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處世-會用點手腕,做人不要太老實

有一個愛說老實話的人,什麼事情他都照實說,所以,他不管到哪兒,總是被人趕走。這樣,他變得一貧如洗,簡直無處棲身。最後,他來到一座修道院,指望著能被收容。修道院長見過他問明瞭原因以後,自覺“熱愛真理,並且尊重那些說實話的人”。於是,把他留在修道院裡安頓下來。

修道院裡有幾頭已經不頂用的牲口,修道院長想把它們賣掉,可是他不敢派手下的什麼人到集市去,怕他們把賣牲口的錢私藏腰包。於是,他就叫這個老實人把兩頭驢和一頭騾子牽到集市上去賣。老實人在買主面前只講實話說:“尾巴斷了的這頭驢很懶,喜歡躺在稀泥裡。有一次,長工們想把它從泥里拉起來,一用勁,拉斷了尾巴;這頭禿驢特別倔,一步路也不想走,他們就抽它,因為抽得太多,毛都禿了;這頭騾子呢,是又老又瘸。”“如果幹得了活兒,修道院長幹嗎要把它們賣掉啊?”結果買主們聽了這些話就走了。這些話在集市上一傳開,誰也不來買這些牲口了。於是,老實人到晚上又把它們趕回了修道院。聽完老實人講述集市上發生的事,修道院長髮火說:“朋友,那些把你趕走的人是對的。不應該留你這樣的人!我雖然喜歡聽實話,可是,我卻不喜歡那些跟我的腰包作對的實話!所以,老兄,你滾開吧!你愛上哪兒就上哪兒去吧!”

就這樣,老實人又從修道院裡被趕走了。

“老實”,本來應該是一個優良的品質,但是如果老實成了懦弱、迂腐、不知變通、不能進取的代名詞的話,自然不應當受到我們的歡迎。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當全面分析自己的處境,認識清楚在哪些方面我們應當保持老實的優良品質,而在哪些方面我們又不應當太老實,這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社會個人的我們的必然選擇。

為人處世-會用點手腕,做人不要太老實

原則性結合靈活性

現實生活中做人老實的人多堅持原則,但容易走極端,把原則抬高到一個不適當的位置,結果造成許多不良的後果。究其根本原因乃在於並沒有真正理解這些原則的本質內涵。啟蒙老實人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使他們從以原則為綱轉向以結果為本。

許多老實人,特別是那些性格比較耿直者往往給人以一種不近情理的感覺。他們冷麵無情又一片公心,他們頑固不化又能以身作則。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說,我們的確需要一部分這樣的人來堅守住某些信念的堡壘,但是同樣出於這一角度,我們更希望他們能以更加靈活和務實的態度把這些原則變成使眾人受益的現實。

顯而易見,老實人片面堅持原則的做法有一定不良的後果。從社會來講,它事實上阻礙了創新和嘗試,因為任何新生事物總是以異於傳統的面目出現的,不能學會寬容和權變,就很可能會成為一種妨礙進步的力量。從個人角度來講,片面堅持原則使自己應該做成的事沒有做成,自身利益反而受到損害,整個事業也因人際關係僵化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空有大志而無從實現,最終想堅持原則亦不得,更不要說影響社會了。

老實人為何對原則看得這般重要而近乎神聖?歸根結底乃在於缺乏對原則本質的真正理解,其堅持原則的行為在很多情況下只是一種情緒化的盲動。

原則不是絕對化的。無疑,堅持原則、遵守規則會給我們的社會帶來秩序,但如果將原則絕對化,那麼這個社會就會變成一潭死水,不再有熱情、衝動和生命力;可以說,一個社會需要某種程度的非原則的、反原則的行為,這些行為的存在有利於我們社會的完善和進步,這就好比是生物界裡狼群的存在會使鹿群更加健康、強壯一樣。有些時候,我們為了達成一個更高的目標很可能就要短暫地犧牲一些其他的原則,這不可避免。老實人由於不懂社會運行的兩套法則,不知道社會運行既有其原則性的一面,又有其非原則性的一面,更不明白非原則的東西有時更能促成某種理想的實現,他們只是一味地排斥現實法則,一味地抱住死原則不放,結果給自己帶來了許多悲劇性的後果。雖然善良是一種美好的品德,但對誰都善良豈不是自討苦吃,農夫和蛇的故事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嗎?

原則不是絕對的,還因為它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地點、對象的變化,原則就會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從時間角度來看,現在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在幾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時候人們認為只要有電燈電話就是社會主義了,而現在家電一應俱全也只能叫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小康水平,以地點角度來看,“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在不同的領域將會產生大不相同的結果;以對象角度來看,同樣是愛,對父母就意味著孝敬,而對孩子就很可能成為引導其正確成長的要素。老實人不理解這一點,他們堅持原則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不分對象,不看具體情況,硬要把活生生的現實套入同一個框子裡,做事怎麼能夠成功?又怎麼會不引發與他人的矛盾呢?

原則不是絕對的,還在於原則自己並不能證明自己,原則是好是壞必須要用實踐去檢驗,要看結果怎樣,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好,那這個原則有可能就是假原則、壞原則、有缺陷的原則、別有用心的原則。一些老實人所認定正確的那些原則是傳統教化的結果,是別人告訴他的而不是他自己經驗的總結。在這些情況下,老實人的“老實”很可能就會成為一些人達成不可告人目的的工具。而老實人不關心效果的習慣更加重了其對原則的模糊認識,反過來,不辨真偽地、抽象地、教條地堅持原則又會使老實人一次次地碰壁、吃虧。

老實人的出路何在呢?

首先,應該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在大原則保持的情況下,在具體問題上則可靈活掌握,在某些情況下,還要敢於突破原則。講究靈活性,就是要掌握方式方法,要學會用多種手段去達成同一目標。

其次,應注意關心結果。在行事之前多考慮一下效果如何。畢竟我們做事是為了成功,只有成功了,我們才有可能增強自己的實力,才談得上進一步地堅持原則。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曾指出,打仗要以消滅對方有生力量為目標,而非為爭奪一城一地之得失,為了消滅敵人,我們還可以主動讓出一些地盤,使敵人背上包袱。一旦敵人的有生力量受到重創,那些地區遲早還是我們的。毛澤東對戰爭藝術的這種高超領悟在今天仍是頗有啟發價值的,老實人應該學會理解其中的精髓,並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為人處世-會用點手腕,做人不要太老實

懂得爭取自己的利益

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老實人往往是指那些本本分分、規規矩矩的人,他們在工作上任勞任怨,在生活上嚴謹自好,各個方面都達到了社會規範的基本要求,在領導眼裡往往也是很聽話的人,在群眾中形象也是公認的好。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卻總是吃虧。也就是說,遵守規則的人並沒有得到獎勵,而違背規則者卻常常獲利甚豐。這種現象看似不正常,但卻很普遍地發生在我們的身邊,久而久之,反倒成為正常現象。為什麼老實人總是吃虧?這與其羞於爭取自己分內利益的行為有著直接的聯繫。

老實人極端重視道德和規則,認為自己去爭取利益這件事本身不符合以道德為核心的道德標準。而對道德標準的遵從,使他誤以為有好的用心、好的行為就必然會有好的結果,也就是說,只要自己做了工作,有了成績,群體(包括組織和領導)自然就會安排自己的利益,因此沒有必要去爭取利益。

而且,老實人還總有一種認識上的誤區,認為“爭”便是不道德,因為道德的行為是講究無私奉獻,只講付出、不求索取。但事實上,爭取自己的分內利益是一個與道德無關的問題,按勞分配、等價交換乃天經地義。而老實人看不到這一點,他們以道德感來評判一切事物,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取向,因此,在他們眼裡,爭取利益就變成了一件不具道德優勢的事。

還有些老實人,也認識到了應該去爭取一下自己的正當利益,但是卻苦於無計可施。因為在爭利的過程當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勢必要運用一些超出群體規範的技巧和手段,而這一點乃是老實人最不能接受的。於是乎,在某種程度上,老實人把爭利的過程與小人行為等同起來,這樣,爭取自己的分內利益,就不僅是不必要、不具道德優勢的舉動了,而且更成為可恥、可恨的事。

然而,老實人的這種“不爭”的道德之舉,卻帶來了一系列不良的後果,這些後果從一個客觀的立場上來評價的話,甚至還有很不道德的因素在內,這大概是老實人所始料不及的。

就個人而言,不去爭取應得之利益,往往會有以下後果:

第一,使自己的生存能力顯得不足。我們都是生活在世俗社會中的平凡人,我們要活下去,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作保障,沒有這些東西或者獲取不足,生活就會出現困難。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道德正義感並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肚皮咕咕叫的問題。如果你羞於爭利,使應漲的工資未漲,應升的級別未升,勢必會使自己的生活質量受到影響,並且,這種影響往往並不單單涉及一個人,其小集體的其他成員,特別是家庭成員也將跟著受害。

第二,對自己事業的長期發展不利。老實人有理想、有抱負,有公正心和正義感,這很值得提倡,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樓臺平地起,通往理想的路就像是登山的石徑,必須要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攀登,必須要有一定的實力作積澱。如果你羞於爭利,就等於是少登了一個臺階,而有些時候,少登一個臺階就會錯過一系列的機遇,這樣少登一個臺階事實上很可能就相當於少登了十個、甚至是上百個臺階。無疑,這對老實人事業的長期發展是極為不利的。

第三,自己該得之利未得到,會影響情緒和心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自然會感到惱火、窩心,生氣、煩悶自是不可避免,這當然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對身體健康也頗為不利。可見,羞於爭利,失去的不僅僅是一種利益,它會有一系列的負面後果,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認識。

不爭應得之利,反使不應得者從中獲益。實際上,老實人只講獨善其身,不爭取正當利益的行為,這是對惡的一種縱容,客觀上造成了助長不正之風的結果。

不爭應得之利,會使不公平的行為逐漸演化為不公平的規則。世界上並無絕對的、天生的規則,一切有關人類行為的規則都是從人們的相互交往中演化出來的。也就是說,當同一種行為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以後,它就會變成一種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再經過長期的、大範圍的實行,就會成為一種新的社會規則,對人產生外在的強制力。老實人不去爭取自己的應得之利,而不應得者卻大得其便,獲利甚豐,這就構成了一種行為模式。在以後的類似行為中,老實人可能仍舊不能獲得自己的那部分正當利益,而不應得者再次從中獲益,久而久之,不正常就成了正常,不公平的東西則固化為社會規則的一部分。這樣,老實人的忍讓和退縮,就不僅僅是一種不利於己的行為,而成了阻礙社會進步的行為。自然,在這其中,老實人將成為更大的受害者。

這就需要我們對我們社會運行的真實現狀有一個客觀的審視。可以說,現實並不理想,因為人本身都有各種各樣的缺陷。無論在什麼時代,在什麼地點,社會上總存在著大量超出正常狀況的爭取私利的情況,並且他們往往又能取得成功。這些現象,從短期來看是不道德的、反進步的,而從長期來看又為我們社會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動力,因此是難以根絕的。現在,世界上還不存在這樣一個組織或群體,它可以徹底貫徹某種公正的原則。

面對如此無情的現實,老實人該怎麼辦?是忍氣吞聲呢,還是奮起一搏呢?老實人應該扼腕而起,堅決捍衛,絕不無原則地放棄自己的正當權益。老實人應該衝

破自己的那種僵化靜態的道德觀,真正認識到,確保自己的分內利益,是每個人都應承擔的責任,它不但有利於老實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對社會公正法則也是一種切實有力的支持和維護。只是盯在一事一行的道德上,那只是小道德,而使自己行為的後果做到有利於整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那方是大道德、真道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不做弱者,不做犧牲品,敢於去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那麼,壞人就會無利可爭、無食可奪、無機可乘、無利可圖,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假公濟私了。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天下才會更加太平,社會才會更有秩序,老百姓才會活得更加心情舒暢。可以說,確保自我正當利益的實現,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奉獻。

為人處世-會用點手腕,做人不要太老實

要勇於賺取錢財

很可能在童年時代,老實人就被灌輸過這樣的思想:“金錢買不來真正的友誼。”在一定意義上,此話不假。但金錢能夠使你有條件、有機會參加各種有趣的娛樂活動,住在想住的地方,從而給你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機會,開闢結交新朋友的天地。

孤獨困擾著許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如果有充裕的錢,他們就可以參加各種活動,和他們的同齡人廣泛接觸。年輕人似乎沒有那麼孤獨,但金錢為他們提供參加各種活動的機會,也會使他們結識中意的朋友。

金錢能增加人的自信。再沒有比腰包膨脹更能使人放心的了,或者銀行裡有存款,或者保險櫃裡放著熱門的股票。無論那些對富人持批評態度的人如何辯解,金錢的確能增強人的自信心。實際生活中的許多事情告訴我們,隨著一個人財富的增長,他的自信心也隨之增強,此所謂“財大氣粗”是也。有人曾評價說:“錢好比人的第六感官,缺了它,你就不能更充分地利用其他的五個感官。”這句話雖然有些誇張,但形象地道出了金錢對消除貧乏感覺的某種作用。

口袋裡有錢,銀行裡有存款,會使你更加輕鬆自在,你不必為別人怎樣看你而過多憂慮。如果有人不喜歡你,沒有關係,你可以很快找到新的朋友。

你不必為幾百塊錢的開銷而操心,你可以瀟灑地逛精品市場,自由地出入大酒店。

一些知名的富翁,如著名僑商陳嘉庚、香港船王包玉剛等人,都曾投入巨資修建學校等公益事業,從幫助缺乏資金的事業和窮人中得到滿足。把你辛辛苦苦賺到的錢拱手送人似乎是愚蠢之舉,但當為一項公益事業做貢獻時,你得到的是莫大的快樂。

為有益的事業捐款,你永遠不會為此懊悔。給予可以彌補你內心對某些事的負罪感。有人或許會批評這種用金錢換取人生平和的做法,但這種慷慨給予行為的實際結果是有益於社會的。

許多老實人常常批評金錢的追求者,說他們自私。不能否認,金錢是世界前進的原動力之一。但不要忘記,正是美國鉅富洛克菲勒先生捐出了一塊地,使之後來成為聯合國的所在地。沒有巨大的財富,很難以想象會成就這樣一件流芳百世的大事。那些為自己創造財富的人,只要手段是正當的,無論其財富有多少,都是無可指責的。

所以,不要去理會那些批評者,去追求財富吧!去創造財富吧!請永遠記住:在你創造財富的同時,你也幫助了周圍的人;在賺錢的過程中,你也為別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在你花錢時,你給別人提供了工作的機會。因此,不要為賺錢或花錢而感到害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是永遠充滿生命力的真理。

不要隨便討厭別人

老實人特別容易討厭別人,覺得別人虛偽、矯情、功利、庸俗,是道德不好的人,而且他們還常常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別人總是跟他們有意作對。所以,老實人的情緒比較低落,態度比較悲觀,好生怒氣、怨氣、不平之氣。

難道生活就真的那麼不公平嗎?絕對不是,問題往往出在一個人的主觀態度上。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它哭,它就會對你哭,你對它笑,它也會對你笑。老實人容易討厭別人,跟他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有很大關係。

道德是我們社會和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僅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而老實人的問題就在於把道德看作是社會和人生的全部。他們總是戴著道德的有色眼鏡去看人看事,而現實中的人又總是不免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瑕疵,於是老實人就覺得接受不了,覺得別人都太庸俗、太勢利,心中產生排斥情緒。事實上,在老實人的潛意識中,他是把自己看成是道德的化身了。這樣一來,凡是自己看不上、合不來的人就被打上不道德的烙印,極端的道德感會使人變得褊狹和冷酷,這種心態如果轉化為行動,就會使人開始厭惡別人,離群索居,不願與人交往。

另外,老實人比較脆弱。老實人比較自尊,好面子,由於過分敏感,因此很容易受到傷害,常常覺得別人是在故意與他作對,所有人都對他不友好。老實人不合群,不善於與人交往,在各種場合都受到冷落,不能夠分享到團體的快樂;這時,他們就容易產生其他人有意在孤立自己的想法。此外,做事由於不講究方式方法,原則性太強,往往是好心沒有好報。他們不願意從自己的方面尋找原因,而是把原因一股腦兒地歸結為其他人的道德不好,這樣,他們就更容易討厭別人了。此外,老實人往往屬於弱勢群體,而他們又總是希望人與人之間絕對的平等,一旦不能實現,就容易對別人產生失望、怨恨的情緒。所有的這些心理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神經過於脆弱所致,如果他們的心胸能夠再寬廣一些,他們就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帶著敵意,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讓人討厭,生活中還是到處充滿陽光的。

掌握各種人生的技巧

老實人以一種教條化的方式堅持和貫徹道德標準,對人生的技巧和手段持激烈的否定態度。他們往往不能認識到這樣的事實:適當的方法和手段是人生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老實人堅持原則,認為道德是至高無上、不可違背的,這在一般意義上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道德的目標和長遠的利益並不會自動實現,它需要我們付出代價、經歷曲折才能夠企及。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必須要學會保存自己,學會融入現實,學會以一種策略的方式來實現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運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技巧才有可能達到我們的目的。而這些手段和技巧,往往要不可避免地與道德標準相背離,老實人也正是因此而對技巧和手段持一種激烈的否定態度。

這是老實人的一個認識誤區。他們其實是在以一種機械的、教條的方式來堅持道德標準,他們不懂得以一種辯證的、歷史的眼光來對待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在老實人看來,世界非黑即白,是截然對立的,他們往往不能看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兩者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促進的。手段和技巧,雖然從一定時間和一定角度來看有悖於道德準則,但卻是實現道德目標所不可少的條件。

這個道理聽起來有些怪,不道德的手段怎麼可能產生道德的結果呢?我們不妨分析一下“戰爭”這個人類現象:大家都知道,戰爭殘害生命、毀滅家園,給社會的生產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損害,避免戰爭、維護和平是所有善良的人們的共同要求。但是,當邪惡勢力肆虐,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和平的手段又無法取得成效時,我們只能採取戰爭這一惡的手段來維護和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你能否認戰爭有時具有合理的價值嗎?

道德標準是一種抽象的東西,要想實現它,必須首先要將之落實為一系列具體的目標。而要達到這些具體的目標,又必須紮根於客觀的現實當中。而現實是不完美的,我們要做成某些事情,就必須要學會容忍這種不完美,而且還要學會適應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運作法則,因為如果我們不能融入現實,那麼也就無從談起改造現實,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道理。

理想是美好的,但要把這種“美好”轉化為現實,在現實中生根、開花、結果,就必須要遵守社會的運作法則,理解並掌握其基本的生存手段和處世技巧。老實人往往從道德上的合理性而不是實際中的有效性出發來評判這些手段和技巧,採取一棒子打死的態度,自然不會在事業上有什麼成就。結果,他們經常談論的群體規範,不過成了“空中樓閣”“水中明月”。一分實幹抵得上十萬句的清談,一個有用的技巧要比十個無用的原則更有價值,老實人用道德捆住了自己的手腳,使自己變成了對現實無能為力的人。他們往往是最想對社會作出貢獻,而事實上又常常是貢獻甚微的一群人,這是很可悲的。奉勸老實人一句,社會最需要的是“實幹家”而不是“清談家”或“道德家”。

要啟發對現狀的不滿

這裡所說的不滿,是從積極心態出發而產生的不滿。一個人應該永遠不滿足於現狀,不僅僅對自己,而且對周圍的世界也應該是這樣。

幾乎每個人都會有某種心靈上的“蜘蛛網”,這張網將你綁住,即使最聰慧的人也不能逃脫。心靈上的“蜘蛛網”是由消極心態編織而成的,我們常常被它纏繞不清。例如惰性、消極、情慾、習慣和成見等,其中惰性是最具有破壞作用的一種“蜘蛛網”。惰性使你安於現狀,一事無成,或者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使你不能停下來,一直錯誤下去。

老實人為什麼貧窮?就是因為他們安於貧窮,已經習慣於現狀,從來不去啟發心靈,試圖改變現在的處境,創造富裕的生活。

老實人能夠改變貧窮的困境嗎?當然能。只要我們啟發自己對現狀的不滿,並激發起創造財富的動力,然後,克服心靈的惰性,把它變成積極的態度,那麼,美好的未來就會展現在眼前。

1.要反省自己

人人都想做一個生機勃勃的人,那麼,就請你經常檢查自己是不是被遲鈍、有害的心理困擾著。要時刻提醒自己,多做自我檢查和反省,祛除病態心理,消除疑慮與自卑。

一位在逆境中崛起的運動員在自傳中寫道:“我得到了一個深刻的教訓,我體會到我必須去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那就是改造自己,喚起對生活、對每一件與自己有關聯的事情的熱情。學會對每個人都具有熱心的態度,並熱心地去做每一件事,讓熱情貫穿自己的生活,這樣,才不至於讓沮喪、煩惱佔據自己的心。終於,我重新又得到了充實的生活。而我也會珍惜並永遠保持那份熱忱。”

2.積極的行動最容易激發生活熱情

一旦有了目標,就要馬上付諸行動。只要你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產生興趣,你就會變得積極起來,並對生活更加熱情。

3.要始終給自己以新的希望

希望具有激發人努力工作的魔力,希望就是對未來目標的渴望。

一個心中充滿希望的人,就是一個躍躍欲試的人。因為他想方設法要實現它,從而驅使自己永不停歇地工作。

4.要有破釜沉舟的勇氣

想要在最惡劣、最不利的情況下生存,並進而取得勝利,必須自己將後路斷掉,背水一戰。只有這樣才能保持高漲的士氣,不被逆境嚇倒。

而做事總給自己留後路的人,卻很少有成功的可能。因為他們對成功的態度是三心二意的,而成功絕不會鍾情於三心二意的人。

改變觀念,順應時代潮流

中國是一個農業化的文明古國,生活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老實人身上都有濃重的儒家思想和傳統痕跡。再加上老實人自身的不善變通,使得他們在現代化的商業社會中,以這種社會現實作為參照時,在生存觀念上顯出了些許的陳腐。

在所有這些觀念中下列五點尤其值得我們警惕:

做人與處人——我們為倫理而活,情義至上。

做事與處事——我們都是為他人而做事,依據精神原則解決利益問題。

工作與榮譽——在國家單位上班才算工作,傳統認可的才算榮譽。

生存與生活——安全至上,以和為貴。

禮義與金錢——禮義可貴,金錢萬惡。

這些古老的生存觀念當然有其優秀之處,但現在是商業社會,是利益時代,如果我們還繼續對利益、個性和冒險存有偏見,我們怎麼在現代社會生存?

有的人想借遠離現代生活方式的辦法來保持自己的傳統觀念,維護道德的純潔性。事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世界已經改變,想作孤立的個人或團體是不可能的,所有人都被無情地拋入現代社會進步的洪流中,偏安一隅、抱守殘缺的結果只會被社會淘汰,原本應該對社會作出的貢獻無法實現,反而有可能成為社會的包袱,這才是最大的不道德。

所以,老實人應當從如下幾方面調整自己的心理。

1.做人與處人

我們首先得做一個自主的人、功利的人。而且,與人相處,不僅是情義的交流也是利益的聯合。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們用契約原則解決任何人際關係,不是更簡潔,更能保護大家的情與利嗎?

2.做事與處事

在講責任感的同時,我們應當為自己做點什麼,這是生命對每個人的呼喚。另外,處事的本質是解決利益問題,如果依照精神的原則去處理,只會糾纏不清。

3.工作與榮譽

就像一個長大的孩子,我們不能繼續依靠國家。在國家單位就職當然是一份很有價值的工作,但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社會上謀生,也許是更合適的選擇。只要我們創造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就是值得尊敬的人。而且,從世界的情形來看,一個

創造出了美好的生活,我們就是值得尊敬的人。而且,從世界的情形來看,一個國家的人民總是依靠國家生存,那是不正常的現象;只有自己對自己的生存負責,才是人類生存的正常狀態。

4.生存與生活

追求生存的安全和安定,當然是無可非議的,也是我們生存的重要目的。但冒險精神往往是我們擺脫某種困境的力量和達到富有與成功彼岸的夥伴,我們應當學會做生存的勇士。

5.禮儀與金錢

我們永遠不能丟掉中國傳統的美德,並且要永遠引以為豪。但是,我們不能讓傳統的禮儀捆住我們的手腳,尤其不能用陳腐的眼光把金錢看成洪水猛獸。為什麼要仇視金錢?金錢真能瓦解我們的精神世界嗎?我們需要金錢,金錢本來就是人創造的,是人的僕役,面對金錢我們不應當那麼脆弱。

掌握與人交際的方法

“感謝周圍的人對我的幫助”,這是多數成功者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周圍的人即人緣。是否有人緣,大大地左右著事業的成功與否。所以老實人要想改變,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建立人緣,建立高層次的人際關係。

說到人緣,也許你首先想到的是朋友吧。學生時代的同班同學、前輩、晚輩、同鄉朋友、朋友介紹的朋友等等。當然,這些故交也是一種人緣。

立志做創業者的人,不應該過分地依靠舊友,要不斷地建立新的人緣。重要的是要通過新的人緣擴大自己的世界,擴大視野。比起相同立場的人,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人,或者不同年代的人更好。年輕的時候與長輩,年長以後與年輕人交往最好。

怎樣才能建立起新的人緣呢?為此,要有具體的行動。一言以蔽之,即積極地走出去,擴大與人交往的機會。

各種各樣的聚會要率先出席。不僅是公司,其他聚會也要參加,不要嫌麻煩。如果有不同行業的交流會,也要主動地參與籌劃。加入有關興趣的圈子也是極好的機會。

老實人因為性格內向特別迴避參加這種聚會,其實這裡是鞭策自己的場合,必須以堅強的意志克服自己的厭倦情緒,積極地參加。要有堅強的意志,具備“要當創業者”、“要更加富有”的願望。但只在內心包裹著這樣的願望是做不了創業者的,是不會富有的。因此,必須克服厭倦情緒。有人自認為屬於人緣廣的人,但實際上性格很內向。由於內向,迴避與人的交往,做不了創業者,所以要努力強迫著創造善於社交的自己。試著參加社交活動,你會發現人生實際上是很快樂的。想把內心封閉起來的軀殼,一經行動便會被打破。一經打破,其後自會容易得多。

老實人參加各種聚會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才能真正起到改善交際的作用。

1.互相“舔傷口”的聚會不要參加

那種一邊聲稱學習、交流,一邊喝酒互訴牢騷,以求互相安慰的聚會,有百害而無一利。知道後要趕快溜走。

2.努力做聚會的領導者

如果只是滿足於做一般成員,很難建立起人緣。當然,有發言的機會時要常常積極地發言,提出各種方案。第二次聚會自己要首先邀約。總之,要使自己的存在得到好評,在聚會中獲得實質上的領導人地位。

3.給予勝過獲取

只求獲取,沒有給予的人會使人厭惡。給予了自然就會有獲取的機會。比如各種學習聚會,與其去受教育,不如抱著去教導的心情參加,結果不是能獲得更大的益處嗎?

走出人際交往的誤區

針對老實人在人際交往中的某些偏誤,以下幾條建議值得老實人借鑑參考。

1.多些寬容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老實人應該學會容納別人,特別是容納那些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不要苛求於人,要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人。我們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生機盎然,不是因為彼此一致,而恰恰是因為相互不同。寬容會顯示你的氣度,也會為你贏得朋友。

2.努力去發現別人的優點

每人都有缺點,也同樣都具有優點,去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就是要用積極的態度看待人生。只看別人的缺點,難免覺得厭惡,而多關注一下他們的優點,你就會發現,他們是多麼值得交往。關注別人的優點,學習別人的優點,是克服自己的缺點,不斷髮展壯大、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途徑。作為普通人,能發現別人的優點,會使你有一個好人緣;作為領導,能發現下屬的優點,將會極大地鼓舞士氣,贏得支持和幫助。

3.多一點實際

講求實際並不可恥,因為它符合人的一些基本天性。英國政治學家霍布斯就曾指出,人一生所追求的東西,無非就是財富、權力和名聲。正因為大家都有所追求,人才有上進心,世界才變得生機勃勃。如果大家都甘於清貧平庸,淡泊於名利,社會也就談不上什麼發展了。這裡提出的多一點功利,並不是要誘導老實人學著自私,而是要使他們在頭腦中多一根利益的弦,從小處說是要能保護好自己的正當利益,從大處講就是要不斷壯大自己的實力,以積極的姿態去參與社會的改造和建設。在人際交往中多一點兒功利,可以減少我們交際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增強我們的活動能力和活動空間,更好地實現我們的人生設計和遠大理想。

我們要創造美麗的人生,擁有令人羨慕的事業,就必須懂得做人的藝術。每個人都要逐漸挖掘那個不斷趨於完美、不斷成長的自己,讓我們拋開老實的做人思維和方式方法,憑著你本性中具有的超人魄力和膽識,盡情地展現出自己最絢麗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