派专员刺史到地方督察指导。这些刺史,隶属于御史丞。

汉代全国分为十三个刺史区,刺史的调查项目主要是汉政府规定的六条考察,六条之外也就不多管。<strong>

地方实际行政责任,是由太守负责的。在皇宫里还有十五个侍御史,专门劾奏中央乃至皇宫里的一切事情的。部刺史和侍御史的意见,都报给副宰相御史大夫,之后报告给宰相。

我们可以看到,汉朝皇帝和政府的关系,皇帝代表着国家,而丞相则代表政府,皇帝给予丞相组织政府的权利,皇帝和丞相有各自的职权范围,不能互相干涉。

古代说“拜相”,就是王或皇帝,将国家托付给某个人。汉朝皇帝有“内廷”,汉朝丞相有“外朝”,除非有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其他一切政务都交于丞相处理,当然军事和监察除外,军事归太尉,监察归御史大夫。

简单说就是皇帝只是作为最高权威和国家统一之象征,将政府委托给丞相,将军队委托给太尉,将监察权委托给御史大夫。丞相类似于现代社会的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太尉就是军队的总参谋长,御史大夫就是最高检察长兼副首相。

丞相自己有有一个秘书处,叫“十三曹”,也是主要办事机构,上面所说的九卿和十三曹诸位长官就是中央政府最高端。

汉朝地方有郡县两级政府,郡长官同中央九卿长官同为食栗两千石,保证地方和中央的平衡。

<strong>

郡管县,中央管郡,汉朝如此广大却一共只有三级政府,却高效廉洁,将汉初由于秦朝的暴虐统治和秦末大规模战争造成的混乱,经济频临破产的不利情况逆转,并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在废墟中重建一个强盛帝国,汉朝政治制度的优越可见一斑。

好的制度必有其公正性,坏的制度则多为私心和私欲,好的制度造福于大众,坏制度只会让某个利益集团得到他们的利益。

汉朝一开始辉煌,就在于几代帝王尊重传统制度,后来的两次社稷倾覆则就是后世帝王出于私心和私欲破坏这一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最终招致亡国。

正是因为汉朝政治制度设置的优越性和合理性,使得自汉建立后任何诸侯国以及野心家们妄图裂土分封、实现独立的企图从制度上被限制和消灭了。<strong>

其次我们来看看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如何保证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汉朝开始,除了天子即皇帝之外的一切封建世袭制度都已推翻,庞大的国家靠谁来管理呢?

答案是,靠各级官员。

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最主要的大题目——选举制度。

汉代关于选举制度,要到汉武帝以后才渐趋定型。

汉代已有了太学,学生考试毕业分两等,当时称科。

甲科为郎;乙科为吏。郎官是属于光禄勋下面的皇宫里的侍卫。遇到政府需要人,就从这里面挑选分发。

当时定制,太学毕业考试甲等就得为郎,则郎官里面便进入许多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却不都是贵族子弟。考至乙等,回到起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职。吏是地方长官的下属。

汉代的选举制度,历史上称为乡里选举。当时各地人选举人才到中央,大体有举贤良、举孝廉等方式。

自汉武帝开始举孝廉逐渐形成一年一度的制度性规定。自汉武帝后,做官的人渐渐都变成了读书出身了,仕途只有孝廉查举一条出路。

汉代从昭宣以后的历任宰相,几乎都是读书人,他们的出身,也都是有地方选举而来的。

汉代官吏的任用规定,地方长官必须由中央委派,太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郡县的掾属,必得本地人充当。这一方式为后世历史王朝所沿用。

正是因为汉朝开始将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员的选拔任用权力全部集中到了中央,杜绝了地方官员、地方豪强势力插足官员选拔,干涉朝廷官员行使职权的可能性,地方诸侯即使想要搞独立也因为没有当地官员的支持,无法将之变成现实。<strong>

第三个方面,从汉朝的兵制来看中央政府如何防止出现诸侯国军事实力过大进而威胁国家统一。

汉代兵制是全国皆兵。一个壮丁,到了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壮丁二十受田,可以独立谋生,但要他为国家服兵役,则应该顾忌他的家庭,所以当时规定,从二十三岁起,照理他可以有一年储蓄来抽身为公家服务了。

汉代的兵役,分为三种。一种是到中央作“卫”兵;一种是到边郡作“戍”卒;一种是在原地服“兵”役。

汉代中央军队有两支:一直称为南军,是皇宫的卫队;另一支称为北军,是首都的卫戍部队。各地壮丁轮流到中央作一年卫兵。卫兵的待遇是极优的,来回的旅费由中央供给,平时的吃穿也不用卫兵自己花钱。

当戍兵一切费用都要自己负担。在先秦封建时代,国家规模小,所以要到边疆戍边,只要半天路程,来回不过五天。汉代戍边,沿袭传统只要三天。可以不亲自去,只要一天出一百个钱,三天三百钱,交给政府,便可以免戍。政府用钱另雇一人,这是一种变通的做法,保证了劳动力不会因为服兵役而流失,但是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方驻军“戍兵”的素质,使得地方驻军不可能拥有太大的战斗力,只要够维护地方治安即可。

汉朝郡长官除了有行政长官太守,还有军事长官都尉,地方驻军“戍兵”都由都尉管辖和统领。

汉朝除了规定外的兵役,民间还有志愿从军的义勇队。报名从军,打仗立功,可以做官封侯,这风气在北方边郡特别盛行。

当时全国最精锐的士卒基本上读集中到了南北两军,保证朝廷拥有对地方拥有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威慑地方妄图独立分裂的种种势力。

第四个方面,从财政税收制度方面看看汉朝如何防止诸侯国做大。

西汉初年汉高祖一度施行抑商辱商的国策,据史书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吕后时期,“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到了汉文帝时期因为匈奴的威胁导致边患加剧,而驻防所需要的军人与日俱增,摆在西汉政府眼前的是迫在眉睫的军粮问题,为了抵御外患朝廷只能对外开始卖爵位,“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

汉景帝时期也执行这个政策,基本满足了政府的需要,商人地位获得一定提升,政府也得到了需要的粮食。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四面出击。东南“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西南“开路西南夷,凿山通道千馀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东北“灭朝鲜,置沧海之郡,则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北面“王恢设谋马邑,匈奴绝和亲,侵扰北边,兵连而不解,天下苦其劳,而干戈日滋。”

大规模的征战、征发兵役、徭役、赋税,导致“藏钱经秏,赋税既竭,犹不足以奉战士。”汉武帝开始不仅卖爵位,还开始卖官职。<strong>

“置赏官,命曰武功爵。级十七万,凡直三十馀万金。诸买武功爵官首者试补吏,先除,大者封侯卿大夫,小者郎吏。吏道杂而多端,则官职秏废。”

为了应对社会危机,汉武帝最终采取了两项措施进行整治:

第一就是币制改革,《史记·平准书》记载:“于是天子与公卿议,更造钱币以澹用,而摧浮淫并兼之徒。”通过不断制造和淘汰货币来打击商人。商人的应对方式是“积货逐利”。

第二:“算缗”改革,就是开始征收商人的财产税即“算缗”。汉武帝又发布告缗令。所谓“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杜周治之,狱少反者。”

汉朝廷纵容官吏对财产税进行打击性征收。据记载这次行动的成果很大,“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数;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

与此同时,根据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实行盐铁专卖,“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

汉武帝接受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法,“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通过以上措施, “县官有盐铁缗钱之故,用益饶矣。”

汉昭帝始元六年初春,谏大夫杜延年“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向大将军霍光建议:

“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明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

会议争论双方一是儒家代表人贤良文学,另一方就是这些政策的策划、执行者桑弘羊。这次会议对后世影响极大,此次会议通过对盐铁酒榷政策的讨论。大会结束后,西汉朝廷做了一定的让步,“罢榷酤官”,但是继续实行盐政专卖制度。

“盐铁专卖”等一系列财政措施,使得汉朝中央政府和郡县两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终于得以解决,国家财力大增,财富的绝大部分掌握在汉朝廷手中,地方政府以及各分封诸侯国所得相当有限,基本上靠朝廷下拨解决地方政府运转和各级官员俸禄的开支,各诸侯国财力有限,发动叛乱分裂的本钱极其有限,难成大事。<strong>

最后一个方面,汉朝廷自建国开始,持续不断的削藩政策,使得各分封诸侯国最终丧失了一切独立复辟的可能性。

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后,就实行周朝的分封制,还是实行秦国的郡县制,多次召开廷议,大臣们议论纷纷。

周朝实行分封制,延续了八百年;秦朝实行郡县制,延续了短短的十三年。

刘邦就想到了他自以为是个绝妙的好方法——郡国并行制,同时实行两种制度,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分封了九个诸侯王和其他一些异性诸侯王。

随着汉朝朝政的稳定,刘邦发布了“非刘氏不得称王,否则天下人共击之”的政策。

随着时间的增长,日益膨胀的的诸侯王成为了威胁汉朝中央的一股重大势力。诸侯王与中央的关系日渐疏远,有些骄奢淫逸至阴谋造反,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汉文帝时期,文帝在贾谊的建议下,对诸侯国采取强硬政策,削减过于庞大的领土,重新调整他们的疆域版图,缩小他们的势力范围,便于控制。

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进一步削藩。<strong>

晁错太过激进,削藩政策一出便引起了诸侯国的反抗。最终爆发了名为“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的“七国之乱”,晁错也因此被斩,但是“七国之乱”最终被汉朝廷平定,削藩政策进一步的进行了下去。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的推恩令成为了汉武帝的削藩之策,也是最受诸侯王子们欢迎的政策。

推恩令就是诸侯王让自己的恩泽推广,将自己的的封地不仅仅分给自己的嫡长子,其他世子也有封地。

推恩令看似没有什么,但实际上大大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各诸侯国已经没有实力与朝廷对抗。

汉朝还在诸侯国之间设置了郡县,把守各军事和经济要地,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到汉朝建国八九十年后,曾经强大的各诸侯国已经不值一提,对大汉王朝再也构不成任何威胁了。<strong>

经过施行以上几个方面的政策和措施,汉朝彻底杜绝了西周分封制的弊端,避免了分封各诸侯国的独立分裂倾向,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内保持了国家的高度统一,秦亡后山东旧六国复辟的局面再也未曾出现。

这是汉朝国家各项制度的巨大成功,也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千秋万世的后人仿效和学习!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strong>


落日苍茫风才定


之所以没有出现七国复辟,原因有三:

首先,经过周亚夫的军事打击,齐国不敢轻举妄动。周亚夫仅仅用了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各个诸侯国被打怕了,认识到了中央政府的实力,之后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汉景帝、汉武帝都是很优秀的皇帝,国家处于上升期,诸侯没理由也不敢反抗。汉景帝、汉武帝都是非常优秀的帝王,国家处于上升期,诸侯没理由反叛;汉武帝时期,匈奴都敢打,区区的几个小诸侯又算得了什么?


最后,汉武帝实施推恩令,诸侯实力不断减小。推恩令是温水煮青蛙,对诸侯的削弱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况且有的诸侯还很愿意: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沦落街头,希望他们都过上好日子;等回过神来后,已经完全不是中央政府的对手了。

综上所述,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大汉王朝一直在走上坡路,之后政策温和、合理,诸侯国就不愿也不敢再反叛了。


小杨品史


应该说华夏大一统文化的认同在汉代得到了重建和巩固,秦朝之前数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华夏分崩离析的苦难,在那之前,有繁荣昌盛的大一统的商周两个中原王朝,那是何等壮观高贵文明时代,汉人终于可以好好恢复和发展华夏文明了,这是当时整个华夏民族的人心所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