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析《貧窮的本質》,看看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怎麼闡述貧富

一文解析《貧窮的本質》,看看諾貝爾獎獲得者是怎麼闡述貧富

貧窮的本質作者左一和左二兩位作者

諾貝爾經濟學家獲得者中的兩位:阿比吉特·班納吉與埃斯特·迪弗洛寫了這本書,對於經濟學讀物,本書比較通俗易懂,這也符合其想要將其研究成果傳遞給普羅大眾的本心。當然,讀者請注意,作者的樣本主要來自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貧困國家。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要解決什麼問題?

對於消除貧困,有很多的國際組織和國際人士在努力,但是花費巨資卻收效甚微。以至於在很多捐助者中出現了負面消極的情緒,認為窮人的貧窮來自天生。作者則通過大量實地的對照調查,來證明貧窮其實是有很多因素組成。

1、貧窮本質——糧食陷阱

傳統慈善援助,將“貧窮”等同於“飢餓”。但作者調查後發現,實際上大多數貧困人口可以得到大量的食品援助,而得到補助的家庭,他們不是去購買更多的廉價食物,而是去吃得更好。比如他們會改善糧食種類,比如更多的購買單根的香菸和酒,食品中還會有一定比例的糖。這些嗜好品口感更好,但是並不是理想健康的選擇。

而對印度中產階級的研究發現,收入越高,吃得越少。而窮人有時候會節衣縮食,去買電視機,舉辦婚禮,置辦嫁妝。作者認為童年時期的營養成分是相當重要的,而很明顯窮人在食品營養上面投入不夠,窮人更多的滿足自己的喜好,娛樂,嗜好品,而不是為健康飲食投入。

為什麼不花錢在需要投入的地方?

窮人不是不知道機遇,而是他們更加懷疑機遇,懷疑各種改變其生活的可能性。他們常常如此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變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今天吃了碘鹽,吃了鐵劑,未必看得出效果,但是今天買了臺電視機,則能夠開心很久。

解決方案

作者認為,可以在大家的嗜好品食物當中添加營養素。比如在學前兒童膳食中添加營養素,比如碘和鐵的食鹽。生產一些既有營養,又能滿足嗜好需求的食物。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窮人只需要食品這一點上面。

2、貧窮的本質——健康陷阱

窮人對於自己的健康投資反應冷淡,從而經常出現因病返貧的現象。作者認為健康能夠提高一個人的未來收入,而很多窮人總是被動的接受疾病帶來的痛苦,而不願意花很多錢在預防上。而對於醫生的正確建議,他們又表現出更多的不信任。

舉例:一種氯包十分便宜,過濾水源就能夠獲得乾淨的飲用水,而且價格很便宜。可是窮人很少使用。

一種殺毒劑浸泡的蚊帳可以抵禦蚊蟲,然孩子成長過程中不遭受意外的傳染病。可是即使免費贈送,效果也很有限。

印度的病人很少去低費用的公立醫院,卻相信滿街跑的“孟加拉醫生”(江湖郎中)。

疫苗接種,應者寥寥。

解決方案:

作者認為健康方面需要做得更加細緻,要考慮到窮人真正的需求。

比如氯包,如果你每次喝水都要淨化一下,你也會覺得麻煩,所以,有個解決方案就是在水井邊放一個裝置,你只要轉一圈濾棒,就可以方便的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為什麼病人不樂意去公立醫院。一方面是公立醫院經常不開門,另一方面是關乎很多人的信念,醫療知識普及不足。他們總覺得抗生素或者草藥,比一包生理鹽水更加符合他們對藥物的理解。作者認為同樣的誤區發達國家也有,比如心理醫生和瑜伽。

比如疫苗接種,很多窮人看不到這種反饋。比如打了疫苗,依然可能生其他的病,所以他們看不到這種正向的反饋,作者的團隊試驗在接種的時候,送一些小禮物,比如飯盆。結果接種比例大大增加。而由於護士接種頻次更高,他們發現成本反而更低。(無所事事的接種也是需要支付工資和費用的)

作者認為,在健康方面需要有力量去助推,這就好像我們每年都有好的願望,來年鍛鍊,跑步,努力賺錢。但是到第二年年末,發現什麼也沒幹。那麼這方面所有人其實都一樣,在健康方面,扶貧必須是助推,而不是說服他們相信什麼對他們更好。本身助推的成本低於說服。

3、貧窮的本質——教育的陷阱

有三種錯誤觀點:其一是認為窮人讀不起書,其二是認為失學率高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學校(作者稱之為供給達人),其三是認為家長讓孩子不讀書是因為感覺讀書無用(作者稱之為需求達人)。

作者找了一個實驗,有人制定了個計劃,讓那些家長送孩子上學,如果女孩子上了初中,就給他們一筆金錢獎勵。一開始這個實驗是成功的,並迅速推廣。但是,進一步的實驗是,設立對照組:一組按照這個計劃,女孩上初中,給錢,第二組沒有任何條件,直接給錢,第三組什麼也不給。最後發現前兩組的輟學率都是6%,第三組輟學率是11%。這就說明,家長並不是刻意不送孩子去上學。

那麼為什麼還有這麼高的輟學率呢?

另一個實驗,讓貧困地區的家長看圖說說對未來孩子的希望,然後要發達國家的家長看圖說說對孩子的希望。他們發現貧困地區家長選擇的都是豪車和黃金。而發達國家的家長卻並不拘泥於這些,他們的希望更加多元。

作者認為輟學是因為窮人面對的教育出路更窄,更多的體現為他們需要通過考試來突破其現有瓶頸。如今的教學偏向於精英學校,而學校老師也對於窮人的孩子有更多的刻板印象。學校為了提升通過率,很多學校會試圖踢走成績不好的學生,這導致了老師和家長對於一些學生過早的放棄投入。(愛因斯坦也沒有上過學,這其實是一種浪費人才的行為,筆者看法,要好好表揚一下我國的擴招政策)

解決方案:

作者認為要教育重建,距離以色列1991年以色列營救了一批埃塞俄比亞猶太人,通過跟蹤埃塞俄比亞猶太人的孩子和俄羅斯移民在以色列的教育情況,埃塞俄比亞猶太人父母平均上過兩年學,而俄羅斯移民父母平均11.5年。但是在1991年,這批難民的孩子升學到十二年級的學生佔65%,俄羅斯是74%,大大縮小差距。

作者可以用知識水平來給學生分組,不應該放棄學生,而應該允許他們留級。或者,用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來開發他們的潛能,讓社會不錯過人才。如果好老師難找,那麼多運用信息技術。

降低家長們的期望(不要讓家長認為全班第一才有前途),注重核心能力的開發、使用技術輔助或在必要時利用替代教師的教學方式。教育應該區分為富人教育和窮人教育,目前的教育體系之所以不成功,是教育沒有給大多數學生更多的機遇。讓家長看不到希望。

4、貧窮的本質——家庭陷阱

生孩子太多導致了家庭養不起嗎?作者發現,大家庭對於孩子成長沒有影響,而貧窮也不是因為孩子的數量,其實生孩子最終的負擔是導致婦女生活壓力增加,從而失去了更多的生產力和賺取收入的機遇。

作者還描繪了肯尼亞女學生傍大款的現象。明知道會感染艾滋病,女學生還是會去傍大款,找一些年長的男性。很多外界認為女學生不自重,但實際上,相對於未婚輟學,回家為一大家子人當牛做馬(另一個規律是有女孩子的家庭基本是大家庭,因為要男孩子),她們最終還是選擇去找一個“乾爹”。

另外作者發現很多國家都有“養兒防老”的習慣,一些國家計劃生育之後,儲蓄率大大提升,這也很能說明問題。

解決方案

一個家庭不等於一個人,並不是一個人決定所有的事物。如果女性擁有更多的財產權,那麼在家庭事物中就有更多的話語權。諸如上面說的,不切實際的生育,重男輕女,養兒防老,傍大款逃脫家庭。花錢有分歧,如果一方的花費不會影響另一方,也就是經濟獨立,那麼通常能達到妥協一致。這種家庭稱之為“有效家庭”。在高效率的家庭,花錢會在合理的區域,而不是如一些低效率家庭,即使有錢,也是花在菸酒,而很少用在健康上面。

另外,作者提出,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才是解決家庭問題的根本。諸如養老制度使得很多發達國家並不會指望“養兒防老”,而使得那些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比如,嫁給一個喜歡的,而不是老大款。

5、貧窮的本質——窮人更高的失敗風險

窮人面對更高的失敗風險,有那麼一戶家庭,本來日子不錯,結果被騙了2000萬盧比(購買平價3750美元),為了追回錢款,他們給了警察250萬盧比,在追回400萬盧比之後,警察又拿走了200萬盧比(印度夠黑)。夫婦兩努力東山再起,借了錢,訂購了一大批短褲。但是結果訂購商突然不要了。上千條短褲積壓,最後夫妻兩也離婚了。

窮人的日常生活充滿的風險,而在面對收入下降的時候,窮人第一反應是增加工作量。但這會導致窮人之間的價格競爭。如果不提升工作量,窮人就會尋求多元化的收入,比如臨時工,腳踏車。或者窮人會保守經營,不增加借貸。他們也會讓全家人分散在不同行業,或者在農村裡用禮物的方式互幫互助。但是有時候,幫助也會不對等。作者認為,互幫互助就是一種非正式的保險,然而窮人面對風險,一方面少有翻身的資本,另一方面卻沒有保險投入。

為什麼沒有窮人的保險?

因為其一、道德風險。有醫療保險的窮人會不停看醫生開藥,然後去變賣。其二、逆向選擇。有健康問題的人才來買保險。而發達國家大多數是強制參保,就不存在逆向選擇。其三、明目張膽的欺詐。歷史上曾有牛險在印度,結果都來報牛丟了,後來規定必須見到牛耳才可以賠,於是專門有人做起了牛耳朵的生意。

為什麼窮人不想買保險?

因為其一、政府破壞了保險。政府在災難來臨會提供大量援助。破壞了保險市場,其二、受益時間和支付時間不一致。和前面的打疫苗一樣,我今天給錢,看不到好處。

解決方案

政府為窮人支付部分保險費,等老百姓看到好處了,補貼再逐步取消。

6、貧窮的本質——借貸陷阱

印度小販,他們去批發商那裡批發蔬菜,價值1000盧比,到了晚上他們還1046.9盧比。這個利息高達4.69%一天。很多人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創業沒錢。為此,尤努斯(2006諾貝爾和平獎,因為小額貸款)推動了窮人銀行,也就是小額貸款的發放,他們用一種聯合貸款的模式。

為什麼窮人借錢利息高,不是因為信用問題,而是因為銀行收集信息,催討債款成本過高。雖然尤努斯他們的小額貸款在過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現在的情況卻越來越難以維繫(類似國內P2P)。很多小額貸款在印度遭遇指控,說農民因為他們而自殺,以至於一旦農民有自殺,大家都將目光投向小額貸款。而有一些借款人則指望小額貸款公司快快倒閉,可以免除自己的債務。而根據作者的調查,小額貸款並沒有他們所說的那麼成功。因為他們總將成功案例掛在嘴邊,而閉口不談違約率。

解決方案

小額貸款有其優點,不應該完全否定,但是明顯的是他有侷限性(描述印度斯潘達小額貸款的過程類似於描述一家P2P)。而作者也舉例中國商人,一個叫苗磊(原文的名字)的中國人,在早年間,先是接了一個訂單,沒有錢,也借不到。於是去國企投標,然後中標,用中標合同預付款開展了第一個訂單。而獲得國企訂單之後,銀行主動上門給予貸款。而如今,他已經有四家企業(原文如是說)。所以,作者認為,應該貸款給中型企業,而不是小額貸款,分散,成本高的小額貸款負擔不了驅趕貧窮的重任。

7、貧窮的本質——儲蓄的陷阱

為什麼窮人不存錢?按照上面看,他們需要更多的儲蓄,但是,作者發現有農民到播種的時候就沒有了買化肥的錢。也就是說,收成再好,其到播種的時候,也可能沒有餘錢,有餘錢的話,他會優先買種子,剩下的錢,能買多少化肥就買多少,沒有就不買。有時候,直接自己留種子。

為什麼你不存錢呢?窮人說,到處要花錢,存不下,錢一到家,準沒了。所以有些窮人,熱衷於造房子,在印度到處是爛尾樓,房子不是一棟棟造,而是一間一間。

存款心理學

窮人的很多存款方式,都是要保障錢的安全性,既要防著別人,也要防著自己。如開頭食物陷阱,他們會無法控制去做過度消費。比如上文提到的水果小販,進貨用1000盧比,揹著日息4.65%的債。他們完全可以控制用度,少喝兩杯茶的錢來積攢幾天,就可以不用借款。可是他們過一段時間還是揹著債。

解決方案:

兩個辦法,一個是美好願景,描繪存款會給他帶來的美好生活,另一個是自我控制的金融理財工具。作者舉例的是一種輪轉基金(類似我國理財產品中按周結算的那種類型)。強迫窮人達到儲蓄目標。為了未來有更大的空間積累財富。

8、貧窮的本質——創業的陷阱

窮人是因為不創業。大量事實證明,窮人很會創業,農民在農閒主動出來經營小攤,各種小生意非常的廣泛。但是事實上,窮人創業是因生活所迫,所以他們是並不情願的企業家。他們的小生意一般不賺錢,他們大多數無法突破他們生意的瓶頸。作者舉例了一些小的商店,他們賣一些沒有競爭力的產品,生意清淡,但是他們不敢進一步投入做擴張店面,更新商品種類的決定。因為這對他們也意味更多的不確定性。

解決方案:

一份穩定的工作,發現越是貧窮的地區,越是希望有穩定的工作。比如公務員,教師等,有志向的窮人更喜歡去城市,因為那裡有更多工作機會。所以實際上窮人並不喜歡創業,創業意味著更多風險。作者的建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穩定的就業機會比任何的小額貸款,創業要實際的多。

9、貧窮的本質——政策的陷阱

腐敗和對政策的不信任會導致更多的問題,諸如印度很多公立學校老師缺課,公立醫院醫生缺勤(打醬油的公立機構)。比如非洲一些政府補貼下發,到學校的不夠3成。這會大大增加窮人對於政策的不信任,這也是比較難的問題。

解決方案:

提高政府透明度,反腐敗。

作者自己的總結:

如何解決貧窮,解決以下五點:

其一、窮人通常缺少信息來源,相信那些錯誤的事情。那麼,需要科普。

其二、窮人肩負著生活中的多種責任。政府應該彌補一些基礎設施和保障的不足。

其三、一些服務於窮人的市場正在消失,或是在這些市場中,窮人處於不利地位。需要重新組建這些市場。

其四、貧窮的國家不會因為貧窮或其不堪回首的經歷而註定失敗。所有的國家都有改善的空間。

其五、對於人們能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最終常變為自我實現的預言。改變人們的期望,讓他們更加樂觀。

結尾出,引用作者原話:

鑑於經濟增長需要人力與智慧,但無論何時,如果男人和女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擁有健康的身體,如果市民們在為孩子投資方面具有安全感和信心,讓孩子們走出家門,到市裡去找一份新工作,那麼人們就更容易擺脫貧困,這看上去似乎是合理的……一種有效的社會政策(比如福利保障)可以使人們遠離失敗,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會失去什麼,要讓國家在其所處的時代騰飛,那麼這樣的政策或許是關鍵的一步。如果所有這些都不正確,如果國家政策不能帶來經濟增長,

那麼盡一切可能來提高窮人的生活質量,不再期待經濟刺激,將是大勢所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