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故事:"小"粮票 "大"变化

马兆洲 朱 峰


粮票、布票、棉花票......这些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已经相当陌生的老物件,在收藏爱好者黄玉海的眼里却都是他珍爱的宝贝。今天我们一起来通过黄玉海所收藏的票证,共同感受新中国70年来发生的巨变。

新乡故事:

作为一名收藏爱好者,黄玉海每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翻阅他的藏品。

票证收藏爱好者 黄玉海:这是1955年开始,一直到1993年计划经济结束,发行的粮票、布票、棉花票、侨汇券等计划经济时期供应票证。

新乡故事:

买粮食、棉布还用票?这些对于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太明白,但对于今年49岁、经历过计划经济时期的黄玉海来说,这些票证不仅是一件件藏品,更是曾经生活的真实写照。

票证收藏爱好者 黄玉海: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一个月的定量标准31斤;煤矿工人,重体力劳动者,他一个月定量能达到60多斤。

所有物品按“票”供应,是那个物资匮乏时期的基本分配方式。“票”既是标准,更是唯一。那时候最大的倒霉事不是钱没了,而是“票丢了”,因为这意味着这个月没有什么吃了。

新乡故事:

黄玉海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种类也在不断丰富,供应票也在发生着变化:例如最初1955年的粮票,只发行了三张,可以购买类别只有三种;1971年发行了四张,类别增加到了四种,1980年又添了两张,类别增加到了六种。不只是可选范围大了,粮票本身材质也有了变化。

票证收藏爱好者 黄玉海:1958年的纸张脆,非常容易折烂;1980年的和人民币纸张差不多,一个带防伪,一个是纸张的韧性非常好。

新乡故事:

黄玉海说,1993年是他最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新乡正式取消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凭“票”购物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复返。而这一年,对于黄玉海来说,也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有了自己第一份工作,还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件——摩托车。

票证收藏爱好者 黄玉海:我1993年买了第一辆摩托车,如果用票的话,我估计很难办到,一辆自行车大概需要15个工业分,15个工业分是什么概念,一个人一个月大概是0.2个工业分,一年2.4,基本上需要六七年时间,才能买上一辆自行车。1993年我22岁,刚上班,买摩托车几乎是梦。

新乡故事:

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发展更是一年一个新台阶,不仅是摩托车,连汽车这种当年看起来的“奢侈品”,也成了街上常见的代步工具。而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的号召下,黄玉海离开了原先的单位,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票证收集上。

票证收藏爱好者 黄玉海:老百姓从生活到业余文化,都有很大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新乡市的古玩市场就是饮马口,有个几家摆地摊的;发展到现在,新乡市有三个古玩市场。

新乡故事:

如今,一次又一次翻开这些“故纸堆”,黄玉海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古物,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它见证了我们国家从贫穷落后到如今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它也见证了新乡跃居豫北重镇,傲立中原城市群。黄玉海告诉记者,他相信,无论是国家还是新乡,未来一定都会更好。

票证收藏爱好者 黄玉海:我们搞收藏,条件是越来越好,把新乡市的文化事业得到更好传承,希望国家日益昌盛。对我个人来说,就是做好这个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