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曾经那么被曹丕宠爱,后来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

熊掌大人


“江东大小乔,河北甄宓俏”,可见甄宓的美貌在三国时期的出类拔萃。

甄宓不仅容姿倾国,出身也十分高贵,甄氏祖先孔光是孔子的十四世孙,而甄氏家族在汉朝时就担任了太保后承、大司马之职,封国公,到甄宓的父母也仍然皆位列封侯。  

汉末时已经形成了十分重的门户风气,所以有着高贵出身的甄宓也自然要许配给门当户对的人家。


当时最为显赫的人家就要数汝南袁氏,其家主袁绍以及其弟袁术是当时最强的诸侯,袁术还一度有过称帝的举动。袁绍统一河北,甄宓被袁绍的次子袁熙聘娶为妻,但这对夫妻刚刚成亲一两年,就因为袁熙领幽州刺史一职分隔两地;官渡战后袁氏溃败,袁熙在外被杀,而留在邺城的甄氏就被曹丕所发现,惊艳于其美貌纳入身边。  

甄宓曾经确实独得宠爱,擅室数年,生下了未来的魏明帝曹叡和东乡公主。

汉魏时对于改嫁的风气比较开放,曹家更是不拘于此,曹操的妻子卞夫人是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的母亲,即便她是个是六嫁的歌姬,所以当朝少有史官对甄氏的改嫁有指点非议。

但甄宓本人德行也颇为贵重,首先是孝顺卞夫人,对卞夫人的安泰关怀备至,而且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卞夫人照料;其次她在后府中颇有贤德,常劝说曹丕多纳贤德温淑的女子入府,重视子嗣。


虽然有德如此,但甄宓并非无才。甄宓本出身名门,又自小早慧,博闻强识,悟性很好;而且她不认同女子就该埋首针线之中,而是要鉴古今以知得失,所以又被赞为闺中博士,有一篇乐府《塘上行》存世: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诗词哀戚动人又不失其格,可为其人写照。  

虽然甄宓的种种举动在如今的女性眼里可能有些不可思议,但确实这符合所有男性描述中对女性理想形象的期待。所以甄宓历来不论是在史书还是在诗文里,大多是被同情被赞美的对象。  

而郭女王走的和甄宓不是一个路子。

郭氏少清慧,父亲因为惊奇于此道:‘吾此女,女中王。’遂以‘女王’为字。

但她父母早亡,而且出身也低。她在战祸中流离飘泊,后寄身在铜鞮侯家。曹操为魏公时,郭女王选入东宫,被比她小三岁的曹丕所喜爱,此时曹丕与曹植的夺嫡之战愈演愈烈,郭女王有谋士之才,时时向曹丕献纳良策。


曹丕被立为太子,就有她在其中筹划的缘故。与甄宓相比,郭女王显然是个更为强势和主动的人。甄宓立德都在后宫,郭女王却能立功于前朝。

在217年左右,甄氏失宠,郭氏得宠。后来甄氏被弃于邺城,郭氏代替甄氏成为曹丕的身边人,221年甄氏就被赐死,而《资治通鉴》、《魏略》、《汉晋春秋》都认为这和郭女王进谗言诬陷甄宓心怀怨怼、诅咒曹丕有关。

  从郭女王的种种表现流露出来的性格来看,主动除去这个形象不大却始终存在的疮疤是有可能的。毕竟甄氏是曹叡的生母,即便甄宓不再受宠,也可能凭借儿子翻身。

而甄宓死后郭女王也确实获利了,她成为了曹叡的养母,也成功地在曹叡继位后被尊为太后。

但有一个问题在于,甄氏被赐死时曹叡已经十七岁,如果真是郭氏谗言,曹叡还会让郭氏当九年养尊处优的太后,并在死后对其族人加以追封吗?  

郭女王在为后的时候其实也颇有立德之功。她崇尚简朴,不喜乐舞铺张,侍奉卞太后也十分孝顺,对妃妾也很宽厚。

但其出身若此,从曹丕封她为贵嫔,作为后宫之首的时候开始,臣子对她的质疑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乃至于后来的士大夫在揣测郭女王时总不免带着偏见。

早在曹丕欲立郭氏为后时,就有人反复上书说历来贤君都对立后这件大事格外慎重,总是在世族豪门之家选择知书达礼的淑女来统领六宫;如果陛下因宠而立她为皇后,使身份微贱的人骤然显贵,那么后世恐怕会出现上下失序,纲纪废坠的局面。  

臣子们一再呼吁皇恩盛宠不可高于门第尊卑,但曹家人偏偏是绝不听这一套的,毕竟曹家本非高门,不全是世家的立场。曹丕本人也继承了曹操不滥私情的性格,甚至显得有些冷血:曹丕昔日独宠十年的枕边人在他赐死时被令用“发覆其面,糠塞其口”,十分凄惨,就为了让她魂魄不得鸣冤,这种行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却是可以说是相当“渣”。  


曹丕最后的行为如此绝情,之前也应该是有原因的。

他们感情最终淡薄如此,原因可能有下:

其一,甄氏正是众臣口中的高门名媛,知书达礼,但对于曹丕而言她却只是个美丽的花瓶,不够有用也不够有趣,年华老去之后恐怕难以逃避被厌弃的下场,郭女王则正好相反;

其二,则是史上颇为流传的甄宓和曹植之间可能有的一段恋情。  

甄宓是高门才女,集美貌、才学、德行于一身,对于曹植又算是求而不得的对象,如果这样的恋情真的存在也不难理解。曹植从214年开始一直在邺城,217年前可能去了洛阳,而甄宓一直留在邺城,两人因才华而多有交往的可能确是有的。

但无论他们的交往是什么性质,邺城时期陷于世子之争的曹植都是曹丕的政敌。  

曹丕这个人对感情拎得很清楚。即便曹植是感性之人,对长兄曹丕“翩翩我公子,机巧忽入神”一般赞叹,曹丕就是曹丕,政治上并不手软。如果甄宓与曹植有所来往,曹丕的提防与厌弃则必然会对她下死手。  

李商隐曾有诗“宓妃留枕魏王才”,依据便是《文选》里有一段写在《洛神赋》前,写甄宓仙逝后托梦枕上,向曹植表明心迹的故事。而赋本身的主角洛神也是至美而至朦胧,主人公终究不敢也不得触碰,两人最终无缘而别。

“悼良会之永诀兮,哀一逝而异乡”,如此多情的语句和构思实在很难让人对其“借美人喻政治”的主旨不产生怀疑,只是到底也没有证据,只能流为传言。  

生而受上天如此优待的甄宓却毫无转圜之力地输给年少年穷困一时的郭女王。然而“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虽然可惜,但她也胜在了一些宠爱输赢以外的地方。


历来现实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分成两个层次来解答。


一是为什么郭女王能有曹丕的盛宠,二是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讨论一下甄宓和郭女王到底是否真的存在传说中的“争宠”的事实。


关于郭女王能够得到曹丕的宠爱,我想主要是有下面两点原因。


一、郭女王自身的优秀素质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郭女王都是汉末三国时代一位极其优秀和出色的女性。一般认为郭女王出身低贱,本身是被作为礼物送给曹丕的。这里笔者觉得可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郭女王后来沦落为奴婢,“早失二亲,丧乱流离,没在铜鞮侯家。”完全是汉末战乱的结果。考察郭女王的家世,“安平广宗人也,祖世长吏。”(《三国志·后妃传》)。《魏书》又说:(郭女王)父永,官至东汉的南郡太守(秩两千石高官),谥敬侯。这里透露出来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郭女王的家族世代为官,而且父亲曾任南郡太守。按照仇鹿鸣先生的说法,郭女王的家族是典型的郡中大姓。

本来曹魏的皇后,出身低贱的不少,这个本身不是什么值得多谈的问题。但是郭女王出身大族,意味着她应该是受过很好的教育。有了这个前提,就能很好地解释她入宫之后为什么能表现出高超的权谋和智术。


《三国志·后妃传》:


“太祖为魏公时,得入东宫。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从这条史料里,我们看到郭女王在东宫时,就因为“有智数”而经常“献纳”。彼时正值曹丕和曹植争位,她为曹丕登上世子之位,是出过很多力的,毕竟史书直言“后有谋焉”。其实这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后来曹丕那么宠爱她。


郭女王身后谥号“文德皇后”,而她生前最为仰慕的刚好就是汉明帝明德皇后。关于郭女王贤良淑德的记载,在史书中比比皆是。前面我们说了郭女王智商高有权谋,然而实际其情商更高,更有真正的大智慧。


《魏书》:

“后自在东宫,及即尊位,虽有异宠,心愈恭肃,供养永寿宫,以孝闻。是时柴贵人亦有宠,后教训奖导之。后宫诸贵人时有过失,常弥覆之,有谴让,辄为帝言其本末,帝或大有所怒,至为之顿首请罪,是以六宫无怨”


郭女王身受荣宠,还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对皇太后卞氏极尽孝道,还能处理好和后宫其他嫔妃的关系,做到“六宫无怨”,这一点殊为不易。


最后谈一下不能免俗的话题,就是郭女王的是否美女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于史无据,难以实证。曹丕经常带她出席一些公开场合不说,她甚至还能够出现在和曹丕好友吴质等人的私交聚会中,郭女王的长相应该还是很漂亮的。

纵观郭女王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素质出众,贤良淑德,几乎没有什么“黑点”的古典时代完美女性的形象。这样一个女人,得到曹丕的盛宠,应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二、郭女王和曹叡亲如母子关系融洽


受一些影视作品或者三无网文的影响,很多人的感官印象是曹叡和郭女王的关系很差。实际上,稍加考察史料,我们可以看到郭女王和曹叡的关系非常好,这当然也是影响曹丕对于郭女王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有一种说法是郭女王害死甄宓,导致曹叡记恨郭女王,所以两人的关系是很差的。实际上,这个想想也是不可能的。

甄宓死的时候(黄初二年),曹叡已经17岁了,不可能对自己的生母的死因一无所知。以郭女王的智慧,也不可能愚蠢到害死了甄宓,还要去抢她的成年儿子。曹叡其实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孙权曾经说他无法挣脱辅政大臣的控制,光是在这一点上他就大大超出了孙权对他的预料。不仅如此,曹叡还牢牢地压制住了司马懿,做到了政由己出。

然而这样一个曹叡对郭女王是什么态度呢?在郭女王生前自不必说,曹叡侍奉郭女王孝名直到晋代都还在被广为传颂。而郭女王死后,曹叡还不断给郭氏家族赏赐和进封。如果说曹叡恨郭女王,这些事情恐怕很难解释。


三、郭女王和甄宓并没有什么激烈斗争


经过前面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郭女王得宠,完全是自身素质出众的原因。最多只能说郭女王得宠,客观上产生了甄宓失宠的结果。如果一定要给甄宓找出失宠的原因的话,可能她之前袁家儿媳的身份,再加上年长色衰,或许是其中的部分原因吧。

而且我们专门谈到郭女王在后宫人缘极好,做到了六宫无怨,并没有刻意针对过谁。而且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甄宓已经失宠,曹叡的情况并不乐观。曹丕当时也并不喜欢曹叡,曹叡一度还被废为平原侯,如果不是郭女王收其为养子的话,曹叡能否承继帝位,应该还有相当的疑问。


所以,这也就是后来曹叡对郭女王心怀感激,厚待其家族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角度看,郭女王和甄宓也不会有什么激烈的斗争。说郭女王害死甄宓,完全是无稽之谈。


结论


郭女王得宠,完全是因为自身优秀出色。甄宓失宠,是有一些自身的客观原因。

当然,郭女王得宠,客观上导致了甄宓的失宠也是事实,然而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特别激烈的斗争。


大锅故国神游


自古“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尽管早在战国时期吕不韦就发出了这样的警告,但到东汉末曹魏时期,依然有这样的悲剧重演,这段精辟的论断,放在甄宓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曹丕占有袁绍儿媳甄宓的时候,甄宓还只有22岁,当时她肤白貌美,成熟端庄,妩媚动人,而曹丕还是一位18岁的懵懂少年;甄宓进曹府后,被曹丕独宠了数年,甄宓有过一段悠哉游哉、养尊处优的日子;但当生下儿女后,貌与时驰,年老色衰;曹丕又娶了诸多年轻貌美的侧室,对甄宓的爱已成昨日黄花,有自知之明的甄宓为留下温情,甚至支持曹丕纳妾。


甄宓曾被曹丕宠爱,后来为什么争不过郭女王?

1.郭女王只比甄宓小一岁,按说半斤八两的,不应该比甄姬有优势,且她在嫁给曹丕的时候,接近三十岁,在当时,不是残花败柳,最低是半老徐娘了,所以,郭女王能够被曹丕宠爱,不仅仅靠如花的美貌,还有自己的聪明才智。

郭女王精通谋划,对政治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和悟性,属见风使舵、运筹帷幄、长袖善舞的类型,就是说有行政管理能力,曹丕在争储过程中,郭女王推心置腹、处心积虑为其出了不少的力气,也立下了功劳。



而甄宓尽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但她完全是靠着美色获得宠爱的,郭女王是凭能力上位的;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红颜会逐渐老去,而能力会随经验的丰富而增长,因而两人都年老色衰的时候,郭女王在曹丕面前仍能光彩照人,甄姬却黯然失色。

2.甄宓是直爽的人,不会工于心计,不懂明哲保身,这样的人易受打击。曹丕曾经想赶走侍妾任氏,因为任氏并无大的过错,善良的甄宓就哭着给任氏做辩解,但曹丕已厌烦了甄宓,铁下心来,还是赶走了任氏,从此二人由小吵小闹,转为曹丕不再宠幸甄宓了。

此后,甄宓被留守在邺城,自己的两个孩子魏明帝和东乡公主都被曹丕的母亲从身边带走了,而郭女王也跟随曹丕到了洛阳,显而易见,甄宓的性格带有悲剧色彩,与政治人物相处,是不能感情用事的。

3.甄宓没搞好群众关系,她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能力,属宫内生活中的弱者,后来,街头井坊传言,说甄宓经常说曹丕的坏话,曹丕勃然大怒,就将甄宓杀死了(一说赐死)。


希望星晨58298869


【文藏来答】无他,唯因曹丕见异思迁。

甄宓在历史上被称为“甄夫人”。甄夫人长得国色天香,可她并非曹丕的原配妻子,她比曹丕大5岁,早在遇到曹丕之前,就已经嫁给了北方诸侯袁绍的二公子。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曹丕率先进入袁府,看到了不可方物的甄夫人,一见倾心。于是,曹操便做主,让曹丕纳甄夫人为妾。

彼时,曹丕也已有妻子——任氏。任氏性情暴躁,对曹丕的好色无法容忍,多次口出怨言。于是,曹丕就要把任氏扫地出门。甄夫人劝曹丕,说:“任氏出身名族,不论品德、美色,我都比不上,为什么要遣走她?”但曹丕不听,执意赶走了原配妻子任氏。

后来,甄夫人为曹丕生下一双儿女,儿子曹叡又是曹丕的长子,再加上她是曹操做主让曹丕纳的,她在众多姬妾中显然地位最高。

不过,凭着曹丕喜新厌旧的性子,他能对原配任氏那般绝情,也不难想象数年之后他又厌弃甄夫人。而加速这一切到来的,便是郭女王。

郭女王是曹丕的皇后,她小时候便非常聪慧,她父亲引以为傲,说:“这就是我家女中之王。”因此,她小字“女王”。郭女王虽然是官家千金,但在东汉末年遭逢战乱,自小就失去父母,颠沛流离,只好在铜鞮侯家做婢女。后来,郭女王又流落到曹丕身边。当时,曹丕正与弟弟曹植围绕魏太子之位,展开激烈角逐。郭女王聪慧有智谋,常常替曹丕建言献策。最终,曹丕当上魏太子,郭女王功不可没。

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丕继承魏王之位,即刻把帮助他登上王位的郭女王提升为“夫人”,与甄夫人平起平坐。按照曹操创建的制度,王后才是王宫之主,而夫人在王后之下。曹丕不立甄夫人为王后,反而提升郭女王为夫人,用意显而易见。

这还不算,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曹丕创建了新的后宫嫔妃制度,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等位次,其中贵嫔仅次于皇后。曹丕紧接着把封郭女王为贵嫔,位在甄夫人之上。此外,曹丕还非常宠爱汉献帝送给他的阴、李两位美人。

甄夫人无法忍受曹丕见异思迁,伤心之余,不免埋怨。甄夫人还写了一首《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但是甄夫人的这首诗,换来的却是曹丕的彻底厌弃。黄初二年(221年)六月,也就是曹丕刚当上皇帝的第8个月,曹丕就下旨赐死甄夫人。据说甄夫人死状极为凄惨,下葬时“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第二年,曹丕不顾群臣反对,毅然立郭女王为皇后。

倾国倾城的甄夫人,为曹丕生过儿女,且儿子后来还能当上皇帝,反观郭女王一生无子女,可甄夫人竟然输给了郭女王。这不仅是因为郭女王帮助曹丕争得了继承人之位,更因为曹丕喜新厌旧。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


文藏


甄宓就是三国志中的甄氏,她是魏明帝曹睿的母亲,曹丕曾经非常迷恋她,但是后来移情别恋,宠幸郭女王。那么,甄氏为什么会争不过郭女王,她输在哪呢?

第一,审美疲劳

再漂亮的女人, 你天天看,也会审美疲劳的。

甄氏与曹丕第一次相遇,是在公元204年。当时曹丕18岁,甄氏23岁。曹丕情窦初开,而甄氏已是嫁作人妇,她的前夫是袁绍的儿子袁熙。这一年曹操击破袁氏,攻取邺城,当时曹丕占领袁府时,见到了袁熙的老婆甄氏。甄氏十分害羞,不敢抬头看曹丕,曹丕叫她抬起头,两人眼睛相视时,曹丕立即被甄氏的美貌吸引,魂不守舍,春心萌动。就这样,甄氏成了曹丕的女人。

但是,到曹丕登基当皇帝时,已经是公元220年,时间过了16年。甄氏再美,看了16年,也实在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第二,曹丕心里有个疙瘩

起初曹丕是因为贪恋美色,被甄氏给迷上了。然而,当热情之火冷却后,对于甄氏曾经嫁人一事,未免心里有疙瘩。

我们看曹丕的生平,可以发现这个人内心深处挺自卑的,似乎缺乏安全感。外在表现,一是自尊心过强,心胸狭隘;另一点就是他喜欢姐弟恋,喜欢比他大的女子,这很明显是内心需要女性的呵护与温暖。甄氏比曹丕大了五岁,而郭女王比曹丕大三岁。有人说曹丕冷淡甄氏的原因是因为色衰爱弛,不排除这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因素。因为甄氏的情敌郭女王,也只比甄氏小两岁罢了。

我认为曹丕在热情过后,对甄氏曾嫁给袁熙,还是很不舒服的,因为男人比较怕女人会拿他与前任相比较。

第三,甄氏的“怨妇”心态,令曹丕更加不爽

曹丕冷落甄氏后,甄氏怨妇心态大爆发。

特别是曹丕当了皇帝后,就不理睬甄氏了。魏国迁都洛阳后,甄氏未能同行,被留在邺城,想见夫君一眼都见不到。甄氏内心怨言极多。比如她写了一首诗,名为《塘上行》,诗里写道:“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诗里出现最多的三个字是“悲”“苦”“愁”,苦大愁深。从心理学角度说,女人越发牢骚,只会让男人越厌恶。

倘若只是普通百姓家,发发牢骚也不会惹出杀身之祸,可甄氏偏偏是在帝王之家。甄氏的牢骚话传到曹丕耳中,作为皇帝的曹丕大为恼怒。可怜的甄氏没有迎来丈夫的回心转意,等待她的竟然是一杯毒酒,她充满怨恨地一饮而尽,香消玉殒。

第四,郭女王为什么能在争宠中胜出?

郭女王的名字很另类,很多人会以为她肯定出身高贵。其实不然,她的父亲郭永只当过南郡太守。她从小聪颖过人,言谈举止有女王范,父亲甚是惊异,名之为“女王”。然而,女王之路十分坎坷。汉末大动乱时,郭女王的父母兄弟都死于战乱,她一度沦为大户人家的婢女。她是被当作礼物送给曹丕当小妾,而且已经年近三十岁,这当时算是超大龄的剩女。

无论从出身或是年龄看,郭女王都不太可能从曹丕后宫众多女人中脱颖而出。但是,她竟然不可思议地成为曹丕最爱的女人,原因何在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年龄大本是是女人的一个劣势,但对内心渴望得到关爱的曹丕来说,这却是个优势。曹丕就是喜欢大龄女青年,你有什么办法?第二,郭女王才智极高,这一点是别的任何女人都无法相比的。《三国志》记:“后(郭皇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她成了曹丕的贤内助,时时出谋划策,曹丕能被立为太子,有她一份功劳。郭女王从小妾的身份,一跃成为夫人,与甄氏平起平坐。曹丕称帝后,立郭女王为贵嫔,成为众妃嫔中最贵者。

现在有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大概就是甄氏与郭氏的写照吧。甄氏长得再好看,多看几眼也就那样了;但郭氏的才智,却能比好看的皮囊更有持久的魅力。


君山话史


甄宓是一代美女,不仅仅当时名震江湖,更是令曹家三父子都垂涎已久。正是因为这样的名声,可能和后面不受宠爱也有关系。

第一个,甄宓本就是他人的妻子,被曹丕抢夺回来的。因此即使在受宠爱,如果被人点拨一下,她原来是袁熙的妻子,自己是贪恋美色才会娶回甄宓,那么时间久了,对甄宓的宠爱也会慢慢的变少。

第二个,甄宓的美色在当时被曹操和曹植都惦记,而曹丕和曹操曹植三父子定是低头不见抬头见,于是时间久了,自己的妻子总是被惦记,始终心里觉得是个疙瘩。

第三个,最主要的当时曹丕和曹植正在进行夺嫡之争,本来两人就水火不容了。而这时候,自己的后院爱妻甄宓却被曹植觊觎,而且两个人还用诗文交流,曹丕肯定对甄宓由爱而日渐心生厌恶。

第四个,甄宓虽然美丽,但是却不能帮助曹丕出谋划策。而相反,郭女王却是个有智慧有头脑的人,能时时给曹丕献计献策。论智慧来说,郭女王比甄宓要高很多。因此曹丕见识到了郭女王的智慧之后,从心底里发出了爱。

第五个,郭女王与曹丕同患难,在不被曹操欣赏的那一段路程中,是郭女王陪着走过来的,给予了爱的支持,共同走过这样一段夺嫡之路。最后曹丕坐上了帝王的宝座,功劳肯定有郭女王的一份。

所以,以上种种理由,让曹丕对颜值出众的甄宓的爱,转移给了对智慧出众的郭女王。


揭秘黑幕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战国时期吕不韦说过的这段话,用在甄宓的身上是在合适不过了。曹丕看上甄宓的时候,甄宓是一位22岁的成熟美女,曹丕是一位18岁的懵懂少年。甄宓在刚刚嫁给曹丕的时候,曾经被曹丕独宠了数年的时间。然而甄宓在生下东乡公主和魏明帝后,就逐渐的年老色衰,曹丕娶了很多年轻貌美的小妾,不再像以前那样宠爱甄宓。甄宓为了继续获得宠爱,默许了曹丕纳妾的行为,甚至还支持曹丕纳妾。

假如甄宓真的能够完全接受曹丕纳妾的行为,那么甄宓即使不再被曹丕宠爱,也绝对不会丢掉性命。但是甄宓性格耿直,经常和曹丕发生争执,曹丕对甄宓的态度从喜欢逐渐转变成讨厌。后来曹丕想要赶走侍妾任氏,甄宓哭着给任氏做辩解,曹丕仍然赶走了任氏,从此之后就不再宠幸甄宓。任氏被赶走后,甄宓被留守在邺城,就连魏明帝和东乡公主都被曹丕的母亲带走抚养,甄宓甚至都见不到曹丕和两个孩子。

郭女王只比甄宓小一岁,她在嫁给曹丕的时候,已经接近三十岁。郭女王能够被曹丕宠爱,不是靠着美貌,而是依靠着聪明。郭女王精通谋划,是武则天和吕后一样的人物,曹丕能够当上太子,郭女王出了不少的力气。甄宓是靠着美色获得宠爱,郭女王是靠着能力获得宠爱,在两人都年老色衰的时候,甄宓肯定不是郭女王的对手。

曹丕称帝后,甄宓仍然在邺城留守,郭女王深受宠幸,跟随曹丕在洛阳。有传言称甄宓经常说曹丕的坏话,曹丕勃然大怒,派人将甄宓杀死。历史上关于甄宓的记载主要出现于《三国志》《魏略》《魏书》,其中《魏略》和《三国志》记载甄宓说曹丕的坏话,被曹丕派人赐死。《魏书》的记载最特别,《魏书》称甄宓孝顺贤惠,很受卞太后的喜欢,曹丕派人立甄宓做皇后,甄宓病死在邺城。《魏书》的作者王沈是曹魏时期的大臣,《魏书》中的记载,有为曹丕开脱罪行的嫌疑。

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三国志》夏六月丁卯,(甄宓)崩于邺。帝哀痛咨嗟,策赠皇后玺绶。《魏书》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魏略》

甄宓对曹丕有怨言,很可能是她对郭女王受宠不满,所以遭到了郭女王的报复。甄宓被赐死的时候,已经年老色衰,相比于郭女王没有任何优势。在赐死甄宓后,曹丕将郭女王立为皇后,用糠堵住了甄宓的嘴巴,让她在死后也不能说话。


史海泛舟摆渡人


曹丕生命中有二个女人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个是美貌淑丽的甄姬,还有一个就是贤良仁惠的郭女王。这二个女人在不同的时间段都被曹丕爱过,而且甄姬在被爱更胜一酬,那为什么到了后面争不过郭女王呢?

选妃选色,立后立德。



甄姬的美貌大家都是知道的,有人猜测曹植《洛神赋》图中飘飘带仙的洛神就是甄姬。这不是没有道理的。甄姬在三国那段历史中虽然没有貂蝉,大小乔那么名声响亮。但是她曾经作为袁绍儿子的妻子被曹丕俘虏后还那么宠爱就能知道她的美貌了,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美貌并不能作为德行辅助君王治理天下。长孙无忧曾经说过:以色侍君王,色衰则爱迟。以德服君王,德行则爱至。甄姬无疑就是前者,她在前期凭借者美貌赢得了宠爱,可是后面人老珠黄之后就不行了。



而郭女王则不同,她的容貌在当时虽然不是十分出众,但是她的品行却是有口皆碑的.为了守护在曹丕身边,她甘愿做妾,最后曹丕登基被立为皇后。是因为她出现在曹丕生命中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当时曹丕与曹植争夺储君之位的时候,郭女王经常在旁边出谋划策。这种建议是和普通策士的建议不同的,枕头边上人的话会更亲切 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郭女王后来打败甄姬被立为皇后正是建立在谋划的基础上面的。


无根树花正孤


甄宓失宠于曹丕的原因,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她和曹植的暧昧关系,据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为甄宓而写,也正因为此,甄宓才遭到曹丕的冷落。但其实,这个不过是标准的民间故事,甄宓被郭女王取而代之,背后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

最初,在曹丕和甄宓结婚后,也曾有过一段甜蜜时光,甄宓还为他生下了长子曹睿,虽然后来花心的曹丕身边不断有新的女人,诸如李贵人、阴贵人,还有刘协的两个女儿,但她们并没有对甄宓的地位造成过威胁,直到郭女王的出现。

这位郭女王和甄宓一样,年龄都比曹丕要大,郭女王比曹丕大三岁,甄宓比曹丕大五岁,所以单论年轻貌美,郭女王和甄宓相比,并没有太多优势,甚至还隐然处于劣势。但是,郭女王相比要甄宓,却有两个非常显著的优势。



第一个优势,是郭女王非常聪明,尤其是比较热衷于政治权谋。本来,甄宓出生于最顶级的门阀望族,从小就读遍诸子百家,按理说也非常聪明,拥有很高的智慧,但问题的,甄宓的聪明和智慧,更多是表现在对对人生的感悟上,至于谋略权术,她并不擅长也不热衷。

相反,郭女王虽然没有出色的才华,但她却非常擅长谋略权术,并且还积极参与到各种政治斗争中。甚至在曹丕与诸兄弟争夺魏王世子的过程中,郭女王屡出奇谋,为曹丕出谋划策,因此,曹丕能够最后胜出并且最终称帝,郭女王也应记一大功。

别的不说,就凭这一点,曹丕丕移情别恋也就在所难免。在这种背景下,甄宓便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怨恨曹丕薄悻的诗,结果曹丕读了这首诗后更是恼羞成怒,直接不再理会甄宓。当然,如果仅仅于此,郭女王仍然无法取代甄宓的地位。

真正给予甄宓致命一击的,就在于郭女王的第二个优势,也就是她的家庭背景。和甄宓的显赫家世相比,郭女王的家庭,那只能算是个底层平民。虽然郭女王小时候,他的父母也算是个芝麻小官,但黄巾起义后,她的母亲和兄弟姐妹都先后去世,郭女王自己也沦落成铜鞮侯家的婢女。后来,她作为礼品,被主人送给了曹丕。



反观甄宓,她的家族那绝对是当时最顶尖的门阀望族,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甄宓的家族有多牛,这里给大家梳理一下:甄宓的先祖,是孔子的第十四代传人孔光,在汉成帝时期,孔光曾先后担任大将军、丞相、太傅和太师。从这层意义上说,甄宓的家族,那就是当世最有名的书香门第兼名门望族。

在王莽时代,甄宓的先祖甄邯和甄丰,分别担任大将军和大司马。随后整个东汉一朝,直到甄宓的父亲,其家庭成员都是朝廷世袭的两千石高官。毫不夸张的所,在当时的河北地区,甄宓的家族,那就是最大的地头蛇,他们的地位和影响力,在河北可以排名前三。

也正因为此,袁绍占据河北后,作为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他,选择让自己的嫡子、时任幽州刺史的袁熙,与甄宓结为夫妻,目的就是为有效的控制河北地区。后来,曹操攻破邺城后,也让自己的世子曹丕娶甄宓为老婆,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换句话说,甄宓的家族作为河北最强大的地头蛇,无论谁占据河北,都需要和甄氏家族合作,否则很难真正控制该地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等到曹氏家族爬上皇位后,甄宓身后强大的家族优势,恰恰成为她最大的劣势。



因为,在乱世之中,基于统战工作的需要,曹氏需要与豪门大户联姻,以加强自己的统治基础。但问题是,等到曹氏自己爬上皇位,需要巩固皇权时,就会害怕豪门大户,借与曹氏联姻的机会扩张权力。再加上,东汉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外戚和宦官轮流专权所导致。

在这种背景下,曹氏借鉴前朝灭亡的经验,在权力布局时就会有意压制外戚,所以曹操在当魏王时,废掉名门望族之后的丁夫人,而立出身下层的卞夫人为后。许多人因此说曹操心胸宽广,因为选老婆时不看出身。

其实呢,曹操这样做,主要是源于对豪门外戚的恐惧,因为简单的看,外戚势力太大,永远会威胁皇权;所以削弱外戚是一个种非常值得提倡的方式。所以,削弱外戚也永远是曹魏帝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不是曹操这样玩,曹丕、曹睿都也是这样玩。

曹丕当皇帝后,也是放着名门之后的甄夫人不立,而立了一个出身卑微的郭夫人当了皇后。等曹睿当皇帝后,也是这样玩的,以至于丧失当皇后机会的豪门大户女子,气得大呼小叫说,曹氏就喜欢让贱人主掌后宫。

也正因为此,当时曹丕为把出身低微的郭女王扶上皇后位,才不得不对甄宓下了杀心。在公元221年,也就是在曹丕即位后的第二年六月,他派使者前往甄洛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死后其尸首被“被发覆面,以糠塞口”。同月,曹丕正式立郭女王为皇后,这一年,甄宓四十岁,曹丕三十五岁,郭女王三十八岁。


我是赵帅锅


在帝王身边混的女人,光有美貌是不行的,美虽是一种稀缺资源,但是经受不住岁月的洗礼,色衰爱驰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原因很简单,帝王最不缺的就是美色,永远都是不变的帝王,流水的女人。所以要想留住男人的心,除了美貌还需智慧,而郭照正是一个这两样东西并存的一个女人,甄宓只是一支花瓶。

甄宓祖父曾做过东汉宰相,世代官宦,真正的名门望族。甄宓三岁时父亲去世,但丝毫不影响她们盈实的家境和锦衣玉食的生活,只是董卓裹挟汉献帝逃跑的时候,一把火烧了雒阳,于是流民四起,盗贼横行。甄家在小甄宓的建议下散尽钱粮,救济灾民,因此甄家的好名声闻名遐迩。没多久,雄霸河北的袁绍慕名前来提亲,于是甄宓嫁于袁次子袁熙为妻。后来袁绍想吞并曹操,于是爆发了著名的官渡之战,结果一把火被曹操烧了个灰飞烟灭。袁绍父子亡命天涯的时候,将女眷全部丢弃,于是曹丕闯入袁府,率先将风华绝代的甄宓拥入怀中。


郭照的祖上也曾阔过,但仅限于小富小贵,与甄家相比略显寒酸。郭照的父亲郭永,官拜东汉末年的南郡太守,因此郭照幼年的生活还算幸福,父亲视其为掌上明珠。然而好景不长,董卓祸乱朝纲,群雄并起而讨之,郭照全家死于战乱,幸活下来的郭照被铜醍侯收为家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铜醍侯为巴结曹家于是把相貌出众的郭照做为礼物送入曹家。曹丕见郭照姿色尚可,所以笑纳到自己府上,但没有马上宠幸她,因为当时曹丕正与甄宓处在热恋期。

为什么甄宓争不过郭照?

一、甄宓是一个合格的妻子,但不是曹丕政治上的左臂右膀。

甄宓秀丽典雅,气质高贵,天香国色,嫁入曹家后,深得曹丕的宠爱,夫妻二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缠绵悱恻。没多久,甄宓就先后为曹丕生下一双儿女,因此做为女人的甄宓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幸福时光。由于甄宓生长于大户人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所以不仅是一位相夫教子的好妻子,而且还是一个孝顺长辈的好儿媳。甄宓把婆婆汴氏视作亲生母亲一样孝敬,汴氏也将儿媳视同女儿一样对待。美中不足的是,甄宓虽能在曹丕的家里撑起一片天,但是却不能为曹丕在权力的角逐中写一篇文章,这也成了甄宓悲剧命运的根源。


郭照聪明才智,艳压群芳,尽管最初不得曹丕的宠幸,但出人头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想不让人发现都不行。曹操晚年,头疾经常发作,自感来日无多,于是不得不为嗣子之位而未雨绸缪,因此曹丕兄弟之间因为嗣子之位展开的激烈的争斗。而让曹丕颇感惆怅的是父亲对自己并不感冒,相比之下更喜欢弟弟曹植,甚至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还不如只有十几岁的弟弟曹冲,所以此时曹丕需要的是有人在事业上助他一臂之力,而不需要女人娇弱无力的温柔。因此郭照终于等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郭照的聪明才智好比一个点子公司,总能想出意想不到的奇谋妙计,所以郭照犹如曹丕苦海之中的一盏明灯,不仅帮曹丕赢得嗣子之位,而且曹丕的漫漫人生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二、曹丕意想不到的绝情

相比较父亲曹操而言,曹丕的胸怀显得狭隘许多,曹操一辈子爱过无数女人,但是基本做到了雨露均沾,并且从来没有伤害过女人,这也是一种让人折服的品质。而曹丕自从迷上了郭照,两年多都没见甄宓一面,其薄情寡义让人不寒而栗。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最渴望的就是得到男人的爱,女人可以一无所有,但只要有爱,她可以与你浪迹天涯。哀莫大于心死,而甄宓又心存幻想,她不甘心一个人孤寂的生活,于是饱含深情写了一首《塘上行》,希望曹丕回心转意。但是曹丕非但没有感觉到妻子殷切的期盼之情,反而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一脸忧郁的怨妇,于是怒火冲天,迷失心智。而此时的郭照觉得正是除去对手的一个绝好机会,因为甄宓一死,也就没有人可以与她竞争皇后之位了。于是郭照建议曹丕赐死甄宓,而曹丕则毫不犹豫地给甄宓送去了毒药。


女人希望得到男人的爱有错吗?甄宓究竟做错了什么?错不在甄宓,而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人。所以,甄宓并不是争不过郭照,而是毁在了一个负心汉手中,如果曹丕不改初衷,一如既往的爱甄宓,那么甄宓不去争,郭照也没有可乘之机,因此决定甄宓输赢的是曹丕的态度。甄宓在政治上虽比不过精明的郭照,但曹丕爱的是权力,以及能帮他攫取权力的女人,所以注定了甄宓无辜且可悲的命运。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