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武帝劉徹的地位要比漢高祖劉邦高?

陌小亮


中國自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登基稱帝到末代皇帝溥儀退位歷時2131年,期間有名有姓的皇帝約為共有皇帝493位,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後被追封的),就是說有422位當政過的皇帝。這些皇帝中有很多有所作為的,但時至今日比較有名的還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在毛zedong的

詩詞裡面是簡稱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很多人受《沁園春◆雪》的影響,以為秦皇漢武並列式是毛zedong所為,但實際上在南北朝時期就有這種說法了,南北朝時期的劉勰在其所著的《文心雕龍》就有如下文字:

昔《儲說》始出,《子虛》初成,秦皇漢武,恨不同時;既同時矣,則韓囚而馬輕,豈不明鑑同時之賤哉!

總所周知,秦始皇統一了六國,開始了中國大一統封建王朝的歷史,堪稱千古一帝,自然地位崇高,但漢武帝僅為西漢一繼位皇帝,如果要並列是不是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更為合適,很多人會有這種看法,但從歷史上來看,漢武帝劉徹無疑更為出色。

  • 漢武帝在位時間更久

我不否認,有些人會認為在位時間久作為皇帝是否優秀作為評判標準並不合理,但作為一個優秀的皇帝,在位時間久有利於其實施自己的政策,在國家的歷史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漢武帝十六歲登基,在位54年,在中國歷史上422位當政過的皇帝中,在大一統王朝中僅次於康熙和乾隆。相比之下,劉邦從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漢王朝,到公元前195年死亡,僅在位7年,在位時間約漢武帝的七分之一。也正因為漢武帝在位時間長,才能推行自己的軍事、文化和政治意願,如打敗匈奴、將儒家提到最高的學術上來、打擊諸侯勢力實現中央集權等。一句話,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正是有這個好身體,漢武帝才能有諸多建樹,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深深地刻下了自己的烙印。

  • 獨尊儒術的漢武帝,確立了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王朝的文化DNA

董仲舒在公元前134年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漢武帝予以採納並推行,是儒家學術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DNA,時至今日,我們的很多行為舉止都還受其影響。儒家學說有各種各樣的缺陷,如墨守成規、講究階級等等,但儒家學說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就是反對地方諸侯割據,維護國家正統的權威,也就是大一統的理念。這是這種理念,使中國在歷史上儘管經歷了多次的分裂,但總體上統一是主流,也奠定了今日中國的版圖根基。

  • 漢武帝武功突出,擴大了中國的疆域

作為皇帝,文治武功都是非常重要的。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之後,時刻面臨著北部遊牧民族-匈奴的威脅,不得不實行和親的政策,除了大規模的入侵,還有匈奴小規模的劫掠,目前發掘的一些漢姆記載瞭如下的文字:

虜可七九騎入卅井闢非燧。虜可八十餘騎從塞外馳來。胡虜卅餘騎犯塞。見虜三四百騎。虜可二百餘騎。虜可廿餘騎,萃出塊沙中,略(掠)得日跡卒趙蓋眾。
虜可九十騎如甲渠止北,略得卒一人,盜取官三石,弩一稾,矢十二,牛一,衣物無數,司馬宜昌將騎百八十二人從都尉追。略得焦鳳牛十餘頭,羌女子一人。虜四騎,止都倉西放馬,六十餘騎,止金關西。

對於匈奴這樣的野蠻民族而言,入侵就是為了搶錢、搶糧、搶人。這與後世蒙古、遼軍、西夏、金兵、清軍一樣,將漢人看成了肥羊,沒事做的時候就去劫掠。

更為可怕的是,這種劫掠並不侷限於秋季,而是在每一個月、每一天都可能發生。換言之,一年365天,漢朝漫長的北部邊境線上,每天都可能遭遇匈奴劫掠,朝廷每天都可能收到匈奴劫掠報告。出土的漢代竹簡中,可以看到官府記錄的劫掠時間:永始元年九月,初元五年正月、四月,建武四年九月,建武六年四月,元延二年七月,本始二年八月,建武五年十一月。可以說,匈奴對漢朝的劫掠:一是毫無規律,二是頻頻劫掠,三是破壞嚴重。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經濟得以恢復。漢武帝發掘並重用了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出擊匈奴,將匈奴打敗,並擴展了中國的領土。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穩定的發展。漢武帝決定對匈奴不再實施和親政策,相反,漢武帝主動出擊匈奴,經過常年征戰,匈奴被打敗,邊境地區從此太平無事。

  • 進一步推行中央集權

眾所周知,分封制起源於中國奴隸社會的殷商王朝,到秦始皇時代被廢除,但由於秦朝存續時間較短,僅為15年。到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又將很對劉氏子弟分封為王,又形成了較大的諸侯王勢力,如在漢景帝時期就爆發了七國之亂,很不利於王朝的統治和穩定。鑑於現實,漢武帝推行了推恩令這種無比具有政治智慧的法令,採取了比較隱晦的方式來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比較容易被各個諸侯王接受,從而避免了再次發生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在推恩令之下,使各諸侯王國的土地越分越小,勢力越來越小,不具備挑戰中央的權利的能力。漢朝之後,再無大規模的分封制,也從杜絕了諸侯王有能力挑戰皇權的情況,減少了國家的不穩定,這也是漢武帝留給後世的功績。


從某種程度上,漢武帝劉策在位期間,文化上確立了儒家在中國文化上的核心地位;軍事上打敗了匈奴,擴展了漢族的生存空間;政治上完全削弱了諸侯勢力,使其無力與中央抗衡,漢武帝歷史功績著實偉大,地位超然,確實配得上秦皇漢武的低位。


被打扮的歷史


一般來說,後嗣之君很難超越開國之君,家天下的特性,決定了皇帝的個人素質,必定呈現下降趨勢。基本的規律一般是這樣:

  • 開國之君都是牛到大西洋的超人,通常文武兼備,以武功最為突出;
  • 接下來兩三代的君主雖然武功偏低,但文治很突出,鞏固了新生的政權;
  • 第三階段,就進入平穩發展,君主的個人能力大多很平庸,也不會太差勁;
  • 第四階段,就進入衰退期,先君的老本吃光了,皇帝們一代比一代混蛋;
  • 第五階段,通常又會出現一兩位中興之主,帝國又呈現短暫的“迴光返照”;
  • 第六階段,過山車般地滑向低谷。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能超越先人的第三階段帝王,這就是毛主席將他與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並稱的原因。後人大多也承認,漢武帝確實是千古明君。

漢武帝之所以比開國之君劉邦的地位重要,主要是因為他的很多功績,已經遠遠超出了對漢帝國的影響,而是對中華文明的歷史,產生巨大推動作用!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劉邦的貢獻只對劉家統治的那一階段有意義,而漢武帝則影響了整個歷史!

那麼漢武帝到底有哪些,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呢?

開疆拓土,奠定了中華版圖

漢武帝一生最大的詬病就是窮兵黷武,這是事實,但是也不能否認,正是因為他的不斷征伐,才有了我們今天中華版圖!

西漢立國之初,面臨的第一大威脅就是匈奴人入侵。匈奴自戰國末期不斷壯大,不斷騷擾邊境,連劉邦都差點做了俘虜。基於薄弱的國力,漢帝國只能以和親的屈辱,換取不太可靠的和平。

正是漢武帝連年的征戰,將強大的匈奴徹底打殘了!不光解決了威脅帝國生存安全的問題,還將帝國的版圖,向草原大大延伸。

除了北面,漢武帝還打通了與西域諸國的合作交流,並最終將這塊西部咽喉之地,慢慢併入中華版圖。如果沒有西域,不光很難對付草原民族的襲擾,通往西部的大門也將被關死。包括新疆、內蒙等地能併入中華版圖,漢武帝居功至偉。

漢初西南夷、閩越等地,也不在版圖之內。如果沒有漢武帝,包括福建、浙江、四川、貴州、雲南等很多省份,都將遊離在外。

看一下地圖,如果沒有上述土地,中華版圖還有多大?這都是漢武帝的功勞!

獨尊儒術,注入了思想文化基因

西漢立國之初,以黃老治國。這種無為而治的思想,對任何一個剛剛走出戰亂的帝國來說是適合的。不過,它顯然很難適應越來越複雜的政治形勢,尋找一個可繼承和發展的治國理念,才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不斷壯大的源泉。

這個歷史使命就是由漢武帝完成的!他與儒家思想的結合,讓中國的帝制結構,找到了統治思想。中國兩千多的封建帝制,就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礎上的。

我們知道,中國自漢朝開始,逐步擺脫了宗室共治的結構,更加公平的士族文化走向前臺,並伴隨兩千年帝制。這個先進的結構,就是來自於儒家文化的發展壯大。

不光如此,儒家思想還成為融入每一箇中國人血脈裡的文化基因,成為我們共同的文化符號。今天我們說“中國人”,除了遺傳基因學概念外,更重要的就是我們有共同的文化基因。可以說,沒有儒家文化,就沒有中國光輝燦爛的歷史!

奠定這個基礎的,就是漢武帝!

政治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

一箇中央集權的模式,對帝國的強大,乃至安全是至關重要的。漢初的分封制,以及中央政治結構,明顯存在很多問題,導致皇權的過度分散。

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的政治體制改革,有效地削弱了諸侯國地方勢力,遏制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對皇權專制和中央集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比如,推恩令讓宗室諸侯王徹底喪失了對皇權的威脅,同時設立刺史,讓秦帝國的郡縣制得到有效落實。內朝官制補充了三公九卿制的弊端,讓皇權與相權有一個相互制衡的體制性保障。後來的三省六部的結構模式,其實就是內朝官制的繼承和發展。

當然,會有人說,這種結構後來也導致了皇權的獨裁。這個說法其實站不住腳,一項制度的好壞要看是否適宜,明清的皇權獨裁是事實,但是對西漢來說,皇權不是獨裁的問題,而是如何走向獨立的問題。中央政府不是權力過大的問題,而是必須強化,走向大一統的問題。

所以,漢武帝政治改革,是適應歷史發展趨勢的舉措,也奠定了後世的帝制治理結構!

經濟改革,留下了寶貴經驗

除此而外,漢武帝還進行了一系列的經濟改革。包括鹽鐵專賣、貨幣改革、打擊豪強壟斷、開闢絲綢之路等等。


鹽鐵專賣制度,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帝國通過對鹽、鐵、茶等資源,和影響國民經濟的重大經濟活動,進行國家管制,既有效打擊了不法商人,又大大增加了國庫收入。這個措施被後來的列代王朝所通用,只是在局部項目和範圍上有所調整。

漢武帝先後進了六次貨幣改革,有效打擊了財富過度向大富商集中的趨勢,同時將鑄幣權收歸國有,從制度層面解決了因私鑄錢幣,造成的經濟混亂,也為中央政府解決了收支平衡問題。

豪強問題一直是兩漢存在的重大社會問題,它既是一個政治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問題。漢武帝對豪強勢力,一直採取高壓勢態,除了嚴厲的法律制裁外,他實行陵邑制,大量遷徙豪強。既解決了豪強對地方政府的控制,又促進了京畿周邊地區的經濟繁榮。

打通西域後,漢武帝在西域設立校尉,開展屯田制,並多次派出使者,通過西域聯通了與歐洲國家的貿易之路。

這些經濟改革和探索,不光對當時產生重大影響,甚至影響了中國幾千的歷史。

除了上述貢獻外,漢武帝其實還有很多重要的舉措,比如設立太學,為中國的文官制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改革曆法,創立了年號,成為後世的“標配”等等。

綜上所述,漢武帝對中國的歷史影響太大,他的很多舉措都是對歷史的創新,甚至說,沒有漢武帝就沒有我們後來的“漢民族”,更沒有我們光輝燦爛的文明!這些都不是開國皇帝劉邦所能比的,將他列為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是名至實歸!


尋根拜祖


劉邦只是開創了一個新王朝,意義終歸是一家一姓的政權之更迭,並沒有開拓進取可言。

作為劉邦的子孫,漢武帝則是大膽地開疆拓土,其地位和政治意義自然是要高過劉邦。

漢武帝的功業確實離不開劉邦的王業肇基,以及文景之治所打下的經濟基礎,這些都是要承認的客觀前提。

但是,我們所要討論的問題卻是皇帝之間的比較,這種情況下就得把你做的事情拎出來看看。


漢武帝都做了什麼呢?

  • 東征衛滿朝鮮,設立漢四郡;南滅東甌、南越、閩越;

  • 北擊匈奴,開疆拓土;張騫鑿空,開闢絲綢之路,遠征大宛。

這些政績在中國歷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拿出來比較也排得上號。

因此,我們會把“秦皇漢武”並稱,而不會說“秦皇漢高”這樣的話。

本質原因在於:

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漢武帝,都做了具有開拓性的工作。

劉邦也好,還是其他開國始祖皇帝也罷,他們所做的工作其實都是一家一姓的政權之更迭,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而漢武帝所為,其實是對子孫後世有深遠影響的事蹟。從這個角度來看,漢武帝的地位當然是要高過劉邦。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要看你評價的角度了。


HuiNanHistory


“秦皇漢武”中的漢武帝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很高,甚至有些專家贊其為千古一帝!一般來說一國的開國之君,無論是文治武功都是最好的,否則他這麼能一統天下呢?作為漢高祖劉邦曾孫的漢武帝為什麼能超越劉邦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漢武帝劉徹

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侵擾,自春秋戰國以來,就沒有停歇過,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也沒有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靠修建“萬里長城”來被動防禦。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之初,更是經歷了“白登之圍”的兇險, “呂后”更是收到匈奴單于的“羞辱挑釁之信”,由於漢王朝與匈奴實力對比懸殊,漢王朝只能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勉強維持和平,爭取發展的時間。從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到漢武帝繼位,整整六十多年,漢朝每年都要拿女人和金錢來換太平(和親政策),維持著短暫的和平,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

萬里長城

漢武帝16歲登基繼承皇位,匈奴始終是漢王朝的心腹大患!經過六十多年的臥薪嚐膽,韜光養晦,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國力強盛,“消滅匈奴”這個歷史責任就落在了漢武帝的身上。漢武帝採取一系列改革,使國家富裕,軍力強盛,然後開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一、政治上:

(1)、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這個主意特別好,在沒有得到什麼阻力的情況下,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利。

(2)、限制了相權:設立中朝、尚書檯等職位,加強了王權,限制了相權。

(3)、設立了刺史: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每個區設立刺史一名,直接代表皇帝治理地方。

二、軍事上:大破匈奴,一舉解決了秦始皇、劉邦都沒有解決的匈奴問題,匈奴從此退出了中國歷史舞臺,漢朝軍隊一鼓作氣,繼續遠征大宛,降服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正式將西域納入中華版圖。向南收復南越,東北吞併朝鮮,奠定了中華的疆域版圖。

西漢疆域圖

三、思想上: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開啟了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獨尊儒術”並不像秦朝“焚書坑儒”,杜絕其他學派的發展,只是官方推崇儒家而已,在治理國家上採用儒家為主兼顧其他學派,比如法家、道家等等。

四、 經濟上:

(1)、改革幣制:一方面穩定了金融,另一方面將地方的鑄幣權統一到了中央。

(2)、鹽鐵官營:對於那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鹽鐵,由國家統一經營,禁止私人參與,一方面使國家穩定,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五、外交上:由於打通了西域,漢武帝派出使者“張騫”、“班固”同西域各國建交,開啟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文化和經濟交流,對世界的影響深遠。

絲綢之路

漢武帝一舉解決了匈奴問題,“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一仗是立國立族之戰,打出了國威,從此漢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漢武帝雖然創造了歷史,成千古一帝!俗話說的好“一將功成萬骨枯”,漢武帝能取得如此的成就,正是由數不勝數的百姓用流血犧牲創造出來的。今天我們要感謝那些為國家、為民族做出犧牲的人們! “昨天已成為歷史,今天正在無數人手中創造,明天中華民族必將更加繁榮”,今天共和國的歷史,正由千千萬萬像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來創造,經過我們的努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定會早日到來!


小梁說歷史2019


電視劇《漢武大帝》開篇語有這樣三句話: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

這三句話份量極大,評價極高,卻也是事實。

1.首先說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漢高祖劉邦也曾經打匈奴,結果出現白登之圍,漢朝從此開始了七十多年的用女人換取和平的屈辱史。

到了漢武帝時代,不僅打匈奴,而且追著匈奴打了長達44年,一雪前恥,找回了過去被踐踏的尊嚴。

2.他給了一個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我們一直講的民族自信,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建立起來的,漢朝作為第二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這時候的對外交往,是有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的,整個漢匈戰爭打了幾十年,打垮了猖獗的匈奴,後來又迅速征服周邊小國,民族自信被迅速提升,並被歷朝歷代繼承,直到近代,被無能的晚清統治層摧毀。

3.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其實漢朝以前,漢族原來叫華夏族。

只因漢武帝時,隨著張騫通西域,伐匈奴,滅南粵,平朝鮮,徵大宛,等一系列對外交往中,周邊各國管漢朝的軍隊叫漢兵,漢朝的使者叫漢使,漢朝的人叫漢人,從此漢族這個名字逐漸替代了華夏族這個稱呼。

劉邦的影響力不過是打敗項羽,建立漢朝,漢武帝的影響力是持續兩千多年的,一個改變了一段歷史,一個影響了幾千年歷史,當然是後者更具影響力了。


煙郭說歷史


為什麼漢武帝劉徹的地位要比漢高祖劉邦高?

漢武帝劉徹的歷史地位是不是比漢高祖劉邦要高呢?答案是肯定的!

漢武帝的歷史地位確實要比漢高祖的高太多太多,能讓一代偉人進行著重點評的帝王有“漢高祖”、“漢武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等。但最重的是,偉人也對一些帝王進行了平反,其中就有“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明武宗正德皇帝”等等。

大家再看一下,偉人為之平反的帝王中,都明顯與被著重點評的有一個區別,“商紂王”、“秦始皇”、“隋煬帝”這些人的身上有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這些帝王的身上同時存在著兩個標籤——他們不僅是一個“權力者”,同時他們也是一個“革命者”。

(偉人讀史鑑今)

這些帝王都是因為大力推動社會體制變革,但因為社會矛盾太過於劇烈、無法調合而身死國滅。為什麼偉人會給他們平反?因為偉人同樣也是一個“革命者”啊!他的一生,都在致力推動著社會體制的變革,將四萬萬同胞從舊社會里解放出來。

所以他透過事情的表象去看到了裡面的本質——劉邦雖然能力卓著,但是他僅僅是一個權力者,他的“事功”就是結束了後戰國時代的戰亂,將國家與人民暫時性地拉入了和平的環境中,完成了“一家之天下”的個人野望;而漢武帝卻完成了中央集權,塑造了“大一統”理念(疆土統一與文化統一),創造出了大漢民族,也奠定了中國之後兩千多年的政治根基。

由此看出,劉邦是一個“事功型”皇帝,而劉徹卻是一個“革命型”皇帝,本質是不一樣的。從“推動社會體制變革”歷史高度去看漢高祖與漢武帝,你就可以知道,漢武帝的歷史地位為什麼要比劉邦要高了!

所以說,《沁園春·雪》有云:“秦皇漢武,略輸文采”。為什麼是秦皇漢武並列?為什麼不是秦始皇和漢高祖並列、也不是漢高祖與漢武帝並列?這裡面其實是有原因的。

第一點:秦始皇開創了“大一統”的理念,但只是暫時性地完成了“疆土統一”。“文化統一”卻沒有完成,也沒有找到合適的繼承人,留下了大量的遺留問題,讓後世子孫無法解決。

(秦始皇六巡天下)

秦始皇滅六國,將貴族與大商賈遷於咸陽,但是關東六國的舊國遺族並沒有感謝秦始皇的不殺之恩,他們只會記住秦始皇破家亡國之恨。秦始皇一掃天下,他們手中的權力沒了,宗廟沒了,那些窮奢極欲的日子也沒有了,他們怎麼能不恨?

當然,這些人恨秦始皇尚情有可原,然而關東的庶民也恨秦始皇。他們一代一代地跟隨自已的大王廝殺在疆場上之上,他們並不知道“大一統”才是給他們帶來休養生息的一劑良藥,只有大一統,中土才不會分裂,沒有了分裂,他們才不會有一代又一代的戰爭,可是他們也恨秦始皇!

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來自於他們骨子裡的一個“自古以來”,他們眼中的“自古以來”跟咱們現代人的“自古以來”是不一樣。比如咱們一提起“長城”,就馬上會聯想到長城“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提起中國就馬上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統一的,任何分裂者將要受到全民的唾棄。然而,在關東六國庶民的眼中,他們的“自古以來”就是中土自古以來就是分封的,就是分裂的,就是有無數個國家的。

(消極部分該如何解決?)

疆土雖然統一了,但全帝國民眾的思想卻未統一,他們不認同“大一統”這個理念,他們仍然懷念著自己的故國,仍然懷念著自已曾經的大王,就算那些“大王”再罪惡滔天,那也是他們的“大王”。由此可見,“分封文化”經過了八百年的周朝,已經深入到每一個關東人的骨子裡了。

怎麼辦?怎麼統一思想?為此秦始皇發起了“焚書坑儒”來“獨尊法術”,對古文化直接進行切割,古文化,即“分封”文化也!漢武帝發起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跟秦始皇其實就是一個套路,異曲而同工、殊途而同歸!

也不知道後人為何那麼貶低秦始皇卻抬高漢武帝了,看來還是那一句話,“成王敗寇”而已。由此看來,咱們現代人骨子裡的“自古以來”的成王敗寇思想觀念也是同樣不靠譜啊!

第二點:“文化統一”就是秦始皇遺留下來的大問題,二世皇帝沒有處理好,項羽沒有處理好,劉邦也沒有處理好,到了漢武帝時代,漢武帝完成了!

(項羽劉邦劇照)

秦朝的滅亡,根本原因就是文化統一沒搞好,“郡縣制”在向天下推行的時候,並不順利,因此秦始皇“六巡天下”壓制地方勢力,意圖通過展示個人威望、中樞朝庭的權威來順推行“郡縣制”。(乾隆南巡和始皇六巡的本質是不一樣的)

然而,始皇帝崩於沙丘,二世皇帝缺少始皇帝那種“縱橫捭闔”的能力,馮劫、李斯、趙高的相互廝殺使得朝庭內部的制度遭到了破壞。天下大亂,秦國制度首先自已從內部崩潰,這就是二世而亡的原因了。

項羽奪得了天下之後,他像是吸取的秦帝國“全面集權”的失敗,或者是本人的政治低能作怪,他並沒有意識到“重新分封諸候”就是逆天而行,結果他自已就做了歷史車輪下的碾壓物被碾得粉碎。

項氏的西楚王朝破滅,項羽本身也身死烏江,項羽為何窮途末路,為何自殺,為何一敗就再也起不來了,其原因就是項羽無法解決“集權”與“分封”的矛盾,這是政治問題,這不是軍事問題,就算是“八千弟子捲土重來”又能怎樣?

等到劉邦得天下之後,他吸取了“全面集權”與“重啟分封”的教訓,搞“折中”,只分封劉家子弟,不分封功臣,還拉來了一匹可憐的白馬,殺了起誓,誓言曰:異姓封王者,天下共擊之!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功臣是不分封了,但劉家子弟仍然沒有逃得過“分封與集權拉據戰”的噩夢,終於在漢景帝時代爆發了七國之亂,劉邦也同樣解決不了秦始皇死後的“遺留難題”!

第三點:漢武帝成功地中央集權,完成了“文化統一”,完成了秦始皇的夢想,他才是秦始皇真正的繼承人。

(西安漢城湖公園漢武帝銅像)

都說“漢承秦制”,此言不虛!“七國之亂”被平定之後,漢武帝繼皇帝位,他祭起“南北戰爭”這個大殺器——北擊匈奴。

他用桑宏羊調控國家物資,發展經濟;用張湯主持刑法,控制司法權,用衛青、霍去病兩位名將北擊匈奴,掌控軍權;又用董仲舒改革儒學,打造了漢朝以後“外儒內法”的政治特色,利用北擊匈奴的赫赫功勳一舉將“思想文化”推到了“大一統”的高度。至此,疆土統一、文化統一終於在漢武帝手裡得以完成。

繼衛、霍兩位名將之後,又有傅介子、陳湯經略西域,這兩位可謂是一代兇人。在經略西域的過程中,為了貫徹漢朝治理西域的意志,傅介子就能帶領騎兵一百人衝入樓蘭國王宮,將國王從寶座上拉下來斬首。

陳湯的一篇奏摺,也體現出了漢朝勇烈的尚武精神,見於《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於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西漢地圖)

大漢威名遠揚,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力量與綜合國力,漢朝開始具備有海納百川的磅礴氣概。蘇武牧羊十九年方歸,也體現出了漢家的錚錚鐵骨,這種為君王盡忠、以國家為榮耀、以民族為驕傲的所作所為,這種“不弱於人”的態勢,就此凝聚出了大漢民族。

漢高祖是漢朝的開創者,這是肯定的。但秦始皇是“大一統”理念的開創者,漢武帝是“大一統”理念的集大成者,漢高祖有功於漢朝,但相對於推進社會體制變革的成就來說,秦皇漢武明顯高於一籌,偉人的《沁園春·雪》將“秦皇漢武”並列在一起,也並非無因!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剛日讀史


漢武帝雄才大略,實際上他是以民為天,所做所有事情的真正出發點都是為百姓好。

有人說劉徹窮兵黷武。如果不這樣,漢朝哪來的尊嚴?劉徹從小受他老師影響,懂民愛民,性格也是嫉惡如仇。在知道呂雉被匈奴單于的信封羞辱事件之後,劉徹非常痛恨匈奴。慢慢長大,得知匈奴對漢朝邊境百姓做的壞事非常多,劉徹慢慢堅定了滅亡匈奴的決心。



在匈奴被滅之後,漢朝周邊的王國沒有一個敢招惹漢人,漢族人從此成為華夏人的代名詞。

《漢武大帝》裡面有一段內容:劉徹在得知家人霸佔百姓利益後,馬上修書洩洪,讓洪水往自己母親家流。為了百姓,他什麼事都敢做。


劉徹推恩令也是為了讓天下不再起諸侯之亂,如果天下大亂必定殃及老百姓。晚年,得知了百姓長年睏乏,劉徹輪臺罪己詔頒佈,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當眾自我批評的皇帝就是他,為了向民眾認錯,他可以不顧自我尊嚴。但他十分在乎漢人群眾的尊嚴。

反觀劉邦,手段是有,但大家想想,秦朝的暴政實施下來,就算不出現劉邦這一號人物,也會有人來收拾好天下。簡單點說,秦滅是必然,新王朝崛起也是必然,只是劉邦的出現加速了華夏的統一。

漢武帝帶來的不僅是漢人的尊嚴,還有我們的文化精神。可能有人對獨尊儒術不怎麼認同,但不可否認古代很多情況下,文化信仰的不同很可能會影響天下的一統,如果天下時不時掀起戰亂,人民怎麼過。

綜上,有人滅秦重新一統雖難,但民族精神的覺醒更難,更可貴。所以劉邦地位不及他曾孫。


如史如畫


我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這種論點。漢高祖劉邦建立了漢朝,是繼秦朝以後有一次開創了漢人大一統王朝,劉邦有開國之功,大漢的江山基業是人家劉邦帶領手下文武南征北戰打來的。而漢武帝只是站在老祖宗的肩膀上把這個基業變得更大更強而已。沒有劉邦那有後面的這些漢朝皇帝,順序不能搞亂。漢武帝文治武功,打擊匈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推恩令加強了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漢朝國力達到了最鼎盛時期。這都是他的功業。但從歷史地位上,他是永遠高不過劉邦的。


用戶1209782081930


漢武帝地位比漢高祖高,不過是因為前人種樹 後人乘涼

漢武帝確實有很多影響深遠的功績:

1、滅南越、朝鮮;

2、攻打匈奴,降伏昆邪,奪取河南地;

3、遠征大宛,震懾西域36國,開啟中國治理西域歷史;

4、設立中朝,削弱相權,開啟太監專政的窗戶;

5、設置刺史等監察制度;

6、實行推恩令,削弱同姓諸侯;

7、實行察舉和徵辟制,制度化人才招募;

8、創立年號;

9、獨尊儒術,創建太學;

10、建立樂府;

11、廢除漢初的顓頊歷,實行太初曆;

12、鹽鐵專營,壓制商業。

漢武帝的問題是:

1、軍事上大肆出擊的國力是在漢高祖、呂后、漢文帝、漢景帝四代人努力基礎上,漢武帝留給兒子漢昭帝是一個殘破的帝國,如果沒有以霍光為核心的昭宣之治,漢武帝很可能真的成為漢五帝。

2、絲綢之路,不是因為漢武帝才有,是因為張謇出塞而得到漢初官府的正式承認。

3、獨尊儒術,導致後世思想禁錮、沒有進步;

4、鹽鐵國營,壓制了商人群體的發展,商人不再有以財富為基礎的政治動能。

總之,簡單的說,漢武帝把曾祖父母、祖父、父親四代人辛辛苦苦種的樹砍了,造了一間漂亮的房屋,留給兒子漢昭帝一個殘破的莊園。

雖然有不錯的成就,但漢武帝就是一個敗家的二世祖!在能力上,差劉邦太遠了!

巫蠱之禍,就說明漢武帝才能不足:

奉漢武帝命令做事的江充、劉屈旄等因為太子劉據的死,從有功之臣變成罪臣。這是漢武帝對西漢法治的一次大規模破壞——因為這些被殺的官員都是遵守西漢律法和漢武帝命令行事的,最後卻身死家滅。

類似網友所說的,王思聰被稱為國民老公,不是因為他很帥或者能力高,而是因為他爸爸的萬達集團資產。

難道王思聰能力比他爸爸強?若是如此,王思聰的投資就不會受到抵押、查封等重大挫折。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皇帝都不如自己這個國家的開國皇帝,就像朱棣,即便非常英明神武也不如朱元璋,趙光義即便非常不錯,依然比不過趙匡胤,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那是因為在封建王朝當中任何一個皇位的更迭,任何一個王朝的誕生,都需要面臨諸多壓力,而任何一個開朝皇帝基本都是從死人堆裡面爬出來的。

事件回顧

但是在歷朝皇帝當中,漢武帝是個例外,因為漢武帝通過一系列作為直接奠定了大漢王朝的基調,更要命的是漢武帝時期的所作所為,以及當時的軍事、政治、經濟等系列變動,足以讓整個漢朝名垂青史,而我們現在自稱為漢族人,也與漢武帝有著很大的牽連。

漢朝相比於其他朝代而言,名聲似乎並不太好,最主要的一點便是劉邦本身的個人形象受到了很大的詆譭,當然這其中的部分因素也是劉邦自作自受,閒著沒事瞎折騰,最終把自己的名聲給折騰完了。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之下,劉邦所給大家的印象往往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為了那些似有似無的東西,可以拉下臉面去做任何事情,什麼尊嚴什麼面子,什麼人格,在劉邦眼裡恐怕連一個燒餅都不如,只要能夠讓自己當皇帝,只要能夠讓自己戰勝項羽,只要能夠讓自己的地位有所提升,就算馬上讓劉邦跪下,他也會樂呵呵的跪下,並且給你叩三個響頭。

沒錯,這就是事實

漢武帝是整個漢朝非常有能力、有魄力並且夠硬氣的皇帝,相對於其他的皇帝而言,漢武帝是主動向北方匈奴發動進攻的皇帝。

這一點需要隆重介紹一下,因為在歷朝歷代當中,北方是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哪怕是秦始皇時期也需要修建長城來進行防禦。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騎馬,而且速度很快,行軍作戰他們從來不跟你玩明的,往往是趁你不注意,騎著幾千匹戰馬過來打一場就跑,屬於典型的邊打邊跑策略。

騎兵相對於步兵而言,有著先天的優勢,最主要的優勢之一那邊是速度方面,而針對於此,好像絕大多數封建王朝都無能為力,但漢武帝是個例外。

漢武帝是典型的誰不服就要捶誰,在這一系列的行動之下,表面上來看,似乎耗費了大量的國力,耗費了大量的資金,但與此同時漢武帝提高了整個漢朝的國際地位,極大地提升了民族自尊心和民族榮譽感,甚至在短時間之內將漢朝排到了世界最頂尖的那個位子之上。

而這一切的成就以及這一切成就背後的諸多貢獻,通通都是由漢武帝來做決策的,他的執政期間內很少有昏庸的事情發生,更多的是兼聽則明,對於朝廷大臣的任何意見和建議都會仔細考量,與此同時,對外的大型戰役上基本出於一個不敗將軍的狀態。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