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幼時為了湯和殺地主的牛,做皇帝后殺盡功臣也不殺他,湯和有何過人之處?

湘西木魚


《明太祖實錄》、《龍興慈記》記載: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雙病亡,為餬口替田主劉德放牛牧羊,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困窘日子。據說少年朱元璋有主見、有謀略、有擔當,因而在小夥伴中甚有號召力,村裡的孩子都聽他使喚。

某日,天已過午,在野外放牛的孩童們肚子餓得咕咕叫,又不敢回家,怕遭田主責罵。和元璋一同看牛的同村發小湯和、周德興、徐達等人紛紛喊餓,有人說從沒吃過肉,只有財主才能吃肉,不知滋味如何?一番話說得大夥兒哈喇子流了一地。朱元璋一向有主意,他忽然一拍大腿,喊道:“你們都說不知肉味,放著眼前現成的肉卻不知一試,豈不呆嗎”?夥伴們一聽,面面相覷,渾然不解其意。

朱元璋也不吭聲,從牛群裡牽出一頭小牛犢來,用繩子捆住牛腿,周德興恍然大悟,趕緊抄起一把砍柴利斧,對準牛頭,手起斧落,牛犢慘叫一聲,訇然倒地。湯和、徐達等興奮地上前幫著剝皮割肉,洗剝乾淨後,撿些枯枝敗葉,架上兩根木棍,將牛肉掛上,燃起火來,也沒有調料,一邊烤一邊吃,個個狼吞虎嚥,大快朵頤。不一會兒,一頭小牛犢就剩一張皮、一堆骨以及一條牛尾巴了。彼時已經夕陽西下,山下的小村莊裡炊煙裊裊,該趕牛迴圈了。吃飽喝足的熊孩子們忽然想起一事:牛少了一頭,該如何向田主交待?大家大眼瞪小眼,誰也想不出對策,剛才光顧吃,都沒考慮後果,於是你怨我,我怨你,吵吵嚷嚷。

朱重八站出來拍著胸脯說:“主意是俺出的,責任俺來負,不會連累眾哥們的”。他果然有辦法,令群孩挖坑將牛皮埋了,用土將地上的血跡掩蓋,將牛尾巴插在兩塊大石頭中間的縫隙中,然後告訴大家該如何如何對答。回去後,田主劉德清點牛隻,發現少了一頭,大夥異口同聲說牛犢鑽進石縫中被卡住了,怎麼拉都拉不出來了。這有些孩子氣的“計謀”如何能誆騙住精明的劉德?朱元璋倒也不食言,他挺身承擔了一切責任,遭劉德一頓暴揍後,被趕回了家,雖然受了皮肉之苦,還丟了飯碗,但夥伴們卻很佩服他敢作敢當的性格,對他很是信任,於是心甘情願地把他當大哥對待,對他言聽計從。

元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空前尖銳,紅巾蜂起,天下大亂。因走投無路而入皇覺寺當行腳僧的朱元璋投到了淮西紅巾軍元帥郭子興的麾下。後來,郭子興病死,朱元璋成了這支隊伍的首領。在各路義軍中,屬朱元璋的淮西紅巾軍軍紀最嚴明,加上他待人謙恭,麾下人才濟濟,文有李善長、馮國用兄弟、陶安等運籌帷幄,武有徐達、常遇春、湯和、鄧愈等能征善戰,終於屢戰屢勝,脫穎而出,成為各路義軍中戰鬥力最強悍的精銳主力。

《明史》記載: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率軍攻克集慶(又稱應天府,今南京)後,小明王韓林兒的大“宋” 政權任命他為平章政事、左丞相,朱元璋利用這一有利時機招賢納士,並採納大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發展生產,且耕且戰,為後來掃平群雄、全取天下點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隨著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四先生”的加入,在這些有識之士的輔佐下,朱元璋如虎添翼,魚化為龍。

他對內獎勵農耕,對外攻城略地,屢屢挫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逐漸佔領了蘇、浙、皖、贛等大片地區。

元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與陳友諒決戰鄱陽湖,大敗友諒。次年正月,元璋稱吳王。至正二十六年,他發佈《平周檄文》,雖仍用小明王龍鳳年號,但已隱隱流露出稱帝自立的野心。次年九月,他攻克平江(今蘇州),俘虜張士誠,滅周;又逼降方國珍,將盤踞南方的各股割據勢力一一肅清,遂派徐達、常遇春統兵二十五萬大舉北伐。北伐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元順帝倉惶北遁大漠,結束了元朝對中原的統治。至正二十八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國號大明,是為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此後,明軍先後平定了西北、西南、東北等地,統一了中國。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有功之臣,以李善長、徐達為左、右丞相,其餘的功臣均封侯賜爵、賞肥田美宅。史載,湯和和朱元璋是同鄉,都是濠州鍾離 (都是安徽鳳陽)人,兩人自幼相交,彼此知根知底,交情非同一般。湯和為人謹慎,寡言語,機敏多智。元至正二十三年(1352),湯和參加了郭子興紅巾軍,積功升千戶。朱元璋還是在他的邀請、介紹下才投到郭子興麾下的。湯和雖然為人低調,但打起仗來卻很勇猛,且智勇雙全 。後來他隨朱元璋渡長江、攻集慶(南京)、取鎮江,身經無數惡戰,屢屢挫敗元軍,立下很大戰功, 遂被攫升為統軍元帥。

至正十七年(1357),湯和奉命鎮守常州,曾多次擊退洶洶來犯的張士誠部。至正二十七年(1367),被元璋拜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逼降方國珍部。隨後,他乘勢率軍由海路進入福建,一舉生擒盤踞延平(今福建南平)的梟雄陳友定。

他還隨大將軍徐達一起率大軍北征山西、甘肅、寧夏等地,屢建功勳。朱元璋封賞開國功臣時,湯和被封為信國公,賜爵中山侯。

後來,朱元璋開始為子孫“削棘”,大肆屠戮功臣,通過郭桓、胡惟庸、藍玉、空印等案,四方構陷,八方株連,共有十五萬人先後罹難,乃至大明廟堂“為之一空” 。

經此浩劫,功臣宿將得以善終者只有寥寥幾個:信國公湯和與朱元璋是一個村的,從小一起放牛,成人後一起征戰,對朱元璋刻薄寡恩的性格脾氣自是瞭如指掌。徐達、李文忠、藍玉等人死後,他深知朱元璋一心要解除諸將手握的軍權,又不好意思直接說出口,再不交權恐怕就會有塌天之禍。湯和本就淡泊名利,又深諳急流勇退的道理,為自保,遂主動交出兵權,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大喜,不僅立刻答應,還派官員為他在濠州鍾離修築了一座豪宅,並大加賞賜,禮遇甚厚。其餘倖存的功臣宿將還有曹國公李景隆、武定侯郭英等等數人。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湯和病逝,享年69歲。他是極少數得以善終的明初開國功臣。後被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湯和最後得以善終,有老朱晚年對童年美好的懷念,更多的是湯和這個人下面幾個原因:

  1. 兩人知根知底,關係從小就好。和朱元璋是發小,湯和是個朱元璋一個村的,比朱大了三歲,小時候一起給地主家放牛,還偷過一頭牛,一起殺了吃了。可見兩個人小時候是有過患難經歷的,感情基礎比較好。
  2. 湯和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尊敬有加。湯和先在郭子儀軍中幹上了千戶,然後邀請朱元璋參軍,在他手下乾的時候,湯和就對朱元璋很好。很快,朱元璋幹到了湯和的上司,湯和仍然一心為朱元璋唯親,聽從他的安排,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到郭子儀去世,朱元璋接任,此時有很多人並不服從朱元璋的首領位置,而湯和是第一個支持朱元璋的人,幫其順利渡過了困難的時期。

  3. 湯和懂得審時度勢,及時放棄兵權。大明建國之後,湯和又帶兵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從候被封為國公,此時,湯和知道朱元璋已經對開國功臣痛下殺手了,就及時交出了兵權,告老還鄉。
  4. 湯和懂得低調做人,做事不逾規。回到老家以後,湯和深知自己的行為會影響到自己的性命,所以他非常低調,像閒雲野鶴一般,不斂財,也不與鄉紳和官員過多交往。終於得以善終。

湯和可以善終,一是自己的豁達,二是與朱元璋的感情,也可是說自己把自己變得沒有威脅了。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朱元璋在歷史上殺盡功臣是很出名的。但是卻沒有取湯和的命,我想有兩個原因:

首先他和朱元璋是發小,而且這個發小關係是特殊中的特殊,人都是念舊情的,朱元璋在當皇帝以後雖然殺盡眾臣,但是念及湯和的發小關係,內心還是有那麼一點點的憐憫的。但是發小關係並不是湯和倖免的主要原因,只是一個基礎性原因。

我想湯和之所以未被殺,還主要是因為湯和的小心謹慎和功成隱退。在長期的征戰中,湯和也逐步看清了朱元璋的為人,因為屁股決定腦袋,自己到了皇帝這個位置就要在這個位置上考慮事情。大人物是站在他的位置上權衡利弊的,他所在的位置決定了他首先考慮的就是鞏固住自己的皇權和大明王朝的江山。

這樣他就不得不清除掉身邊的文臣武將,但是湯和是一個聰明人,在長期的征戰中早就把朱元璋這個人看透了。人家在征戰中認真服從朱元璋指揮,做到絕對服從,這一點老朱很高興。其實,人家湯和不爭功,淡泊名利,和他同等的將領都封公了,他即使被侯,也沒抱怨。

最主要的還是他的審時度勢,主動隱退。還未等朱元璋開口,主動便主動返鄉隱居起來,回家後遊山玩水,不問世事;不結交權貴,慎獨謹慎;不議論政事,免去猜疑,這些都讓朱元璋很放心。在這一點上湯和做的很出色,這是主要的,又加之發小關係和引路人的角色起了一定的影響和作用,才使得湯和保住了自己。


聽月談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湯和這可是個明白人,軍事能力咱就不說了,雖然比不過徐達,常遇春這些個名將,一般的大胳膊小腿的,也掰扯不過人家的。

但讓俺來說他這揣摩人心的能力比軍事能力更勝一籌,劉伯溫劉基這都欠點火候。咱就不說揣摩別人,尤其是揣摩朱元璋,一摸一個準,不然跟著朱元璋一起起事鬧騰的小夥伴,這地盤開大了,都能容下一個帝國的時候,獨獨他落了個善終,其他人都不得好死。

話說,讀史可以明智,那麼今個咱就把湯和的事掰扯掰扯和大傢伙聊聊。

小時候的湯和

話說湯和和朱元璋,這不僅僅是同鄉,而且還是一條街面上,光屁股溜達大的發小,一起吹鼻涕泡,一起玩鳥泥,就這情義一般人還真比不了。

當年一幫子小屁孩聚集起來給東家打工放牛,兩人還是一起的。

還一起餓了,一起扒了牛的皮,一起抽了牛的骨頭,不管不顧的一起烤了一頭小牛犢子吃了。

為了這事,朱元璋不僅丟了差事,還遭到一頓毒打。

您就說吧,倆人都掰扯到這份上了,情義當然深厚了。

也因為如此,湯和深深的知道,朱元璋這人要麼不做,要麼就一定會把事做絕了。留後路,這三字壓根就不在朱元璋的字典裡。

但這三字在有著相同情義,也一起吃過牛犢子的周德興不明白,落了全家被殺的死局。

所以打小湯和都很尊重朱元璋,朱元璋杵到前邊,他總是落後半步,甚至更多,他明白自己的位子在哪?

說道這裡,您千萬可別不信。

再大一點的事

想當年朱元璋全家捱餓,父親餓死,母親餓死,大哥一家子全餓死,順帶三哥當了人家的上門女婿的時候,湯和已經帶著十幾個人參加了起義軍。

當湯和都熬成了千戶的時候,朱元璋還蹲在皇覺寺做和尚呢,過著吃一天飯,撞一天鐘的日子。

這不湯和知道了朱元璋的地址,一傢伙就寫信給老朱,讓他和自己個一起帶兵。

咱說造化弄人,其實老朱開頭的時候,就一個想法,有口飯吃,有個疼自己的老婆給自己縫縫補補,弄幾個大小子,隨便起個名字,啥朱九六,朱三四啥的,這就得了,也沒啥大的想法,一輩子糊弄糊弄也就過去了。

擱皇覺寺當和尚,那也是為了那小肚皮能吃飽了而已。但架不住老天爺他就不答應,非要找個人,要舉報他(湯和的信),這要是舉報成功了,這小命可就沒了。

那會大元已經是強弩之末,就等著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他了。大傢伙也知道,這老朱就是這最後一根稻草,沒得說了,老朱直接就奔著湯和去了。

話說,老朱這人長的不地道,瞅見過月牙嗎?他那張臉就這樣,腦門突突著,下巴突突著,到了地,想要投軍。

郭子興(湯和的頂頭上司)好懸沒把他給剁了,以為是大元派來的間諜。

等把這事掰扯清楚了,郭子興也就賞了他一個九夫長的職務,擱現在也就是個班長。

但湯和可不這麼看,他可是千戶,擱現在少說也是個團長。

但凡湯和和朱元璋湊一塊,還是向小時候那樣,老朱杵前頭,他蹲在後邊跟著。您要知道這倆人開頭的地位不僅懸殊,而且湯和還比老朱大三歲,您要擱在紅巾軍裡頭,湯和算是領路人。

但湯和可不這麼認為,他一直就把自己個當朱元璋的小弟看待,這也是湯和能得善終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打仗的事

話說湯和把朱元璋給坑到了當皇帝的路上,但這一路走過來,這湯和可真是至死不渝。

後來朱元璋在紅巾軍中一路可就崛起了,畢竟是塊金子,您擱那他都發光不是。

就在這紅巾軍的隊伍裡,別人都不聽朱元璋的話,畢竟他出道晚,論資排輩也輪不到他朱元璋。獨獨這湯和豎著倆耳朵聽著,您老朱說吧,這事咋幹,一條道俺就跟著你幹到底了,就算是黑的俺也認了,大不了咱再重新來一把。

所以小時候玩鳥泥和一起啃牛犢子的情義,加上出道之後聽指揮的情義,湯和在老朱的心裡不可謂不重。

朱元璋表示很喜歡湯和,但當朱元璋這個平臺容納了徐達,常遇春這些個名將之後,湯和的地位就開始靠後了,畢竟論軍事能力湯和差這兩位可有一截。

當然湯和也沒啥怨言,該幹嘛幹嘛。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那麼湯和和朱元璋就沒有啥衝突嗎?”

瞧你說的,這小兩口日子過久了,還有一個七年之癢的,鍋臺做飯做久了,還有一個鍋勺碰鍋簷的時候,倆人起矛盾哪能沒有呢?但也僅有一次。

唯一一次的衝突

其實這也不算啥衝突,當年湯和奉命蹲在常州這地防守,結果好死不死的周圍全都是敵人,張士誠那私鹽販子,瞪著倆大眼珠子玩命的盯著他,還時不時的搞個間諜啥的,往湯和的地盤上溜達。

大傢伙也知道,開頭的時候,朱元璋是在張士誠和陳友諒兩人之間生存的小蘿蔔,兩人要是掉起膀子弄他,一傢伙就能擠掉老朱。

湯和那叫個小心謹慎的防守,話說這事還真不好弄,期間張士誠還時不時的搞點小動作弄他一下,這讓湯和不好受。

“咋弄呀?”湯和想問問老朱。

可老朱就沒功夫搭理他,連一句回話都沒有。

這一下子,湯和就鬧點小脾氣,蹲在家裡的屋脊上喝酒,吹風。他就感覺自己的處境,就和屋脊差不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不然都得掉下去,可問題是他的屋脊在哪,沒人告訴他,哎!

“騎虎難下啊!”湯和自己個蹲在屋脊上發了一通牢騷。

得咧,這事後來讓老朱知道了,老朱心裡有了個小疙瘩。

所以有人就說了,開國六公爵裡頭塞了個文臣李善長,也沒把湯和塞進去,原因就在這裡。

可讓俺看,老朱確實是個小心眼,但也不至於這麼小心眼,咱看事情,不能單獨拿出來瞅,這要擱到大局上瞅。

湯和沒有進入六公爵裡頭,何嘗不是老朱拿這事敲打一幫子老哥們,老傢伙。

“瞅見沒,俺這領路人,光屁股長大的發小都沒當公爵,把公爵給了別人了,其他人消停消停,吵吵啥?做啥事,咱得論功勞來,誰讓他湯和舟山作戰被人偷襲,丟了咱大明兩指揮使,不辦你就不錯了!”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湯和這就讓朱元璋給做了個樣子,畢竟論功行賞這種事,弄不好就要出亂子不是,所以湯和在開國的時候,就撈了一個侯爵。

這不八年後,湯和還是撈了一個信國公回去。

後來的事

後來沒有戰事,湯和蹲在朝堂上乾脆就做起了啞巴,畢竟他就是個武官,您沒事跑到文官堆裡搞事,這搞不好就要進入朱元璋的眼珠子裡。

所以這個時候的湯和是謹小慎微,不該問的不問,就算是該問的,你老朱沒問俺,俺也不搭話。

因為湯和知道,朱元璋這人可是有個有主見的人,一旦他拿話來問你,基本上他的肚子裡已經形成了計劃,所以操哪閒心幹嘛?

當年李善長的淮西集團和劉伯溫的浙東集團,擱朝堂上斗的你死我活的,最後劉伯溫敗了一層,結果就是浙東集團敗了稀里嘩啦。

其實明眼人瞅到這裡,都知道朝堂上就剩下個淮西集團,老朱能讓淮西集團一家獨大嗎?顯然不能,這不後來就收拾了淮西集團。

而李善長作為淮西集團的靈魂人物,老朱老早就想弄他了,但因為李善長畢竟是有功的,不能隨隨便便的弄了,他就差最後一根稻草了。

趕巧了,李善長想要修房子,最後就找到了湯和,讓他找三百人來修一修。

得咧,湯和那就是朱元璋的肚子裡的蛔蟲,回頭就把李善長給賣了,最後一根稻草落到老朱的手裡,李善長也就玩完了。

其實,這事有人說是湯和出賣了李善長,但照俺看,湯和何嘗不是自保。

那會老朱的眼線遍佈天下,這三百人的事是瞞不住老朱的,與其最後被挑開,還不如自己挑開了了事。

這不後來,老朱不想老人們把持著兵權,湯和又是第一個找機會:“俺老了,這打仗的事幹不了了,這就想著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的退休了。”

你說老朱這是瞌睡了,湯和又給送來了枕頭,榜樣的力量又給樹立了起來,立馬就解除了湯和兵權,還在鳳陽這地給湯和修了個大宅子。

賞賜的黃金布匹啊,那都是雙份的,一份是湯和的,一份是他老婆的。

這馬骨頭有了,就等著其他人效仿了。

您就說吧,湯和都做到這份上了,老朱還能幹嘛呢?

後來湯和得病,已經不能說話了,其實擱現在也就是腦血栓,朱元璋專門去瞅了瞅湯和。

老哥倆還能說啥,用手摸著這湯和,啥也不用說了,老朱自己慢慢的說,說他們的家鄉,說他們的戰鬥,說他們的艱難。

因為只有這個老蛔蟲,才能知道老朱想啥,但這個老傢伙也快死了。

死後,老朱追封湯和為東甌王。

好了,今天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在大明朝,跟隨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武將功臣裡面,湯和才真正算得上是大人物大智慧的人。隨著大明的建立,朱元璋大開殺戒,文臣武將,能夠倖免者不多,湯和是極少數善終者之一。為什麼湯和能夠做到善終呢?他到底有何過人之處或者大智慧?我們一起來看看。

生逢亂世,一條街的玩伴不相忘。

湯和與朱元璋同出生在今安徽鳳陽一個貧困的村莊,在同一條街上長大,湯和小的時候很喜歡騎射,經常帶著街上的小孩子一起玩打仗的遊戲,有將來做大將軍的理想壯志。長大後的湯和身材魁梧,機智敏捷,且善於謀略。

元末農民軍起義如火如荼,公元1352年,湯和帶領十幾個老鄉參加了郭子儀的紅巾軍,不久即因作戰勇敢被封為千戶,這時候,湯和就給還在皇覺寺當和尚的朱元璋寫信,邀約他參加起義軍。當時天下不平,老百姓如在水深火熱之中,皇覺寺的供應也難以為繼,朱元璋在寺內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參加了義軍。

湯和之所以寫信給朱元璋參加義軍,主要還是因為兩人曾是兒時的窮困玩伴兒,希望給朱元璋一口飯吃,另外朱元璋少時也有壯志,湯和希望增添人手,能夠在元末的亂世之中分的“一杯羹”。

南征北戰,朱元璋大顯身手不焦躁。

朱元璋跟隨湯和參加義軍之後,大顯身手,比湯和更加厲害,戰功赫赫,逐漸展現出一個軍事家和政治家的水準。後被郭子興提拔為鎮撫使,級別高於湯和,當時很多將領都和朱元璋同輩,不願屈於朱元璋之下,朱元璋從大局著想,自己重新組建了一支幾百人的隊伍,重新創業,其中就包括湯和。

在這樣的情況下,湯和沒有顯露出焦躁和不平的情緒,他認為朱元璋的確比自己的能力要強,所以甘願和朱元璋一起創業。隨著朱元璋逐步消滅元政府及地主反抗軍,與張士誠和陳友諒決戰,湯和因為戰功卓著,深得朱元璋信任。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湯和與徐達等高級將領繼續平定周邊,直到1385,即洪武十八年,湯和還在征討思州蠻族叛亂,時年湯和已經59歲。湯和於洪武十一年被晉封為信國公。

洞察天威,交兵權不串聯保平安。

洪武二十一年,即公元1388年,朱元璋60歲,湯和62歲,朱明王朝的江山外患皆除,內部環境已經趨於穩定。朱元璋擔心朱家的江山落入手握重兵的武將之手,便有了剿殺功臣的計劃。

湯和洞察到朱元璋的天威,於是對朱元璋說自己身老多病,請求告老還鄉,交出自己的兵權。朱元璋雖然假意挽留,實則心中十分高興,便準允湯和辭職,並給他在鳳陽老家修建府邸以安享晚年。

1389年,倭寇在江浙沿海縱患,朱元璋請湯和再次出征,湯和沒有拒絕,他在江浙等地築造了59座城池以防倭患,再次得到朱元璋的肯定。湯和完成任務後,依然交還兵權,毫不留念,朱元璋對他及全家妻兒賜金賜銀,重重獎賞。

據說,即便如此,朱元璋對湯和也並不十分放心,常派人監視湯和,但是湯和一不和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串聯,二不亂評妄議朝政,只和鳳陽老家的一些普通士紳或者百姓來往,所得賞賜也經常分與周邊的百姓。

據說他還養了上百名小妾以消除朱元璋的懷疑,恐是傳說,不足為證。總之湯和不像李善長貪權,不像藍玉驕霸,時刻避免與朱元璋發生衝突,從而獲得朱元璋的好感和信任。

以上三點易說不易做,大明的很多功臣之所以被朱元璋誅殺,有的是貪慕權力,有的是貪墨錢財,有的是驕橫霸道,像湯和這樣低調沉穩的人不多,故而能夠得以善終。

至於說到朱元璋小時候為湯和殺牛的事,沒有正史記載,估計來源於野史傳說故事,不足為信。湯和之所以得以善終,還是在於他不貪念權力,不干預權力,不影響權力,在朱元璋皇權高度集中的條件下,只有遠離權力才可能安身立命,湯和做到了。


青燈問史


湯和在激流中能全身而退,在血雨腥風中能壽終正寢,他的確有高明的為人之道和為官之道。洪武年間許多功臣被殺,其中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葉升、馮勝、宋濂、傅友德等無一倖免,只有信國公湯和平安活了下來。



一、湯和和朱元璋有不同尋常的關係。

史載,湯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他和朱元璋同是鳳陽人,二人還在同一條街上長大,湯和比朱元璋大三歲。也就是說湯和和朱元璋二人是一塊光屁股長大的玩伴,他們一塊給地主放牛、搗鳥窩、一同忍飢挨餓,偷地裡的東西吃,還一起偷殺了地主家的牛吃肉。湯和童年時就有壯志,在和朱元璋一塊嬉戲玩耍時,喜歡聽朱元璋指揮,他坐鎮指揮帶領眾兒童練習騎馬射箭。

朱元璋和湯和兩個壯志小兒從小關係就很鐵。朱元璋有老鄉情節,他當了皇帝后不忘父老鄉親,經常請家鄉父老來皇宮做客,朱元璋親自作陪,好酒好菜金銀禮品相贈,朱元璋對老鄉、玩伴湯和自然有一種無人替代的老鄉情。

二、湯和是朱元璋的引路人

1352年,26歲的湯和參加郭子興的起義軍,升官為千戶,而此時朱元璋還在皇覺寺唸經幹雜活。湯和發達不忘好哥們,寫信邀請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集團,並一直幫助朱元璋,為老朱在郭子興面前美言。朱元璋的長相異於常人,又因表現出色,郭子興就把心愛的養女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從此朱元璋在事業上平步青雲,愛情事業雙豐收。



三、湯和的眼界與眾不同

朱元璋初到郭子興這個公司時,湯和的資格比朱元璋老、年齡比朱元璋大、官位比朱元璋高,但對朱元璋這個剛入職的新人,不但不擺任何架子,而且對朱元璋還屈尊相待。他用一雙超凡的眼睛,看到朱元璋定會有龍騰虎躍的那一天。這個公司裡的眾多高層根本不拿朱元璋當回事,只有湯和對朱元璋至始至終都畢恭畢敬,關鍵時刻為朱元璋樹立不少威信,這讓朱元璋心存感激,把他的恩情牢記心中。

“從取和州。時諸將多太祖等夷,莫肯為下。和長太祖三歲,獨奉約束甚謹,太祖甚悅 之。”《明太祖實錄》

四、湯和盡忠職守且是朱元璋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元璋這隻鴻鵠有更遠大的志向,他不願受制於人,想另闢門戶,擁有自己的一片江山。儘管朱元璋被提拔為鎮撫,他寧願放棄手下700多人的隊伍,湯和選擇陪他一起沉浮。



湯和有勇有謀打起仗來像一頭勇猛的獅子,多次擊敗張士誠部,接著繼續出生入死,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湯和為徵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湯和、廖永忠等進攻延平。圍城十日,城破,陳友定自殺未果,執送應天處死。又平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

五、湯和在功名利祿面前,懂得進退,讓朱元璋感到他對大明江山無任何威脅。

朱元璋登上皇位後大封功臣,只給了湯和一頂中山候的帽子,按功勞封賞湯和的官職不該比其他人還低,但湯和的這個官職卻低人一等,也可能是老朱有意為之。此時的湯和明處暗處都沒有表現出任何怨言和不滿的情緒,仍然不減對戰鬥的熱情。這也正是考驗他為官、為人之道的重要時期。



洪武三年(1370年),明軍北伐,湯和受命在明州造船運糧。接著湯和被授以偏將軍,跟隨徐達西征。同年五月,湯和隨徐達攻佔興元(今陝西漢中)。

洪武四年(1371年)拜徵西將軍,率廖永忠、楊璟等部由瞿塘趨重慶,大軍進至重慶,明玉珍病逝,其子明升降明。跟隨徐達北伐,伯顏帖木兒降……

在打仗過程中,湯和有做的令朱元璋不滿的地方,他都會誠懇接受批評。例如洪武四年,他和傅友德、廖永忠等分路進軍重慶。凱旋而歸後,其他人都受到朱元璋的表揚和嘉獎,只有他受到了批評,而且當眾批,說他進軍不迅速、態度不給力,嚇得湯和磕頭如搗蒜,連聲認罪。

後來朱元璋在封他為信國公時,仍然列舉他在常州時的過失,還命人刻在世襲憑證之上,湯和一再謝罪,反省自己的過失。

朱元璋立的太子朱標,還有太孫朱允炆,性格都太溫柔仁厚。朱元璋很擔心將來的儲君玩不轉這些戰功赫赫的老臣。歷朝歷代,大臣謀朝篡位歷歷在目,朱元璋真怕自己死後會出現類似劉裕、曹操、司馬懿、趙匡胤等這樣的危險人物。因此他不得不在自己駕崩前幫子孫後代掃清障礙。

據《名山藏》記載,

一日太祖又大開殺戒,太子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不作聲。第二天故意把一條棘杖放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難色,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後來朱元璋大開殺戒,歷經胡惟庸案和藍玉案,被殺官員多達三萬餘人,功臣幾乎被他殺絕。)

湯和本來也屬於這個棍子上的“刺”,但他選擇主動退去,不貪戀權勢,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湯和被封為信國公,聰慧機敏的他看出來朱元璋想要“除刺”,於是就找了個合適的機會主動上書給朱元璋,說自己年來體衰,請允許自己告老還鄉。並徹底、乾淨利索地交出兵權。朱元璋看到湯和做出來的正是自己心中所想,十分高興。立刻批了他的辭職信,還拿出大量的銀子讓湯和在老家購置房產。

《明史湯和傳》記“帝春秋浸高,天下無事,意不欲諸將久典兵,未有以發也。”(也就是說老朱對兵權在握的老臣不放心)湯和第一個自請解除軍權:“和以間從容曰:‘臣犬馬齒長,不堪復任驅策,願得歸故鄉,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悅。”

六、做人做事認真負責獨受恩寵

歸鄉期間朱元璋有需要他的地方仍然義不容辭。當時明朝邊境倭寇侵擾,朱元璋對他說:“你雖已年邁,再請你替朕一行吧!”湯和欣然應允。他到實地巡視後,決定在江浙沿海一帶築城59座。

他在修工程的過程中,嚴格排查豆腐渣工程,絕不允許偷工減料,所以這些城池異常堅固,經久不腐,直至嘉靖年間還在使用,使江浙一帶百姓在倭寇侵擾下能得以自保,老百姓感激他為他立廟祭祀。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湯和帶領家眷向朱元璋告辭還鄉。

朱元璋十分高興,賜他黃金三百兩、白金二千兩、紙紗三千錠、彩幣四十多套,賜給其夫人胡氏的物品也一樣多,並且下詔褒獎,諸功臣無人能與他相比。從此以後,湯和每年一次上京朝見。

史載,“湯和為人謹慎,沉敏多智”。

湯和至死都在保持低調做人,他返鄉後還嚴格要求家人:堅決不能違法,要善待鄉鄰,憑良心做人做事。他閒來就遊山玩水、喝茶下棋、育兒抱孫,不結交各地官吏鄉紳,迴避國家大事。他讓朱元璋看到,他只是個貪圖享受、與世無爭的小老頭。朱元璋對他自然放心。他的子孫爵位也一直傳至明朝滅亡。


《明史·湯和列傳》:湯和晚年為人更加恭敬謹慎,入朝所聽到關於國事的議論,不敢向外洩露一句。他有妾百餘人,生病之後便全部用錢將她們打發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賞賜,大多分給了家鄉的鄉親們,每當見到布衣時的故交遺老時,湯和總是顯得非常高興。

洪武二十三年的大年初一,湯和在南京病重失語。朱元璋親自看望,流淚不止。朱元璋讓他回鳳陽養病。到了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生怕湯和來日不多,派人接他來南京,直接特批讓他坐車進宮,朱拉著他的手,和他回憶兒時的人和事,回憶當初起兵時的艱難。

“手拊摩之,與敘里閈故舊及兵興艱難事甚悉。”

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湯和死去,時年七十歲,朱元璋追封他為東甌王。

綜上,湯和低調做人認真做事、忠於職守、不貪官位、把自己位置擺到恰到好處,他淡泊功名利祿,對上司極為忠心,知進退,懂規矩這的確是湯和的高明之處。在亂世立功,在和平年代能壽終正寢這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正是由於湯和的高明才使他成為當時是最幸運的人。


小姐姐講史


其實不僅是湯和,實際上來講,徐達他因為吃了燒鵝,然後病發身亡,這個事也不能夠相信!總體來講,朱元璋對自己這批老弟兄還不錯,只要你們不去參加淮西勳貴集團,你就有可能善終。

其實一開始的時候,朱元璋剛剛創立了明朝,大家都是從戰壕裡面滾出來的生死弟兄,不至於說因為權力爭鬥的問題,朱元璋對自己曾經的生死弟兄下手,所以對於李善長為了防止出現類似於劉邦一樣的悲劇,把自己的淮西勳貴抱成一個團,朱元璋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在這個時候,湯和就展現出了自己非同尋常的政治眼光,朱元璋起義那會兒,他指揮手底下的將領根本就指揮不動,誰也不聽他的,當時只有湯和老老實實的在朱元璋手底下聽他的指揮,為朱元璋對這個老兄弟也是抱有一種感激之情的,朱元璋後來開國工臣裡面封侯,湯和更是表現的既不鞠躬,也不自傲,而且不去爭搶,朱元璋對這個兄弟表示十分滿意。

在李善長,這能夠更加把控朝局,組建了淮西勳貴集團以後,湯和跟這個集團的利益往來相當少,他不像胡惟庸,李善長那樣,甚至於希望利用這個集團來完成自己的某些事情,他更多的對朝堂之上的各大集團表示敬謝不敏,我既不參加,誰也不反對誰,我就作為一個孤立的臣子,但是又不同於劉伯溫那樣的,手裡沒有權力,像亂世浮萍一般,(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湯和手裡面有兵權,而且是整個朱元璋集團裡面的老大哥,誰也不敢招惹他,因此湯和可以穩穩當當的一直度過洪武前20個年頭。

他自己不用像胡惟庸那一樣受到朱元璋的猜忌,又不用像劉伯溫一樣被別人給害死,自己還無處申冤。

一直到洪武21年,胡惟庸案爆發以後,朱元璋開始清洗一些新權貴,就是藉助胡惟庸,爬起來的那些朝堂之上的文臣武將,但是在這個時候,他並沒有去處理曾經的淮西勳貴,因為這個時候朱彪還在,蘭玉還在,兩個人之間的友誼還在,所以這也是淮西勳貴的一道保命符。

但是,湯和卻在這件事情裡面嗅到了危機。胡惟庸何許人也?胡惟庸是當朝宰相,跟淮西勳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於有的淮西勳貴將領就在他手底下聽用,這樣的人你都敢殺了,更何況是那些淮西勳貴曾經乾的那些荒唐事,遲早會被你給清算,所以在朱元璋還沒有動手對付懷胥勳貴的時候,湯和自己站出來,主動選擇放手,他把兵權給交出去了。

朝堂之上都是自己的老弟兄,又沒有人能夠威脅他生死,冰泉現在在手裡面簡直就是一塊燙手山芋,我以乾脆就把這個軍隊直接交還給了朱元璋,自己選擇告老還鄉,朱元璋當然是不答應,他也不明白自己這個老弟兄究竟看到了什麼,但是湯和想要離開的心思,沒有人能夠阻止。

也顧及到這位老兄弟戎馬一生為自己付出了這麼多,年紀大了,想要回家享福都不行,所以朱元璋你就同意了他的奏請,讓湯河遠離了是非之地,從此湯和和朝宗的太子和淮西勳貴一點關係都沒有,這才是他真正的保命手段,兩邊不靠我,誰都不去沾光,如果出了事情算到我頭上,算我倒黴!

湯和最後活了下來,就好像當初有人勸商鞅一樣,你如果能夠做到激流勇退,善莫大焉,但是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的權利擺在手裡面,總不想把它給放手。


漩渦鳴人yy


湯和是個聰明人。而且他對朱元璋是一種天生的敬服。

朱元璋在做和尚的時候,湯和就已經參加了起義軍。而湯和參加義軍之後,念念不忘朱元璋,於是就寫信勸朱元璋參軍,朱元璋改變命運,跟這封信有著分不開的重大關係。

朱元璋參軍之後,湯和作為一個千戶,平時都一定會走在朱元璋這個小兵的後面,從這裡可以看出湯和對朱元璋的尊重是滲透到骨子裡的!所以無論誰去造朱元璋的反,都不會有湯和造反的可能,這也是朱元璋對湯和放心的主要原因。

湯和聰明,是一種不同於劉伯溫運籌帷幄的戰略智慧。他非常明白自己的位置,也很清楚他做什麼才不會讓老朱對他產生懷疑或顧慮。

湯和做為一個從朱元璋起事之初就跟隨他南征北戰的將領,其立下的功績是一般將領無法達到了,但考慮到朱元璋對功臣的殺戮,這可不是什麼優勢。但朱元璋稍有對手下大將統兵的疑慮,就立刻請辭兵權,做出表率,朱元璋自然龍顏大悅。

從某種意義上講,湯和的軍事才能比之徐達、常遇春還是稍遜,加上他對朱元璋的感情以及共同落草的革命友誼,加之及時抽身的大智慧,朱元璋畢竟不是嗜殺成性的惡魔,所以不殺他也在情理之中。

但要說朱元璋完全信任湯和,那也就不是朱元璋了。湯和交權之後,朱元璋還會不時派人前去湯和家查探,要說湯和活的也確實很累。

但這一生經歷如此輝煌,也值了。

等到洪武晚期湯和病重,朱元璋想見湯和,便命他坐車前往覲見,朱元璋與湯和敘舊及談兵。湯和已經不能對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見此情形,淚流不已,厚贈黃金、布帛作為喪葬費用。從這裡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湯和還是有很深的感情的。

畢竟,從戰鬥中成長起來的友誼,是那麼的珍貴。


逝水逍遙


朱元璋是歷史上一位十分傑出的君王,平定了中原,大興舉措懲治貪官,對政事也是十分的勤勉,重用人才,對百姓生活也很重視。但是對待臣下卻並不是那麼好的,尤其是早年隨他南征北戰的有功之臣,在他建立起基業之後通過一些手段解除了將領們的兵權,曾經為他出謀劃策的一些大臣還被他殺死,讓人十分的不解。曾經的開國功臣得了善終的也只有湯和,他南征北戰為大明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朱元璋後來在大殺功臣的時候卻單單遺漏了他,這是為什麼呢?

湯和早時的人生經歷很少有人知道,大部分人的瞭解也就是他是出生在鍾離的人士,細心的人就會發現了他與太祖的出生地是一樣的,只是他要年長兩歲。他們兩個人在小的時候就認識了,是一起長起來的好朋友,湯和大兩歲所以平時對這個朱元璋非常的照顧。

但是當時漢人的生活狀況十分的不好,湯和得到什麼好吃的也是先給朱元璋,自己餓著肚子。直到有一天實在是餓的不行暈倒了,朱元璋才知道他的身體狀況,他偷偷的把地主家的牛偷了出來,殺了燉肉給湯和吃,當然結果還是被地主抓到狠狠地打了一頓。這也就可以看出他們二人之間的感情有多麼深厚。

湯和自小就十分擅長騎馬和射箭,後來投靠了反元的大軍,把朱元璋也召入部隊之中。他們兩個人很快受到了部隊將領的認可,派遣他們一同帶領著大軍南征北戰。朱元璋對於軍事謀略非常的有研究,在湯和的衝鋒陷陣之下攻破了一座座城池。

但是朱元璋當時的年齡做將領還有些小,他的許多手下都比他大,所以十分的不服氣,但唯有與自己從小一起長大的哥哥對自己還是言聽計從,讓他覺得十分的安心,也在一次次的戰爭中樹立了威信。他們曾經跟隨的首領去世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父親的職位成為了元帥,朱元璋擔任了副元帥,但是實際的指揮權還是在他的手上,元帥不過是個空有虛職的將領而已。

湯和在朱元璋的授意之下攻下了集慶和常州等許多重要的城鎮,這讓大軍十分的振奮,又繼續進攻平江,雖然元朝的勢力已不如從前,但還是擁有著許多比起義軍要先進的武器,他不慎被炮彈擊中左臂受了十分嚴重的傷,也就不得不帶著大軍先返回修養。在他養傷的時候沒有忘記朱元璋的命令,傷好之後又聚集起自己的兵馬一舉打下了平江,不僅為自己洗雪了恥辱,也是起義軍反元的重要的一步,這讓朱元璋很高興也對他大加封賞,後來他又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直至將蒙古人趕了出去建立了大明王朝。

明朝建立之後國內許多勢力漸漸開始萌生異心,在外許多少數民族部落也對大名虎視眈眈,他帶兵征戰四方為大明平定了一次又一次的叛亂,幾乎每次都是得勝歸來,他的官位俸祿也在一點點的攀升。在朱元璋快六十歲的時候,他深深的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想要在死之後傳位給自己的孫子,擔心擁兵自重的將領們會反明,所以開始了生了大殺功臣的想法。

湯和從小與他一起長大,對這個弟弟的心思十分的瞭解,所以他辭去了官職想要回到家鄉,這個舉動正合了皇上的心思,朱元璋欣然同意。雖然中間還被任命去監督修建城池,但工程完成之後他又辭去了官職回到了鳳陽,在這之後不久大殺功臣的時期就來了,許多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的忠心之臣也都成為了刀下之鬼。正是因為湯和做了這一一件明智的事情,開國功臣之中也獨獨只有他得了善終。

朱元璋如此重的疑心想必不是單單會因為小時候的情誼就能放一個人生路的,湯和審時度勢在合適的時機選擇了辭官的舉動正中他的心思,湯和也因此才保住了性命。據說在他去世的時候雖然不能說話但還是一直不停的向來看他的朱元璋磕頭,可見他一直以來對皇上的尊重,也沒有因為自己從小與皇上的情誼和軍功自傲,這也是皇上沒有下令殺他的原因之一吧。

御史館


湯和初封中山侯,後又加封信國公,死後又追封東甌王,湯和生前享富貴,死後得哀榮,這在朱元璋時代幾乎僅此一人。要知道在朱元璋時代,絕大多數開國功臣都沒有好下場。就拿洪武三年封的34位公侯來說,有14個人是直接死於老朱之手,還有多人死在了老朱動手之前(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後來也被追責除爵,如果能活到這兩件案爆發,估計也是跑不了。真正意義上善終的只有湯和一人,那麼,湯和究竟有什麼過人或者神奇之處,以至於能夠躲過老朱的屠刀呢?今天小祁就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湯和畫像)

湯和(1326-1395),字鼎臣,今安徽鳳陽人。

發小兼介紹人

沒錯,湯和是安徽鳳陽人,老朱也是安徽鳳陽人。而且這兩人不僅是同鄉,還是一條街上長大的,這在咱們現代人來說,那就是發小,這關係可不是一般的鐵。

長大後,湯和參加了郭子興的紅巾軍,並很快就升遷到了千戶的職位,而此時的朱元璋還在皇覺寺裡當和尚。但是發達了的湯和沒有忘記自己窮的叮噹響的發小朱元璋,反而主動給朱元璋寫信邀請他加入義軍,而朱元璋也正是從此開始改變命運的。



(朱元璋劇照)

可以這樣形容湯和的作用,朱元璋的列車本來是在皇覺寺的路上緩緩前行,直等到油盡燈枯的那一天。但是湯和卻扮演了扳道工的角色,將朱元璋引入了另一條通往皇帝的道路上。雖然不知道如果沒有湯和引路朱元璋後來還能不能成就帝業,但是按照現實發展,老朱肯定是要十分感激湯和這個介紹人的!

聽話、擺正心態和身份

可誰曾想,剛剛進郭子興軍中不久的朱元璋就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甚至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因此朱元璋很快就爬到了同輩的頭上,其中也包括湯和。

換了常人,早就心裡不是滋味兒了,我把你叫過來是看你可憐,同情你,豈是讓你爬到我的腦袋上的嗎?確實,其他人都是這樣想的,因此心裡非常不服朱元璋。可是湯和卻完全不一樣,他不但沒有妒忌,反而更加認真謹慎的聽從朱元璋的指揮,要知道湯和甚至要比朱元璋大三歲,因此這也使得朱元璋非常高興。


(湯和影視形象)

晚年的湯和病情加重,以至於不能言語。而朱元璋這時候對難得剩下的老兄弟、老戰友格外的好(此時經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後,開國功臣已經幾乎沒有了),用手撫摸湯和,與他敘談當年創業的艱辛。雖然湯和不能對答,但是湯和卻始終在做一個動作,那就是不停的叩首!

從此事件可以看出,湯和對於朱元璋,從來沒有將他視為自己的發小或者兄弟,而是將他始終看作皇帝,不敢逾越,任何時候對待朱元璋都是如此的恭敬有禮。

功成身退、不問世事

洪武二十一年前,天下雖早已平定,但全國各地仍不太平,北元殘餘勢力多次犯邊,而國內叛亂也時有發生。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這些幾乎都已解決,因此大明已經是進入了太平時代,而且朱元璋年事已高,需要及早轉移權力(天下太平正是武將應該退出的時候了)。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此時的湯和敏銳的看出了這點,於是他主動找到朱元璋,請求告老還鄉,這使得朱元璋非常高興,立即解除了湯和的兵權,而且還在中都鳳陽給湯和修建府第。朱元璋可能想以優待湯和的方式來提醒那些驕兵悍將,只可惜其他人一個也沒有看明白的。

而且在湯和告老還鄉後,整天飲酒下棋,含飴弄孫,從不結交中央官吏和鄉紳,也不議論國度大事,給人一副只貪圖享用,不問世事的樣子。湯和的表現再次給朱元璋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從此對湯和更加放心了。而相反,早早退隱的李善長卻被滿門抄斬,就是因為李善長只是假退隱,還是在或多或少的干預政事,這是朱元璋不願意看到的!


(湯和與李善長影視形象)

總的來說,湯和之所以能夠善終在很少的程度上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童年好友兼開啟帝業的介紹人,而他對於朱元璋一直保持著恭敬與拘謹,這也頗得朱元璋的歡心。但最重要的是湯和明事理,知進退,在幫助朱元璋完成帝業以後,沒有被功名利祿衝昏頭腦,而是及時的選擇退隱,他知道共患難易、同富貴難。而像湯和這種應該就算是古代功臣名將的最高一等了吧,生前富貴,死後哀榮!正如辛棄疾所說的一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湯和做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