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前三季度主营业务保持增长 净利润受研发及市场推广影响

10月25日晚间,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大基因”或“公司”,股票代码:300676)发布了2019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72亿元,同比增长14.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70亿元。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81亿元,同比增长16.01%。

主营业务收入数据表明,华大基因业务保持增长,第三季度增速高于前三季度整体增速。在利润方面,前三季度有所下降,公司表示,由于今年加大了研发与市场推广的投入,目前仍处于前期的投入与积累期,因此净利润受到一定的影响。

报告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已达2.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24%,占营业收入比率超过11%,研发的大力投入将支持华大基因不断科技创新,完善战略性业务布局,夯实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公司中长期良性发展。

前三季度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各业务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下,华大基因不断加大对内部研发的投入,在保持内生增长的同时,确保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及领先性,继续筑高护城河。从华大基因以及公开信息渠道了解到,前三季度华大基因在各业务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

1、生育健康

在生育健康方面,华大基因基于高通量测序的CNV-seq检测,采用35M reads超大测序数据量,相比低数据量而言,不仅可以减少假阳性带来的临床决策偏差,还可以有效降低假阴性导致的漏检发生,真正做到对临床负责,对受检者负责;基于百万数据研究成果,华大基因完成了新生儿耳聋筛查技术优化与升级,推出更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产品,目前针对聋病患者还可提供耳聋相关的127个致病基因,12,000多个变异位点的检测,帮助耳聋患者查明病因,为有耳聋家族史的人群明确致病基因携带情况,进行风险评估、生育指导。

2、肿瘤业务

在肿瘤业务方面,华大基因的肺癌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2019年8月通过了III类医疗器械产品的注册审批,可对多个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可用于吉非替尼、盐酸埃克替尼、克唑替尼药物的非小细胞肺癌适应症的伴随诊断检测;BRCA1/2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处于临床试验结题报告提交阶段,有望成为国内首款指导PARP抑制剂靶向药使用的检测试剂盒;华大基因肿瘤个体化诊疗基因检测在2015年推出后,经过多年的研发和积累,在2019年推出了升级款,检测基因从508个提升至688个。

3、感染防控

感染防控方面,华大基因病原数据库已进一步升级,覆盖细菌、真菌、病毒及寄生虫等10,000余个物种,结合丰富的临床检测经验,有利于拓展病原微生物感染检测多样化产品布局,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此外,PMseq DNA+特定RNA病原检测产品,针对DNA病原体筛查和特定RNA病毒检测,经济全面实现感染病原体鉴定和混合感染检测。

4、多组学大数据

多组学大数据方面,华大基因自主研发的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Dr.Tom 2.0版本已上线,增加了非编码RNA模块,陆续开放了蛋白组和代谢组的分析模块,同时还扩展了可应用物种范围至50种,对具有表达特征的多组学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找到目标基因。此外,血清/血浆蛋白质组、多肽组及其外泌体蛋白质组技术开发项目,突破目前血清/血浆蛋白质组鉴定和定量蛋白数目较少的技术瓶颈,实现高通量、高蛋白数的稳定定量分析。

5、质谱业务

在质谱方面,华大基因质谱事业部已推出具有自主品牌的飞行时间质谱仪。通过自主开发的GBIMToF-1000 Monster 1.0软件,创造了可同时兼容核酸分型分析和微生物核糖体蛋白分析两种工作模式的突破性产品。具有微生物快速鉴定功能的国产飞行时间质谱仪如今在临床上已普遍使用,但目前多数仪器只具备一种工作模式。华大基因本次推出的双工作模式飞行时间质谱检测系统,支持用户开放式的参数设置,在科研和临床运用上实现了“一机精智准,双能更随欲”的结合。

6、合成业务

在合成业务方面,华大基因下属子公司六合华大近日推出iBESTTM等温双向延伸合成技术,目前已经可提供复杂及超长基因合成解决方案,实现人工设计的任意序列基因、难以获取的天然任意序列基因、天然产物超长基因Clustre、特殊设计的抗体表达突变体库、特殊设计的酶突变体库、靶向基因编辑质粒文库的合成,可实现极致化交付。

日前,在广州举办的2019中国市场营销国际学术年会暨中国创造主论坛活动中,华大基因荣登中国企业专利500强榜单,以专利实力90.78的综合评分荣居第17位,并在入选的生命科学领域企业中位居第一;在今年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100强榜单》中,华大基因名列第六,在智慧医疗领域位列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