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红高粱》而不是《平凡的世界》?

yuanyuanaiyl


为什么不是别人得奖,而是莫言呢?

这个有原因,中国小说创作,可以说与国际文坛不在一个频道。莫言和贾平凹是两个少有国际视野的乡土作家,对西方文化和创作观念更成功的得奖,也不令人意外。这个也无可厚非,创作观念和风格的争议,仍局限在文学艺术的专业领域。


多彩体坛


简单来讲,《红高粱》的故事,外国人能看懂,而《平凡的世界》外国人很难看懂。

《红高粱》和《平凡的世界》写的是不同时代的故事

《红高梁》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这段时间,国外也处在二战阶段,对那段历史,哪个国家的历史课中都会有涉及,大家不陌生,中国人的抗日史应该也在其中。可《平凡的世界》写的是解放后,确切地说是文革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故事,这段时间,中国曾处于封闭状态一阵子,改革开放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多了,但这种了解更多来自官方,而非民间,即便有中西民间文化交流,也不可能细到黄土高原一个村落,一个县城,这么陌生的环境,《平凡的世界》又有那么多的群像描写,外国人能看懂这本小说的应该不多,中奖的几率自然小。

至于,路遥去世,而莫言健在,这也是个原因,但路遥不去世,《平凡的世界》真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答案是未必。如果真拿路遥作品去评,《人生》获奖的概率都比《平凡的世界》高。


《红高梁》写的是张扬的人性,而《平凡的世界》刻画的是平凡的人生,冲击力差距太大

两部小说,都是好作品,也都百读不厌,要单论喜欢,可能《平凡的世界》更胜一筹,但提到冲击力,还要推《红高梁》。一望无际的高梁地,光着脊梁的轿夫,一身红装的新娘,满是黄土的乡间小道,画面感不能再强。《平凡的世界》也有画面,泥泞的县高中操场,满脸菜色的同学,雨和雪夹杂的天气,同样是画面,《平凡的世界》就没有那种直达心灵的震撼,只能勾起读者内心隐隐的感伤,所有的环境都是烘托人物,《红高梁》从画面就能感受到人物对自由、对爱情、对生活的那种无比的热烈;而《平凡的世界》,从双水村的小河到沟沟壑壑,感受到的是人们对光景、对婚姻、对未来沉重的期盼。

张扬的人性,自由的爱情,在《红高梁》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爷爷”、“我奶奶”内心深处的欲望、挣扎,在高梁地的野合中,把人性和大地的绿和红糅在一起。少平守在内心一隅的小心翼翼的爱情,金波爱而不得的失落,少安迫于现实的婚姻,润叶屈从于人情的选择,写的都是人性的克,看着揪心,那种无法冲破世俗樊篱的委屈,让读者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压抑。

《红高梁》是一个人黎明前站在海边大声呼喊,而《平凡的世界》则是一个人在月光下,坐在海边无声哭泣,一个感情向外,一个感情向内。同民族,同文化还理解,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理解起来就有差别。

电影《红高梁》对小说的助推功不可没

《红高梁》拍成电影后,捧红了三个人,导演张艺谋、演员姜文和巩俐,1988年,这种题材的电影在国外还很少见,但《红高梁》得了好几个国外电影节大奖,其中柏林电影节的影响力最大。

1988年,“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红高粱》。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红高粱》。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张艺谋 。

1988年,“第5届津巴布韦国际电影节”,故事片真实新颖奖:《红高粱》。

1988年,“第25届悉尼国际电影节”,电影评论奖:《红高粱》。

1988年,“摩洛哥第一届马拉什国际电影电视节”,导演大阿特拉斯金奖:《红高粱》。

1989年,“第十六届布鲁塞尔国际电影节广播电台听众评委会”,最佳影片奖:《红高粱》。

1989年,“法国第五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银熊猫奖:《红高粱》。

1990年,“民主德国电影家协会年度奖”《红高粱》获奖。

1990年,“古巴年度发行电影评奖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红高粱》获奖。

电影《红高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非其他电影可比,电影火了自然带动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只是衡量一个作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中国作家的作品,肯定是中国人最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不一定比没获得的好,获得的只能说明,某部作品跨越了文化障碍,得到了其他文化的认同,但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作品一样值得推崇。

不只文学界,其他行业也有一种奇怪的风气,不管什么产品,只要在国外获奖,一定好过没在国外获过奖的,这些都是认识偏差,民族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红高梁》热烈奔放,《平凡的世界》朴实动人,各有各的好,诺奖是一个肯定,但不能绝对。


小雅的小


看过莫言的书,也看过路遥的书。以下是我个人浅见,望周知。

1.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在2012年,而路遥先生是1992年去世的。所以如果在2012年,《平凡的世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不可能的。因为诺贝尔奖是颁给在世的,而路遥已去世多年。

2.在读书时,我很多同学都对平凡的世界很着迷,特别是初中高中那会。我也看了一点,觉得离获得诺贝尔奖还有距离。比如,语言上,特别浅显易懂,很浅白,一些比喻手法特别像高中生的作文。内容上,虽然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些价值观,励志可能有,但没深度,缺乏艺术性,少点时代批判性。让人觉得,一个党风下农村青年们命运多舛史。而且,很严肃,找不到一句幽默句子。很保守的现实主义的书。

3.莫言,文笔上,形式上,都不同的探索。艺术感很强。其实诺贝尔奖比较精英精英主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只能算是比较畅销的二流小说,路遥先生就算还活着,也不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物语广志


一部文学作品是速朽还是不朽,这不是获得什么奖能决定的。诺贝尔奖也不例外。而一部作品的生命力的长短,也不决定于它受“时代”的追捧。而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自己的许多获奖的文学作品,几乎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尘封。到现在几乎都无人问津。如长篇小说《艳阳天》,《暴风骤雨》《李志成》。而真正有生命的作品,它产生的时候,多数是不受“时代”待见的。甚至遭到被“时代”的打压或排挤,如《水浒传》在当时是被列为禁书。而鲁迅的《阿Q正传》,曾招至许多的骂声。就因为水浒传揭露了官场黑暗,阿Q正传批露人性的丑陋。人说,文学作品应该歌颂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其实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真的东西往往是丑恶的东西,善的东西往往是伪善,美的东西只是表面,其骨子里奇毒无比。比如,鲜花是美丽的、但许多鲜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包涵着毒素。人们只知道,森林里幽静,清凉,美丽的。但是,森林中有毒蛇、猛兽,危机四伏,暗藏杀机。这就是真实的现实世界。真实的现实是永远存在的,而假的东西是不会永存的。谁要把假的说是成真的,那是在自欺欺人。小时候常听人这世上有鬼。而事实是,说有鬼的人和信有鬼的人都没有见过鬼。同样,人们追求完美的事物,说天上有仙女。而事实是,就是长的十分完美的美女,其大多数都是内外不合,徒有其表。世上真实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所以人们要追求真善美。有这种理想和向往是可以的。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而为了掩饰现实的骨感,往往用理想来包装。而包装现实的作品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诺贝尔奖的获奖作品,几乎都是真的,丑的,痛苦的,悲惨,悲哀,悲愤的!


微言常理


首先得纠正题主两个错误,第一,莫言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小说《蛙》;第二,莫言没有写过《红高粱》,而是《红高粱家族》。

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之后拍摄的,这部电影成就了导演张艺谋,也成就了巩俐。因为获得国际大奖,小说原著才得以受到关注,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推向世界。莫言也因此受到西方文艺评论界的关注,所以,某种程度上,电影《红高粱》也成就了莫言。

莫言的《蛙》,比《红高粱》更有艺术成就。可能在我们看来,这也不过是在揭中国一代人苦难的伤疤,但是,西方文艺评论家对这样的内容感到非常吃惊。当然,小说写得非常精彩,无论是语言架构还是其他,都代表了莫言小说的最高成就,获奖也就有其必然因素。

再说一下《平凡的世界》。这是路遥的呕心烈血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但是,可能因为西方对中国“伤痕文学”已经失去了兴趣,并不看好。有人因此愤愤不平,要知道,诺贝尔奖的评委可能和我们普通人或者是东方人还是有区别的。

有时候不得不相信运气一说。中国那么多的作家,莫言是第一个获得世界最高文学奖的,其他的作家,要么因为翻译原因,或作家早逝,或其他因素,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或无缘。

曾有人开玩笑说,莫言将母亲的坟迁过之后,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了,他家祖坟冒青烟了。





扬州微笑的草


我是这样想的,无论是莫言的蛙,红高粱,还是丰乳肥臀,还有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是中国写作的巅峰,包括围城等等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我们不能以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来评论,那你还可以问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应该获得什么奖呢?中国的文学作品不是任何一个奖项可以评论的。中国的文学作品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立世界文化之林而独秀。不要以一篇文章获得了奖项,来对比另一个作品。每一篇都有独特的观点和魅力,有一句警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好好读书吧!





天天哥生子


现在是人云亦云,某些人或着某个大学认为《平凡的世界》好,结果都说好。路遥《平凡的世界》虽写了中国变改时代,但只写了承包责任制前后几年的事情,获茅盾文学奖众望所归,如果说《平凡的世界》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文学作品有点夸张了。1949年以前的不提,建国之后同时写中国变革时代我认为不如浩然的《艳阳天》(不评论,自己看去),读了新潮澎湃;论写作功底和写作技巧及故事性不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不评论,希望看原著)。而且路遥《平凡的世界》最后有点消极悲观,给人感觉要以现实为主,不要挑战命运了,其它的都是梦想。青春美丽的田晓霞死了,生活刚刚好转的贺秀莲得肺癌了,重满激情的孙少平也回到大亚湾煤矿与他的寡妇师娘结婚过日子了,对爱情执着的田润叶也与双腿锯掉的李向前生孩子了,金波到了青海农场没有找到当年心爱的姑娘回到邮政局上班了,那田福军呢?路遥也没有忘掉他——因为“西服事件”挨了处分了。

所以感觉读了《平凡的世界》没有给人积极向上感觉而要以现实为主,是在搞不明白为何把这本书捧的这么高?


淄水氤氲


首先纠正一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红高梁》,而是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是颁发给有突出成就的作家的奖,而不是颁发给某一部作品。莫言是因为文学创作的成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因此,也不是《平凡的世界》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是路遥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为什么获奖的是莫言,而不是路遥,有两个原因。一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的规则,诺奖只颁发给在世的作家,路遥已于1992年去世了,所以不能颁给他。二是路遥的文学成就不算太高,只有一部中篇和一部长篇影响较大,虽然在国内读者很多,受到的赞扬也很多,普通读者评价很高,但在世界文学界,路遥的影响力要小很多,不足以引起诺奖评委的关注。其文学手法比较陈旧保守,文字比较粗糙,最著名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文坛内专家圈的评价也不高,与读者的评价正好相反。所以路遥的作品一直没有能够走向世界文坛,引起世界文学界的关注,不然在路遥在世时,就应该得到诺奖评委会的关注或者获奖了。

而莫言就不同了,莫言创作出了11部长篇小说和数十部中篇小说,其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很大,其创作手法新颖,对人性的剖析挖掘很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很强烈,对生命具有关怀悲悯情怀,对底层社会的描述较为深刻。因此引起了诺奖评委会的关注,所以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在国内,路遥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读者的评价甚至超越了莫言,但是,诺奖有诺奖的评价标准,我们无法左右,我们只能去分析为什么莫言得了奖,而路遥没有得的原因。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也有不同的创作指向,读者也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我们不去评价谁高谁低,我认为,路遥和莫言,都是中国优秀的杰出的作家,他们都有优秀的作品,我们应该对他们两个人的创作表示应有的尊敬。


作家鬼谭


四川人爱吃的菜浙江人爱吃吗?广东人爱吃的菜山东人爱吃吗?中国画虽好,但不是每个民族能欣赏喜欢的,文学是人学,它赖以生存的是人文社会的精神和文化的精华体现,并不都是被全人类所能接受,这儿存在着共鸣的问题,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肯定是能被世界其他不同文化氛围的人认同的作品,那种虽然作品艺术性很高,但只适合在有限环境范围内传播的作品是不会得到国际大奖的,这并不是那些莫黑们口中所说的,比如:你指望京剧到国际上那个什么戏曲大奖可能吗?就《丰乳肥臀》是描写二战时期的内容,东西方同时经历了那个时代的苦难,这点是有共鸣的,而《平凡的世界》描写的时代已经是和世界脱节的背景,在内容上就吃亏了,没有得到认同感是正常的,不得不承认文化是建筑在经济之上的,没有经济的发达哪有被承认文化艺术,至于莫言得诺贝尔奖还是路遥得诺贝尔奖都是我们的文化被认同的骄傲,为什么要黑呢?这是什么心理啊!。还有作家说,瑞典才两千万人,他们怎么能代表几十亿人评选最优秀的文学艺术,这就偷换概念了,诺奖评审委员会不是只有瑞典人。


用户2254357225691516


诺奖只颁给在世的作家,路遥上世纪九十年代辞世,故不可能取代莫言获奖,既便两位作家同时在世,同时参评,路遥也不可能获奖,尽管他的小说也有反思与揭露,也暴露中国人的人性弱点,甚至对当时的社会存在批判,但作品基本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与我们这些平民的思维方式,所以路遥的作品含有中国人的不屈骨气与奋斗精神,应该是站着书写了人生!

莫言的作品同属批判与揭露,但批判的是中国社会的极端面,揭露的是中国人民的屁眼。特别是《蛙》,口口声声地称日本人“先生",对当时的国策尽挖苦、讥讽之能事,让人发怵,生厌。但符合西方价值观,特别迎合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胃口。这种作品应该是跪着写的,至少是为了迎合政治同情,这样的作品再多一点小技,多一点哗众,说一些西方人想说而不愿说出口的话,想不得宠都不行!

有人反对文学政治化,或为政治服务,但总不能取西方政治观,价值观,为西方政治服务吧。

但莫言先生炉火纯青地做到了这一点!他不得奖,谁得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