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謀士誰才是天下第一?龐統,法正,諸葛亮,司馬懿,魯肅,郭嘉,周瑜?

歷史小睿哥


題主寫到的這七個人都是三國時期非常優秀的謀士,按照成就的高低來劃分,郭嘉、周瑜、諸葛亮、司馬懿屬於第一類謀士,這四個人都是能夠謀定天下的頂尖謀臣。而魯肅、龐統、法正則要略遜一籌,魯肅在荊州問題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龐統年紀輕輕就被射死,法正在漢中之戰結束後便去世了,這三個人都沒能大展宏圖,因此先將這三個人淘汰掉。

郭嘉是曹操早期最重要的謀士,曹操能夠擊敗劉備、呂布、袁術、袁紹等諸侯,完成一統北方的大業,主要都是郭嘉的功勞。郭嘉一生謀無不定,他既擅長使用奇謀,又擅長進行大的戰略規劃。在曹操和袁紹實力差距明顯,曹操沒有戰勝袁紹的信心的時候,郭嘉提出了“十勝十敗論”,讓曹操重新找回了信心。

在郭嘉去世之前,曹操幾乎是戰無不勝,而在郭嘉去世後,曹操在赤壁之戰被周瑜擊敗,潼關之戰險些被馬超生擒,漢中之戰被劉備擊敗。從郭嘉去世前後曹操的表現來看,郭嘉肯定是曹操陣營當之無愧的第一謀士。

司馬懿最大的優點是活的比較久,他的軍事才能非常出色,除了諸葛亮之外,司馬懿幾乎是戰無不勝。司馬懿和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期進行過唯一一次正面交手,戰鬥的結果是司馬懿軍隊大敗,蜀軍斬殺了魏軍三千多名下級軍官。

司馬懿的政治才能略遜於諸葛亮,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託孤重臣,諸葛亮一直把蜀漢大權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司馬懿先後被曹丕和曹睿託孤,每一次都被其他人奪走大權。如果不是司馬懿活的比較久,在曹魏重臣都去世後,司馬懿趁虛而入發動高平陵之變奪權,那麼司馬懿在曹魏歷史上只能同陳群和曹真相提並論。

歷史上周瑜和諸葛亮沒有進行過正面交手,周瑜在世的時候,劉備一直很畏懼周瑜。周瑜曾經想要搶先一步奪取益州,將劉備包圍在荊州南部,但是計劃還沒有實施,周瑜便去世了。如果周瑜晚去世幾年,那麼周瑜肯定有機會同諸葛亮一較高下。

周瑜的軍事才能非常高,是古代七十二將之一。赤壁之戰周瑜大破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南郡之戰周瑜大破曹仁,為孫劉聯盟奪取荊州打下了基礎。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非常優秀的一位謀士,劉備能夠奪取天下,主要靠的是諸葛亮的幫助。在諸葛亮投奔劉備之前,劉備一直都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諸葛亮投奔劉備之後,劉備逐漸有了穩固的根據地,成為了一方霸主。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非常高,東晉王朝建立後,為了表彰諸葛亮的軍事成就,封他為武興王,唐宋時期諸葛亮和韓信、白起、孫武、孫臏一起被列入武廟十哲。諸葛亮的政治才能也非常高,他掌握蜀漢大權十多年,治理的蜀漢井井有條,死後仍然受到蜀漢百姓的愛戴。

因為郭嘉、周瑜、諸葛亮沒有正面交手的記錄,三個人的成就也都非常高,所以三個人的能力高低不好評斷。如果從成就的大小來看,諸葛亮活躍的時間比較長,取得的功績相對較多一些。


史海泛舟擺渡人


三國謀士如雲,誰能稱得上天下第一呢?

第一名 郭嘉


郭嘉的智慧在三國無與倫比,他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神機妙算,料事如神,曹操評價他“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曹操赤壁之戰失敗後,大哭道:“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也!”

毛澤東對郭嘉也十分推崇,他認為世界上沒有先知,更沒有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三國志》裡的《郭嘉傳》值得一讀。

郭嘉最為著名的十勝十敗論,有人說要遠遠勝過徒有虛名的《隆中對》,這個見仁見智,但曹操能統一北方,進而逐鹿中原,郭嘉絕對是首屈一指的大功臣。

第二名 司馬懿


司馬懿能成功,能笑到最後,取決於兩點:一是他能忍;二是他長壽。

司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比如諸葛亮送給司馬懿一套女僕裝,如果是一般人,估計氣的咬牙切齒,馬上抄傢伙衝出去幹,如此正中了諸葛亮的詭計了。

司馬懿是怎麼做的呢?司馬懿把粉紅色女裝穿在了身上,走上了城樓,故意穿給諸葛亮瞧瞧美不美,差點沒把諸葛亮氣死。

司馬懿壽命非常長,曹操死了,他還在;曹丕死了,他還在;曹睿死了,他還活著呢!這樣的老妖精,誰能鬥得過他呢!

第三名 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把諸葛亮描繪成了神人,多智近乎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抬頭可預測天氣,低頭可定錦囊妙計,把對手耍的團團轉,好似《三國演義》中,只有諸葛亮是個聰明人,其他人都是傻子似的。

然而,《三國志》中的諸葛亮與之相反。陳壽對諸葛亮有過這樣的評價:

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諸葛亮連年發動戰爭,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損耗,以致國力空虛,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六出祁山,屢戰屢敗,未能取得任何實質性的突破。

其實諸葛亮最擅長搞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做做政委是他的強項,讓他帶兵打仗,確實有點強人所難了!


一半秋色


引語

所謂謀士就是出主意,計謀劃策的人。戰爭計謀可大致分為戰術計謀和戰略計謀,就是實戰中的短期計謀和長遠規劃計謀,所以謀士的排位應分成,戰術和戰略兩方面更合理一些。

戰略上排位

▲魯肅

NO1:比諸葛亮早七年,公元200年,向孫權提出東吳版“隆中對”;也是孫劉聯合抵抗曹操的最早提出者和實際組織者(蜀漢為諸葛亮),是赤壁之戰第一功臣,形成三國鼎立之勢的締造者。

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三國志》,東吳版《隆中對》

其意思為,過去漢高祖耿耿忠心想尊崇義帝而最後無成,這是因為項羽加害義帝。如今曹操,猶如過去項羽,將軍您怎麼可能成為齊桓公、晉文公呢?以魯肅私見,漢朝廷已不可復興,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為將軍考慮,只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變幻形勢。天下局勢如此,據有一方自然也不會招來嫌猜忌恨。為什麼呢?因為北方正是多事之秋。您正好趁這種變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盡力佔有長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後稱帝建號以便進而奪取天下,這有同漢高祖建立大業啊!

NO2:諸葛亮,向劉備獻出《隆中對》,確定劉備勢力集團,發展方針,最終形成蜀漢政權。

▲司馬懿

NO3:司馬懿,曾服務於曹魏政權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位皇帝(曹操為魏王),隱忍術的大咖,舉世無雙,絕無僅有。經過三代的經營終於取代曹魏建立司馬氏西晉政權,善於制定長遠計劃。

戰術上排位

事實勝於雄辯,我們以各謀士們取得戰績來評價。

▲周瑜

NO1:周瑜,三國三大戰役之一,赤壁之戰實際前線總指揮,周瑜和黃蓋兩人唱雙簧戲,演苦肉計,最終火燒赤壁,以弱勝強。可以說是以一人之力,拯救東吳和蜀漢勢力。

▲郭嘉

NO2:郭嘉,主要獻奇計,助曹操搞定呂布,平定河北,征服烏丸等;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中,獻出決定性計策的是荀彧,所以排位第二。郭嘉英年早逝,反之赤壁之戰上郭嘉和周瑜可以直接對抗,可以分出勝負,或許曹操會統一中國。

NO3:司馬懿,主要功績是統帥抵抗諸葛亮的後三次北伐,前三次是曹真統帥;遠征平定遼東。

諸葛亮在戰績上無特別大的功績,他是善於治理國家,相似於劉邦政權的蕭何。


敘三國


說到天下第一,那一定是解決歷史性定位的人才!也就是能夠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決定國家社會命運的策略的制定者,除此之外,稱不上天下第一。那麼這個人在三國時期是誰呢?

我們都知道,由於漢代州郡察舉制度已經腐敗不堪,再則漢末戶口流離,即地主士人亦多僑寓他鄉,州郡察舉制已不適用,因此,非改不可。曹操求賢諸令,重新確立了選舉的原則,也就是選舉人才的標準,但怎樣達到這個標準,就需要具體的辦法、制度來保證執行,這個制度就是九品官人法,也叫《九品中正制》。

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期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它的內容咱們今天沒必要去探討,就說它的歷史意義:一、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並重;二、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剝奪了州郡長官自闢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的權力。

九品中正制的實行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使當時一時間吏治澄清。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說,無疑陳群的歷史貢獻遠遠的甩了三國時期所謂的“智謀之士”們N條大街。


公明淏


古語有云:郭嘉不死,臥龍不出”


這麼看來,郭嘉的呼聲會比較高。

但其實謀士的定義比較窄。

像諸葛亮、周瑜、魯肅都不算是真正的謀士。


謀士,就是隻給主人公出謀劃策的,像諸葛亮的角色比較謀士複雜多了。他即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也是出色的文學家、發明家。

而周瑜又是一個軍師家,還是個音樂家。魯肅是出家的政治家,戰略家。

這樣一比,郭嘉就是純粹的謀士。只給曹操出謀劃策,並且,在諸葛亮沒出山前,無人能出其右。

法正和龐統倒是比較出色的謀士,不過法正的水平稍差一些,龐統天不予以壽,死的太倉促,太意外,表現的時間太短,也看不出太多東西。只是因為他盛名在外——“諸葛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

因此,我的結論是:

郭嘉絕對是第一謀士



吳謀


諸葛亮第一啊!誰能做到將劉備一個小縣的地盤,發展成為一個國家政權的成就。除了諸葛亮,三國時期誰也做不到啊!

諸葛亮軍事能力也相當不錯,要不怎麼進武廟十哲。政治外交才能就更不用說了,治理蜀國治理到路不拾遺 夜不閉戶的程度。外交秉持東和孫權,北抗曹操的方針。直接墊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就是被三國演義吹的厲害。讓人反感。但吹也得有吹的基礎,沒業績再吹也沒用啊。



七匹狼評論


賈詡,一個毫無關係背景的外來戶卻能夠最終位列曹魏三公的謀士;一個提出計策左右了東漢末年天下時局的謀士;一個生逢亂世頻繁跳槽卻又能全身而退在曹魏得以善終的謀士。

諸葛氏流芳千古,入選“武廟十哲”;司馬氏威加海內,最終君臨天下。每個三國曆史讀者心目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天下第一”謀士。而在我的心目中,這個人就是賈詡。


歷史最終的作用,還是用來指導實踐。如果你想成為諸葛亮、龐統,你需要一個像荊襄士族集團那樣的世交情誼;如果你想成為司馬懿,你需要一個能夠培養出“司馬八達”的父親和背後的龐大家族;如果你想成為郭嘉,你需要一個像潁川士族集團裡荀彧那樣的伯樂;如果你想成為周瑜,你需要一個像孫策那樣從小一起並肩戰鬥的發小。而對於廣大出生點位不好,“一無所有”的人,不要憂鬱,不要焦急,還有一位謀士適合你,這個人就是賈詡。

“普通人”永遠是大多數。首要課題不是建功立業,而是“活著”。

提問者所列出來的謀士,都是士族以上階層的人士,從來不必為生存而擔憂。以至於郭嘉有句名言,“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全百舉,而功名可立也”。其他謀士首先考量的問題是選擇主公,而賈詡所面對的情況和他們完全不同:從進入歷史的那一刻,就在為生存運籌帷幄。賈詡年輕時即被舉薦為孝廉任郎官。賈詡患病辭去官職,返鄉時中途遇到了反叛的氐人,同行的幾十人都被氐人捉住。賈詡說:“我是段赹的外孫,你們別活埋我,我家一定會拿好多錢來贖我。”當時太尉段赹,早年作守衛邊疆的將領多年,威震西部疆土,所以賈詡借他的名號來威嚇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與他立誓盟約送走了他。其餘同行的人全部都被殺掉了,而賈詡實際上並不是段赹的外甥。這種為了生存而隨機應變的能力,是其他謀士所不具備的。



謀士與武將不同。武將衝鋒陷陣是有年齡約束的,以至於“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句話深入人心。而謀士則不同,謀士不受年齡約束,活得時間越久,為主公獻出的計策越多。諸葛亮去世時54歲,龐統36歲,法正45歲,周瑜36歲,魯肅46歲,郭嘉38歲,司馬懿72歲。而賈詡足足有76歲,而且還是在有許攸楊修前車之鑑的曹操賬下,可見賈詡的獨到之處。

謀身、謀勢、謀國的三重統一,一石N鳥的運籌方法。

董卓兵敗,西涼將士對時局恐慌懼怕。校尉李傕、郭汜想要解散隊伍,返回故鄉。賈詡說:“聽說長安城裡議論要把涼州人全部誅殺,而現在單獨行動,即使是一個亭長也能捉住你們。不如率眾人西進,沿途收集士兵,用來攻打長安,為董公報仇。要是事情成功,就以國家的名義征討全國,如果不成功,再走也不遲。”眾人認為他說得對,於是向西攻打長安,殺掉司徒王允,朝廷被李傕、郭汜把控。事後賈詡被任命為尚書,主管察舉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事。秦漢以來,誰能夠控制關中平原,誰就能夠最終君臨天下。賈詡料定西涼將士如果逃亡早晚會被王允抓獲誅殺,不如反戈一擊,一舉拿下長安,一旦控制住朝廷和關中平原,就具備了問鼎天下的實力。此計賈詡自身安危能夠轉危為安;李傕、郭汜為代表的西涼勢力能夠問鼎天下;整個國家天下大亂的局面能夠很快平定。這樣一石三鳥的計策最後卻因為西涼勢力內訌而付之東流,不然東漢朝代很有可能會延續下去。



曹操在官渡抗拒袁紹,袁紹派人拉攏張繡,給賈詡寫信要求結交互援。張繡想答應他,賈詡在張繡面前公開對袁紹的使臣說:“回去替我辭謝袁本初,兄弟之間不能互相容納,還能容納天下賢才嗎?”張繡驚懼地說:“怎麼說出這樣的話?”私下對賈詡說:“像這樣,我們歸附誰呢?”賈詡說:“不如歸附曹公。”張繡說:“袁強曹弱,我們又與曹公曾是仇家,為何要歸從他呢?”賈詡說:“這正是要歸順曹公的原因。袁紹強盛,我們以這麼少的人去歸附他,必然不會看重我們。曹公的隊伍弱小,他得到我們必定高興,這是歸附曹公的第一個原因。曹公奉天子之令行事天下,這是應該歸從曹公的第二個原因。有稱王稱霸志向的人,本來就會放棄私人恩怨,以向天下顯示他的德行,這是原因之三。希望將軍您不要再猶豫了!”張繡聽從了他,率部歸附了曹操。曹操見到他們,十分高興,拉著賈詡的手說:“使我在全國受到尊重和信任的人,就是您啊!”上奏請任賈詡為執金吾,封為都亭侯,升調為冀州牧。當時冀州尚未平定,留任參司空軍事。此計賈詡自身從張繡陣營跳槽到曹操陣營並且加官進爵;而且 幫助令自己的前任領導張繡“棄暗投明”得以善終;“雪中送炭”地增加了曹操與袁紹對峙時的實力,有助於統一北方乃至全國。三國中的大部分謀士只是就事謀事且還未必成功,而賈詡往往謀劃一件事就能同時達到多個既定目的,確有獨到之處。


將自己的意志通過領導上升為集體意志,而不是自己的意志強加於集體。

立儲之爭對於謀士而言,向來是一道“送命題”。陸遜就是命喪於此。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置身於立儲之爭中,儘管結果都還不錯,然而看起來卻沒有賈詡睿智。諸葛亮擔憂劉封日後成為劉禪的阻礙,不服號令,以劉封不從上庸出兵救援關羽導致失去荊州為名,勸說劉備除掉劉封,逼迫劉封只得自裁。而司馬懿更是“曹魏四友”之一,直接參與到曹丕與曹植的立儲鬥爭之中。反觀賈詡的處置方法:曹操曾支開左右詢問賈詡對立儲之事的看法,賈詡緘口不答。曹操問:“和您說話卻不回答,為什麼?”賈詡說:“屬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沒有回答。”曹操又問:“琢磨什麼呢?”賈詡說:“琢磨袁本初父子、劉景升父子。”曹操大笑,就在這時太子終於確定下來。



相比於諸葛亮司馬懿直接插手立儲之爭,賈詡卻置身事外,且曹操詢問自己看法的時候,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用袁紹劉表的例子讓曹操自己思考得出結論。問題棘手不好回答時讓領導自己思考得出答案,遠遠比置身事內插手其間要好得多。因為很多事情一旦介入,“開弓沒有回頭箭”,就再不會有迴旋的餘地了。而啟發領導讓領導自己得出結論,進而上升到集體意志的方法,始終可以處於一種可進可退的位置,遊刃有餘。

爭論諸葛亮、司馬懿誰是天下第一,大體上是站在國家功績和歷史貢獻的維度上評價。然而我們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草民,我們都有我們各自需要面對的生活,所要經歷的坎坷。即使約兩千年後的今天,儘管人們爭論時說得都頭頭是道,然而如果真的讓他們穿越回三國時代,給曹孫劉三位做謀士,用評論電視劇的話說,可能都“活不過兩集”。空談誰是天下第一謀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在一個“拼爹拼關係”的大環境裡,我們還是力所能及的找準定位。如果能夠從一個真正與自己相像的人身上學到一點點經驗,加以運用,那麼就已經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民下中農


三國第一謀士當選司馬懿。<strong>

其他人跟他不在一個維度上,其他人在謀一國,他卻在謀天下。

並且司馬懿還是活到最後的贏家,任你有多少材得不到施展又有什麼用。所以也不要為早死的郭嘉叫屈,累死的諸葛亮叫冤。


天天保溫瓶


三國謀士應分兩檔,其一諸葛亮,司馬懿,郭嘉,然後才到周瑜,龐統,法正,魯肅,在謀劃中謀士要成功,有時候時運對他們來說也很重要,似後者龐統,與諸葛亮齊名,但所出傑作較少,赤璧一役中,為人做事陰執,狡詐,鳳雛剛成人先亡,食君之祿,做反君之事。


用戶7373677994001


李儒,一手策劃了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滿朝文武,算上曹操、袁紹和他們早期的謀臣我都拿董卓沒辦法。後來董卓完蛋不是李儒不行,是董卓不聽。最後作為董卓的女婿,董卓滅李儒不得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