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中有誰得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諾貝爾獎是沒有設立數學獎項的,但是數學界有自己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華人中有誰得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與諾貝爾獎一樣,菲爾茲獎的華人獲得者也是屈指可數,目前僅有2位。

1982年,華裔美國人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和正質量猜想,獲得菲爾茲獎。

2006年,華裔澳大利亞人陶哲軒,因為他對偏微分方程、組合數學、調和分析和堆壘數論方面的貢獻,獲得菲爾茲獎。


丘成桐:熱愛、投入、堅韌、成熟

華人中有誰得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丘成桐出生於一個高知但貧寒的家庭,他的父親丘鎮英曾擔任幾所大學的教授。丘鎮英對哲學和中國歷史頗有研究,但大學時的專業是經濟學。他曾經在朋友的贊助下嘗試創辦銀行,但以失敗告終。

在丘成桐14歲時,父親丘鎮英猝然辭世。一家人頓時陷入困境,丘成桐也由此體會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他在文章中寫道:“人情冷暖,此時一一可見,很多以前曾得到父親大力幫助的親朋,在我們極度困難時竟然冷眼相看。”

丘成桐的舅舅曾受過丘成桐父母的撫養和幫助,他的家境還算小康。丘成桐的父親辭世後,他的舅舅提出要幫助他家從事養鴨子謀生。

但他舅舅竟然提了一個條件:所有的孩子必須放棄學業。

好在丘成桐的母親對孩子們的學業是有要求的,她斷然拒絕了她弟弟提出的條件,並且作出了對丘成桐一生都至關重要的決定——讓家中年幼的孩子在學校繼續讀書和完成學業。

其實,丘成桐的母親當時已經43歲,並且身體不好,患有貧血症。但她用盡全力支撐家庭,以保證孩子們能夠繼續唸書。

丘成桐在《懷念母親》一文中寫道:“母親堅持要供養我們繼續讀書。母親的決斷令我深受鼓舞。以後不畏強權,建立自己的信心,也是受母親的影響和薰陶的結果。”

與此同時,丘成桐也很爭氣,他學習投入,對來之不易的學業更加熱愛。他不僅靠優異的成績得到了政府獎學金的資助,還在閒暇時靠輔導學童掙錢。

丘成桐在一次演講中說:“生活雖然很艱難,但我卻學會了如何去應付這些困境,並從中取樂。我知道我必須在學業上出人頭地……我必須有所作為:為我自己和我的家人走出一條康莊大路。不成功的話,就沒有前途了。”

“嚴峻的現實促使我成熟和堅強。我認識到我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父親去世前,我從未有過這種經驗。父親是家庭的領導者,他健在時我們絲毫不擔心自己的未來。但現實畢竟是殘酷的,再不靠自己就沒有希望了。”

14歲時家庭的變故讓丘成桐一下子成熟起來,殘酷的經歷使他對現實世界充滿陰影,但卻讓他在數學這個單純的王國裡更加如魚得水。


陶哲軒:天才,莫忘創造知識

華人中有誰得過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

陶哲軒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天才”,據說他的智商甚至超越了愛因斯坦。

陶哲軒的超常智力在他1歲時就已顯露出來,當其它幼兒還在蹣跚學步之時,他就已經開始自己閱讀書籍,並能打出書中一整頁的字了。

“神童”陶哲軒5歲自學完了全部小學數學課程後,7歲就開始自學微積分。8歲正式進入高中,測了個SAT數學,以760分的高分驚豔世人(SAT即美國高考,數學滿分800分)。他在中學期間拿各種數學競賽獎拿到手軟,12歲便已摘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不錯,他就是史上最年輕的金牌得主。

14歲,在普通人還在讀初中的年紀,陶哲軒就已正式進入大學。他16歲本科畢業,17歲就取得了碩士學位,隨即去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開始博士生涯。

作為一個“天才”,陶哲軒的成長之路佈滿了鮮花和掌聲。然而,當他進入高手林立的普林斯頓後,這位天才少年卻“墮落”了。

陶哲軒在普林斯頓的第一年,剛巧是三百多年來無人能解的費馬大定理被懷爾斯證明的一年,陶哲軒震驚地發現原來自己對很多數學領域一無所知,並且身邊的同學總是能夠在自己一無所知的領域高談闊論。

陶哲軒作為“天才”的自信被打擊到了。為了逃避現實,他漸漸沉迷於遊戲,經常在機房玩通宵,甚至在當地一家漫畫店“勾搭”上了一群玩奇幻卡牌遊戲的“酒肉朋友”。當時這些“醜聞”鬧得普林斯頓人盡皆知。

所幸陶哲軒及時醒悟:數學的海洋無邊無際,不知道還有多少未知領域需要去發掘呢!

“回頭是岸”的浪子最終在博士階段順利畢業,並在24歲時,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聘為正教授——他是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正教授。

就算是數學天才,也有自己的知識侷限,不過只要對數學的熱忱還在,就可以重新躍入這片神奇的海洋尋找那些尚未發掘的“無人島”。

事實上,在博士課程學習的後期,學生們才能真正體驗到數學家的工作內容——用創新的方法證明定理,以此來創造知識。

在做了多年教授後,陶哲軒坦言,他對數學的認知,與兒時有很大的不同。

“我成長時,很清楚我想成為一名數學家,但卻不知道什麼是數學家。我以為會有個委員會,交給我一些難題去解決。”

而實際情況是,做數學家與數學系學生有很大的區別。有些成績很好的學生,由於缺少創造知識的能力,也成不了好的數學家。

數學家不僅僅需要數學知識,更需要創意、靈感,甚至學科之間的聯結能力。有時要專注理解,有時又要即興發揮。想來,和音樂家差不多。

陶哲軒認為,年輕時的他根本不是在做數學。他注視著從窗戶射進房間的光線說:“我那時只懂得彈奏技巧及樂理,並不表示懂得音樂。直到很久以後,我才懂得數學的真諦。”


兩位華人菲爾茲獎得主的成長經歷,對我們的心智有著莫大的啟迪作用。它像是一本大有裨益的成長啟示錄,為我們揭示了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所必備的品質素養:熱愛數學、領略美感、全情投入、堅持到底。同時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人一直引以為傲的“數學基礎紮實”,怎麼卻難出菲爾茲獎得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