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報集團“行走黃河”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聚焦小浪底

洛報集團“行走黃河”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聚焦小浪底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根本一條就是大興農田水利。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南糧食生產寄予厚望,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對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發展現代農業提出明確要求。

沿黃區域是我市重要的經濟帶,也是糧食生產、特色農業的優勢區。當下,在巍巍邙嶺,小浪底南岸灌區工程加快推進,逢山鑿隧洞、遇溝架渡槽,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3年後,這個由乾渠、支渠、田間配套工程和城鎮供水管線組成的巨大水網,將縱橫阡陌,伸向田間地頭,讓53.68萬畝旱地變成沃野。

近日,“行走黃河”洛報集團融媒體中心大型主題採訪活動來到小浪底南岸灌區工程建設一線,實地探訪工程的建設進度和功能效益。

 邙嶺“解渴”期盼已久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得益於黃河水的滋養,沿黃的孟津會盟、白鶴一帶有了“河洛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不過,黃河素來“善淤”“善徙”,加之來水豐枯不勻,又缺乏足夠的水量調節能力,沿線灌溉用水保證率也很不穩定。

20世紀90年代,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開工建設。此後,中下游地區灌溉供水有了穩定保障。

不同於開闊的下游河川地帶,小浪底南岸的邙嶺區域屬山區丘陵乾旱缺水地區,地表水可利用量有限,工農業及生活用水主要靠開採地下水,並在局部形成漏斗區。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使得邙嶺地區從資源型缺水地區變成了設施型缺水灌區。”市水利局負責人表示,也就是說,可以通過水利設施的配套完善,改善灌溉供水條件。

其實,在小浪底建設過程中,我市先期實施了南岸灌區引水口工程。即便如此,邙山的阻隔致使灌區建設難度和成本增加,並直接導致孟津、偃師直至鞏義一線長期無法用上黃河水。

2014年,為保障糧食安全和供水安全,國務院決定將小浪底南岸灌區工程納入國家172項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列。去年12月,該工程又被列入全省“四水同治”10項重大水利工程,邙嶺“解渴”的夢想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建設彰顯“洛陽速度”

今年4月,小浪底南岸灌區一期工程兩個標段分別在孟津縣白鶴鎮桐樂村、偃師市首陽山街道郭墳村開工,也成為今年全省十大水利工程首個開工項目。

“洛陽人盼望黃河水的心情太迫切了。”中國水利水電第十一工程局桐樂村標段項目經理常武祿坦言,小浪底南岸灌區項目之所以率先開工,離不開洛陽優化審批流程、強化要素保障的全力支持,也讓他真切感受到項目建設的“洛陽速度”。

常武祿是一名“老水利”,曾參建小浪底水利樞紐進水塔工程。他說,20年後,再次回到洛陽承建南岸灌區項目,可謂“再續前緣”。不過,邙嶺腹地溝壑縱橫,工程建設時常讓常武祿感到“壓力山大”。

桐樂村標段屬南岸灌區總乾渠,地形地貌是典型的“兩山夾一溝”,全程2.2公里全部由隧洞、渡槽構成。為確保工程如期推進,項目部掛圖作戰、日夜兼程。目前,隧洞進尺330多米,渡槽樁基建設加快推進。不僅如此,隧洞開挖的土石方也將全部就地加工成砂石料,實現少佔地、降成本的雙贏。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常武祿表示,將全力以赴打造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優質工程、示範工程,更好地彰顯“洛陽速度”“洛陽效益”。

注重發揮綜合效益

小浪底南岸灌區工程的開工建設,是沿線人民期盼已久的民生工程,投資大、工期長、涉及範圍廣,綜合效益十分明顯。

按照省發改委批覆的小浪底南岸灌區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該工程主要建設引水工程和灌區灌排工程,涉及我市孟津、偃師、老城、西工、瀍河、洛龍和鄭州鞏義等7個縣(市)區,重點保障農業灌溉及城鄉生活用水。

按照設計方案,該工程建設內容包括12條幹渠、30條支渠、1條城鎮供水管線和田間配套工程,以及新建、改擴建505座各類建築物等,渠道總長約305公里,項目總工期36個月,估算總投資34.78億元。

該工程建成後,可發展有效灌溉面積53.68萬畝,併為城鎮供水2064萬立方米,將對提升糧食綜合產能和城市供水保障能力發揮重要作用。

同時,灌區還將發揮“濟孟(津)、濟偃(師)、濟瀍(河)、濟澗(河)”的水利基礎作用,對我市優化水資源配置、改善水生態環境、減少地下水開採產生積極影響,進一步優化區域水生態、水環境。(洛陽日報記者 白雲飛 通訊員 鄭斐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