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閱讀和課內作業發生衝突時,應該怎麼辦?教授的建議來了

課外閱讀和課內作業發生衝突時,應該怎麼辦?教授的建議來了

READING

课外阅读和课内作业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教授的建议来了

關於閱讀的重要意義,家長們已基本達成共識,學齡前盛行的親子閱讀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校課業負擔的加重,課內作業與課外閱讀爭搶時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應該怎麼辦呢?

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課內作業和課外閱讀的逐漸成為一對矛盾體。究竟該鼓勵孩子廣泛閱讀,還是該讓他們用心鑽研功課呢?

很多家長習慣性地將學業與課外閱讀看成是對立的事情,孩子的時間可能多被作業擠佔。畢竟,時間有限,家長都選擇“以大局為重”。可是,作業真的是“大局”嗎?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朱永新先生怎麼說。

课外阅读和课内作业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教授的建议来了

“精神飢餓感”更易在中小學階段形成

“閱讀就像美食一樣。吃了好吃的東西,就不斷想吃,讀了好的書,也會讓你不斷地去找好書讀。”閱讀會帶給人喜悅感、新鮮感,這些最後都會匯聚成精神上的飢餓感。

但正如孩子學習語言、音樂、繪畫都有不同的最佳時間窗口,這種“精神飢餓感”在中小學階段更容易形成,因為科學上一般認為人閱讀的關鍵期在14歲之前。

课外阅读和课内作业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教授的建议来了

美國著名生理學家瑪莉安·伍爾夫通過研究兒童閱讀時的大腦變化發現,兒童閱讀是左右大腦兩個區域都一起運行的,過了這個時期,學習語言的能力開始退化,所以成年人在閱讀時,往往只有一個大腦半球在工作。

科學家認為,父母是否在小孩5歲以前經常給孩子講故事,影響著孩子今後閱讀技巧的形成。同時,人在14歲以前的閱讀體驗,對孩子的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人生以後的歷程,只不過是前面14年所閱讀的東西的展開。

孩子長大以後,是在用14歲以前所閱讀的東西、所體驗的東西、所經歷的東西、從書本當中獲得的基本價值觀,用感恩、慈善、友愛等這些最偉大的觀念和知識在建設自己。

所以,孩子早期的經驗對成長非常重要。當他們成人以後,他們是用孩提時代所獲得的東西為根基,繼續去構建內心的成人世界的。

“閱讀與學業從來就是不矛盾的”

在進入小學階段後,相信不少父母都發現,再美好的計劃都跨不過上學這道坎兒。在孩子上學之前,許多家長一直堅持給孩子讀各種故事,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

但上學以後,孩子閱讀的時間被一點點地擠掉了,因為又要完成學校的作業,又要保證孩子睡眠,所以只能有所取捨。

這樣的苦惱絕非個案。在巨大的應試壓力面前,如何平衡閱讀和學業,是擺在很多父母面前的一道難題。

據一項調查表明,59.2%的學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時間來閱讀課外書籍,甚至有6.2%的學生閱讀時間為零,只有12.3%的學生花在閱讀方面的時間較多。

课外阅读和课内作业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教授的建议来了

依據孩子讀教科書和課外書的情況,可以把孩子分成4種類型:

课外阅读和课内作业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教授的建议来了

第一種:既不愛讀教科書,也不愛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肯定是愚昧無知的”;

第二種:既愛讀教科書又愛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必然發展潛力巨大”;

第三種:只讀教科書不讀課外書,這樣的孩子可能成績不錯,但是卻沒有什麼發展潛力;

第四種:不愛讀教科書只愛課外書,“這種孩子也許成績不理想,但還是有希望的。”

事實上,閱讀與學業從來就是不矛盾的。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把握住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套大綱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裡的材料;第二套大綱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料來源,這兩套大綱絕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和補充的。

閱讀會讓教育變得更加美好,它在給孩子的成長打好精神的底色。如果我們的孩子在10多年的校園學習中,還沒有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一旦他們離開校園就會將書永遠地丟棄在一邊;相反,一個孩子在學校的成績普普通通,但是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養成了終身學習和閱讀的習慣,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遠。

學校教育實際上不僅僅像母乳一樣給我們最初的滋養,最重要的是通過閱讀讓我們學會自主飛翔。

课外阅读和课内作业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教授的建议来了

“要讓每個孩子方便地得到最適合他們的圖書”

閱讀重要,比閱讀更重要的是給孩子讀什麼。

一位一年級孩子的媽媽說“我現在有這樣的困惑,學校每天會利用孩子早晨到校這段時間給學生放古詩,幾十首古詩全部用說唱的方式錄製,孩子在家裡時嘴裡經常叨叨,不過怎麼聽都不是味兒。”據這位媽媽介紹,別管是“鋤禾日當午”還是“床前明月光”,什麼樣的詩句在孩子嘴裡都用歡快的說唱節奏唱出。

這種方式追求的是琅琅上口,是為了讓孩子記住。但閱讀的關鍵不是背下來,而是體驗、感受文學作品中的美。

课外阅读和课内作业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教授的建议来了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確、由粉紅到天藍的彩色階梯,孩子的閱讀也是一個階梯式的、逐步過渡的過程。

在最初的粉紅色的階段,閱讀是以讀、寫、繪、兒歌、童謠為主,到了三四年級的時候,閱讀則表現為大聲朗讀、複述故事、默讀等形式,到了再高的年級,就可以開展主題的探討了。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當孩子學習困難時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

■素材來源 ▏老虎工作室

课外阅读和课内作业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教授的建议来了

設計|袁果

如果喜歡,就朋友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