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還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嗎?

幸福的方向


明代文化的一件璀璨瑰寶,亦是多少國人近代記憶裡的痛苦心結,當屬《永樂大典》。

這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規模最大的百科全書,自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起,就集傾國之力開工:明初大才子解縉“領軍”,召集各地文士學者兩千一百九十六人,以《洪武正韻》的韻目分列單類,輯錄從經史子集到“農藝”“工技”等門類的圖書八千多種。歷經數年艱苦編纂,終於在永樂六年(1408)冬天,完成了空前成果:全書目錄六十卷,共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總字數三點七億。好似一個巨大寶箱,把中國曆代文化牢牢護好。

而以圖書內容說,《永樂大典》更是價值連城,它不僅收錄了從先秦至明末的各類儒家正統典籍,在圖書內容的選擇上,更盡顯廣闊的胸懷。包括數學天文地理醫學甚至戲曲等“雜學”,《永樂大典》也照單全收,從來不作一絲一毫刪改,認認真真謄抄進去。清代學問家紀曉嵐就曾感嘆:就連許多本以為失傳數百年的冷門醫術,竟都能從《永樂大典》裡找到原版——多少瀕臨失散的中華文明成果,全靠這部典籍保存下來。

而且,哪怕拋開《永樂大典》的內容,單看《永樂大典》的圖書外觀,精美的既視感也是撲面而來:全書三點七億個字,每個字都是以端正的楷書,抄寫在印有朱絲欄的上等白宣紙上。每一幅書中的圖畫,也採用精細的白描繪製手法,圖案無比精確。書面更以粗黃布包裹。可以說,這每一卷書本身,都堪稱無比精美的藏品。

這樣精美且包羅萬象的瑰寶,就好似一片浩瀚的海洋,只要翻開書頁,就如同遨遊其中,將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歷程盡收眼底。《永樂大典》完工一個半世紀後,嘉靖皇帝朱厚熜也在其中“遨遊”得心曠神怡,更因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宮火災的驚魂,生怕《永樂大典》被毀的嘉靖帝,也就做出了重錄《永樂大典》的決定。然後又是歷經六年,幾乎是一絲一毫的完整復刻,重錄版《永樂大典》也終於落成。

也正是在重錄版《永樂大典》完成後,原版的《永樂大典》,也就從此下落不明。不過在當時,這事兒除了被當做談資外,也沒怎麼被關注:一個重錄版,就足以讓多少人仰望了。

可是,隨著明清易代,重錄版的《永樂大典》,竟從此開始了漫長的厄運。先是在清代“康乾盛世”時,這被保存在翰林院,理論上應無比完整的《永樂大典》,就已經散失了兩千四百二十二卷。隨著清王朝的越發腐敗,鴉片戰爭爆發前,珍貴的《永樂大典》,更被各級官員夾帶私貨,偷偷帶回家收藏。甚至市面上,都出現了高價售賣的《永樂大典》散卷。

隨即而來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更成了《永樂大典》的浩劫。肆虐北京城的英法聯軍,當然也沒放過翰林院。大批的《永樂大典》就此被劫走。十九世紀下半葉,大清朝的翰林院,好似成了自由市場,珍貴典籍流落民間都不是奇事。光緒元年時,清王朝翰林院保存的《永樂大典》,就只剩了不到五千冊。到了甲午戰爭前夜時,更只剩了八百冊。“縮水”速度,瞠目結舌。

而痛徹心扉的庚子國難,成了這八百冊《永樂大典》的再一次噩夢。存放《永樂大典》的敬一亭被毀,精美的《永樂大典》圖書,竟被八國聯軍士兵拿來堆砌工事,甚至還用來給炮車墊道。八國聯軍的隨軍官員們,也紛紛趁火打劫,玩命蒐羅《永樂大典》。這些拿人國寶不臉紅的強盜們,臨走還得意炫耀:“將來中國遺失之文字,或在歐洲出現”——你們的《永樂大典》,歸我們了。

如此幾番浩劫下來,待到清朝滅亡前夜,清政府手裡的《永樂大典》,只剩下了可憐的六十四冊。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各方面努力,前蘇聯日本東德相繼歸還了《永樂大典》散卷,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永樂大典》總數有221冊,加上上海圖書館的收藏,以及世界各國收藏的《永樂大典》散卷,這部曾經三點七億字規模的寶典,如今僅剩三百七十冊,僅有的殘本,浮萍般飄零世界各地。

《永樂大典》“副本”散失的過程,何嘗不是近代中國落後捱打的縮影。僅存的圖書,精美的扉頁,卻無比刺痛人心。

當然,這部令人痛惜的寶典,也到底留給了後人一個念想:“副本”散失了,永樂時代編纂的“正本”,還有可能重見天日嗎?

以相關史料記載,當嘉靖帝“重錄”《永樂大典》時,昔日的“正本”顯然還在。卻隨著嘉靖帝的去世和下葬,悄無聲息的失蹤。明朝學者方履中認為,這部“正本”毀於萬曆年間的火災。《國榷》的作者談遷認為,它毀於明末梟雄李自成之手。但對照相關史料,這類說法卻都是孤證,缺少過硬證據。

而在近代以來,錢鍾書等學者們,也提出了驚人觀點:《永樂大典》的“正本”,很可能隨著嘉靖帝的去世一道下葬,保存在埋葬嘉靖帝的定陵之中。可這個說法,也僅僅是後世學者的推測。何況以定陵的自然條件,這部《永樂大典》縱是真在裡面,又是否能熬過時間的考驗,至今仍然留存?顯然,這是一個極不樂觀的事情。

但無論它是否還有重見天日的一天,《永樂大典》的悲情命運,永遠都是一個心痛的教訓:一個不能自強的國家,縱是歷史再悠久,又怎能守住文明的傳承?

參考資料:張忱石《永樂大典史話》 、趙午鴻《〈永樂大典〉:精世珍品的曠世磨難》、胡玉梅《永樂大典下落成謎》


我們愛歷史



《永樂大典》,若是誰得到,必定焚香禱告,這是天底下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寶貝!哪怕庚子賠款的四萬萬五千萬兩白銀,恐怕也抵不上這一套書。

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命內閣首輔解縉總編的百科全書式文獻集。全書22937卷,11095冊,三億七千萬字,彙集古代圖書七八千種,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足以證明中國文明未必最古老,但用漢字書寫的文明卻最豐富,三千年綿延而不絕,別無分店!

《永樂大典》是否還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首先我們要清楚《永樂大典》一共有幾個版本,現在的情況如何。

《永樂大典》一共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明成祖朱棣永樂七年完成的《永樂大典》,也稱永樂正本或永樂本;還有是嘉靖皇帝在位期間重錄的嘉靖副本或者嘉靖抄本,這兩個版本在內容、大小、格式、字體等等方面都是一模一樣的,沒有差別。

現在全球僅存800餘卷,400冊左右,散落在8個國家和地去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藏有約221冊,中國臺灣圖書館藏有60冊,這60冊是從戰火中遠渡重洋先到達美國,後運往臺灣而留存下來的。同時,這所有的《永樂大典》都是嘉靖副本,並不是永樂正本。



嘉靖皇帝雖不是一位功勳卓越的皇帝,但是對《永樂大典》卻是一往情深,枕邊讀物即是《永樂大典》,在嘉靖36年,宮中發生大火,嘉靖帝多次發號命令,搶救《永樂大典》,之後便開啟了浩大的重錄工程,嘉靖皇帝要求,兩個版本要分藏兩處,秘不示人。至於藏在宮中的哪一個地方,沒有明確的記載。

《永樂大典》正本僅有一套,但是卻從未現身過。有種說法是,毀於乾清宮大火,但是根據《天祿琳琅數目》記載,並沒有《永樂大典》;還有人說毀於明亡之際,李自成的大火,但只是一種猜測,無法證實;最有可能的一種是,作為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埋葬在永陵地宮,因為嘉靖皇帝下葬之後,正本也隨之失蹤,但是除非打開永陵,否則也不能確認。

至於嘉靖副本為何也只剩下幾百冊,有研究專家認為,是清朝時,編撰《四庫全書》時,需要查閱《永樂大典》,這個過程中,編書官員偷竊了大量的《永樂大典》。在《四庫全書》完成之後,官方對《永樂大典》管理不那麼重視,一些官員趁機順手牽羊。

如果說出土完整的版本,只可能是寄希望於嘉靖皇帝的陵墓了。



蔡駿


永樂大典出土完整版近幾十年或近百年無望了。

原因如下:

永樂大典是姚廣孝等內閣人員手抄的,據瞭解只有正本與副本。正本呢,還不明確是否存在長陵(朱棣墓葬),而永樂副本呢幾乎在戰火中焚燒,到今天僅存800餘卷幾乎是散落到世界各地。

上考古學時,老師讓看了 明朝陵墓考古紀錄片。當時是挖掘的明定陵(朱翊鈞),老師的解析是當時技術手段不夠以及文物保護的意識還不全面,這次考古挖掘堪稱近代考古史的大悲劇。定陵出土的大量絲織品因為沒有得到保護措施,出土後就迅速風化了,最慘痛的是龍袍瞬間成灰。因時代問題,一些其他的就不多說了。可以自己觀賞下。 所以書籍是有纖維的,它出土後能不能保存還是兩說。

明定陵挖掘呢,專家是分析過墓葬空間與形制的,當然也少不了對永樂大典是否存於長陵有深刻研究,我們就可以來看一下當時的研究結果。

  1. 嘉靖死的時候,《永樂大典》的副本還沒有抄錄完。還有就是是嘉靖帝死後是等待副本抄錄完成才入葬永陵。 這只是兩種說法。2. 《永樂大典》這部書數量龐大,據說有上萬多冊呢,一些圖書館也就藏書上萬冊而已,所以就意味著原來的墓葬結構是要增大空間,永陵的地宮規模和定陵差不多,以目前收錄到的資料來看,墓室大小並不足以裝載整部《永樂大典》。3.遙感探測已證實永陵內部全部積水,難以勘探。這就不用多說了,作為文物修復專業的學生來講,即使出土了,不用說考古報告的時間了,只是修復就需要10年左右啊。

綜上述,還是那句話,時至今日考古技術手段和多用原因不會發掘或者墓中根本就沒有;即使有,修復也是高耗能。 永樂大典是彙集了當時的古今圖書七八千種的百科全書。如果真的可以出土將是中國文化史重大發現。


書島




在清代光緒 二十六年(1900) ,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的軍隊侵入中國北京, 大肆掠奪與破壞, 《永樂大典》亦遭浩劫,大部分被焚燬,未焚者多 被劫走,運往英、美、法、日等國。流散於世界各地的《大典》殘書, 經數十年反覆蒐集,查得共有 300 多冊,約 800 多卷,不到原書的百分 之四!每一個有良知的人,無不為之痛心。 但即使是殘存的部分,仍然令人驚歎於它的浩瀚,仍然有很多學 者從中發掘出很多珍貴的學術資料。因此,每個做學問的人都不免會 想到:要是《永樂大典》能完整地重現於人世,那有多好! 近年,中國北京有一位學者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觀點:這個願望, 有可能實現! 這不是幻想小說,更不胡說八道,而是有相當可靠的根據的。 原來,八國聯軍毀壞竊掠的,是明代嘉靖後期重抄的副本;後來 陸續蒐集到的殘本,也都是副本。至於正本,迄今連一頁也未曾發現, 其下落也一直沒有正式的確切的記載。有的說是重抄後歸於南京毀於 火災的,有說是清嘉慶間失火於乾清宮的,又有說可能於明末被焚於 經推敲就顯出漏洞,不能令人信服。 最近,中國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欒貴明為殘存的副本影印本所編的 《永樂大典索引》 ,在該書序中欒先生提出:正本當是被嘉靖皇帝死 後帶進墳墓中去了。 欒先生的論證相當有說服力。至少我對此是相信了。 原來,明世宗嘉靖皇帝對《永樂大典》 “殊寶愛之” , “時取探 討” , “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 。甚至在他的諭書中,也引用過 《大典》的內容。1557 年,有一天宮內失火,嘉靖首先命人搶運此書, 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足見此書在他心中的份量。至 1562 年,嘉靖命 人“重錄一部,貯之他所” , “以備不虞” 。但欒先生提問:為什麼 在宮內失火五年後,才下令重抄呢?除去“以備不虞”的光明正大的 理由之外,還有其他緣故嗎? 嘉靖下令重抄此書後,過了四年另四個月,就死了。而他死後三 個月下葬,葬禮剛畢,新皇帝隆慶便宣佈《永樂大典》已抄成,並多 次賞賜參與重抄的儒臣。 《大典》正本失蹤的時間,與嘉靖的喪葬期 如此重合,令人不得不想到正本的去處。試想,既有對此書價值的深 刻認識,對祖宗(永樂皇帝)的崇拜,又有對此書“殊寶愛之”的佔 有動機;既有達到佔有目的的巨大權力,有周密設計的智謀和嚴加保 密的手段,還有道佛“轉世”的迷信妄想

——這些,除了嘉靖帝以外, 還有誰呢? 欒先生深刻地指出:中國古代皇家修典既成,在大肆張揚、下諭 褒獎的同時,必然多次載記該書典藏於何所,並在官修書目中著錄, 以顯示皇恩浩蕩。這是國家修典的定式。 《永樂大典》的重錄,卻成 為僅有的特例,並沒有這樣做。歷來以簡明扼要著稱的《明實錄》 , 記載皇上對《永樂大典》重抄諸臣的表彰及愛憐之情,卻連篇累牘, 不嫌其煩,可偏偏都未提及《永樂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麼地方。 這確實令人非常費解。顯然,如果寫出一處來,那另一處究竟在哪裡, 就會引出更大的疑問。看來,這是有意的隱瞞。因此,欒先生認為可 以肯定, 《永樂大典》正本的消失,帶有明顯的人為的突然性。 欒先生從事《永樂大典》研究和編撰索引,是錢鍾書先生悉心指 導的。本來,錢先生還答應為這部索引寫序。那麼,欒先生的上述見 解,肯定曾經與錢先生討論過。不知錢先生如何看,可惜先生已駕鶴 仙去。不然,我們倒可以聽聽這位當代最睿智的大學者的看法。 當然, 《永樂大典》到底是否做了嘉靖的陪葬物,在打開他的永 陵地宮前,欒先生的說法只是一個合理的推測。但據欒先生估計, 《大典》全書大概有四十立方米體積,並非等閒小物。即使暫不發掘 永陵,以現代科技手段,也當能夠探測出來。而只要地下玄宮沒有進 水,這部人間瑰寶就一定完好無恙。如果這樣,那麼我們可以想一想, 有朝一天《永樂大典》完整出土,將是多麼偉大的一件事!中國文化 發展的歷史,將有哪些章節得重新改寫,現在簡直無法估計。但可以 肯定地說,會有許多出乎現在人們意料的補充和改變。在全世界人類 中,古代中國將再次成為最令人驚羨的焦點。那時候,我們將會寬宥 地認為,四五百年前的嘉靖皇帝的巨大貪慾,反令後世受益。 欒先生的推斷,也許很快就可以證實。那麼,如何動用最先進的 科技手段,萬無一失地將《永樂大典》出土和保藏,就不只是中國的 事,而也是與全人類有關的大工程了。一百年前,那些侵略中國的國 家欠了中國人民一筆鉅債,也欠了世界文明和人類良心的一筆鉅債; 而到時候,歷史老人也許會給那些國家的政府提供一次“還債”的機 會吧。 我們期待著。


boss娛樂


《永樂大典》作為我國曆史上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曠世奇書,編輯於永樂年間,全書總共22,937卷,共有11,095冊,全書3億7000萬字。

作為一本百科全書,彙總了我國古代接近上萬本古代圖書,對華夏文明有詳實豐富的記載,是幾千年來不滅傳承文化的最好證明。

畢竟在那個沒有電腦沒有打印機的年代,完成這樣一部鉅著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難以估量的,說它價值連城都有點小瞧它的存在價值。

《永樂大典》的前世

當時編輯的《永樂大典》一共有兩個版本,一本也就是《永樂大典》原稿,同時還被稱為“永樂正本”。

最初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完成於永樂七年,後來在嘉靖時期重新更正修訂,雖說作為副本,但是幾乎是按照永樂正本完美復刻的一樣,各個方面都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幾乎沒有差別。,

要說嘉靖皇帝對於《永樂大典》的熱愛,可以用一往情深來形容,平時看《永樂大典》也成了嘉靖每日的必修功課,枕邊時常放一本大典以備隨時查看。

作為史書典籍,很容易遭到火災的侵蝕,大約在嘉靖36年,不料宮中發生大火,最令嘉靖擔心的就是《永樂大典》,哪怕是其他宮殿燒燬,也要把它搶救出來。

後來為了防止意外再次發生,不僅派人重新修訂,而且對原版進行復刻,儘管這項工程耗時耗力,但是嘉靖皇帝也不敢絲毫怠慢。

為了保障它的安全,修訂完成後久派人將其分別秘密儲藏,具體在宮中什麼位置,沒有史書記載,不是當事人也很難知道具體位置。

《永樂大典》的今生

就目前《永樂大典》的存在狀況而言,全球總共保存的僅僅只有800卷,還不及全書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我國僅存一半不到,至少有400冊就因為歷史原因流落海外,涉及八個國家和幾十個機構個體,整合難度相當之大。

然而不幸的是,這所有的倖存《永樂大典》也還只不過是後來嘉靖年間翻印的副本,真正的原版至今下落不明。

當前關於正版《永樂大典》的猜測也眾說紛紜,有人說已經在乾清宮大火中毀於一旦;還有人說明朝滅亡,也給它帶來的不可逆轉的滅頂之災;也有可能被闖王李自成帶走,當然也有可能成為嘉靖皇帝死後陪葬品。

當然也比較有意思的就是,嘉靖皇帝仙逝的時候,副本並沒有修訂完成,隨著三個月之後嘉靖皇帝被下葬,正本的去向也撲朔迷離,自此也沒人敢肯定正本究竟在何處。

《永樂大典》的未來期許

相信《永樂大典》正本一旦被發現,那將是舉世聞名的偉大發現,當然有關於《永樂大典》謎團的正解,或許也就只有嘉靖皇帝最清楚,就看將來在嘉靖皇帝陵墓當中會不會有什麼重大發現。

當然為什麼會有流傳出來的這幾百冊,也有專家學者給出了合理的解釋,畢竟有時候會有查閱的需要,難免會因為當時有人利用職務之便,將其私藏帶出,或只是利用其他書籍置換,最終散落民間,或許也與當時《四庫全書》的修訂有關。

據說當時乾隆皇帝為了編纂《四庫全書》,由於虛榮心作祟,就導致極度膨脹的他,為了能彰顯出自己的豐功偉績,就將《永樂大典》開放,供當時的史官隨時隨地翻閱查詢。

對於精華加以保留,對於其中的原版也是能改就改,甚至改到於面目全非,當然原版也就在那樣的環境下被譭棄殆盡。

至今尚未有明確證據表明《永樂大典》最終去向,同時也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關於原本被毀壞的記錄,一切未有定數,還是很有希望能發現其原本的。如果按上面分析的結果,出土完整版本的《永樂大典》幾乎不可能了。


大國布衣


▲北京皇史宬

由於《永樂大典》字數太多(總字數超過3.7億),因此永樂年間只抄錄了一部。後來因為嘉靖皇帝非常喜歡此書,這才在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下令重抄寫一本,結果一直寫到隆慶皇帝登基時才完成。《永樂大典》正本被送回南京文淵閣妥善保存,副本則被收藏在皇史宬。不過到了乾隆年間,這套書只有8000冊,所以有不少學者懷疑當時並未抄完。

▲明世宗朱厚熜永陵

對於正本的去向,後世有多種猜測並爭論至今。顧炎武認為大典已經全部亡佚,而民間則相信已經用來給嘉靖皇帝陪葬。朱厚熜駕崩時,抄寫工作還在進行,便沒有立馬下葬。但這場葬禮也不能拖延太久,因此很多人相信,嘉靖年間抄本之所以只有8000卷,是急於下葬而沒能抄完。然而經現代遙感探測技術證實,嘉靖皇帝的永陵內部嚴重積水,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意味《永樂大典》原稿已無法讓後世看到。

▲反映義和團運動的畫作

至於這8000冊的抄本,命運也好不到哪兒。早在明代後期,大典就開始流失,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2年)編修《四庫全書》時﹐發現該書缺失2422卷,大約有1000冊。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侵佔北京,翰林院藏書被洗劫一空,大典又因此遺失上千冊。

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清廷組織修繕翰林院時,赫然發現《永樂大典》已不足5000冊。更令人氣憤的是,大典之所以迅速流失,主要還是相關人員監守自盜,按照《清史稿》的說法,光是文廷式一人就曾盜走百餘冊。等到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翁同龢組織清查時,大典僅存800冊,不到原書的8%。六年後,翰林院又被義和團民焚燬,大典燒燬300餘冊。

▲明《永樂大典》真品

次年六月,英國交還330冊《永樂大典》,沒到一個月就被各級官員私吞殆盡。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移交京師圖書館時,只有區區64冊。如今,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161冊,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有62冊,美國藏有40冊,英國藏有51冊,德國共5冊,日本各地圖書館和韓國亦有蒐集,共計20餘冊。可嘆皇皇鉅著,卻落得如此境地,不得不令人痛惜扼腕。


趣觀歷史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式文集。明成祖永樂年間由成祖下令編纂,翰林學士解縉、姚廣孝負責編輯。

這部曠世大典只是目錄就有六十卷,全套書共有兩萬兩千卷,分為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總計三點七億字。曾經名為《文獻初成》的《永樂大典》由二千多名明代學者用了五年時間編成,所收錄的內容上自先秦,下至明初,內容廣泛豐富。

《永樂大典》的正本被疑在明成祖的長陵之中,但並不能確定。副本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搶掠或燒燬一部分,剩下的兩百多冊現存北京圖書館。清代高宗乾隆下令編輯《四庫全書》,也是一部大型叢書。修書的紀曉嵐也曾翻閱《永樂大典》作參考。

歷史上編輯大型叢書的時候並不只一次。漢武帝時期劉向、劉歆父子就曾編寫過一部圖書分類目錄,名為《七略》。隋、唐時期都大量徵集過民間圖書。北宋時編輯過《太平御覽》、《冊府元龜》、《太平廣記》,但規模不超出一千卷,無法和《永樂大典》相提並論。

《永樂大典》的正本下落是個迷,如果真在長陵,也有可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如果不在長陵,這樣卷帙浩繁體量超大,真不知道能夠藏在哪裡。但既然沒有明確定論正版被毀,或許真有一天會重出江湖。


沅汰


很悲觀的說相見不如懷念,留一個念想更好。

提起這部永樂大典對國人來說既是一種自豪,也是一種傷痛,如此集中國古典大成的曠世鉅著,因為一些列原因到如今十不存一,原著一萬多冊的到如今僅僅只剩下800多卷。

原本永樂大典只有正本一部,不過因為嘉靖帝的喜愛,這才有了副本的出現,現如今市面上流傳的也都是嘉靖帝時期的副本,至於正本在嘉靖帝之後就成謎了。有人說是給嘉靖帝殉葬了,也有人說亡於明朝末年的戰亂。

我們現在假設第一種情況,正本在嘉靖帝的墓中,這樣的話完整本是存在了,不過又有一個問題出現,目前探知嘉靖帝的墓陵已經全部積水,紙張不同於其他經過幾百年的浸泡,基本不可能留存,就算萬一留存了下來,不說帝王陵不讓挖掘,就算挖掘了以目前的技術也保存不下來,10000多卷體量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很悲觀的說想要完整的重見天日基本不可能,倒不如留一個念想。

第二種假設就不用說了,若是佚於戰亂,完整本想完全保留,幾率更小。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謝謝題主的提問。首先亮明觀點,《永樂大典》出土完整版本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永樂大典》被公認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全書22937卷,11095冊,三億七千萬字,彙集了古代圖書約七千餘種。

《永樂大典》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永樂正本,但從未公開面世。另一個是嘉靖副本(也叫做嘉靖抄本)。全球現存800餘卷,400冊左右,均為嘉靖副本。換句話說,我們討論的只是僅有一套的永樂正本,還有沒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

有人說正本毀於乾清宮大火,但並沒有這方面的可靠記載;有人說是毀於李自成攻陷北京後的大火,這一點同樣得不到證實。可見,類似的這些說法可信度都不高。

還有人說正本作為嘉靖皇帝的陪葬品埋葬於永陵。也有很多人把出土完整版本《永樂大典》的唯一希望放在永陵。但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去過定陵地宮的朋友可能都知道,作為與定陵非常類似的永陵,其地宮幾乎不可能有足夠的空間儲存一萬多冊《永樂大典》。況且,永陵地宮已經進水的情況早已經成為有關方面的共識。即使永陵地宮中存有《永樂大典》,恐怕早已經腐朽。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永樂大典》已不可能留存下來完整一套。出土更是天方夜譚。



中國的紙質文物( 書籍字畫等),能夠留存下來的條件極為苛刻。我沒記錯的話,現存最早的是一卷唐代的經卷。經過歲月的洗禮,能留存至今,已是萬幸中的萬幸啦。



留存下來的古籍善本,最老的是宋代的,往往還是孤本或者殘頁。元明時期的普通的古籍都算珍品了。你試想一下,全套明代皇家御製的《永樂大典》怎麼可能完好無缺地藏在人間呢?



有沒有可能,當初埋在地下?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如果不具備敦煌藏經洞這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必要條件之一,還有其他),這麼大量的埋在地下的紙質古籍也早已變質灰化了。所以,願望是好的,但也要面對現實。把這套大書的曾經的輝煌和榮耀,永留心中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