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手书原稿《资治通鉴稿》

司马光手书原稿《资治通鉴稿》

司马光手书原稿《资治通鉴稿》

国家图书馆藏《资治通鉴稿》一卷,为宋代司马光手书原稿。此稿宽33.8厘米,长130厘米,共计29行,465字。记载了自东晋元帝永昌元年 (322)正月王敦将作乱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还止,一年的史实。每段史事写开端数字或十数字不等,以下接“云云”二字,为今通行本第九十二卷内容,但有很多不同。此稿草拟于范纯仁致作者及其长兄司马旦书札上。有学者认为,司马光此稿可能是《通志》草稿或《通鉴》初稿。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仁宗朝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等职,英宗朝进龙图阁直学士。神宗即位,擢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西京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编撰《资治通鉴》。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罢黜新党,废除新法,起用旧党。在相位八个月而卒。谥“文正”,赠太师、温国公。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宋史》有传。

《资治通鉴》为司马光等编纂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巨著。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计294卷,另目录

30卷,《考异》30卷。这部书选材广泛,除了有依据的正史外,还采用了野史杂书320多种。司马光请刘攽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成其书,其子司马康负责校对。元丰七年(1084)书成,神宗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自为书作序。司马光自英宗冶平三年(1066)奉敕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全书完竣,共费时19年。

《资治通鉴稿》最后一段,是司马光用范纯仁写给他和长兄司马旦(字伯康)二人的书札起草而成,原书札文字用墨笔抹去,但字迹尚可辨认:“纯仁再拜,近人回曾上状,必计通呈,比来伏惟尊候万福,伯康必更痊平。纯仁勉强苟禄,自取疲耗……”。明汪砢玉在《珊瑚网法书题跋卷三》记录了范纯仁书札全文,在“自取疲耗”以下尚有“无足念者……纯仁顿首,上伯康、君实二兄坐前。九月十一日”等79字。

在《资治通鉴稿》后,还有司马光《谢人惠物状》,称:“右伏,蒙尊慈特有颁赐,感佩之至。但积下情,谨奉状陈谢,伏惟照察谨状。月日具位状。”

司马光《谢人惠物状》后有宋代任希夷跋、赵汝述跋以及葛洪、程珌、赵崇龢三人合跋;元代柳贯、黄溍、宇文公谅、朱德润、郑元祐等人题跋。据明人汪砢玉撰《珊瑚网》和清人卞永誉撰《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资治通鉴稿》卷后除有以上诸跋外,尚有元代韩性、吴莱、甘立3人题跋。但在清乾隆年间编撰《石渠宝笈》时,韩性、吴莱、甘立三人题跋皆佚。

《资治通鉴稿》钤有宋、元、明、清印鉴上百方,其中不仅有题跋者的印鉴,也有收藏者、鉴赏者印鉴。《资治通鉴稿》名签为乾隆所题:宋司马光通鉴稿,内府鉴定真迹。并钤“乾隆宸翰”一玺。

宋人赵汝述在其题跋中对这件《资治通鉴稿》给予高度评价,称:“温公起《通鉴》,草于范忠宣公尺牍,其末又《谢人惠物状》草也,幅纸之间三绝具焉,诚可宝哉!”据传,当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时,其手稿装满两屋。而目前所知,传世者仅此一件,堪称国宝。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学习古籍版本,离不开查看实物、关注古籍网拍、了解市场价格!网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学习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