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分房产,怎么“占便宜”?结婚前要做三个“准备”,提前了解

不知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婚姻的理解,不再像以前那样感性,像做生意一般,双方的家底、收入、房产算的门清,房贷、月供、六个钱包的分配更是精打细算。

其实,这并不是大家变得现实了,而是房子变得越来越“值钱”的缘故。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高净值家庭数量已超过210万户,未来五年,预计高净值家庭数量将继续以13%的增速持续增长至400万户。

事实上,随着这两年房价水涨船高,高净值人群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别的不说,就京沪广深这几个城市,随便找个街道的学区房,动辄上千万的市值,足以令旁人汗颜。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发布了第三期 “中国新富人群财富健康指数” 。调查结果显示,九成新富人群会将55%月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几乎所有受访的新富人群(94%)都表示其名下拥有房产。

离婚分房产,怎么“占便宜”?结婚前要做三个“准备”,提前了解

其中,一线城市93%的新富人群拥有房产,二线城市这一数字为95%,三线城市这一数字为98%。

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说:婚姻与房产等值。

不过,在离婚率日益走高的年代,给自己留点“余地”,未雨绸缪总是必要的,比如,离婚分房产,怎么才能“占便宜”?结婚前应该做哪些准备?这些都需要提前了解。

这里所说的“占便宜”,并非是贬义,而是提醒许多正要迈入婚姻殿堂,或正在围城中挣扎的人们,了解离婚时房产分割的诸多细节,以免“人财两空”的结局。

第一,能“全款”就不要“贷款”。

离婚房产分割,假如是“一人单独出资”,分起来最简单,不管是全款购房还是背着房贷,都按出资方的“个人财产”处理。

如果是婚前一方掏首付,婚后双方共同还贷,这种情况,只能认定为是出资方的“债务”,跟房子的归属没关系。

离婚分房产,怎么“占便宜”?结婚前要做三个“准备”,提前了解

举个例子,老王在结婚之前自掏首付买房,没用女方的一分钱,结婚之后,夫妻二人一起还房贷,离婚的时候,房子还是老王的,共同还房贷的这一部分钱,只能算是老王的“负债”,要靠俩人协商金额和差价。

但是,全款总要比贷款强的多,因为背着房贷就牵扯到婚后共同还贷的问题,假如一对夫妻一起生活了5年,这些年当中房贷还了多少、各人负担了多少,很多时候都是一笔糊涂账,容易出现互相推诿。

第二,能写自己名字,就不要写对方名字。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种情况,男女双方都在大城市,这两年房价水涨船高,不少城市发布了限购政策,对社保、个税、落户做出了严格限制,有的地方动辄就是5年以上的社保记录。

假如老王想出钱买房,苦于没有资格,他女朋友有购房资格,却不想出钱买,双方一拍即合,用老王买房的钱,登记女朋友的名字,目的是为了绕过限购。

如此一来,房子倒是买了,可离婚的时候,判定起来却非常麻烦,怎么证明这套房子当时是自己出的钱?怎么解释只登记了一方的名字?

离婚分房产,怎么“占便宜”?结婚前要做三个“准备”,提前了解

相对折中的办法,是俩人的名字一块登记,即便未来存在争议,也是不折不扣的共同财产。

第三,能自己出钱,就不要依赖父母。

这一条有点苛刻,毕竟,现在房价与前几年不可同日而语,京沪广深自然不用提,新一线城市、二线省会、三四线地市甚至五六线县城,都早已今非昔比,房价破万的地方比比皆是,不依赖父母出钱很难做到。

即便如此,笔者依然要说,父母出资的情况下,除非是“一方父母全额出资,并且登记在出资方子女名下”这种情况之外,大部分都可以认定为双方共同财产。

尤其是遇到双方父母都出钱的情况,是离婚分房产时判定最麻烦的,既要看当时双方出资的比例有多少,又要看婚后二人还贷的情况如何,更要参考婚前是否同居、购房背景、出资数额,尤其是公平角度来判定,没有统一定论。

这三个“准备”,说起来挺复杂,其实说白了很简单:最优的方式,就是自己出钱、全款、写自己名字,婚前把这些准备做足了,就不可能“净身出户”。

退一步说,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该怎么办?

父母出钱掏首付,写自己的名字也是可以接受的,尽管牵扯到婚后房贷怎么还的问题,至少产权属于你。

离婚分房产,怎么“占便宜”?结婚前要做三个“准备”,提前了解

家里实在没这么多钱怎么办?那只能双方父母都出钱,把两口子的名字都白纸黑字的登记上。

之所以笔者一直在强调是“婚前”要做的准备,是因为最麻烦的一种情况,就是“婚后买房”。

比如,一方以婚前的个人财产出资买房。

这句话有点绕口,举个例子,老王结婚前就存了不少钱,等到结婚之后才把“私房钱”拿出来买房了,这个时候就要看买房是全款还是首付了。

假如老王很豪气,直接全款,那房产无论如何都归他所有,假如他把私房钱耗尽了也只能掏个首付,那么重点来了:除去首付外的尚未偿还的部分以及房屋增值价值的部分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属共同共有。

无论如何,婚房作为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一比财产,每个人都需要“明算账”,经济学家梁中华测算的数据显示,如今房产已经占到了居民财富的六成以上,房产总市值近300万亿元,其中大部分都是靠婚房贡献的,正因如此,在结婚之前把账算的细一点,以后万不得已时,才能做到“不吃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